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和《汉书》和《高士传》论赞之比较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汉书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汉书》和《高士传》论赞之比较

摘 要:班固的《汉书》与皇甫谧的《高士传》,一个是纪传体史书,一个是隐逸传记文学作品.然而,班固与皇甫谧所处时代不同,个人思想不同,其作书目的也不同.他们作品中的论赞也展现了不同思想与艺术特色.本文将以《汉书》和《高士传》的论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评论对象,思想和语言艺术特色的比较,探讨两者的差异与价值.

关键词:班固;《汉书》;皇甫谧;《高士传》;论赞

[ 中图分类号] :I20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8)-30-087-04

论赞文体诞生于正体史传.随着时间的推移,论赞也进入人物传记类的小说作品.其中最受人关注的是蒲松龄《聊斋》的“异史氏曰”.当今研究中,对“异史氏曰”和司马迁《史记》的“太史公曰”的对比研究成果有很多,可以说“太史公曰”和“异史氏曰”是“史学”论赞和“文学”论赞的两个典型.但不可忽视是,司马迁和蒲松龄之间间隔的年代相当久远.蒲松龄的“异史氏曰”实际上是“文学”论赞成熟之后的产物.“史学”论赞向“文学”论赞的发展绝非是从“太史公曰”到“异史氏曰”的跳跃,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有有必要对这期间的史学和文学类作品的论赞进行比较研究,《汉书》和《高士传》的论赞则分别在“史学”论赞和文学“论赞”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汉书》上承《左传》、《史记》,下接《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及各类传记作品,在论赞的发展中承上启下,对论赞文体的成熟及其后的论赞作品都有重要的影响.《高士传》则是特殊的人物传记作品,由于材料杂取子史,以至于《庄》、《列》寓意之作,常将杜撰的人物、事迹视为真人实事,为之立传,混迹其中.[1] 古代学者对论赞的研究中,对皇甫谧的《高士传》也有所提及.例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明各家论赞名称时就提到“皇甫谧、葛洪列其所号”[2].《汉书》和《高士传》的论赞对比与“太史公曰”和“异史氏曰”的对比相同,都是“史学”论赞和“文学”论赞的对比.此外,《汉书》和《高士传》之间相隔并不似《史记》和《聊斋》之间那样久远.故而,对《汉书》和《高士传》论赞的对比研究,不仅能看到班固和皇甫谧写作的内容、思想,及艺术特色的异同,更可见论赞从史学向文学发展的渐进过程.

一、《汉书》与《高士传》论赞评论对象之比较

《汉书》与《高士传》分别是重要的史学著作和文学人物传记,其论赞体现着作者所持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但班固与皇甫谧处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思想,其作书目的也不同.这使得他们在选择评论对象和评论立场时都存在着差异.

(一)《汉书》注重王公将相

关于史书的评论对象,梁启超曾有这样的评价:“《汉书》以下,则以帝室为史的中枢自是而史乃变为帝王家谱矣”.他指出《汉书》开始,史书对社会人物描写减少,对与统治阶级相关的王侯将相描写增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汉朝是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而不是春秋战国时四分五裂的社会,对社会产生推动和影响的往往是自上而下,从顶层统治阶级到下层的社会,所以《汉书》的论赞也主要关注的是这些统治阶级的王侯将相.此外,《汉书》论赞也提及了部分下层人士.

对于帝王,班固在评论时针对不同的君主也有不同的感彩,例如对文帝、景帝,班固直接发出“呜呼,仁哉”[4]33和“景,美矣”[4]38 的感叹,但对哀帝、平帝则评论其“权柄外移……飨国不永”[4]88,“孝平之世,政自莽出……民怨于下” [4]92 的惋惜.对于臣下,班固以“论将”赞冯唐,以“守法”赞张释之,以“正直”赞汲黯,以“推士”赞郑当时,[5]对这些正直忠臣予以赞扬.但对佞臣如邓通、赵谈、李延年之流,班固则批评其“位过其任,莫有能终” [4]919.

