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教师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与困境和转型:创业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重塑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此文是一篇高校教师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困境和转型:创业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重塑

随着新常态下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创新创业时代来临.“创新驱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原创性知识探索、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创造及其应用的过程”[1],强调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通过创新主体的创新行动,创造更多的新知识、新发明和新技术,并积极投入社会实践.完成这一过程需要大量创新人才的支撑.为此,承担培养创新人才使命的高校普遍已责无旁贷地将创新创业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创新创业教育“以转变知识教育方式为新的突破口,企图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中国大学的深度变革,以加快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这对于习惯了传统办学模式的高校来说,无论从理念还是实践都还属于崭新的理念,对于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人力资源主体——高校教师来说,更是巨大的挑战.

一、高校教师的角色困境

(一)教师权威角色的后喻文化挑战

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迅猛发展,使信息交流的方式、力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传统社会的组织之间的边界变得可以逾越,以创新为实质的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虚拟化的新型组织逐渐形成,组织发展的去中心化特色逐渐突显,这对现代师生关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的发展还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知识越来越公开化的时代,现在,大学生们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主动获取知识、发表言论,“内事问百度、外事问谷歌”,知识获取的途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目前教育已进入“互为师生”的时代,在有些方面和领域,甚至是已经进入学生懂得比教师多的“后喻文化”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传统权威角色受到了较大的挑战,师生关系面临重塑.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人只有在主动的时间状态中,时间价值与其意识才是绵延一致的.因为这样可以营造一种“享受”的氛围,吸引参与主体主动创造出较大的价值,实现自我的真正成长.所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教师需要放低身段,放缓一贯秉承的权威面孔,还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用新颖的知识去唤醒学生的智慧,提供大量的时间去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甚至是在有些方面主动向学生学习,从而获取双方的主动时间价值感,进而重塑师生关系.而目前的大学教学中还普遍沿袭传统的“咀嚼一喂养”式教育方法.6,教师和学生之间边界清晰,教师高高在上,对学生进行生硬的灌输讲授,忽略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启发和培养,时间一长,容易使学生怠惰、乏味,丧失兴趣、个性、原创性、探索力与思想力.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反映,现在大学课堂越来越难以驾驭;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反映,现在的大学课堂越来越乏味.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你讲你的,我玩儿我的,师生各不相干,缺少有效的对话与沟通,就像两条越来越远的平行线,难以找到交集点和交汇点,师生双方的上课时间都变成了“被迫”的,导致大量有效时间资源白白浪费,创新成为奢侈品.因此,教师传统的权威角色亟需转型.

(二)教师角色多元化发展的负载压力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逐渐进入社会的中心,成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运营主体,因此,大学职能越来越多元,除传统的教学、科研之外,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职能也逐渐突显,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得到空前强化,成为了发展最快的职能.“创新创业教育”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有效的社会服务,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活动场域大大拓展,角色也越来越多元,不仅要做传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也应该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教师主要扮演的角色有二:一是专业性的知识分子,二是公共性的知识分子.”7.而传统的认知中,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社会大众,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对教师专业性单向度强化的倾向,对教书育人职能和科学研究职能的过度强化,很多教师自己也已经习惯了自己知识传承者的身份,习惯了将大学校园作为赖以立身的栖居之所,习惯了舒适地生活校园这一封闭的教育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现实中教师专业性和公共性的断裂和背离.公共性不足使教师整体素质呈现出实践能力偏弱、批判意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特点,所以很多教师不适应甚至有些惧怕和焦虑走向广大的社会空间,无法在公共领域中去大施拳脚,无法应对现代社会多元化的挑战.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要求高校教师,既要面对作为“专业人”的成长,以终身学习的良好态度主动应对信息社会快速的知识更新,更要实现“社会人”的转变,做能敏锐感知社会发展变化、主动融入或引领社会发展潮流,能够从容快乐生活,善于实践、勤于反思、勇于试错、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型知识分子.教师角色亟需向多元化转型.

