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本科论文怎么写 和国家认同教育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和设计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这是一篇与校本课程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国家认同教育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和设计

摘 要: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性主题,是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心理基础和重要条件,开展国家认同教育迫在眉睫.深度开发与设计国家认同教育校本课程是解决国家认同危机、构架国家安全基础的一项重要举措.研究在分析国家认同内涵、剖析国家认同教育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以小学学段为例,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与设计,并提出了“六个基于”的实施建议以及“MSV-3E Space”的评价建议.

关键词:国家认同;校本课程;深度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5-2232.2018.01.008

国家认同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话题.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大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增强国家认同”.2015年,总书记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不断增进各族民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发布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2017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 同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拥护中国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性主题,是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心理基础和重要条件.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转型不断深入的今天,无论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都时时刻刻遭受着不同程度地国家认同危机,教育是培养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已是迫在眉睫.当前,学校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阵地,课程是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最佳选择,深度开发与设计国家认同教育校本课程是解决国家认同危机、构架国家安全基础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培养当代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意义深远.

一、国家认同内涵的理解

全球化时代的推进以及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世界各个国家的地位、作用乃至国家主权提出了挑战,国家解体,民族分裂,国家认同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危机,引发了全球社会的共同关注.国家认同是维系个体与国家关系的重要纽带,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支撑,是现代国家构建的基本要素.强化国家认同,是国家建设的核心任务.

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是群体认同的一种类型,也称为民族国家认同(Nation-state identity),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政治学领域的概念.美国政治学家S·维尔伯(Sidney Werba)和白鲁恂(LucianPye)对国家认同的经典性定义认为,国家认同是处于国家决策范围内的人们的态度取向.[2] 此外,不同学者因为研究视角的不同对于国家认同的概念内涵也有所不同,从政治学视角来看,国家认同是个体对国民身份的确认,是对自己祖国历史文化、理想信念、疆域主权等的认同,在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方面形成的支持性态度和行为取向;[3]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国家认同是个体确认自己的归属国家以及这个国家是怎样的国家的心理活动;[4] 从民族文化视角来看,个体归属于民族,个体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和尊重,形成民族认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整体认同,就形成了国家认同.[5]国家认同研究既涉及意识形态同时涉及实践行为,涵盖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国家认同是一种主观意识和行为取向,是国家发展以及个体社会化进程的结果,个体将自我归属国家,拥护国家制度,关心国家利益,信任国家运作,能够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挺身而出,牺牲自我.国家认同是国家独特性、合法性的保证,同时是维护国家和谐稳定的保障.

二、国家认同教育的现实需要

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合法性的基础,在应对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意识瓦解与重塑的挑战中,国家认同肩负着维护国家统一、支撑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使命.国家认同的获得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并非个体出生成长在某个国家,就具备相应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国家认同的形成需要教育的深度介入,有意识地培育个体国家认同,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既是现实需要,又是长远战略.

(一)当前国家认同的时代价值

强化国家认同建设是重大历史课题,对于像我国这样构成复杂的多民族国家而言,国家认同的时代意义重大.在这样一个思想开放多元、信息沟通共享的时代,国家认同是我国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遏制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斗争的重要武器.如果国家认同的水平较高,各民族都能主动维护国家利益,紧密团结在国家周围,如果国家认同的水平较低,国家认同受到侵蚀和消解,国家的统一稳定局面就将面临威胁,民族分裂活动频发,最终导致严重后果.[6] 此外,国家认同能够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文化等形成统一的共同体,凝聚国家稳定发展、解决困难的多重力量,提升国家治理的有效性,提升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形象地位.震后重建、奥运申办、区域维和等都是我国强大国家认同的有力彰显.

(二)世界国家认同危机形势严峻

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机遇,社会转型所引起的巨大变化也为世界各国提出了挑战.在全球化时代,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认同出现削弱与消解的现实样态,成为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重大难题.在政治方面,国家认同开始出现分散和转移,尤为明显的是全球化进程使得国内民族认同与地区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出现冲突对抗,造成国家结构的彻底颠覆以及国家主权的动摇,公民个体在身份结构上出现多重化现象,难以确定其所归属的单一共同体并产生归属感,削弱了国家认同的水平.在经济方面,经济资本的全球化流动使得本国经济体系受到了冲击,经济市场的全球化使本国经济变得十分脆弱,削弱了本国调节经济发展、保护民族企业的能力,公民个体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经济管理能力的信任,国家认同水平持续下降.在文化方面,全球化进程促进了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交往互动,不同文化的异质性也决定了文化冲突的不可避免,强化了民族认同的构建,造成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疏离,族群冲突、以及分裂活动频频发生.