《汉书》虽对王侯将相有充分关注,但对下层人士也有提及.例如在《杨胡朱梅云传》中狷狂士,《游侠传》中的豪杰游侠.班固对他们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例如对狷士杨王孙,班固认为 “观杨王孙之志,贤于秦始皇远矣” [4].但对于游侠,班固则认为这些人是国家的不稳定因素,不宜过度宣扬.

值得注意的是,《汉书》的评论性文字并非都在篇后的论赞中,一些篇目诸如《货值传》、《游侠传》的评论在篇首.这些与论赞一起构成了《汉书》的评价体系.

(二)《高士传》注重隐逸高士

皇甫谧《高士传》的评论对象相比《汉书》要单一很多,均是“身不屈于王公,名不耗于终始”[6]181 的隐士.而《高士传》的人物则杂取子史,不仅有历史人物,还有虚构人物.《高士传》的论赞一般点明高士的事迹以及赞扬其精神.

历史人物中,有史书为其作传的.例如见于《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的老子、庄子.也有来自其他人物传记中的人物,例如《史记? 留侯世家》中的黄石公和商山四皓,《汉书?王贡两龚鲍传》中的严遵等.

虚构人物则多取诸子书中的人物,例如王倪、许由等所谓尧舜时人.此外《高士传》还有许多不知名姓的隐逸人物和传说人物,例如汉阴丈人、石户之农,披裘公等.

不论是历史人物还是虚构人物,《高士传》的论赞内容基本都是对高士事迹的勾勒以及对高士精神的赞扬.《弦高》中,皇甫谧以“秦穆扬兵,於周邂迕,矫命犒师,阴抒国祸”寥寥数字点出弦高犒师的重点,并强调弦高“辞赏居夷,飘然弗顾”[6]191 的行为.对他爱国和不贪富贵的精神予以赞扬.同样,《许由》中,皇甫谧以“黄屋将归,紫芳高举.颍汲箕田,羞颓汗鄙”[6]185 对许由逃隐的事迹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概括,说明其不慕名利的精神.

(三)评论对象不同之原因

《汉书》专注王公,杂以其他的评论对象,而《高士传》的评论对象是清一色的隐逸高士.班固对不同人物或事件根据其历史影响或有褒贬.皇甫谧对高士则从不同角度赞扬.可以说,他们所关注的对象和持有的态度并不同.究其原因,在于班固和皇甫谧想通过这些人物传达的主旨不同.《汉书》是一部断代史,史书的身份决定了它对不同人或事褒贬不一的态度,而断代的特点决定了它对王公将相的特别关注.古人作史书,往往带有“资鉴”的目的.载前朝治乱,以明本朝兴衰.就史学的意义来说,“论赞”体的批评, 是史家表达历史识见的一个重要方式.[7] 史书的读者通过作者在论赞中的“寓褒贬”对人物或事物“别善恶”.这就决定了史书作者需要选取正面和负面的形象相对比以达到其“以古鉴今”的目的.《高士传》是一本人物杂传,皇甫谧能为虚构人物立传,可见其作书的目的并不在于记录史实.《高士传》历来被视作皇甫谧的“自况”之作,清代学者章学诚评价称“隐逸本于皇甫谧”[8],皇甫谧在《高士传》序言中表达了自己因向往高士行为,欣赏高士隐逸精神而为高士立传的写作目的.所以他才会把高士作为关注的对象并对高士以积极评价.

