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类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培养卓越团队优化教师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理念和实践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教师发展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培养卓越团队优化教师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理念和实践

【摘 要】以“培养卓越团队,优化教师发展”为目标,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开展“走教”教研,让教师从“班级教师”走向“学校教师”;打通学段,让教师从“小学段教师”走向“大学段教师”;强化团队合作,让教师从“单一教师”走向“团队教师”;创新培养制度,让教师从“单学科教师”走向“全学科教师”.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走教;大学段教师;全学科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6-0033-03

【作者简介】王旭平,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江苏丹阳,212300)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作为一所创办仅12年的年轻学校,我们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始终将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坚信“教师的能力水平有多高,学校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自建校之始,我们便牢固确立“培养卓越团队,优化教师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紧扣“名师培养与学校远景规划发展同进,名师培养与学校个性特色发展同行,名师培养与区域优质均衡发展同心”的战略规划,以“1369”校本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为指导(即培养15名左右特级教师、大市级学科带头人,35名大市教学骨干,65名丹阳市学科带头人,95名丹阳市教学骨干),以“肯教书、能教书、教好书”为标杆,坚持常态化发展、特色化发展、拔尖性发展相结合,努力打造一支“学生喜爱、家长尊重、同事佩服、领导看重”的优秀教师队伍,有力支撑学校持续健康高水平发展,走出了一条优质内涵发展的道路.

  一、开展“走教”教研,从“班级教师”走向“学校教师”

  所谓“走教”,就是充分发扬一部分优秀教师专长,鼓励其到同年级其他班级进行授课,各扬其长,以展示教学风格的教学行为.比如我们先在四年级语文组开展走教实验,以作文教学见长的A老师,就某一课题同步到本年级各班教学,以课外阅读指导见长的B老师,同样就某一专题同步到其他各班教学,这样既不打破原有的教学常规,又使得教有所长的教师,其教育理念得以充分展示,教学主张得以充分声张,教学思想得以更广辐射,引领优秀教师从班级教师走向年级教师、学校教师,从单科教师走向多科教师、全科教师.

  “走教”的研究思路为“三不变三变”,即,班级不变教师变,课程不变形式变,管理程序不变活力变.其研究流程为:集体备课——发挥相关备课组的教师团队优势,对“走教”内容进行集体备课,重点是掌握各教学班体状况、个体特点等;全体认知——“走教”教师与原任课教师就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达成一致;借班上课——教师到各对应的“走教”班教学;多形式评课——“走教”过后分别进行多种形式的对比、评价,包括班级之间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之间的评价;考核认定——一方面是通过统一测试认定“走教”的质量,另一方面是通过“走教”对学生素质与能力进行考核评定.

  “走教”实验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教师即研究者”这一教师教育内涵.通过“走教”,学校教师不仅检测了教法,而且了解到学校不同教学班所呈现的知识形态;通过“走教”,学校教师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使研究学生、研究学法融为一体;通过“走教”,学校教师有机会用自己的特长服务更多的学生,优质教师资源得到流通和辐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走教”,学生更多地接触不同风格的教师,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有了更多的课堂学习,在一定区域深层次盘活了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也为优秀教师形成教学风格铺就了一条五彩的成长之路.2013年《江苏教育报》专题报道了我校这一改革创新经验,“走教”也从实验年级推广到学校各个年级,成为我校校本教研的一个创新品牌.

  二、打通学段,从“小学段教师”走向“大学段教师”

  围绕“九年一贯课程整合与实施研究”这一省级课题,我们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纵向贯通、横向整合的配置方式,打通成长通道.

  比如在中学规模发展相对过快时,让一部分优秀小学教师走进中学课堂,从小学高年级一直教到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让小学的教学理念进入初中,我们称之为“小材大用”.例如,陈辉俊老师作为年轻的小学英语教师,被学校安排承担初中的教学,经过几年的锤炼,还在省初中英语赛课中荣获了一等奖.

  在小学发展规模扩大时,让一部分中学教师到小学高年级任教,效果都不错,我们戏称为“大材小用”.现在有的教师到了初中不肯下小学,到了小学又不肯上中学,在各个年段都能当好顶梁柱.

  像这样,因人设岗,各尽其能,在岗位培养人、锻炼人,积极鼓励教师从“小学段教师”走向“大学段教师”,从“小循环”走向“大循环”,何尝不是教师教育的创新、创造呢?

  三、强化团队合作,从“单一教师”走向“团队教师”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办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反对教师单打独斗,积极倡导团队合作,着力建设各类团队,营造和谐温暖的大家庭氛围,强化团队向心力、凝聚力,提升团队战斗力、竞争力.