(三)我国中小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堪忧

中小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处理个体与国家的相互关系十分重要.根据曾水兵对于我国青少年国家认同的调查结论显示,社会转型的巨大变化使得当代中小学虽然体现出对国家较强的情感依赖,但是对于国家的评价相对较低,情感态度与行为意识出现偏差;文化多元化弱化了中小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部分学生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不感兴趣,相反,更喜欢西方节日.此外,民族语言认同以及民族历史记忆认同都出现了削弱的现象.鉴于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不足以及中小学生缺乏参与政治生活的实际经验,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学生的政治立场并不坚定.[8] 根据郑航对青少年国家认同的调查结论显示,当代青少年对于国家在情感上的认同高于认知上的认同,而情感式认同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影响而摇摆不定,或自我迷恋,或狂热,缺乏理性决断,而现代国家建设更需要公民基于理性的认同;当代青少年在国家认同中的群与己关系上认识不足、感受不深,在国家与个人、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好.

(四)我国国家认同教育迫在眉睫

国家认同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基础.国家认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深度介入.当前,国家认同教育已经开始在学校教育中系统地展开,然而,当前学校国家认同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教师主观化.教师肩负着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师的主观主义对于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乃至于认同偏离.部分中小学教师不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及其生活习俗,在教学过程中用经验的目光审视学生、理解教学,因而不能深度认识和把握国家认同的核心,形成主观主义教学.这一方面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培养,另一方面不利于不同文化群里的融合,国家认同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第二,教学表层化.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国家认同进行深度的融入,认为国家认同素养体现在教材的相关叙述中,不需要直接进行国家认同的解释与升华,例如,对于历史课教学的使命教育重视不足,强化了知识传授,对于语文教学的母语情怀避之不谈,强化了工具价值,这样一来,学生对国家认同的理解受到了限制.

三、国家认同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

国际组织及世界各国对于国家认同教育都十分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成果衡量特设工作组的标准工作组发布了《作为学习成果的核心素养草案:幼儿、小学和中学》,明确指出培养中小学生的群体认同,并认识到群体的共同文化、宗教、价值观等.[10]48欧盟在其发布的《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中提到培养学生的社交和公民素养,使其了解自己国家的重大事件,知道社会和政治运动的目的,具有对本国的归属感,志愿参与公民活动,支持社会多元性等.[10]68法国在其颁布的《共同基础法令》中提出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公民素养,学生应了解国家的象征,生活的基本规则,共和国的基本价值观念等.[10]86我国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国家认同教育的培养目标描述为,“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我国最新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在总体目标中指出,“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综上,我们可以认为国家认同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国体政体、传统文化以及核心价值等基本内容,在主动探究和具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学生的身份意识、归属意识及其国家意识,能够从国家统一、和平发展的视角思考问题,具有自觉捍卫国家利益、主动弘扬国家传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基于学者李艺提出的核心素养的三层架构图,我们可从“双基”层、问题解决层、学科思维层三个维度设计小学阶段国家认同教育的具体目标.

(一)“双基”层

“双基”层,或称知识素养层,主要是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国家认同教育在此层面所体现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民族、国家、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中心概念;了解和掌握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认识我国的地理疆域;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了解我国的组织机构及制度;了解和掌握我国的语言文化;了解我国的重大变革与优秀传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光荣传统;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理解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形成对国家认同的基本认识.

(二)问题解决层

问题解决层,或称能力素养层,主要是指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习得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国家认同教育在此层面所体现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学习和具身体验学习,学会和掌握搜集、选择、归纳、整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学会和掌握审美、阅读、撰写的方法和能力;学会和掌握独立思考、批判分析、多视角审视、理性判断的方法和能力;学会和掌握团队协作、交流沟通、总结表达的方法和能力.

