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现象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从中国古诗词管窥冬至节气文化现象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文化现象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从中国古诗词管窥冬至节气文化现象

[摘 要]冬至在中国是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冬至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古代历法上的一个节气符号,冬至指导人们应时而藏,安排生产生活;更是一个维系着中国人亲情纽带的节日,中国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历代文人墨客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咏叹冬至,或记载天地日月星辰、斗转星移;或抒发思乡、思亲的情感;或以此表达对周遭境遇的不满,文以达意、诗以达情,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解析,从中对冬至节气的起源、测定、物候、民俗和文化含义窥见一斑.

[关键词]冬至;节气;节日;起源;文化含义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二个节气,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极”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它包含三层意思:阴寒达到极致,天最冷;阳气始至,上升才逼天气寒彻[1];太阳行至最南处,所以昼最短,夜最长.在现代天文学上,冬至预示着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但也寓示着阴阳交替时刻,是阴(夜)气盛极转衰,阳(日)气刚要萌生,是冬去春来的前兆.因此,古人非常重视冬至这个节气.冬至既是节气,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古称“冬节”、“长至节”、“亚岁节”等,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中国古代诗人以诗词歌赋的形式歌咏冬至,借景抒情达意,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解析,可以管窥冬至节气的起源、测定、物候、民俗、文化含义.

一、 冬至节气溯源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早测定出的节气.在距今4000多年的尧帝之时,我们的先民就通过观察太阳、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制定历法,教导人民按照时令从事生产活动.成书于战国以前的《尚书·尧典》中有“日短星昴,以正仲冬”的记载,是说依据白天时间最短,黄昏时昴星(古代二十八星宿之一)出现在正南方,来确定仲冬时节的到来.南朝诗人傅亮的《冬至》:“星昴殷仲冬,短晷穷南陆”,就是冬至时“白天最短、太阳最南”的意思.

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华夏先民就已经发明用土圭观测太阳,以此确定冬至的时间.《周礼》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日南则景(影)短,多暑;日北则景(影)长,多寒”,记载了中国古代用测日影仪器“土圭”观测日晷(太阳的影子)以测定时间,确定节气.位置偏南就日影短,气候炎热;位置偏北就日影长,气候寒冷.《诗经·大雅·公刘》:“既景乃冈,相其阴阳.”朱熹《诗集传》:“景,考日景以正四方也.冈,登高以望也.”按,景通“影”.《公刘》是先秦时期一首古老的民族史诗,描写了周文王的先祖——公刘在山岗上立表测日影以定方向的场景.公刘为后稷的子孙,带领周氏部落恢复了后稷所从事的农业,人民逐渐富裕.

以日影最长的这一天为始最容易校正,所以周人将冬至日立为一年之始.《晋书·鲁胜传·正天论》:“以冬至之后,立晷侧影,准度日月星.”意思是说:过了冬至节气之后,就很难确定时间和节气了.南北朝鲍照《冬至》:“景移风度改,日至晷回换.眇眇负霜鹤,皎皎带云雁.长河结瓓玕,层冰如玉岸.”日晷有天子授时之意,通过日晷测定日影移动的变化,反映了冬至日节气的到来.同时,此诗还描写了鹤负霜、雁带云、长河结冰的冬至节气物候景色特征.

古代还通过观察天象,北斗星斗杓的指向来判断节气.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冬至十一月中》:“二气俱生处,周家正立年.岁星瞻北极,景日照南天.”古代以“斗柄授时”,“北斗星”围绕北极星运动,冬至时斗柄指向北,故有“岁星瞻北极”.“景日照南天”是指冬至这天,太阳照在最南端(南回归线)上,所以冬至又称日南至或“南至”.冬至是“阴阳合精,天地交让”之时,“周家”句指周历以冬至月为岁首正月.

依照古代礼制,国君在冬至(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冬至为岁首过新年)那一天,在太庙听政以后,必须登台观望天象,由文书记载云物变化情况.据《春秋左传·僖公五年》载:“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凡是“二分、二至及四立”那天,都要登台观测记载云物变化,占验吉凶祸福,预测节气变化,以便对将来的变故作出准备.唐代穆寂《冬至日祥风应候》:“节逢清景至,占气二仪中.独喜登台日,先知应候风.”在冬至节气的早晨登台观云气,以占来岁吉凶或丰收或水旱.

