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与夏丏尊论文怎么写 跟丰子恺和夏丏尊、李叔同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这是一篇与丰子恺与夏丏尊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丰子恺和夏丏尊、李叔同

陈?啸

/ 壹 /

丰子恺是著名的漫画家,也是著名的散文小品家.丰子恺的文艺生涯、散文创作与两位他最为“敬爱”的导师不可分.这两位老师就是夏丏尊与李叔同(披剃后名弘一法师) .夏、李二人,一为居士,一为和尚,但才调同一,胸怀无二,只是性情有别.在丰子恺的学生时代,李叔同教图画、音乐,夏丏尊教国文.他们所懂得的知识皆远远超出他们所教授的课程.比如李叔同,虽然教授图画、音乐,但“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 .夏丏尊也同样博学多能, “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 、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 ” “这好比一尊佛,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 (丰子恺《悼夏丏尊先生》 )

夏丏尊做教师,真正做到了“把真心装到口舌中去” .他有着足够的耐心与爱心.对学生如对子女, “直率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 ” (丰子恺《悼夏丏尊先生》 ) “他的态度永远是亲切的,他的说话也永远是亲切的. ” (朱自清《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 )他教授国文,指导作文,重视言之有物, “传染语感于学生” ,强调要老实地写.他重视“读书”与“做人”对于“字画文章”的意义. (夏丏尊《读书与冥想》 )

李叔同做教师,话很少,但说话时总能和颜悦色,且又以身作则,同样让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学生怕他,但也敬他. “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 ,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 . ” (丰子恺《悼夏丏尊先生》 )本质上实行的都是感化的教育.

离开学校以后,丰子恺与夏、李两先生也时时接近,多受教诲.两位先生对丰子恺的影响已由“学校扩大为人世”了.

当然,在面对人生的根本问题上,李叔同走得更远.他“痛感于众生疾苦” ,欲行“大丈夫事” ,而最终做了和尚.夏丏尊因种种尘缘的牵阻,而一生多忧善愁.他是个自由主义者,也是个理想主义者,富于正义感.不过,在痛感众生疾苦,切身感受人世这一点上,夏丏尊与李叔同又是相通的.在“人世”这个大学校里,这二位导师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与“妈妈的教育” .

在写文上,夏丏尊直接督教鼓励了丰子恺.他本身就是教授国文与作文的.李叔同诗文词赋俱佳,但更多集中于艺术教育,也非严格意义上的作家,散文仅是偶尔为之,却也言简意赅,文采斐然,是天然素简之美的典范.李叔同出家以后,文学创作更少,这也许与他信奉禅宗有关.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不落言筌,直指人心,见性见佛.他把更多的心力放于修为.弘一法师对丰子恺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于“后光”的照耀.

实际上,在人格与学问上,两位先生皆深远影响了丰子恺.在一定的意义上,丰子恺的文品与人品正是夏、李两先生综合“统治”的结果.

/ 贰 /

丰子恺的散文题材似乎非常广泛,世俗生活、旅途见闻、市井百态、友人消息、个人情怀、家庭细故、社会变革、艺术探索、山川风物、人世沧桑、国家兴亡、世界大事、旧事往昔、读书心得等皆有涉及,但丰子恺最为用力也最能体现其特色的则是其对读书、绘画、作诗、饮酒、品茗、谈天、养花、教书、访友、逗小孩等生活琐屑、日常习久的偏嗜.丰子恺对“日常琐屑”的“观照”是一种佛家的参悟.这与其自小生长的禅佛环境有关,更与夏丏尊、弘一法师(出家后的李叔同)的影响有关,尤其是弘一法师,并于 1927 年 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本来,丰子恺的气质与李叔同有点相似,凡李叔同喜欢的,他都喜欢.丰子恺曾如此回忆道 : “我在师范学校(杭州浙江第一师范) ,一二年级都考第一名 ; 三年级以后忽然降到第二十名,因为我旷废了许多师范生的功课,而专心于李先生所喜的文学艺术,一直到毕业. ” (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 )而毕业后,赴日游学,后来当了教师,自习,仍迷恋不舍于李叔同的艺术.较之夏丏尊,丰子恺要乐观超越得多.不过,在世俗的层面上,他与夏丏尊似乎又有相通的地方.他讲述佛理,但却在哲学的层面上将佛理世俗化,从日常琐屑人生百相中自然的生发,是一种生活化、感知化的佛理阐释.以积极入世的精神体现一种出世的情怀.要之而言,集中于两方面 :

其一,在有情世相的抒写上体现出仁心及其对生命的追问 ; 有情物象主要集中于物质层面上的世态,诸如生活生产、岁时节日、禁忌信仰、游戏娱乐、衣食住行等凡人屑事,这是人生的根本.