  推行一种模式——“一个脊梁,两个翅膀”的教育管理模式.“一个脊梁”即年级部管理,“两个翅膀”即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师团队,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学科团队.积极推行管理重心下移.学校实行“捆绑式成长导师制”和“备课组教学质量全程负责制”,充分发挥团队研究的巨大效能,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强化一个载体——备课组建设.每个备课组由2—3名骨干组成中心组,用中心组成员带动学科组建设,用中心组成员的率先发展带动全体发展.学校在每年寒暑假举行优秀备课组交流、评审,邀请专家到场评点、指导,促使各备课组相互学习,不断改进团队工作方式,优化团队作风,提升团队战斗力.

  我校初中英语组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团队指导下,连续三年开展“集中教学自主学习”教改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自觉开展调查研究,创新课堂模式,不断强化教学反思,产生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编写了初中1—6册英语教材,实验项目获全国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奖二等奖,正式出版《中国特色外语教学改革探索——江苏华南实验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纪实》一书,多名教师在国家和省市级教学比武中获奖,实验教师团队荣获丹阳市首届李氏教师奖银奖.我校物理组“坚持‘三化’,打造‘三力’”,经历强化资源整合、活化网络教研、优化常态研究三个阶段,大幅度提升了团队效力,23名成员中市级以上拔尖人才有14名,有5人在省级评优课中获奖,2015年获评“江苏省优秀教研组”.

  四、创新培养制度,从“单学科教师”走向“全学科教师”

  一是创新对教师的研培制度.

  学校创新建设教师阅览室,把教师阅览室和咖啡厅结合起来,建成一个休闲式书吧,里面配备了十多万册书籍.课余时间,鼓励教师们都到那儿去坐一坐,读一读,聊一聊,写一写.使图书馆成为学校最亮丽的风景,既是教育资源,也是教育方式.

  对骨干教师,侧重提升科研素养.我们提倡“三随”:随时、随地、随机地进行案例研究.通过“三随”不断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解决思想问题,提高教学水平,提升科研素养.

  此外,学校努力让教师在跟岗接培中实现教学相长.我校是江苏大学校长培训基地、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师培训基地、镇江市科研型教师孵化基地,每学期都会接待来自新疆、西藏、宁夏、河南、江西、海南以及德国海德堡、新西兰奥克兰等地教师来校跟岗培训、交流学习,长则两三个月,短则十天半月.以这些跟岗培训为契机,我们搭建教学、教研、班级管理、活动辅导、综合实践、心理教育等多种平台,选拔校内骨干教师组成人才库,根据每次活动需要,由教师自主申报、学校协调组织,开展各类研讨交流活动,如“藏丹文化交流研讨”、“苏赣杯”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新赣苏”教学研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德足球友谊赛等.在这些跟岗培训中,敦促我们的教师既当“老师”,又当“学生”,相互学习,融合各地的教学风格,共同发展.

  二是创新对教师的评价制度.

  我们设立“五星教师”评价标准,包括师德师表一颗星、课堂教学一颗星、班主任工作一颗星、教科研工作一颗星、兴趣社团辅导一颗星,这五颗星汇成教师发展的“星光大道”,引领大家一起去追求发展,实现教育理想.

  特别是每学期期末的“两毛一皂”表彰(两块毛巾,一块肥皂),奖品虽不多,但意义重大——“两块毛巾”擦擦汗,“一块肥皂”洗洗手,意味对一学期辛勤工作的认可.工作勤恳、作风踏实的教师,绝大部分都能领到这“两毛一皂”,享受着一种精神满足与幸福.这对95%以上的教师是一种肯定和赏识,对极少数人是无声的鞭策和督促,促使部分教师内省、改变,激励全体教师追求成功.特别是没有受到任何表彰的教师,会后都主动找到学校领导,共同分析问题,寻找改进措施.

  学校每年底评选“十佳教师”,每学年结束评选“十佳班主任”,争取社会资源奖教奖优,并把他们的先进事迹推荐给各级媒体,大力宣传,树立典型.同时定期开设教师微讲座、教育教学沙龙,推广一线管理经验;开展“有温度的细节”“班主任案例”等教育故事征文比赛,择优汇编成册,形成校本教材,用身边的人影响教育身边的人,用华校好故事感动鼓舞身边的人,汇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一所幸福的学校应当是教师幸福的精神家园,当教师真切地感到在这里受尊重,各展其才,并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还有什么工作做不好呢?

教师发展论文范文结:

适合教师发展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教师发展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教师投稿杂志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3、教师论文网

4、教师杂志

5、教师论文发表刊物

6、幼儿教师评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