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英译论文范文检索 和关联--顺应理论视域下唐诗英译中意境的传达以《春江花月夜》的三个英译本为例相关论文例文

这是一篇与英译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关联--顺应理论视域下唐诗英译中意境的传达以《春江花月夜》的三个英译本为例

摘 要:唐诗是中华瑰宝,英- 译旨在传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很多唐诗素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称,其意境的再现便至关重要.意境是唐诗的灵魂,如不能向读者传达这精华部分,好比“画龙不点睛”,没有神韵.关联-顺应理论认为翻译既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与其进行跨文化交际.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孤偏盖全唐”之作,本文选取部分诗句,从关联-顺应理论视域下,分析其三个英译文本中衔接手段和文化意象的处理,凸显意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关联- 顺应理论;意境;春江花月夜

[ 中图分类号] :H315.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7)-36-080-02

一、引言 唐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华夏文明中的璀璨明珠.唐诗形式丰富多彩,素材广泛,风格各异.中国学者推敲诗句,坚持挖掘唐诗的意蕴.译者不断推陈出新,向世界读者展示诗文之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歌德将写格律诗描述为“带着镣铐跳舞”,足见诗歌创作之难.而译者需在两种语言之间做出转换,将唐诗的内涵韵味传递给目标读者,更是难上加难.很多唐诗素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称,其意境的再现便至关重要.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1]意境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2]意境是唐诗的灵魂,如不能向读者传达这精华部分,好比“画龙不点睛”,没有神韵.然而意境再现与诸多因素相关,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同时需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欣赏能力等.唐诗意境英译是诗歌翻译领域的难题,笔者认为关联- 顺应理论对意境再现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关联-顺应理论

翻译既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即,译者在原文认知的语境中寻找关联,再在译文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顺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与其进行跨文化交际.[3]

(一)关联理论

Sperber 和 Wilson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了关联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 (ostensive—inferentia1) 过程.[4]Gutt 将该理论扩展到翻译研究领域,他指出,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交际活动,涉及原作者、译者以及译文读者的三元互动.一方面,译者基于自身对原语文化和语境的解读,充分理解原作的认知语境和语境效果,寻求最佳关联性,推理作者的交际意图;另一方面,译者在遵循关联原则并充分考虑译文读者阅读期待的基础上,在译文中重构关联语境,实现最佳关联性的传递.[5]译者的任务便是充分理解原作,寻找最佳关联,向读者传达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二)顺应理论

顺应理论是由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 在他2000 年的著作《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不断地选择语言的过程.[6]顺应论是语用学应用于文学翻译领域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为翻译活动提供了多元的理论指导.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两种语言之间做出变换,涉及多种语言选择,以顺应多层次、多维度的交际需求.译文语言选择是动态顺应的过程,根据不同语境、语言结构客体而变化,同时考虑交际者意识程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需要.

三、《春江花月夜》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以“春、江、花、月、夜”这五个美好的事物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的春江月夜图,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孤篇盖全唐”是古人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对此诗也推崇有加,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7]对读者而言,理解原作是感受意境的基础.译者对物镜的描述会上升到情境,甚至意境的再现.本文选取部分《春江花月夜》的诗文,来分析对比许渊冲、Charles Budd 和W.J.B. Fletcher 三位的译本,笔者将从语言意境和文化意境两方面做分别论述.