(三)教师学术角色的市场化考评焦虑

创新驱动国家战略下,国家或区域诸多关系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需要大学提供智力支持,需要高校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积极参与科技攻关.基于此,每位教师都应该不断夯实和发展自己的创新素质,遵从知识和学术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创造一切条件使自己在擅长的领域内实现充分发展,保持一份对学术的忠诚、对科技的执着、对文化的热爱和对前沿问题的敏感,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化发展以及向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过渡,市场对大学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深化.实际生活中,大学自身由于面对办学资源匮乏问题,面对高校之间的竞争压力和来自社会评价的压力,大都不得不在管理中引入企业普遍使用的绩效考核等各种考评机制,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科研经费额、发表论文数等硬性的数量指标,以追求更高的产出效率,很多高校教师因此逐渐沦为教书匠、论文奴、课题痴和学位狂,于是,“知识的市场逻辑代替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在这种与学术发展相背离的逻辑指引下,教师要么容易陷入“无利不为、少利少为”的短、平、快的利益追逐中,要么容易流于安于现状的消极平庸状态.不仅如此,因为同事之间面临残酷的考评竞争,教师普遍存在或轻或重的考评焦虑,容易造成不信任、少协作的分散化工作状态,难以形成与创新精神相符合的团队.与“创新创业教育”所要求的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精神差距甚远.

(四)教师政治角色的无力感

教师是学术职业的从业者,貌似“形而上”,与真实的经济社会发展距离甚远,但社会是个体的“母亲”,教师自然也无法置身事外;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高校教师需要密切参与经济和政治现实生活,积极锻炼组织领导能力,为了自己,为了学生发展,为了学校和社会改革创新争取创新的发展环境和应得的利益,在政治上有效发声.但由于教师长期处于被考核被领导的政治生态中,政治发展意识长期处于潜隐状态,没有获得良好的激发和发展的机会,长期以来,教师便逐渐淡化了对政治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发展狭窄化,综合素质不全面.所以尽管国家大力提倡和推进依法治国,而高校也大力提倡依法治校、教授治校,但大部分教师仍然不习惯或者没有能力行使权利,政治角色钝化,政治效果发挥非常有限.

而且事实上,管理学上著名的“二八法则”应用到高校这一社会组织中也非常契合,即在大学这个组织中,其发展和变革是由20%的管理者来决定的,而80%的普通教师处于从属的地位.管理权力在知识权力面前的霸权性显而易见.尽管大家都知道决策的性和广泛性是组织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发声渠道并不通畅.从目前来看,仅限于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比较有限的范围,而且还大都以形式主义式的走过场居多.不仅如此,知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背后潜隐着深刻的权力和利益逻辑,谁处在知识生态链的上游,谁就拥有了设定知识标准的话语权.教师在知识生态链中的权力分配事实上也是非常不均衡的,少数“学官”和资深知名教授左右着学术的话语权.因此,作为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在捍卫知识的自主性、多样性和平等性的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这种政治角色的不足,使教师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显得能力捉襟见肘.

总体来看,高校教师角色正面临来自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和法制化等的多元挑战,传统的角色定位逐渐面临异化的窘迫和困境,自我发展陷入种种谜团和纠结之中,很多时候处在被动应付的无力状态,已经不能适应创新创业时代对原创性知识探索、学习和建构的要求,亟需进行转型发展.

