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桃花扇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和《桃花扇》的结局与其悲剧美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桃花扇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桃花扇》的结局与其悲剧美

文/魏颖

摘 要:孔尚任的《桃花扇》突破了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的窠臼,以侯方域和李香君一南一北修真学道终结,虽然不符合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原则,却在艺术真实的层面上与现实版的侯李之恋构成了互文回响,呈现出决绝之美、理想之美和悲凉之美,《桃花扇》的立意深度因此超过了一般的历史剧和爱情剧.

关键词:《桃花扇》;历史真实;艺术虚构;悲剧美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3YBA335)湖南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58015)中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5JGA03)阶段性成果.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

孔尚任的《桃花扇》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主线抒发兴亡之感,在其结尾处,侯、李历经磨难与波折后在南京栖霞山重逢了,两人比肩同赏桃花扇,欲鸳梦重温,突然闯来一位张瑶星道士,裂扇掷地道:“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张道士的当头棒喝让侯方域与李香君如梦方醒,遂了断情根,一南一北修真学道去了.有情人分道扬镳,侯、李的爱情显然是个悲剧.值得探讨的是,历史上的侯方域并未出家,李香君虽然出家了,见侯方域来栖霞山找她,就还俗了,还与侯方域育有一子.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桃花扇》的结尾对历史真实的背离呢?

从整个剧本来看,孔尚任创作《桃花扇》是以尊重历史为基础的.据他本人在《桃花扇·凡例》中所言:“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孔尚任为创作这部历史剧,经过十多年的资料准备,直接接触过一些南明遗民,了解到许多关于南明王朝兴亡和关于李香君与侯方域的鲜活故事,特别是孔尚任与冒襄曾有过忘年之交.冒襄,字辟疆,与侯方域、陈贞慧、方以智并称为“明末四公子”,年青时多次到南京参加乡试,不仅与秦淮歌伎陈圆圆、董小宛过从甚密,而且与侯方域一起同为缔结复社的骨干,也是侯、李爱情的见证人.据史料记载,80岁高龄的冒襄曾特地从如皋来到兴化孔尚任的住所,两人同住一个月,冒襄向孔尚任详细讲述了南明小朝廷的兴亡和侯方域、李香君当年的逸事,为孔尚任创作《桃花扇》提供了详尽的素材.并且,孔尚任的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里,他曾到扬州参拜史可法衣冠冢,去南京游秦淮河、登燕子矶、拜明孝陵,还专程到栖霞山白云庵访问了张怡道长(字瑶星),也就是《桃花扇》中张瑶星道士的原型.

客观地讲,《桃花扇》中的绝大多数人物都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部分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考证精确到某月某日,但《桃花扇》毕竟是文学作品而非历史,就其结尾而言,该剧进行了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存在很大出入.实际情况是,李香君在栖霞山的葆真庵出家了,侯方域找到了她,两人尘缘未了,李香君随侯方域来到其老家河南归德(今商丘).为了让侯家接纳李香君,李香君的歌伎身份被隐瞒了,化名为吴姓女子,以妾的身份住进侯家西园翡翠楼,与侯方域的元配夫人常氏相敬如宾,过了几年妻妾同侍一夫的平静生活.清顺治九年(1652),侯方域再次下江南,李香君曾为秦淮歌伎的身份被公公侯恂获知,即被逐出翡翠楼,住到离城十五里的侯氏柴草园一一打鸡园.侯方域回到归德后,将李香君接回,但侯氏家族难以接纳她,将李香君赶到距城七公里的侯氏庄园(今李姬园)居住.李香君生下一个男孩,不能随父姓侯,只能随母姓李,孩子生下不到几个月,李香君便在抑郁中撒手尘寰,终年约30岁.至今在河南商丘,还保留着侯方域为李香君立的石碑,以及刻在石碑上的对联:“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碑前设有一石桌,供祭奠之用;石桌前有一石墩,上刻“愧石墩”三个字.据说当年侯方域经常坐在“愧石墩”上追思李香君,在李香君去世一年后,37岁的侯方域也在忧思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至今,在南京栖霞寺的牌坊上可以看到李香君于1644-1645年在栖霞山出家的记载,侯方域则没有出家,只是曾经三次游历栖霞山.明亡之后的顺治八年(1651),侯方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河南乡试,中副贡生.相形于现实版的李香君为了爱情委曲求全,在过往恩怨里牵缠;侯方域则违背初衷,晚节不保.孔尚任的《桃花扇》以侯方域与李香君双双人道作为收煞,虽然有悖于历史真实,却给这部传奇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悲剧美.