(三)学科思维层

学科思维层,或称品格素养层,主要是指系统学习中所形成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国家认同教育在此层面所体现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的意识;具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情怀;具有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稳定的视野;具有拥护中国领导的信念;具有参与公民活动的意愿;具有实现中国梦的行为.

在国家认同这一核心素养的层叠结构中,三层架构形成完整的国家认同教育系统,相互依托而又相互归属,“双基”层是骨骼,问题解决层是肌肉,学科思维层是灵魂,共同塑造成一个具备国家认同素养的发展的人.

四、国家认同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

综合国家认同的多角度理解,考虑小学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在保证课程内容系统连贯的基础上,我们将国家认同的具体内容聚焦为七大关键要素和五大学习领域,七大关键要素为地域认同、身份认同、语言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以及行为认同,三大学习领域为国情常识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七大关键要素

1. 地域认同

国家认同是最高层次的认同,也是强度最低的认同.地域认同是原生性的,是国家认同强有力的前提和基础,国家认同是建构性的,是地域认同的最高表现形式.地域是共同体的生存空间,地域认同是某一地理位置或空间区域的形象等各个方面给个体带来的综合心理感知及归属感,是个体对某一区域的理念认知、赞成和信任的程度.[13] 地域认同这一要素要使学生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理疆域及其世界影响,理解中国与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扮演的角色.

2. 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个体对其所属群体与其他群体差异性的认知,在现代国家中,个体只有完全确认并适应及认可本国公民身份,才能整体提升国家认同水平.身份认同主要关注于使学生确认及接受中国公民身份,了解作为中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认同我国的国体政体,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 语言认同

语言(包括文字)作为一种符号体系,具有塑造人类思维、构建国家认同的巨大力量.语言认同是国家认同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清晰或刻意使用某种特定语言文字的交际和象征作用,区分我群和他群、表示身份和归属的认知行为活动.[14] 语言认同这一层次主要是指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语言选择、语言规范化、语言立法等相关内容.

4. 民族认同

现代国家往往由多民族构成,民族是国家存在的基石,民族认同也是国家认同存在的必要条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紧密联系,共生共济.民族认同是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归属,是对本民族身份、语言、风俗及共同价值的承认、接纳与支持.[15]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统一体,民族认同强调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了解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具有民族团结的意识.

5. 文化认同

在现代多民族国家,文化认同是使民族认同上升为国家认同的关键,在尊重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塑造统一可接受的政治文化,是提升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文化认同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认为某一文化系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内在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并自觉循之以评价事物,规范行为”.[16] 文化认同关注学生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培养对我国的文化自信,培养对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

6. 历史认同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历史是国家合法存在的前提,“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只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17] 历史认同已不局限于历史学科本身,而是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深入回答,是唤醒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的支柱,是个体对国家历史的承认与敬畏、维护与传承.历史认同关注学生了解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评价历史的态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7.行为认同

行为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方面,无论何种方式的认同,最终都会反映在具体的行为中,行为认同是国家认同程度的直接体现.个体如若在行为上不能讲个体与国家联系在一起,不愿为了国家利益牺牲自己,那么其国家认同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行为认同主要培养学生自觉捍卫国家利益,不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促进民族团结,认清“”本质,不信谣,不传谣;维护祖国统一,反对“”等分裂活动的行为倾向.

(二)三大学习领域

国家认同教育已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根据搜集到的世界各国较为成功的国家认同教育材料,结合我国基本现实,我们可将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分为三大学习领域,分别是国情常识教育、文化理解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 国情常识教育

国情常识教育是国家认同教育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国家政治常识教育、国家象征常识教育、国家成就常识教育、国家安全常识教育四个方面.

国家政治常识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体、政体、执政党,了解现行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法律制度等内容.

国家象征常识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旗、国徽、国歌等政治象征,了解故宫、长城、丝绸、旗袍、龙等文化象征.

国家成就常识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地位的增强.

国家安全常识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国家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国家安全的时势、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提升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公民意识.

2. 文化理解教育

文化理解教育是国家认同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历史文化教育、国家语言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四个方面.

历史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五千年历史、中国人民的奋斗史、中国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还原历史真相,培养正确史观;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优秀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发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美德.