二、《汉书》与《高士传》论赞思想之比较

(一)《汉书》尊汉崇儒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上升为国家统治思想.而东汉时期,统治者继续不遗余力以儒学教化社会.儒者游历全国,设塾讲学,博士生活富足,广收门徒.①从这些社会现象都可以看到东汉儒学兴盛之况.社会中浓重的儒学氛围自然对班固有很大的影响.此外,班氏世家为汉臣,自觉膺服于统治阶级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和认刘氏为正统乃情理必然.[9] 班固之父班彪曾以“百姓讴吟,思仰汉德” 劝说割据陇海的隗嚣归顺刘秀,隗嚣不听,遂作《王命论》说明“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10]393,为刘氏的正统地位正名.故而在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班固在《汉书》的论赞中有明显尊汉崇儒的倾向,这些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班固经常引用孔子言论及经书内容进行评论并对儒林以关注.《张陈王周传赞》云:“故孔子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语出《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子羽在孔子眼里资质低下,不能成才.但最后诸国无不传颂其名.班固以此发出对张良“以为其貌魁梧奇伟,反若妇人女子”的感叹,说明人才不可以貌取之.《佞幸传赞》中,班固以孔子“损者三友”之言,提醒统治者任人需用贤而不用亲.班固也对其他经书内容加以引用,说明其观点与思想.《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赞》云:“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班固用《诗经》的诗句说明荆舒之地多叛乱,隐射淮南王、衡山王的谋反行为.除了引用孔子言论及经书内容,《汉书》还专为儒家有成就的学者立传并在论赞中对这些人大加褒扬.董仲舒是推动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重要人物.《董仲舒传赞》中,班固称赞其“有王佐之材”[4]571.《楚元王传赞》中,班固将刘向、董仲舒等人与孟子、荀子并别,称这些人“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 [4]478,对这些儒者的学识和影响给予积极评价.《汉书》的《儒林传赞》中,班固叙述武帝以来儒学“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4]884的盛况,并指出其原因在于儒家思想被确立为统治思想后,儒学成了一条“禄利之路”.统治者以此拉拢士人,统一思想;统一士人也以此换取衣食,效力朝廷.

其次,《汉书》的论赞多以朝廷为出发点,维护封建等级,对君主的行为多褒扬乃至粉饰.班固在《汉书》论赞中强调汉朝的建立是顺应天命,继唐尧之正统.他用“五德终始”的观点,为汉朝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依据,说明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是“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4]20 的历史选择.因此,凡与朝廷立场有出入的,班固都毫不留情地批评.最明显的例子当属班固对游侠的态度.司马迁认为游侠的行为虽不容于法度,但他们有言必信,行必果,重义轻生的优秀品质.班固则对朝廷打击游侠势力的作为表示支持,认为游侠窃生杀之权的行为已经是罪不容诛,他们所谓的品质也不过是道德之末流,难登大雅.《汉书》的论赞多对皇帝以正面评价,虽然诸如文景、武帝的评价还是较为恰当准确,但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节度,穷极幼眇”[4]74-75,成帝“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4]84,这些并无多少作为的皇帝,班固却依然以这些乏善可陈的东西来称颂他们.这与他对汉朝的拥护与儒家讲求忠顺的思想是一致的.

(二)《高士传》儒道兼综

皇甫谧处于魏晋思想变革之际,此时的汉朝以来儒家经学传统逐渐向魏晋玄学思潮转变.皇甫谧继承旧有的经学传统,魏晋玄学也对他深有影响,其思想整体是儒道兼综.与班氏家族一样,皇甫氏也有浓厚的儒家传统.皇甫谧的高祖皇甫规曾举贤良方正,后还乡“以《诗》《易》教授,门徒三百人”[10]620.其祖父皇甫叔献,任灞陵令,父皇甫叔侯,举孝廉.这样的儒学家世自然对皇甫谧的儒学思想有深刻影响.皇甫谧的儒学思想见于其各类著作中,《帝王世纪》对各代帝王谱系详细罗列,强调王道纲常,具有儒家礼法精神.《列女传》叙述与忠孝节义有关的人物事迹,宣扬儒家伦理观念.皇甫谧虽有儒学背景,但其所处时代却属于魏晋玄学的上升时期,所以皇甫谧从老庄哲学中也汲取了大量道家思想.皇甫谧以颇具道家色彩的“玄晏先生”自号,遁世隐居,朝廷屡次征兆征召而不就.生活上俨然是一位隐逸之士.可以说,皇甫谧深受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这种儒道兼综的思想也体现在《高士传》的论赞中,具体在以下两个方面:

《汉书》推崇儒家,所以关注儒林.《高士传》重隐逸,则对道家人物更为关注.《高士传》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道家著作的人物,诸如《庄子》被衣、王倪、齿缺和石户之农等以及《列子》中的林類,老商氏等,皇甫谧在评论时也多直抒对这些人的赞美之情.例如被衣“超然释智”,齿缺“蕴含上智”.老商氏“得道而归”等.此外,来自史书的人物也是精通老庄的道家人物.河上丈人见于《史记? 乐毅列传》,著有《老子章句》,皇甫谧评论河上丈人是“伯阳倡教,嗣流河上”[6]211 的道家宗师.严遵见于《汉书? 王贡两龚鲍传》,也是一位“聃文是阐,乃作《指归》”[6]219 的道家人物,他著有《老子指归》,对老子思想进行阐释.

虽然《高士传》对道家人物关注更多,但隐逸并非道家的专属权利.儒家思想虽然强调积极用世,表面上看同隐逸现象格格不入,但它对高士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11] 故而在《高士传》中也可以看到儒者,诸如颜回、曾参以及田何等人.皇甫谧或评价其精神,或论其学术成就.皇甫谧以“浩浩之气,常骄大人”[6]200,点出了曾参轻视权贵的精神,以“不悼簞瓢,心齐白日”[6]200 说明颜回安平乐道,志向远大的精神.田何治《周易》,皇甫谧以“子莊嫡继,孔派.一移客土,四嗣俱兴”[6]214 来说明田何对《周易》的继承和传播所做的贡献.

除了对儒道两家的隐逸之士关注以外,皇甫谧在论赞中也经常提及高士们“定帝谋王”的行为.统治者礼贤下士,高士也为统治者解忧排扰.统治者与高士并不对立,而是相处融洽,亦师亦友.蓋公以无为之道教导丞相曹参,曹参才能“衍辅汉庭,玄风犹在”[6]212.另外,像严光这样“少与龙潜”,与光武帝刘秀“内榻同眠”,更是与统治者有着朋友般的关系.就算是从尧处逃隐的许由,去世之后,也被尧封为“箕山公神”,世代祭祀“绵绵无绝”.从皇甫谧的评论中可以看到,这些高士一方面隐居山林,一方面又和统治者有平等密切的来往.这实际上体现着皇甫谧心中统治者与士人的理想关系——宽松与包容.统治者尊重士人,能礼贤下士,向其求教.同时,并不强求他们一定为自己效力,尊重士人的选择.士人也不会排斥统治者,即使不为其效力,也能为其出谋划策,指点迷津.两者的关系并非是严格的上下级关系,而是良师益友,相互促进的关系.皇甫谧这样的理想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魏晋时代,政权反复易主,并常常伴随着杀戮.士人朝不保夕,稍有不慎,遂身首异处,统治者与士人的关系是异常紧张的.正是在这种严酷的背景下,才有皇甫谧在《高士传》中对统治者与士人轻松友好的关系的描写.

可以说,高士们多为道家人物,治道家经典,但同时又能为帝王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这些高士身上杂糅着儒家与道家,是《高士传》儒道兼综的思想体现.

三、《汉书》与《高士传》论赞语言特色之比较

(一)《汉书》骈散结合

论赞作为史书作者带有主观色彩评论的部分,恰当运用语言对传达准确的评论立场和立场有积极作用,这对作者的文学功底有着很高的要求.很明显,班固并不缺乏这样的才能.《后汉书? 班固传》中有“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10]395 的记载.《汉书》论赞语言最大特点在于骈散结合,整饬而富有变化,具体表现在《汉书》论赞多用四、六句,中间又杂以散句,故而有刘知几所谓“典诰之风”.例如《宣帝纪赞》:

赞曰:孝先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籓.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

赞曰:周室既坏,至春秋末,诸侯耗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尚犹颇有存者.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尽矣.楚、汉之际,豪桀相王,唯魏豹、韩信、田儋兄弟为旧国之后,然皆及身而绝.横之志节,宾客慕义,犹不能自立,岂非天虖!韩氏自弓高后贵显,盖周烈近与!