二、悲剧美的呈现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追求“团圆之趣”,中国古典悲剧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难以一悲到底,总要留下一个光明的“尾巴”.例如在洪昇的《长生殿》中,唐明皇与杨贵妃迫于政治压力被拆散了,死后却在月宫中重逢,得以“仙圆”;在孟称舜的《娇红记》中,申纯与娇娘受封建礼教的桎梏不能终成眷属,双双抑郁而亡后被合葬于濯锦江边,两人遂化作鸳鸯嬉戏于坟前;在方成培的《雷峰塔》中,白娘子被法海镇于雷峰塔下,16年后白娘子与许仙生的孩子许世麟得中状元,救出其母,一家团圆……虽然悲剧人物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遭到阻遏或毁灭,悲剧冲突却受“团圆之趣”的影响,从现实世界延伸到虚幻世界,悲剧主人公的追求在虚幻世界中终获实现.《桃花扇》则突破了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的窠臼,以侯方域和李香君一南一北修真学道终结,虽然不符合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原则,却在艺术真实的层面上与现实版的侯李之恋构成了互文回响,呈现出决绝之美、理想之美和悲凉之美.

(一)决绝之美.与戏剧版大相径庭,现实版的李香君尘缘未了,为了爱情跟着侯方域从南京栖霞山走到了河南商丘.她本是心气和天赋都极高的人,爱侯方域却低到了尘埃里,为了与侯方域生活在一起,她必须隐瞒自己曾经是秦淮名伎的身份,改李姓为吴姓;她必须顺从侯方域的原配夫人,还有侯氏家族的种种繁文缛节;她还必须宽容侯方域入清后参加科举的晚节不保行为.这些李香君都忍辱做到了,也姑且过了几年安宁的日子,但当她的真实身份被暴露后,这种苟安的日子竟无法持续下去,她被赶出翡翠楼,连她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都不能人侯氏宗族姓侯.在屈辱绝望中李香君香消玉损了,侯方域也抑郁而终,这对才子佳人的爱情悲剧在现实版本里终究是一出被封建礼教所压制、扼杀的家庭悲剧.

现实生活中,李香君为了爱情屈从于命运;在《桃花扇》里,变为了斩断情根、抱节守志的抗清义士.中国历史上抱节守志、堪称经典的有商周时期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上.《桃花扇》中,侯方域与李香君被张道士当头棒喝后,一个悔悟“大道才知是,浓情悔认真”;一个觉醒“回头皆幻景,对面是何人”,遂一南一北修真学道,其精神血脉恰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如出一撤,都代表了一种高标独立、不随流俗的民族品格.让侯、李相遇相知、心灵契合的共同理想就是痛恨阉党、反清复明,而当两人所支持的南明王朝气数已尽,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无法力挽狂澜时,斩断情根、修真学道便成为孔尚任为其塑造的主人公设置的抗争形式.这种抗争虽然消极,却充满了拒绝妥协的决绝之美,使《桃花扇》从习见的“大团圆”窠臼中超脱出来,并在理性认识上传达出对历史、人生的悲剧性体悟,即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悲剧不是由个人意志所决定,而是时代的悲剧,民族的悲剧.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侯、李被张道士点化,由情人道的决绝便升华为因了家国大义而毅然抛弃儿女情长的崇高精神.

