传统音乐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跟谈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基础相关论文范文集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传统音乐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谈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基础

石宏珺

摘 要:在中国传统音乐的美的创造中,集中体现为以写意为主,在写意中写实,中国而传统音乐审美就是“观、味、悟、礼”.

关键词:中国 传统音乐 美学基础

中和之美发展了以“雅乐”为代表的“中和之乐”,在主体精神的感受上追求和谐的境界.本文从中国传统音乐的中和和写意两方面试作阐述.

一、中和

中和之美其哲学基础是儒家的中庸之道.除此之外,尚有另一类以《乐记》为代表的中和之美.孔子对中和理论的发展和成熟起到重要作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乐记》里还表现了对“中”的强烈追求.“大礼与天地同节”,“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乐胜则流”,“礼胜则离”.“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知乐则几于礼矣”.“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在《乐记》里,“中”已经成了“和”的理性根据和内在精神.“中”与“和”在《乐记》中又是紧密结合、融而为一的.这种理想音乐是一种真正的和谐之乐、中和之乐,并且与孔孟、州鸠相同,重视“和”及“和”之乐对人与人之间所起的交流作用及其社会政治效果.此外,《乐记》还强调中和之美的时中精神.“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礼乐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荀子在《乐论》中,则触及了音乐的表现手段和音乐形式的规律和特征.以“中和”为审美准则,作为对音乐进行评价、取舍的根本尺度.

宋代理学先驱周敦颐则强调“理而后和”“礼先而乐后”,重视政与乐的互相作用,并在继承中和之美的基础上提出“淡和”的审美准则.在《通书》中有四篇论及音乐,这里强调乐之和是人际关系之和,音乐必须服从于理,服从于礼法.“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通书·乐上第十七》)其中提出了“淡和”的审美准则,强调音乐必须“淡而不伤,和而不淫”.还指出:“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大和焉.天地和则万物顺,故神只格,鸟兽驯.”(《通书·乐中第十八》)这是对政乐关系的论述,既认为乐本于政,政善才能天下之心和,作乐以宣畅其和心;又认为乐之和能使天地和,万物顺,人心平,使天下归于治.

朱熹更是从理学家“革尽人欲,复尽天理”的要求出发而提出音乐主张,还贯穿着对“希声”境界的追求和对时古之辨、雅俗之辨的强调.

二、写意

形与神.先秦《易传·系辞》中,从哲学的角度运用了“神”这个范畴,“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玄学中的“神”已将养生与对人格的追求统一起来,要求内在精神与外在形态的一致.

意与象.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万章上》)这是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意”的范畴,对古琴的美学思想有一定影响.从《韩诗外传》到《溪山琴况》,“意”一直是古代琴论十分重要的范畴.“道”“物”“象”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在恍惚不明中产生“象”和“物”;“物”是一种眼睛看不到而又确实存在的“物”,带有明显的物质性;“象”是一种似有似无的“物”,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象”的这种特征为它从哲学范畴转化为美学范畴打下了基础.

《易传》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一是“立象以尽意”,一是“象其物宜”.《易传·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里的“言”是指运用概念的语言;“意”是意思、意味、意旨之谓;“象”即形象.“言不尽意”是说语言不能把事物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因此需要“立象以尽意”,以形象来表达那些难以意会和言传的思想情感.《系辞上》又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系辞下》还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比如音乐,它的感情呈现方式被名之曰“乐象”.音乐是一种“象”,“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乐记》也说:“乐者,象成者也.” “乐者,所以象德也.” “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大小之称,比始终之序,以象事行.”《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北方的歌曲象征晋,南方的歌曲象征楚,以北方音乐压倒南方音乐,则预期战争胜负.可见音乐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性力量之大.而音乐的审美内涵也正是因为这种“象”的意义而得到了充分揭示.汉代韩婴的《韩诗外传》总结了器乐演奏与鉴赏的经验,归结为得其曲、得其数、得其意、得其人、得其类的渐进过程.并且提出了“意”的范畴,与数(形式结构)、人(为人)、类(形象、形体仪容)相关,属美学范畴.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这是把握音乐美之所在,是老庄思想、魏晋风度与陶渊明个性相融合的产物.陶渊明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与艺术.之后“意”与“象”就作为音乐的美学范畴而被广泛运用.如明末徐上瀛的《溪山琴况》,既重视意,强调必须意先于音,音随乎意;又不忽视音,认为用意必先练音,练音方能洽意.而意既然主要是主体之意,它就取决于演奏者的琴度,琴度又取决于人品,而人品则既与人的天性有关,又可通过陶冶、修养获得.还提出“意之深微”的命题,要求深于“神游”,得于弦外.

总之,中和、写意这两方面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美的创造和审美欣赏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参考文献:

[1]《加强并深化音乐美学基础理论研究》[J],《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2] 马圆瑞:《新思维 新方法 新探索——评〈音乐美学基本问题〉》 [J],《人民音乐》,2018年第8期

[3] 苑春雷:《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 [J],《黄河之声》,2012年第1期

责任编辑 李

传统音乐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传统音乐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传统音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音乐生论文

2、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

3、音乐刊物

4、音乐期刊

5、北方音乐期刊

6、亚太传统医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