唐代诗词多以“云物”指冬至.唐代孟浩然《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云:“云物吟孤屿,江山辨四维.晚来风稍紧,冬至日行迟.”杜甫《小至》:“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宋人诗文也多以“书云”指冬至.宋代李曾伯《雪夜不寐偶成》:“底事阳和尚未回,书云已久未逢梅.”南宋洪迈《容斋四笔·用书云之误》:“今人以冬至日为书云,至用之於表启中.…… 汉明帝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光武毕,登灵臺观云物,尤为可证.”古人以冬至云气来测验休咎,如果云迎日出,云送日没,则是吉兆.

中国古代还以十二辰的顺序来纪年,规定有冬至的月为“子月”,是十二地支序的首位.周朝当时已采用地支记月,冬至所在的月份为子月,即现今农历的十一月.在周代,冬至所在的月份也被称为“建子之月”.周历把冬至视为正月的历史,所以它常被当作真正的年周期之始.唐代韦应物《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庾信《寒园即目》:“子月泉心动,阳艾地气舒.”意思都是在说子月时大地已经开始回暖,地下冰冻的泉水开始涌动,阳气开始回升,太阳照在最南端(南回归线)上.

冬至这天,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因此“冬至”又叫“日短至”、“长至”.唐代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在冬至这样寒冷的长夜里,三千里外还有夜行人,诗人白居易充满无限感伤.“长至”,意自夏至后日渐短,自冬至后日又渐长.白居易《冬至夜》:“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冬至日是一年中夜色最长的一天,由于北半球所受的太阳光辐射量处于最低值,此即“阴极之至”.白居易在任忠州刺史之前,已两次被贬.诗人心境不佳,借景抒怀,愤怨之情,跃然纸上.

冬至之后,白日渐长.《周礼》:“冬至日在牵牛,影长一丈三尺.”冬至日后日影渐长,古尺一丈三尺,相当于今天的3.5米,详细记载了冬至时圭表的日影长度.唐代杜甫《至后》:“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第一句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点:冬至之后,日渐长而影渐短.第五句则说出了冬至节气梅花初放的物候特点.南宋方岳《冬至》诗云:“至日观书不几行,梅梢横月欲昏黄.汉宫红影无人见,未必能添一线长.”《岁时记》云:“晋魏间,宫中用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每日添长一线.”一线长,谓冬至后白日渐长.

冬至之后,阳气始至.古代认为阴极之至,一阳始生,故又称冬至“一阳生”、“阳生”.唐代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诗:“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唐代殷尧藩《冬至酬刘使君》:“渐喜一阳从地复,却怜群沴逐冰消.”唐代权德舆《冬至宿斋时郡君南内朝谒因寄》:“明日一阳生百福,不辞相望阻寒宵.”唐代韩愈《晚秋郾城夜会联句》:“雪下收新息,阳生过京索.”唐代李郢《和湖州杜员外冬至日白苹洲见忆》:“白苹亭上一阳生,谢脁新裁锦绣成.”宋代张抡《西江月》:“冬至一阳初动,鼎炉光满帘帏.”唐代杜甫《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意思是说天时人事变化快,转眼又到冬至了.冬至也被称为“一阳节”.宋代无名氏《梅香慢》:“未待江南,早冠百花,先占一阳佳节.”宋代王安石《冬至》:“都城开博路,佳节一阳生.”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先民们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会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呈现相应的物候变化,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除了以自然界的蚯蚓是否蜷缩着身体、麋鹿的角是否脱落、山中的泉水是否流动来判断冬至节气的到来,文人们还常以“早梅绽放”、“腊柳抽芽”与否来判断冬至节气.晚唐韩偓《冬至夜作》:“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唐代殷尧藩《冬至酬刘使君》:“梅含露蕊知迎腊,柳拂宫袍忆候朝.”唐代李郢《和湖州杜员外冬至日白苹洲见忆》:“千嶂雪消溪影渌,几家梅绽海波清.”宋代吴文英《西江月(丙午冬至)》:“小帘沽酒看梅花.梦到林逋山下.”宋代汪宗臣《水调歌头·冬至》:“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宋代朱淑真《冬至》:“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腊梅吐蕊、杨柳抽芽是天气即将回暖的物候特征.于冰天雪地,梅花含苞待放,腊柳抽出新芽,春天就不遥远了.唐代杜甫《小至》:“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这个联句,也成为后世过冬至节时常贴的一副对联.

