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和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出处和含义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此文是一篇出处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出处和含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下文简称为《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日积月累”模块中提出一则谚语警句:“一日无书,百事荒芜”,[1]注明谚语提出者为陈寿;称与之配合使用的《课本背后的名言故事》(下文简称《名言故事》)一书进而将该谚语出处认定为陈寿的《三国志》,并释义为“只要一天没有看到书,就没有心情去做其他的事情了.”[2]《语文》没有对该谚语意义进行解释,但该教材第一组的主题是“读书”,且该模块“日积月累”的其他名言警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都是关于读书的主题,可以推定,此处编者也将“一日无书”的“书”也理解为了“读书”.我们认为,将该谚语的出处定为陈寿以及说出自其《三国志》存疑;对“一日无书”的“书”解释为“读书”,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解释,是对该谚语本意的误会.这种解释在网络上已十分流行,甚至很多中小学师生进行“读书”主题作文时,也时常引用该谚语来说明读书的重要.可见误会已经相当普遍,因此有必要溯源正本.

一、“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出处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是否如《语文》和《名言故事》所说出自陈寿甚或其《三国志》,存疑.笔者翻检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版的点校本《三国志》,没有找到该句.通过翻阅纸质文献和运用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哲学书电子书计划”“国学大师”等进行检索,也没有发现该条谚语.并且,在翻检纸质文献以及检索以上的数据库中,也没有发现对于该谚语释义、题解、集解、正义、注引等信息,有待查证.

通过检索文献,我们找到一条与之接近的谚语“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最早见于《魏书·李彪列传》李彪“上书世宗表”中:

唯我皇魏之奄有中华也,岁越百龄,年几十纪.太祖以弗违开基,武皇以奉时拓业;虎啸域中,龙飞宇外,小往大来,品物咸亨.自兹以降,世济其光.史官叙录,未充其盛.加以东观中圮,册勋有阙,美随日落,善因月稀.故谚曰:“一日不书,百事荒芜.”[3]

在《魏书》中,“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是作为“谚”的形式出现的.宋代王钦若《册府元龟》[4]、明梅鼎祚《古乐苑》[5]和清代严可均《全后魏文》[6]依据《魏书·李彪传》对李彪“上世宗求复修国史表”进行了引用;宋王楙《野客丛书》[7]、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8]等书是在列举谚语的情景中引出该句;上海辞书出版社《常用谚语辞典》[9]、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名言隽语大辞典》[10]、北京出版社《中国古谚语大辞典》[11]也都引《魏书》收录了“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条目,《中国古代名言隽语大辞典》认为其属于“北魏杂歌谣辞”.这些充分说明了它的古谚身份,文献都没有说“一日不书,百事荒芜”出自陈寿,可以推测,现有文献中“一日不书,百事荒芜”在《魏书》中出现应该是最早的.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与“一日不书,百事荒芜”虽一字不同,意义却基本一致.

二、“一日不书,百事荒芜”中“书”的含义

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箸于竹帛.非笔末由矣.”本意是用笔将文字在载体上呈现出来的一种行动,后延伸出书写行为的成果——名词的“书”以及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的书法等含义.显然,《语文》和《名言故事》将“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中的“书”定义为名词的书,即书籍,再延伸为“读书”.

我们认为,“一日不书,百事荒芜”的“书”,是“书写”而不是“读书”.我们这里讲的“书写”即相当于古代动词意义上的“书”,即书写记录,书写文字以成文章.如张怀瓘所说:“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12]我们认为,“一日不书,百事荒芜”中的“书”意思为“书写”,理由如下:

首先,看出处.前文已引《魏书·李彪列传》上世宗表的局部,我们继续看原文如下:

至于太和之十一年,先帝、先后远惟景业,绵绵休烈,若不恢史阐录,惧上业茂功始有缺矣.于是召名儒博达之士,充麟阁之选.于时忘臣众短,采臣片志,令臣出纳,授臣丞职,猥属斯事,无所与让.高祖时诏臣曰:“平尔雅志,正尔笔端,书而不法,后世何观.”臣奉以周旋,不敢失坠,与著作等鸠集遗文,并取前记,撰为国书.假有新进时贤制作于此者,恐闺门既异,出入生疑,弦柱既易,善者或谬.自十五年以来,臣使国迁,频有南辕之事,故载笔遂寝,简牍弗张,其于书功录美,不其阙欤?[13]

连起来看,李彪上表引用此古谚的背景是太祖、武皇以后“史官叙录,未充其盛,加以东观中圯,册勋有阙,美随日落,善因月稀”,即史官记录活动的衰败和藏书机构册书的缺少以及导致的后果“美”和“善”的稀落,“若不恢史阐录,惧上业茂功,殆有缺矣”即,如果不恢复、加强书写记录活动,先帝的功业记录将会缺失,所以才要“撰国书……书功录美”,“载笔遂寝,简牍弗张”,说的正是书写.