国家语言教育:让各民族学生了解我国语言使用规范,熟练使用普通话进行表达,使用汉字进行规范书写;了解母语与外语的关系;提升语言使用道德.

国际理解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3. 共同价值观教育

共同价值观教育是国家认同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梦教育两个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了解“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的具体内涵;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梦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梦的国家内涵、民族内涵与个体内涵;培养学生为努力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五、国家认同教育校本课程的组织设计

课程组织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分为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两种,垂直组织具体包括分割、分层、单线、螺旋等组织方式,水平组织具体包括学科分立零散组织、学科内部主题并列、不同学科中一致概念安排、围绕主题广泛组织要素、科际整合形成新模式等组织方式.[18] 结合我国小学阶段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国家认同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设计为“主题综合—螺旋契合”的组织模式.

(一)主题综合

根据国家认同教育的学习领域,立足学生兴趣特点,国家认同教育校本课程在水平方向上进行主题综合学习,使学生们能够获得全面的学习与发展.我们将校本课程名称设置为“厉害了我的国”,每个年级具体内容设置如下.

一年级主题为“国家符号”,主要课程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国旗等国家象征,地形等国土疆域,长江等湖泊河流,故宫等代表建筑,社会主义等国家性质,进行国情常识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形成一个概括的、初步的认识,并使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简单的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归纳总结.

二年级主题为“国家宝藏”,主要课程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以及科技成果,例如服饰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等代表文化,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的我国项目,同时包括四大发明、陶瓷、冶金等科学技术成果,进行文化理解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能够进行文化发展的描述,能够进行简单的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

三年级主题为“国家记忆”,主要课程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例如战国七雄、开元盛世、战争、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新中国成立、香港回归等,进行国情常识教育和文化理解教育,让学生在具体事件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与民族自豪,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能够正确的看待历史记忆,能够对于当前某些否定历史的行为作出正确认识和判断.

四年级主题为“国家安全”,主要课程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国家安全问题以及信息安全、资源安全、社会安全、疾病防御等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进行国情常识教育和共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危机意识,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

五年级主题为“国家形象”,主要课程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的经济文化建设及科技发展水平,了解我国在亚洲以及世界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了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进行文化理解教育和共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站在国际的视角看待中国的形象,思考中国的发展.

六年级主题为“国家梦想”,主要课程内容是让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内涵,进行共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为努力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二)螺旋契合

基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国家认同教育校本课程在垂直组织上进行螺旋契合的学习,我们将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分为三个年段进行层次设置,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国家认同的总体认识.

1. 认识我的国(1 ~ 2 年级)

处于低学段的学生识字量较少,认知水平及理解能力有限,其对于事物及现象的兴趣往往来源于好奇,只能停留在直观认识的水平上.因此,对于低学段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看、听、触摸等直观感觉,力图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形成对国家符号的基本认识和对国家宝藏的直观感受.

2. 了解我的国(3 ~ 4 年级)

处于中学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水平所有发展,概括能力处于形象抽象水平,间接推理能力获得发展,理解能力有所提高,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和是非观念.中学段处于低学段到高学段的过渡阶段,对于中学段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主要是进行批判思维、综合思维的发展,让学生理性认识国家记忆,能够为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3. 热爱我的国(5 ~ 6 年级)

处于高学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对国家的基本认识,其语言理解能力和认知加工能力也已获得了长足发展,对于事物的判断也有了本质与非本质的思考,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初步建立,对其进行国家认同教育则可以引入基本的共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思想层面认识和思考国家形象,在行动层面认同和践行共同价值观.

六、国家认同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建议

一门课程发挥其功能的关键在于实施.为了解决以往国家认同教育中所暴露的问题,国家认同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应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形成围绕小学生国家认同素养提升的多渠道、多手段、多面向的立体网络.综合来看,新时期的国家认同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应重点把握“六个基于”.