古时为了判断、预测节气变化,常以律管中飞出的葭灰来占卜节令.宋代苏轼《内中御侍已下贺皇太后冬至词语》:“伏以候气葭灰,喜律筒之已应.”将葭(初生的芦苇)茎中的薄膜烧制成灰,置于律管内.每当律管内的葭灰飞出,表示该节候已到,谓之葭灰“占气法”、“候气法”.唐代韩偓《冬至夜作》:“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冬至半夜看见律管中有葭灰飞出,料到南方已有早梅开放.唐大杜甫《小至》:“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过了冬至,绣女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因此,古人也称冬至月称为“葭月”.宋代汪宗臣《水调歌头·冬至》:“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宋代朱淑真《冬至》:“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古人相信十二音律与一年十二个月相对应,当各月所属中气到来时,将引发地气上升,而此气可使相应律管中所置的葭灰扬起.黄钟为十二律之一,声音最大最洪亮,对应冬至.

二、冬至节日习俗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同时,也是重要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冬至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岁时节日.古时,皇帝要在冬至这一天去郊外祭天,百姓要祭祖,还有贺冬、迎神、辟邪、食馄饨等民间风俗.

(一)冬至祭天.古人认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所以把冬至当作年周期、大自然气运周期、万物生长周期的起始点.冬至一阳生,从此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所以古人认为冬至是个吉日,必须隆重庆贺,历代皇帝都会在冬至这天,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最早的冬至祭天习俗源自殷商时期,甲骨文中有关于日南至(冬至日)于寰丘上祭祀的记载.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冬至十一月中》:“二气俱生处,周家正立年.岁星瞻北极,景日照南天.拜庆朝金殿,欢娱列绮筵.”周历建子,以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之月为岁首.《周礼·大司乐》曰:“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冬至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同往北郊,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祭天、祭祖妣、祭百神,举行盛大的迎冬之礼.冬至是阴阳二气此消彼长的临界点,从西周时期开始将农历十一月冬至定为年节,在举行完祭天大典以后,文武大臣要着吉服上大殿朝贺天子,宴乐尽欢.一岁之中,至日祭天是最为隆重的,被列为国家的宗教祭祀活动之一.

冬至祭天这一礼制,至隋、唐两代都遵循其制,一直延续下来.唐代权德舆《朔旦冬至摄职南郊,因书即事年代》“大明南至庆天正,朔旦圆丘乐七成.文轨尽同尧历象,斋祠忝备汉公卿.星辰列位祥光满,金石交音晓奏清.更有观台称贺处,黄云捧日瑞升平.”唐代武元衡《奉酬中书相公至日圜丘行事合于中书省斋移止》:“郊庙祗严祀,斋庄觌上玄.别开金虎观,不离紫微天.树古长杨接,池清太液连.仲山方补衮,文举自伤年.风溢铜壶漏,香凝绮阁烟.”唐代冬至日的祭天礼仪高于夏至日的祭仪规格和等级.宋代晏殊《奉和圣制冬至》:“吉序冠三正,民时顺盛成.岁穰千亩实,气爽六符平.肆乐遵年律,迎长蔼颂声.云浓燕雁度,雪霁楚兰荣.异域梯航集,诸侯篚贡盈.尧仁敷万有,同此一阳生.”明清时期冬至祭天规模更加宏大,天子携群臣于南郊天坛隆重祭祀昊天上帝,须穿祭服,升火悬灯,乐奏钟鼓,唱迎神曲,请神牌,行大礼,祈求天神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二)冬至祭庙.宋代范成大《冬至日天庆观朝拜》:“留滞周南无旧事,布宣汉德有新诗.丰年四海皆温饱,愿把欢心寿玉巵.”诗人冬至日到天庆观朝拜神灵,云日晴丽,遥想帝王升烟祭祀天地的大礼,遂赋诗庆贺.宋代晁说之《至日早雪时郊祀毕壬寅之一》:“客中至日百怀忘,欣喜遥瞻上帝乡.雪覆紫坛天意得,风生绛节颂声长.旧游鵷鹭浑如梦,寂对山河忽若狂.罪籍半除犹望赦,渔阳遗种被恩光.”诗人冬至在异乡做客,遥望皇城心中感慨盛大的祭祀活动,希望皇恩浩荡能够赦免罪责.