二、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型

(一)教肓理念更新:做创新教育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尽管各高校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号召下,纷纷亮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大旗,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催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热点,也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成果,但对“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等的本体理解上还存在诸多迷思.就拿目前如火如荼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来说,不少高校教师对于其本质和目的是什么,到底该如何理解等基本问题也仍然有一些误解和分歧.理念的理解尚且模糊不清,更遑论完善教育模式的确立.育人者首先需要育己,以其昏昏又如何使人昭昭.钱理群曾经指出:“大学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革命性功能,一个是保守性功能.…‘革命性功能就是对社会发展的既定形态和已有的知识文化体系以至于人类自身,不断地进行反省、质疑和批判,并且进行思想、文化、学术的新的创造.不仅要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问题,更要回答未来以及人类发展的根本问题.”保守性功能是指“大学应该承担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积淀和传承的任务.”在过去,基于学科教育培养起来高校教师,一般对大学的保守性功能强调的比较多.然而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下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的革命性功能应该得到进一步强调和彰显.所以,高校教师需要首先转变思想观念,主动承担起转型发展的重任,树立大局意识、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认真思索社会的需求、学生的发展,做知识创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引领者.应该明确创新创业的内涵和实质,准确把握创新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做创新人才的培养者和创新素质的唤醒者.应该以理念的更新为前提,以教师的自我启蒙为起点,以启发学生、服务社会为目的,在其所赖以立身的知识、课堂、学校与社会四个场域中发力,努力利用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进行制度和文化的重塑,敢于求真批判和质疑创新,善于主动担当公共责任,从而建构一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教育环境,争取成为知识创新的引领者、课堂生态的领导者、学校组织的形构者、社会价值的转化者.

(二)教学方法转变:做无限知识的启发者和共同探究者

知识是无限的,知识是不断增长的.卡尔·波普尔在其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指出,客观地呈现知识的不确定性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大胆的猜想和不断的质疑与反驳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因素.这种态度和精神是创新的必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智能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知识获取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盛,信息交互性和裂变力明显增强.每个人面对不断扩张和更新的知识,面对从各种渠道传播过来的纷至沓来的芜杂信息,面对各种社交载体的广泛沟通交流,都很容易发现自己存在知识认知的局限.不仅如此,由于存在越来越多元化的价值观冲突,对待同一知识,“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阐释情况越来越突出,而且不同知识之间也存在冲突,“正确的”“当然的”知识越来越少.如此境况,知识权威自然走向多元化分散,甚至走向消解,这已经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因此,有学者指出:“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倾听、一起学习”,“如果说19世纪和20世纪的老师都是‘教的专家’,那么21世纪的教师则必须成为‘学习的专家”.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如果再和过去一样,固守自己权威知识传播者的形象,停留在对原有学科知识传授上的修修补补,那只能等着“被古老”,被不断发展的时代和不断更新的学生抛弃.承认知识无限的现状,承认创新是时展的必然,坦然放弃对自己权威性渐失的惶恐和焦虑,抛弃对学生挑战性和自主性越来越强的无力感,变有限知识传输者为无限知识的启发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根据变化的现实,要进行“一辈子学做教师”的终身学习,与学生一起,用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勇敢地承认知识的局限性,共同学习探索新知识,塑造师生共同学习、平等和谐的局面,并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引领,以启迪学生的自我成长力和创新力,已成为发展的需要和创新的必须.同时,为使知识的探究过程更加高效,高校教师还应当顺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树立“互联网+教育教学”的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师生互动、方法与思维训练方面的优势,使其深度融人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既服务于课堂教学,又服务于师生课前课后的评价与交流,从而构建出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结构.