以上两则论赞均以四、六句为主,中间又兼有散句,语句稍加雕琢辞藻,句式较整齐,有骈俪化的倾向.班固将散文的风格与辞赋的风格相结合使得《汉书》的论赞在整饬中富有变化.

(二)《高士传》骈俪整饬

相比于《汉书》,《高士传》的论赞更加骈俪整饬,其论赞中只有清一色的四言句.同时,《高士传》在正文中以叙述性的文字描述高士行为,在论赞中则以典雅整饬的抒情性文字既对高士行为概括,又表明了自己对高士的赞美.例如《东海隐者》:

东海隐者,不知何许人也,汉故司直王良之友.建武中,良以清节徵用,历位至一年.复还,通友,不肯见,而让之曰:“不有忠信奇谋,而取大位,自知无德,曷为致此?而复遽去,何往来屑屑不惮烦也!”遂距良,终身不纳.论者高之.

隐者贤旷,避世沧瀛.其友树节,乃饵华缨.

进轻退促,举动不经.交携长绝,时议所钦.

实际上,《东海隐者》的论赞与正文的内容并无多少差异,即东海隐者之友王良以清节换取利禄,东海隐者与之绝交的事.正文用叙述性的文字进行描述,而论赞中则以整齐典雅的四言句概括.正文中以“良以清节徵用,历位至一年”说明王良终南捷径的行为,而在论赞中,则被浓缩成了“其友树节,乃饵华缨”这八个字,语言精练而典雅.同时,从“隐者贤旷,避世沧瀛”和“进轻退促,举动不经”就能看出皇甫谧对两者的态度,东海隐者是闲雅高洁的,而王良则是有背高义的.

《高士传》论赞的骈俪整饬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的兴盛不无关系,与高士传同时期的史书作品的论赞,也呈现骈俪整饬的倾向.例如与皇甫谧同时的陈寿所作的《三国志》中《董二袁刘传》评曰:

董卓狼戾贼忍,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袁术奢淫放肆,荣不终己,自取之也.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表跨蹈汉南,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乃甚于羽远矣!

如果以《汉书》为对照,则《三国志》论赞的更加骈化,散句更少,更加工整.皇甫谧和陈寿之后范晔的《后汉书》的论赞,则与《高士传》更为贴近.例如《后汉书? 董卓列传赞》:

赞曰:百六有会,《过》、《剥》成灾.董卓滔天,干逆三才.方夏崩沸,皇京烟埃.无礼虽及,馀?遂广.矢延王辂,后缠魏象.区服倾回,人神波荡.

范晔也全部用四言,这一点与皇甫谧一致.对比《三国志》,《高士传》和《后汉书》在论赞骈俪化上做得更为彻底.整个论赞十分典雅整齐.

可以说,《高士传》的论赞所呈现出的骈俪整饬,与这一时期的骈俪文风有着密切关系.不仅是《高士传》,甚至于正体史书的论赞都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四、结语

论赞自《春秋》“君子曰”而起,是史书和传记文学抒发作者议论和感慨的重要文字.《汉书》与《高士传》的论赞都在论赞文体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因其作者的思想和所处的时代不同,《汉书》和《高士传》的论赞又各自独具特色.在评论对象上,《汉书》关注王侯将相,《高士传》关注隐逸高士.在思想上,《汉书》尊汉崇儒,而《高士传》儒道兼综.在语言特色方面,《汉书》骈散结合,而《高士传》骈俪整饬.虽然《汉书》与《高士传》论赞的对比讨论至此结束,但有关论赞文体的发展演变以及不同时期,不同作品论赞特色的讨论仍将不断持续.

注释:

①范晔《后汉书》载:“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

汉书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汉书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汉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热门汉书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