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和李叔同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本文是一篇关于李叔同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李叔同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一曲《送别》唱到今天,激起人们多少往日情怀!这首名歌的词作者,便是我国近代艺坛上杰出的先驱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

李叔同1880年生于天津,父亲为津门富豪.李叔同的母亲很注重对他的教育,多方延请名士教授诗词书法,加之他本人聪颖好学,小小年纪便积累了非常深厚的国学修养.

由于家庭的变故,李叔同14岁南迁上海.,当时的上海,处于西洋文明和东方文化碰撞的边缘.李叔同从蔡元培先生受业,一方面接受了较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一方面又吸纳了“新学”的精华.很快,学贯古今中西的李叔同就以其横溢的才华、潇洒无羁的气度,二十文章惊海内,驰名于上海滩.

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成为我国最早出国学文艺的留学生之一.留学之初,他即对日本明治维新后的西化成果深感羡慕,于是开始对西洋艺术全面研攻;同时他又接受了“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艺术救国的教育理念,并积极付诸行动.留学期间,李叔同创造了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多个第一:最早把西洋绘画引入国内;最早用五线谱进行音乐教学;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话剧社团——“春柳社”.1907年2月为赈济国内徐淮水灾,“春柳社”举行义演,李叔同亲自出演小仲马名剧《茶花女》中的女主角,演出在日本引起极大轰动.

1911年,李叔同由日本回国.当时的中国,虽经“辛亥革命”却并未如人们所希望的那样一片光明,社会的黑暗腐败,理想抱负的难以实现,使李叔同深感苦闷.在这种心情下,李叔同应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之聘,担任音乐、美术教师,继续致力于实践“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教育救国理想.

“一师”在李叔同的主持下,艺术教育气氛十分浓厚.其间,李叔同以非凡的艺术胆略开创了“裸体写生”进入美术教学的先河;以其人格魅力、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培养了一大批音乐和美术的优秀人才,从“中华民国”初年到民国二十年间,凡中国音乐界人物.几乎都是李叔同的薪传,不是他的学生,便是他学生的学生.“一师”时期,也是李叔同生命的辉煌时期,在诗词、音乐、美术、金石书法等各个艺术领域,均达到了那个时候的最高境界,为后人提供了咀嚼不尽的精神食粮.人们相信,“现代中国文化正待从他脚下走出婉约清丽的一途”(余秋雨语)、

然而,谁也未曾料到,渐臻于完美之境的、正当盛年的李叔同,却在“五四”运动的前夕,悄然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正式皈依佛门,自此,李叔同从艺坛退隐,弘一法师横空出世.

李叔同并未正面解释过自己出家的原因,众说纷纭中,其得意门生丰子恺的解释则较为中肯:他做人太认真,满足了“物质欲”“精神欲”还不够,还必须探求人生灵魂的究竟.

皈依佛门后,弘一法师潜心研习书法,摒弃了在俗世的那种点画精到,刻意求工,充满了宗教所赋予的超脱和宁静,心平气和.他的书法,已成为一种心灵的迹化,达到了真正的成熟;他更发愿精研戒律,将失传已久的佛教中戒律最严的南山律宗拾起,清苦修行,终使传统断绝数百年的律宗得以复兴.在对书法、宗教潜心研修的同时,他也并未了却尘缘,他时刻关注众生疾苦,对生命充满无限热爱与悲悯;抗战时期,他广结善缘,开导众生,“念佛不忘救国”,一片“救护国家”的火热心肠……这些又与大师早年“经世致用”的教育救国理想一脉相承.

1942年1f)月10日下午,弘一法师索来纸笔,写下“悲欣交集”的绝笔.

10月13日晚,弘一法师安详圆寂于陋室板床之上,他的眼角沁出晶莹的泪花.

李叔同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为世人留下了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他传奇般的一生,是不断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一生,更是悲天悯人、经世致用的一生. (节选自《老年教育》,有删节)

李叔同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论文范文结:

关于李叔同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李叔同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李约瑟难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