(一)语言意境

语言意境主要针对衔接词的处理.鉴于古诗多省略连接词的现象,译者对衔接词的转换会决定行文连贯性和逻辑性.古诗词语言简洁凝练,多省略连接词.《春江花月夜》此诗中意象居多,翻译时应适当添加衔接词,连贯上下文,形成照应.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许译为“She may roll curtain up, but light is in her blower;/ She may wash, but moonbeams still remain on the stone./ She seesthe moon, but her husband is out of sight;/ She would follow themoonbeams to shine on his face. / But message-bearing swanscan’t fly out of moonlight,/ Nor letter-sending fish can leapout of their place.” Budd 译为“Above the home it seems tohover long, and peep through chinks within her chamber blind;/The moon-borne message she cannot escape. / Alas, the husbandtarries far behind! She looks across the gulf but hears no voiceuntil her heart with longing leaps apace./ And fain would she thesilvery moonbeams follow until they shine upon her loved one´ace.” Fletcher 将后两句译为“The wild swans and the geesego sailing by; but rob not any brightness from the sky; and fishesripples on the water pleat.” 原诗未使用连词,但转折失望之情透漏在字里行间.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意,徘徊楼上,与她做伴,清泻光辉于妆镜台、玉户帘和捣衣砧之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深.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奈何月色“卷不去”,“拂还来”.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见,只好托明月遥寄相思.“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因此,在许渊冲的译文中,添上了表转折的连接衔接手段.译者一连使用四个“but”,将思妇的烦闷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她很想把这“惹人厌”的月光赶走却未果,从侧面体现出思妇强烈的相思之情.Charles Budd 用了一个“and”,一个“but”和两个“until”,体现了思妇的无奈不开心,但惆怅之意似乎没有许渊冲的版本沉重,稍有欠缺.W.J. B.Fletcher 用了一个“but”和一个“and”,情感传达略显冷淡.从关联理论来看,三位译者的理解是有差异的.作为母语读者,许渊冲充分把握了关联性,接收到了诗人的讯号,其他两位译者则稍有欠缺.从顺应理论来看,三位译者皆做出调整,增添了连词,使译文通畅.由此可看出,译者有时保留了原有的连接衔接手段,有时适当地添加选择衔接手段.在使用连接衔接的时候,要充分理解原诗中的逻辑关系.

(二)文化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是诗的基础,意象组合,创造出和谐的意境.对意象的传达可是必不可少,其文化蕴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读者的理解,阻碍意境的再现.译者工作的重难点即是对文化意象的输出,尽量做到“对等”,无损原诗的意境.以下举例来对比三位译者对个别意象的翻译:

许将“青枫浦”译为“farewell beach”, Budd 译为“maple”, Fletcher 未译.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在诗中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隐含离别之意.“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游子像一片片白云缓缓离去,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不胜忧愁.诗人托“青枫浦”言志,表现离愁别恨.从关联理论来看,两位外国译者并不理解诗人的意思,未找到关联性.而许渊冲明白诗人的交际意图,找到最佳关联,采取意译的手段,做出顺应,减轻读者负担.对“青枫浦”的处理,可以看出母语读者和非母语读者的认知差异.

译者们对“鸿雁”和“鱼龙”的处理不尽相同.许译为“message-bearing swan” 和“letter-sending fish”,Budd 将两词合译为“moon-borne message”,Fletcher 分别译为“wild swans and geese”和“fishes”.“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这两句也意为鱼雁不能传书的失落之请.“鱼雁传书”指亲朋之间的书信往来,也有以鱼雁来指代书信和信使.许渊冲的翻译同时兼顾了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Budd 采取了归化的策略,舍弃了鱼雁的文化意义;Fletcher 则直译,未传达出诗人的意思.许和Budd 先与诗人沟通,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理解原作,找到了关联性.二人在翻译时,作为原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协调者,却做出了变异顺应,采取不同处理方式,来与目标读者交流.

四、结语

再现唐诗的诗情画意,是译者的艰巨任务.笔者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分析对比许渊冲、Charles Budd和W.J. B. Fletcher《春江花月夜》三英译本中意境的重要性.相较之下,许渊冲的版本更加贴合原作,充分把握了原诗的关联性,对语言和意象的处理做出了顺应,考虑到了目标读者可接受性.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应发挥其主体性,与原作者交流对话,在原作者和读者之间做出协调.使读者融合在“诗画合一”的意境中,是译者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 1 ]王国维.人间词话(学生版)[ M ]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2]赵则诚等.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词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p640.

[3]李占喜,关联与顺应:翻译过程研究[M].北京:自然科学出版社, 2007. [4]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Gutt,Ernst - August.2004.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6]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1~117.

[7]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英译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英译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英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英美文学论文

2、英美报刊文章阅读

3、英美文学开题报告范文

4、英美文学论文选题

5、英美文化论文选题

6、英美文学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