他以广大同情之心体会其“理” ,而不执着于事.他说 : “我们的爱,始于家族,推及朋友,扩大而至一乡,一邑,一国,一族,以及全人类.再进一步,可以恩及禽兽草木.因为我们同是天生之物.故宗教家有‘无我’之称.儒者也说 : ‘圣人无己,靡所不已. ’就是说圣人没有自己,但没有一物不是自己. ” (丰子恺《劳者自歌(十二则) 》 )这是一种“大爱” ,不以一人或一国为重,心里装着全人类,如此, “卑怯”与“自私”自然消解.

在诸多有情物象中,丰子恺努力追寻着生命本身的真相,并通过这“真相”更为达观地俯视人世的一切. 《晨梦》一文说的是晨间,将醒未醒之际,梦中常常晓得自己做梦.作者由是引申 : 人生如梦,恰如晨梦,在梦中晓得自己做梦. “我们一面在热心地做梦中的事,一面又知道这是虚幻的梦.我们有梦中的假我,又有本来的‘真我’ . ” “真我的正念凝集于心头的时候,梦中的妄念立刻被置之一笑. ”人人皆有“真我” ,更不宜忘却这一“真我”而沉酣于虚幻之梦. “我们要在梦中晓得自己做梦,而常常找寻这个‘真我’的所在. ” “我们”常常为了人生“饱暖的愉快” , “恋爱的甘美” , “结婚的幸福” , “爵禄富贵的荣耀”等而被骗住, “致使我们无暇回想,流连忘返,得过且过,提不起穷究人生的根本的勇气,糊涂到死” . “人生如梦!”这是当头棒喝!“宇宙间的人生灭,犹如大海中的波涛的起伏.大波小波,无非海的变幻,无不归元于海,世间一切现象,皆是宇宙的大生命的显示. ” (丰子恺《阿难》 )真的“本宅”在何处?是物质的“家”吗?“四大的暂时结合而形成我这身体,无始以来种种因缘相凑合而使我诞生这地方” . (丰子恺《家》 )显然, “本宅”乃虚有的精神之物.而物质的“家”难以成为灵魂安慰和解脱的极乐净土.认识了这些,人类之心可望通达、高远,充满着普遍的同情,亦可望“人们如家族,互相爱,互相帮,共乐其生活,那时候陌路人都变成了家人” . (丰子恺《某晚的事》 )

其二,在无情物象的抒写上体现出佛心及其广大的同情 ; 无情之物象自然主要指动植物及各种自然现象,也包括“缘缘堂”等少数的无机界色相.

在丰子恺看来,自然一切群生,都是平等的,共存于同一宇宙当中.其笔下的猫、鹅、鸭、蝌蚪、蜜蜂、蚂蚁等动物都有着与人类一样的生命与情感.他以广大慈悲之心爱护群生,质疑人类对牛羊等生命的任意杀食.推而广之,一切动物以及人类的生命一样应与珍视与爱护,既要关心其生命,也要关心其生存的环境.他为被迫“迁徙” (被孩子们捉到)到洋瓷面盆里而失去自然安息的蝌蚪焦灼,为困于屋内而隔缘于窗外广大天地与灿烂春色的蜜蜂鸣不平,同样也为生活在现代都市,周围满是瓷、砖、石、铁、钢、电线及煤烟等而异化的人类发感慨.

地球是全体生物的家园,万物之间不应设藩篱.他反对那种以自我为中心对其他生命与生存空间任意剥夺的现象,认为那是对“真相”的忽视,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漠视与侵犯. “诸相非相” , “万法从心” ,物我一体.一切自然物象都是有情的,它是人类生命的镜像,同时感化启示着人类.

丰子恺以博爱、广大、同情之心灵看取天地间一切的物类,呈大人相,大人格.它超越着自然之力,睥睨着人生宇宙之真相,伟大足以比英雄,柔软堪以比少女.然而,他又与生活靠得很近,是生活的参与者,所观所悟不离世间.