(二)理想之美.李香君是《桃花扇》中最为光彩动人的形象,她虽为青楼女子,社会地位卑贱,却承载着中国主流文化意识形态所要求的人格精神,诸如深明大义、嫉恶如仇、不畏强权、忠于爱情、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孔尚任从社会环境与人物关系出发,将人物塑造与当时的政治风云紧密相连,并对史实进行了艺术加工,通过“却奁”“拒媒”“守楼”“骂筵”“人道”等一系列戏剧性情节将李香君这一人物形象理想化.据梁启超考证,“却奁”的情节出自艺术虚构,而非实有其事:“香君亦不过劝朝宗(侯方域)择交,无所谓却奁之事也”,然“阮大铖自防乱公揭刊播后,欲纳交于侯朝宗,此事实也.朝宗之不为大铖所买,颇得李香君提醒之力,此亦事实也.大铖因此大恨朝宗以及香君,此亦事实也.但大铖所夤缘以纳交者并非杨龙友,其纳交手段亦非赠香君妆奁”[2]37.阮大铖是明末戏剧家,由于他依附阉党,为人奸佞,品格低下,多为士林所摈斥.孔尚任不拘泥于史实,想象阮大铖为结交侯方域,通过杨龙友赠送钗钏衣裙给香君,香君得知来历后,拔簪脱衣,高唱“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李香君的侠骨慧眼、超常胆识与不同流俗由此跃然纸上.“人道”的情节也是亦真亦假,作为历史人物的李香君的确于1644年在栖霞山葆真庵出家了,但她的出家属于迫于外在压力的权宜之计,即在动荡社会中寻求一个赖以栖身的场所,并非被张道士点化后内心深处的觉悟.据栖霞寺牌坊记载,李香君在栖霞山出家的时间不过一年光景,当侯方域找到她,欲带她回其河南老家,她就跟着侯方域离开栖霞山还俗了,抗争精神也在世俗生活中化为乌有.孔尚任省略了李香君还俗后的故事,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由情人道作为结尾,审美意图是使戏剧情节更为精炼、集中,人物性格更为典型、鲜明,与“拒媒”“守楼”“骂筵”等情节保持一致,突出了李香君崇尚气节、刚烈忠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使全剧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芒.

(三)悲凉之美.《桃花扇》面世时距清王朝建立已有50余年,孔尚任也经历了人生的诸多波折,由明亡带来的悲痛与激愤经过时间的沉淀已凝结为沉郁与苍凉.山河震荡裹挟着难以自主的命运,在孔尚任心中刻下了世事无常的悲凉感,这也是《桃花扇》的深层底蕴,正如清代彩绘《桃花扇图册》中的跋语所云:“水外有水,山外有山,《桃花扇》曲完矣,《桃花扇》意不尽也.思其意者,一日以至于千万年,不能仿佛其妙!”作为全剧中心意象的“桃花扇”串联起各色人物和诸多事件,经历了一个从赠扇、溅扇、画扇、寄扇到最后撕扇的过程.当“桃花扇”被张道士撕裂后,全剧的故事情节也基本结束了,在曲终人杳、江上峰青的背景下,孔尚任又安排了苏昆生、柳敬亭两位民间艺人演唱“馀韵”,给全剧带来回味无穷的悲凉之美:“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楼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馀韵”中的“哀江南”套曲不仅抒发了家国兴亡之感,末世悲凉之叹,而且对历史、宇宙做了宏阔的审美观照和思考,传达出生命价值与历史狂澜,刹那须臾与人类宇宙之间的矛盾,以及以体味永恒来消解当下苦难的终极关怀.

三、结语

综上,《桃花扇》尽管是一部历史剧,但并非历史.孔尚任在忠于客观史实的现实主义精神指导下创作《桃花扇》,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历史,而是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离合之情”置于南明王朝覆灭的社会环境中,展示了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内容,想象了丰富的故事情节,揭示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从而使剧作更具深度、广度和艺术表现力.特别是,他将侯方域、李香君的命运归宿做了改变,以侯、李拔慧剑、斩情丝,一南一北修真学道作为全剧的结尾,不仅试图达到“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的创作目的,而且充满了历史与人文的艺术张力,《桃花扇》的立意深度因此超过了一般的历史剧和爱情剧,女主人公李香君才成为民族人格精神的代表和文化理想的显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无可替代的审美价值.

作者简介:魏颖,博士,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艺美学研究.

编辑:李光远

桃花扇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桃花扇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桃花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