(三)冬至祭祖.除了祭天迎日,冬至节也是先民感怀祖德、祭祀祖先的日子.汉代崔寔《四民月令》曰:“冬至之日,荐黍羔,先荐玄冥,以及祖祢”、“先后冬至各五日,买白犬养之,以供祖祢”.古人有冬至日荐黍糕、供养牺牲祭祀神灵和祖宗的习俗.唐代杜甫《小至》:“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冬至祭祖是古代人的重要习俗,如今身在他乡,也只能遥祭酹酒,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宋代陆游《辛酉冬至》:“今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祭祀时都是老人在搀扶祭拜,吃完东西早早就睡了.梦里身处春天,还在湖边悠悠散步.祭祖除祠祭外,就是扫墓.宋代杜范《冬至展墓偶成》:“至日冲寒扫墓墟,凄然一拜一欷嘘.”宋代赵仲修《冬至祀先有感》:“男儿七尺须如戟,独掩蓬蒿扫纸钱.”祭祖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清代徐士《吴中竹枝词》:“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冬至前后,同姓同宗者照长幼之序到祖祠中祭拜祖先.《海虞竹枝词》中说:“历本查明短至逢,鸡豕满缶祖堂供,祭余堪作先生馔,村馆贫儿要赖冬.”到民国时期,冬至日祭祠堂之风仍然盛行.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曾经提到:“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谚.”清人杨静亭的《都门纪略》书中有词赞曰:“包得馄饨味胜长,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冬至祭祖吃馄饨已经约定俗成了.明清以后,江南人也有在冬至以汤圆祭祖、祭灶的.清代顾禄在《清嘉录》(1830)卷十一里记载:“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芽、果、红豆沙、萝卜丝为馅”,名曰“冬至团”,是旧时姑苏人家祀先祭灶之品,并相互馈贻.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过去在鲁南,冬至要为祖先准备享用祭品,因此,把冬至叫做“冬飨”,并有“冬飨不上坟,父母蹲在坟头上等一冬”之说.冬至祭祖是中华民族缅怀祖先,继承传统,维系华夏民族情感、文化和信仰的重要仪式.

(四)冬至贺冬.古人认为冬至过后,白昼时间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代表着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是大吉之日.《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民间有冬至“拜冬”、“贺冬”习俗.冬至前后,朝廷上下不理朝政,百官还要向皇帝呈递贺表及互相投刺祝贺的仪式.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还要向师长和老人祝福,大家一起进酒肴,习俗与大年初一相同.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唐代皎然《冬至日陪裴端公使君清水堂集》诗:“亚岁崇佳宴,华轩照渌波.渚芳迎气早,山翠向晴多.”适逢佳节,大家都要摆宴庆贺一番.南宋颜度《冬至》:“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脚钱尽处浑闲事,原物多时却再归.”冬至还讲究互相送礼庆贺,由于送的人太多了,以至于送出的礼物又被送回来了.至元代,冬至贺冬习俗依然.元代桂《春从天上来·冬至日》:“亚岁方迎,万户千门.欢笑共庆良辰.”元代马臻 《至节即事》:“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元代民间也有应时应景的“拜年帖”活动.《清嘉录》中说:“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相揖,谓之‘拜冬’.”清代蔡云《吴歈》云:“有几人家挂喜神,匆匆拜节趁清晨.冬肥年瘦生分别,尚袭姬家建子春.”明清时代,冬至皆袭古俗,有“肥冬瘦年”之说.