/ 叁 /

丰子恺在《我与弘一法师》 (原载 1948年 12 月《京沪周刊》第 2 卷 49 期)一文里曾说过这样的话 :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 : 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 ” “我虽用三层楼为比喻,但并非必须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然后到第三层.有很多人,从第一层直上第三层,并不需要在第二层勾留.还有许多人连第一层也不住,一口气跑上三层楼.不过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亲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次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第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做人好比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酒已经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酒嫌淡,必须喝高粱酒才能过瘾.文艺好比是花雕,宗教好比是高粱.弘一法师酒量大,喝花雕不能过瘾,必须喝高粱.我酒量很小,只能喝花雕,难得喝一口高粱而已.但喝花雕的人,颇能理解喝高粱者的心. ”在这一点上,夏丏尊与丰子恺都是喝“花雕”的,虽非“高粱” ,但已然是酒.对弘一法师一样有着完全的理解与向往.但夏丏尊虽然赞善李叔同,但“因种种尘缘的牵阻” ,一生愁苦.他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家,李叔同的出家就有夏丏尊的怂恿,但他自己到底没有出家. “可是受弘一法师的感动极大,他简直信仰弘一师.自然他对佛教也有了信仰,但不在仪式上. ” “他将教育和宗教打成一片. ”(朱自清 : 《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 )弘一法师出家前,与夏丏尊相交近十年,出家后与夏丏尊也一直是畏友,时时启诱谆嘱着夏丏尊.如果用丰子恺的比喻来看夏丏尊,夏丏尊则勾留“二层楼” ,累于“一层楼” ,同情“三层楼” .而丰子恺自己,则停留在“二层楼” ,勉力爬上“三层楼” ,在“物我一体”与“万法清心” “诸相非相”之间游走.但学艺术的人,必须体会宗教的精神,其艺术方能进步.也正如弘一法师曾引用过的佛家语,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但弘一法师一心持律,一心念佛,全然站在宗教的范围.丰子恺的散文有弘一法师的平淡之美与禅意,却少了弘一法师的岑寂与飘然.比之弘一法师,丰子恺尚未完全做到对于一切事物,不为因袭成见所缚后的真解脱,真享乐.丰子恺的散文有佛禅散文的意味,却也始终难掩内里肠热的内蕴与真实.他有夏丏尊的悲悯与入世处,却又少着夏丏尊的“叹息”与“愤怒” .夏丏尊坦言自己大半生来,平日吃饭着衣,未曾尝过“真”的滋味, “真”的情景. “艺术的生活原是观照享乐的生活,在这一点上,艺术和宗教实有同一的归趋. ” “真的艺术,不限在诗里,也不限在画里,到处都有,随时可得.能把它捕捉了用文字表现的是诗人,用形及五彩表现的是画家.不会做诗,不会作画,也不要紧,只要对于日常生活有观照玩味的能力,无论如何都能有权去享受艺术之神的恩宠.否则虽自号为诗人画家,仍是俗物. ” (夏丏尊 : 《 〈子恺漫画〉序》 )他也曾说过, “佛学于我向有兴味,可是信仰的根基迄今远没有建筑成就.平日对于说理的经典,有时感到融会贯通之乐,至于实行修持,未能一一遵行” .弘一法师曾说夏丏尊过于执着于“理” ,而糊涂了“事”的一面,没有悟得“事理不二”的法门. (夏丏尊 : 《我的畏友弘一和尚》 )比之丰子恺,夏丏尊尚未将日常生活咀嚼出味道,如此,与艺术似乎也远了一层.但丰子恺的言之有物,丰富多彩,简洁干净,字斟句酌,诚实无伪,蔼然可亲,以及深切地混和着自己的思想的特点,似乎依稀可以看到夏丏尊的影子.他们似乎都重清谈记述,讲究朴实隽永,单纯澄澈,往往又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与神髓,是白话记叙文的典范.他们也似乎都体现出“飘逸”与“深刻” , “清淡”与“激越”的复合品性.丰子恺没有夏丏尊的天真与恳挚,耿直与悲愤,他比夏丏尊懂得“世故” ,然而,却懂得世故而不世故.他是善于调和内心矛盾的人.他有“山”的宗教,亦有“湖”的艺术.他既在世间,也超越着世间,走着合宜的中间路.世间的路让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生活的与强烈的爱憎,而艺术与出世的路又让他保持一种静观与“乐道” , “天下虽干戈,吾心仍礼乐” .他在艺术的世界里“纳凉”与“避雨” ,哪怕是短暂的.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

丰子恺与夏丏尊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丰子恺与夏丏尊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丰子恺与夏丏尊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