(一)基于理性的国家认同教育

国家认同是基于且高于民族认同之上的群体认同.当前,国家认同呈现出两种认同取向,一种是基于情感的文化—心理取向,一种是基于理性的政治—法律取向,对应的也存在两种教育方式,一种是情感式国家认同教育,一种是理性式国家认同教育.[19] 情感式国家认同教育强调历史文化的凝聚作用,通过召唤个体对国家的忠诚和归属实现国家认同教育.然而,情感式国家认同教育的局限性体现在,在多民族国家极易导致民族认同高于国家认同,族群的自我认同容易导致对他者的阻隔排斥乃至于冲突对峙,国家内部发生割裂.理性式国家认同教育与前者不同,出于情感但因基于理性而高于情感,其将国家视为政治共同体,重视个体与国家之间休戚相关的关系,强调公共利益下个体的权利和义务,尊重并包容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差异.基于理性的国家认同教育是现代多民族国家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过理性审视达到共情式理解,是培养冷静思考、理智判断以及果断行动的国家公民的正确选择.

(二)基于体验的国家认同教育

国家认同教育虽然离不开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增加互动参与、亲身体验的实践将有助于提升国家认同教育的效果.资料显示,韩国学校约有近百种体验活动,例如传统艺术活动、各种仪式活动等,新加坡为了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实施学生社区服务计划,文明礼貌月活动等.[20] 诸如参观博物馆、举行升旗仪式、探访革命遗址、志愿服务、游历名山大川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能够让学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深入社会,亲身感受我国的悠久历史、璀璨文明、峥嵘岁月、瞩目成就等,逐渐树立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自信心,坚定保卫国家、建设国家的决心和立场.基于体验的国家认同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机械积累,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在社会中的自我价值,通过这些微观的国家元素进行认同教育,逐渐使学生形成宏大的国家认同感.

(三)基于反思的国家认同教育

反思是意义建构和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反思的国家认同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促进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是学生者对于自身学习活动中的思维过程以及行为结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反思性学习有助于学习者纠正不足、巩固知识、整理思路、掌握策略、探寻本质,最终达到新的认识水平.基于反思的国家认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的自我意识、批判精神、探究能力、意志力和行动力,为学生设置可以激发其兴趣和好奇心的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21]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予以确认和反馈,引起学生反思,强化学生反思,形成“反思—反馈—反思”的螺旋思考,让学生接近问题本质.例如,对于雾霾这类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逐渐培养起学生参与公共决策的积极性及其社会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四)基于涉身的国家认同教育

涉身性主要是指主体依赖身体的物理性进行认知活动,在国家认同教育中,我们更强调其关涉自身的指向.传统的国家认同教育往往停留在口号上或者书本上的机械宣讲,电影上或者博物馆上的客观呈现,这使得学习者在认知以及行为倾向上认为国家认同是“他人的事”,是那些“高层人物的事”,“毫不关己,高高挂起”,与自己没有丝毫关系.因此,国家认同教育必须使学习者个人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学习者的涉身性.基于涉身的国家认同教育应努力引导青少年的个体利益与日常生活拓展到社会领域及国家层面,在社会层面以及国家层面体会到个体利益受到保护,个体发展得到保障,由此一来,学生切身体会到国家发展带来的幸福,从而由内而外的产生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基于社区的国家认同教育

学校是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国家认同教育是一项贯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系统工程,仅仅停留在校园内的国家认同教育是远远不足的.[22] 基于社区的国家认同教育将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合体,打造学校主导、家庭辅助、社会支持的全面教育体系,共同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成员对于国家的行为态度对学生认识国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该主动创建积极正向的家庭氛围,做好榜样示范,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开阔视野,让学生学会承担社会责任,为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奠定基础.国家认同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政府单位等应积极创设学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在社会参与中能够与国家结构机制、公民权利义务进行互动的渠道,起到模拟训练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政治敏感,强化国家情感,促进国家认同的形成.

(六)基于媒介的国家认同教育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日益多元的新时代,除了新闻、广播、报刊、影视作品等传统媒体以外,互联网、微信、微博、手机游戏等现代化新媒体已经进入广大学生的视野,成为其必备的用以获取信息、展现自我的方式.基于媒介的国家认同教育要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新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认同意识.新媒体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是机遇,一方面是挑战.学生的判断能力尚未全面发展,容易受到各类不良信息的影响,例如网络上传播的腐朽的意识形态,影片中恶俗的改编情节等等,因此,占据网络教育制高点,净化新媒体市场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媒体的正向引导功能,利用网络开设国家认同教育的专题网站,例如法国层开设的“少年参议院”网站等,还要通过影视剧作品中的光辉人物形象激励学生的家国情怀.