其次,从汉语习惯来看,古代汉语描述读书所用的词汇一般是诵、读、阅、览,而不用“书”.检查“书”古今的义项,也没有“读书”意思.而理解为名词的“书”,“无书”就是“没有书”,没有书和不读书并不是一件事情,想说“不读书”可以直接说,大可不必用“无书”再以“无书导致不读书”这样的逻辑来迂远描述.

再次,看几部谚语词典的解释.《中国古代名言隽语大辞典》认为此处的书指的是“修史”[14],此解释距离李彪引言本意最为切近,但考虑到李彪引用的时代此谚语已经流行,它在实际运用中的意义未必如李彪的意思限于“修史”那么狭窄;《常用谚语词典》认为是“一天不记载,许多功绩就会湮没”[15],解释比较适中稳妥;《中国古谚语辞典》解释为“一天不读书、不写字,多种事情就要荒废”[16],这个解释对“荒芜”理解准确,但对“书”的解释显得宽泛,和本意有所偏离,我们所说的“本意”可以依据“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进行推理出来.

第四,从逻辑上看将“一日不书”解释为“读书”不严谨.一天不读书,个人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或一个集体的文化事业可能受到影响,却不至于“百事荒芜”.“一日不书,百事荒芜”虽然是谚语,意义可以延溢,但也不能做溢出逻辑的夸大.如果把此处的“书”理解书写记录,就比较符合历史和逻辑.中国的书写历史悠久,发生普遍,制度完备,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巨大.没有书写记录,不但对于人君的“录功书美”缺失,如《元史》中说“世祖之朝,省、台、院奏事,给事中专掌之,以授国史纂修.近年废弛,恐万世之后,一代成功无从稽考.”[17]没有文字记录,典制匮乏、礼仪缺失,教化不在,文化不传,文明不继,后世不知其所从来,行动无据可依,思想无从稳固,社会运行混沌……这才是“百事荒芜”的大问题.

三、从“一日不书,百事荒芜”看“书写”的意义

“书写”一词,看似平常,却是人类文明一个大课题.书写是文字的主要呈现方式之一.在中国,“书契以来”到印刷术发明的数千年时间内,文字基本靠书写呈现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上的文明大部分要靠书写记录保存传递下来.即使印刷术发明之后,书写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文化行动,还带着其特有的个性标志、情感色彩和人文温度在社会的运行中普遍运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存载道德,纪纲万事”[18]书写行为在人类的生活中又极其普遍和重要.当代书写文化研究的开拓者、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书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守安教授说过,有了文字书写之后,人类的活动有多宽广,书写行动就有多宽广.我国是擅长书写的国家,历史上很早就建立史官制度,“君举必书”的案例在史书中不胜枚举,《隋书》还说:“古之史官,必广其所记,非独人君之举.”在中国“易代修史”,起居注、实录等日常书写记录为修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传统以史为鉴的传统得到保持.不但如此,《礼记》中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19],中国建立了以“中书”“尚书”“书记”等以“书”为中心的党政机构和文书制度.在国家运行中,“武猛固其立功,文翰亦乃展力”,文字书写在中国文治武功为主体的军国管理和运行中发挥巨大作用.由于文字书写记录,礼乐制度得以写定成法,文化信息得以保存传递,治国理政得以条理运行,书籍得以著抄而教化普在,民有礼仪典制得以秩序……这是“书写”的重大意义所在.

注释:

[1]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开发中心.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18页.

[2]唐红霞、阎纂业.课本背后的名言故事[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11年11月,54页.

[3][北齐]魏收.魏书·列传第五十·李彪[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6月.(4)1394页.

[4][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八·国史部论议[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6月.(7)6707页.

[5][明]梅鼎祚.古乐苑·卷四十九[M].载文津阁《四库全书》[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466)621页.

[6][清]严可均.全后魏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10月,420页.

[7][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七[M].载文津阁《四库全书》[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282)72页.

[8][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八·古人引用谚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2月.318页.

[9]张毅等.常用谚语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8页.

[10]刘兰英等.中国古代名言隽语大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3页.

[11]张鲁原、胡双宝等.中国古谚语辞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11月,483页.

[12][唐]张彦远辑,洪丕谟点校.法书要录卷七·[唐]张怀瓘.书断上并序[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8月.154页.

[13][北齐]魏收.魏书·列传第五十·李彪[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6月.(4)1394-1395页.

[14]刘兰英等.中国古代名言隽语大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3页.

[15]张毅等.常用谚语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8页.

[16]张鲁原、胡双宝等.中国古谚语辞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11月,483页.

[17][明]宋濂等.元史·卷四十一·本纪第四十一·顺帝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4月.(3)877页.

[18][晋]成公绥.隶书体[C].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9页.

[19]李慧玲、吕友仁注译.礼记·中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1月.260页.

出处论文范文结:

关于出处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出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期刊论文的文献出处

2、期刊论文的文献出处包括

热门出处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