(三)活动场域突围:做社会服务的密切关注者和主动推进者

根据吉本斯的研究,知识生产模式正在由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模式转变为跨越学科局限、围绕实用目的和社会需求、注重研究结果的绩效和社会作用的新模式13.这种模式的转变意味着大学正由学术本位逐渐转变为社会本位,意味着更加强调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有效性.这个研究结果也深刻揭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背景.创新创业教育的生命线就是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其终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创新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甚至引领时展潮流.不难预料,对于未来大学的发展来说,社会服务职能将仍然会是发展最快的职能.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大学早已从“塔”发展为“社会的服务站”,以社会服务职能来反哺教学、科研两大职能的现象也显而易见、比比皆是.所以,高校教师要更好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再单纯地在书斋里做学问,被动地为各种外在的社会力量牵着鼻子走,而是应该发挥主动性,突破活动场域的局限,走向广阔的社会实践,做社会服务的密切关注者、参与者、推进者甚至引领者,突破学校、企业、研究机构和专业、课程、课堂之间的边界,主动获取和协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校内外资源,联合政、产、学、研等各方面的力量;以资源的深度融合为基础,依托校内、校际、校企、校研、校政等全方位相互合作的联动机制,主动思考并努力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节的问题,主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结构和科研关注方向,并积极鼓励学生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主动面对真实的日常生活,在社会实践的大舞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促进大量人才创造出来的知识效益与社会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成比例,从而主动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教师突破大学校园场域的限制也有了政策的支持,2017年初人社部印发的《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选派专技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技人员创新或者在职创办企业,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技人员离岗创新创业.这无疑为高校教师深入实践,进一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治理角色重塑:做大学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有效推动者

人的认识和行动之间总是存在差距.创新创业教育因为和实践联系紧密,所以对行动能力的要求比较高.但“行动能力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是社会的事情,它需要进行沟通和协调”,以便在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取得更好的实效.不仅如此,今天的高校教师还应该明确,大学已经从18世纪前“僧侣的村庄”、19世纪“知识分子的城镇”,发展为巨型的“大都市”,不再是相对单纯的学术组织和教育机构,而是与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联[15].所以,在创新创业时代,随着大学与社会联系的紧密度加强,教师要想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除了塑造自己过硬的专业素质外,还需要学会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从而有效捕捉住社会发展的机遇,争取到相关政策和人力物力资源的支持,从而为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因此,创新创业时代对教师各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知识生产模式的变迁,大学治理模式开始由学术治理转型为共同治理[16].我国的国情也决定了教育的改革发展与政府决策紧密相关.因此,高校教师需要顺应这一治理模式的转变,明确自己作为大学治理主体尤其是学术事务的治理主体地位,学习去做“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实践者,争取利用现代大学制度的有效实施,突破高校教师传统学术角色的地位,实现治理角色的突围,在事关教师发展、教育进步等各种问题上积极参与、有效推动,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应充分了解和熟悉大学章程、学术委员会制度等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有效监督学官和学霸滥用学术权力,保证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防止学术权力的异化.另一方面,应积极参与大学治理实践,破除专业发展的狭隘视野,努力提升自我素质和治理能力,为学校行政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及执行者反映真实的教师需求状况、提供科学的同行评价.具体来说,教师在参与大学治理实践时,应在人员和制度层面积极拓展,发挥教师在大学相关利益群体中的沟通枢纽作用,利用教研室、教师发展中心等实体组织,通过座谈会、协商会等载体多方联络沟通和协商,积极联合领导、行政人员、学生、家长、企业、校友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增进与不同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制度规定和允许的范围内促进大学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构建和完善大学公共治理结构,集结起超越个人利益的群体公共力量,推动教师权力的落实和大学治理环境的优化,从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环境的优化和实践效果的满意度.

三、结语

创新创业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困境,是社会和高等教育双重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师发展面临的阵痛,是高校教师面对快速的社会转型变革、迅猛的科学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发展和学术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暂时的不适应,同时也是大学改革与社会需求和社会期待还不能适应的矛盾反映.“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教育改革来说,是一场是整体性、系统性的变革,其实质就是要注重教育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益.对于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型来说,就是要尽快告别封闭坐而论道的学科教育,走进真实的教育现实,面对广阔的教育实践,破除知识权威,担当公共责任,敢于质疑批判,大胆开拓创新,在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尽快实现自我转型、主动转型,实现从理论教师向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具有良好的市场分析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创新创业型教师转变,继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创新意识和批判勇气,以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高校教师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高校教师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高校教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教师投稿杂志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3、教师论文网

4、教师杂志

5、教师论文发表刊物

6、幼儿教师评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