七、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评价建议——以国家认同素养评价为例

欧盟委员会曾在政策指南中指出,“当前最大的挑战是测量核心素养”,[23] 核心素养的评价工作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欧洲已经启动了“核心素养评估2020项目”(The Assesent ofTransversal Skills 2020 Project),开始进行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考察和分析.核心素养如何做到科学合理的可评可测,关系到核心素养落实的根本成效.综观当前文献发现,对于核心素养评价的研究相对分散,多是对国外经验的介绍和梳理,并没有给予教育测评者较为清晰的思路以及可资扩展的脉络,星星点点的分布在核心素养测评的环节中,教育测评者无法把握评价体系的整体框架,不利于实现评价体系的操作、完善和补充.基于此,我们尝试构建核心素养的三维立体评价空间(MSV-3E Space),整体规划核心素养的评价理念与方式,包括横向上多元的评价,纵向上适切的评价,总体上可见的评价三个维度.下面将以国家认同素养评价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一)多元的评价(Mu lt i ple Ev a l u a t io n,M E)

多元的评价是指在同一区间内,根据所需评价的不同内容、所需评价的不同指向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例如标准化试卷、问卷量表、课堂观察、纸质档案袋或电子档案袋、作品展示以及项目合作等,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的平衡.

就国家认同素养评价而言,其不同于以往单一维度的学习结果,其所涉及的内涵是多元维度的,不止重视知识,同时关注能力,并且更加强调态度的作用,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结合体,这就决定了国家认同素养的评价也必将采取多元维度的方式,全方位跟踪描述其发展水平,便于指导和提升.作为一门十分必要的校本课程, 国家认同素养评价应结合项目合作、作品展示以及档案袋等多种评价方式,其中,项目合作着眼于学生社会实践,通过涉身体验强化国家认同;作品展示着眼于学生自我展示,通过交流表达强化学生成就;档案袋着眼于学生成长记录,通过整理汇集描绘学生发展.

(二)适切的评价(S u it a ble E v a l u a t io n,SE)

适切的评价关注的是每个学生的全面成长,并不是过多强调其选拔性功能,而是要发挥其反馈、调控以及改进的功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的人为核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于每个学生先天素质、年龄性别、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学段水平等因素的不同,个体之间往往存在显著或不显著的差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评价需要根据这些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

就国家认同素养评价而言,适切的评价要求教师准确掌握每个学生国家认同素养水平的具体情况,包括可扩大的优势、可弥补的劣势,准确分析每个学生的可提升空间,从而保证了每位学生都能拥有一套量身的评价体系及对应标准.因此,充分理解、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运用相对评价,避免绝对评价;注重情境评价,避免机械评价,为每个学生创造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为每个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力图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地、向上地、全面地发展,都能够在其原有水平上获得进一步地提升和发展.

(三)可见的评价(Vi si ble E v a l u a t io n,V E)

可见的评价强调将核心素养转化成为具体的、可观察的学习结果,这有助于评价的科学化、合理化.无论是对于多元的评价,还是适切的评价,所开发运用的质化或量化测量工具,都应能够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教师可见,对学生清晰,对家长明了,使学生发展进程显性化.可见的评价是评价范式进步和革新的产物,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基于证据收集的、面向三方共享的评价,能够最大程度地开放评价、整合评价,使评价不再变得神秘莫测,同时面向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三方群体.就国家认同素养评价而言,可见的评价要求提供面向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水平证据,使学生真正了解自身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及其发展方向,触发学生不断的反思与进步;提供面向教师的学生国家认同素养水平证据,这是教师改进教学设计、进行个性化辅导的客观参照;提供面向家长的学生国家认同素养水平证据以及教师国家认同素养培养证据,使家长能够与学校实现学生培养的实时对接,从而自愿地、积极地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最终实现对于学生发展的保驾护航.

校本课程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校本课程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校本课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专升本论文答辩

2、课程教学杂志

3、新课程导学期刊

4、绘本教学论文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6、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