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证研究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和全关于撤村建居社区政治参和问题的实证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实证研究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全关于撤村建居社区政治参和问题的实证

摘 要: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撤村建居”社区为研究样本,以这三个新社区为例,通过调查问卷等方法,将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原有居民情况、居民信息渠道、参与渠道、对居委会的认识、对居委会的认同等因素纳入政治参与行为(意愿)的研究框架,探寻影响这些新社区政治参与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政治参与;撤村建居;居委会

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分析中,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社会网络(社会资本)、文化程度都会成为影响政治参与意愿的重要变量.国内有学者就将是否党员、是否曾经(现任)担任过干部、年龄、文化程度、家人是否在村办企业工作、是否有非农就业这6个因素作为影响农村居民政治参与意愿的重要变量.与这种将公民个体原因作为影响政治参与主要变量的研究方法不同,国内另一些学者将制度或政治环境与公民个体因素共同作为影响政治参与行为(意愿)的重要变量,将对居民参与社区政治生活的影响因素归纳为:社区政治的认知水平、社区政治的信任度、社区政治的监督、社区管理效能、社区居民政治参与行为和其他间接影响因素.其中间接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政治面貌、社会阶层、性别等.与这个研究框架相类似,国内有学者将教育程度、收入情况、对选举公平性和功能的评价、民众感知到的政治参与渠道、民众对政府公权力运行状况评价5个方面作为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自变量.

关于政治参与行为(意愿)的第二种研究方法,既考虑了公民自身个体的原因,也考虑了制度和政治环境的原因.考虑到本文主要考察的是从农村向城市社区转换过程中,公民政治参与行为和意愿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其中不仅涉及被调查个体从农民到居民等个体因素的变迁,也涉及基层自治组织、政治参与渠道、社会网络等制度和政治环境的变迁,所以本研究选用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并重的研究框架,其中,主观原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原有居民情况等;客观原因包括信息渠道和参与渠道、对居委会的认同程度、对居委会的认可程度等.

一、三个“撤村建居”社区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根据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还迁情况4个方面情况制作调查问卷,选择杭州市、金华市和台州市2012~2016年撤村建居的三个新社区,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58份,其中有效问卷525份,有效回收率94.08%.被调查居民基本情况如下:

(一)年龄

本次调查中,受访者的年龄明显偏大,35岁以上居民累计构成为80%,而35岁以下居民仅占20%.不同年龄居民构成比例明显不协调(见表1).

(二)文化程度

本次调查中,受访者的文化程度偏低,高中及以下居民累计构成为65%,特别是初中及以下居民占将近一半(见表2).

(三)职业

本次调查中,受访者的职业分布比较平衡,多数为经营性企业和务农人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学生群体属于低构成人群(见表3).

(四)原有居民比例

本次调查中,90%以上受访者为撤村建居前的原有村民.但是由于三个村都处于城乡接合部,伴随着近几年的城市化进程,除原有居民外还有少部分的外来租房人员(见表4).

二、三个“撤村建居”社区政治参与的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对社区政治参与持肯定观点的居民数量远远超过持否定观点的居民,说明这些“撤村建居”社区的居民对基层和权利都有一定的理解,都认识到社区自治和政治参与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37%的受访者认为参与社区政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即政治参与是不得不为之的必然选择.如果将政治参与的必要性理解为权利的维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需,那么这两部分的总人数占比就达到了75%,意味着这些新社区中绝大部分居民都对政治参与持认同的态度(见表5).

(一)居民社区政治参与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中,受访者中有331人在过去的一年间曾经参与过社区的政治生活,占63%,但有194人没有参与社区的政治生活,占37%,整体参与率不高(见表6).

(二)居民政治参与的频次情况

本次调查中,受访者中只有8%的居民在过去的一年经常参与政治生活,而从未参与和仅有一次参与政治生活的则达到54%.从数据可以发现,这些撤村建居社区居民政治参与情况并不理想(见表7).

(三)政治参与和其他公共参与的对比情况

本次调查中,受访者中参与过政治事务、经济事务、文化(社会)事务的比例分别为63%、69%、75%.从数据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政治参与在各种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是最低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这些撤村建居社区政治参与情况还有待改善(见表8).

三、关于居民政治参与情况的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社区政治参与认识情况和实际参与社区政治生活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方面,高达75%的受访者认识到了政治参与对于权利维护、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有37%的受访者从未参与社区的政治生活.除此之外,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情况也较之经济参与、文化(社会)参与情况要差.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遵循居观原因和制度客观原因两个维度加以分析.而在主观原因方面,即居民自身情况影响参与意愿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原有居民情况4个影响因素;而在客观制度(环境)方面,即制度(环境)层面影响参与意愿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居民信息渠道和参与渠道、对居委会的认识、对居委会的认同3个影响因素.

(一)主观原因

1. 居民政治参与意愿的总体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这些撤村建居社区居民体现出了较强的政治参与意愿,只有19%的居民不愿意参加社区的政治生活,与此相对应,有81%的居民对政治参与持开放的态度,持愿意和视情况而定态度的分别占35%和46%(见表9).

2. 居民政治参与意愿与相关变量的关系

(1)年龄与参与意愿

在本次调查中,除了55岁以上群体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政治生活意愿外,其他不同年龄段居民在政治参与意愿上并没有体现出大的差别,换言之,年龄并没有成为影响这些新社区居民政治参与意愿的重要变量(见表10).

(2)文化程度与参与意愿

在本次调查中,除了本科及以上群体体现出较强的不愿意参与政治生活的倾向外,其他文化程度群体在政治参与意愿上并没有体现出大的差别,换言之,文化程度并没有成为影响这些新社区居民政治参与意愿的重要变量(见表11).

(3)职业与参与意愿

在本次调查中,除了学生群体表现出较强的不愿意参与政治生活的倾向外,其他职业群体在政治参与意愿上并没有体现出大的差别,换言之,职业不是影响这些新社区居民政治参与意愿的重要变量(见表12).

(4)原有居民情况和参与意愿

在本次调查中,原有居民和新迁入的居民在政治参与意愿上并没有体现出大的差别,换言之,原有居民情况并没有成为影响这些新社区居民政治参与意愿的重要变量(见表13).

(二)客观原因

1. 居民信息渠道和参与渠道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通过对未能参与社区政治生活原因的调查,有41%受访者是因为自身时间和精力原因没有参与社区政治生活,除此之外,有高达59%的受访者是因为被通知信息不够充分造成,即没有参与社区政治生活的居民中,将近六成是因为信息渠道和参与渠道的原因(见表14).

2. 居民对居委会的认识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只有7%的居民认为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而高达48%的居民认为居委会是政府的下属组织.除此之外,还有45%的居民认为居委会是介于政府与居民之间的组织.显然,这些居民关于居委会的认识限制了居民会作为政治参与重要渠道的认识(见表15).

3. 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有21%的居民认为居委会有很大作用,但也有22%的居民认为居委会没有作用.除此之外,还有57%的居民认为居委会有一定作用.显然,这些撤村建居社区居民对于居委会的认可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见表16).

从主客观原因的比较分析中发现,“撤村建居”新建立的社区虽然在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结构、职业结构、原有居民比例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但是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并不是导致这些社区政治参与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居民较高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愿无法转化为较高的实际参与水平的最主要原因还在于具体的制度层面,即信息渠道和参与渠道、对居委会的认识程度、对居委会的认同程度三个方面.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城镇化背景下的政治参与研究”(13JDKF02Z);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城镇化背景下的政治参与研究”(2013N091).

(作者单位:浙江省委党校)

实证研究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实证研究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实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