(五)敬老纳福.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有冬至日向长辈献袜履的礼制,因此,冬至日也被称为“履长节”.宋代仲殊 《醉蓬莱》:“报一阳初动,二五蓂疏,履长时候.”明代王樵 《简许邑侯》:“泰道转初阳,生朝遇履长.”清代钱谦益《冬至日感述示孙爱》诗:“乡人重亚岁,羔黍荐履长.”所谓“履长”,是指民间妇人于冬至日向公婆、舅姑长辈进献新制绣鞋罗袜.《太平御览》卷二八引后魏崔浩《女仪》:“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于舅姑,践长至之义也.”冬至日影最长,也称“长至”,以示足履最长之日影祝祷长寿.这种仪俗至晚在魏晋时便已形成了,三国魏时曹植曾在冬至向父亲曹操敬献白纹履七双、并罗袜若干,并呈上《冬至献袜履颂表》:“千载昌期,一阳嘉节.四方交泰,万物昭苏”,“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先臣或为之颂”,祝愿父亲穿上自己所献鞋袜,行走平稳,得逢福禄祥瑞之气,巡视国土也不感疲乏.冬至献鞋袜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纳更多吉祥的意思.此外,冬至当日进献鞋袜,也表示本年女红的开始.

(六)量日影线.冬至有“日长一线”之说.当时宫中女工刺绣,以线揆日长短,冬至一比常添一线之功,故曰日长一线.《岁时广记》曰:“晋魏间,宫中用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添长一线.”《唐杂录》亦云:“宫中以女功揆日之长短,冬至后日晷渐长,比常日增一线之功.”唐殷尧藩《寄太仆田卿》诗之二:“若喜长生添线日,微微消息识天心.”元诗人朱德润《冬至》诗:“日光绣户初添线,雪意屏山欲放梅”,把这种风俗描绘得恰到好处.唐代和凝《宫词百首》中有:“暖殿奇香馥绮罗,窗间初学绣金鹅.才经冬至阳生后,今日工夫一线多.”杜甫的《小至》诗也说:“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从冬至开始,白天渐长,刺绣时间也加长了,每天要多添一根线.冬至之后,白天日渐其长,以刺绣活儿为主的中国古代妇女,“愁日愁添一线长”,其劳苦也将增加.

三、冬至日思乡、思亲、思愁情怀

冬至时节,北方气温普遍已经下降到零度以下,此时天寒地冻、草木凋零,难免给人一种萧瑟冷寂之感.在这种特定的节气和自然环境中,诗人们最容易感时伤物,感叹时光与人生,感叹岁末与寒冬,抒发自己不得志、不顺遂和不得已的情感.

唐代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冬至佳节不禁泛起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唐代杜甫《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时处“安史之乱”,诗人杜甫在外飘零,逢节更加思念故都长安,感时伤物,诗中充满无限悲情.冬至佳节阖家团聚时刻,诗人或宦游在外夜宿驿舍,或时逢战乱飘零异地,心中充满无尽的乡愁和悲情,借诗词抒发思乡思亲之情.

也有借描写冬至节气寒冷彻骨的诗词,抒发诗人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唐代戎昱《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诗人感怀去年冬至还在长安手执法杖、头戴法冠,身份显赫荣耀,如今被谪官辰州,心中不免犹如这雪霜一样寒冷彻骨.唐代白居易《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湘灵是白居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初恋情人,由于世俗的偏见而不能相亲相爱.在这长夜难眠的寒冷冬夜,唯有这心中至爱的女人,才是他心灵的最好慰藉,诗人借冬至节气抒发心中压抑的情感.

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时点,既天寒地冻、万物萧瑟,给人以清冷愁苦之感;同时,它也是蕴藏生机和活力的季节.因此,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倾向于在冬至节气作诗,挥洒对冬至节气的描述及情怀.

文化现象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文化现象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文化现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2、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