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媒介素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跟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网民媒介素养基于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分析视角有关论文范文集

该文是关于媒介素养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网民媒介素养基于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分析视角

摘 要:网络高度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使网民同时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解读者,网络流行语的兴起便是重要体现.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的媒介素养,采取积极手段提升青年网民的媒介素养,对促进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良性传播与优化网络环境具有重大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青年网民 媒介素养 网络流行语

当前,形式简洁、朗朗上口、趣味性、娱乐化、紧贴时政热点等特征使网络流行语迎来了全民创造的热潮.网络流行语产生于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时代的变革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注入了活力,也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的社会心态和情绪.从最新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看,网民的主要群体多由青年以及青壮年组成,而其中初中学历的网民占37.9%,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25.4%,网民群体呈现偏年轻化、学历偏低等特征.受阅历与知识水平的影响,青年网民的信息接受能力和甄别能力普遍不高,多数时候难以形成理性的判断或高质量的思想交锋.在这种情况下,青年网民多半沦为“权威”意见的追随者,在网络这个大型的舆论场下,形成偏激的观点,探索青年网民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途径,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媒介素养与网络流行语概述

根据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1992年对媒介素养进行的界定: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简言之,媒介素养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媒介认知能力,二是解读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三是批判与创作再生产信息的能力.因此,网络时代网民的媒介素养不仅体现为信息消费的素养,即对信息的筛选、甄别、判断能力等,还包括信息生产的素养,即对发布或再传播的信息和言论负责等.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网络语言的最新发展走向.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够依托网络平台进行广泛传播.网络流行语一般发端于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公共事件,在网络平台上引发公众普遍关注与讨论,借以表达看法、态度和情绪.媒介的融合与创新为信息的传播、解读、再生产与批判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网络流行语作为植根于网络发展的新文化,其“娱乐、戏谑、反讽”的语言表达方式受到了青年网民的广泛关注与持续追捧,其背后折射出来的民众话语权的争夺与自身利益诉求的表达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网民对网络流行语的选择、消费、再生产、批判等均与其自身的媒介素养息息相关.

二、网民媒介素养对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影响

纵观网络时代崛起的微博等“公共领域”式平台及各大自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不难发现,网络流行语的表达类型和网民的自我表达方式日趋丰富.以2015年的网络流行语为例,从表达方式看,可以分为情绪表达类、价值追求类、利益诉求类以及一般网络专有名词(见表1).

1.网络流行语体现公众话语权.从媒介选择上看,信息时代的公众倾向选择网络媒介接收和传播信息,而网络流行语成为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选择表达诉求、宣泄情绪的重要载体.网络流行语不是简单的个人情绪表达,它背后所呈现的价值追求和利益诉求体现了公众话语权意识的逐步觉醒,也体现出当下网络社区群体的价值认同和追求.2.网络流行语影响价值认同与受众行为.从信息消费上看,大部分网民在接触网络流行语之后,会把所接触到的网络流行语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认同或者外化在行为上.例如,2015年被网友评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的网络流行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是由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从而走红于网络的流行语,一位工作了十一年的心理教师向学校递交了辞职信,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如此任性的辞职信,领导最后批准了.这封富有情怀的辞职信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也道出了大部分现代人的心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情怀”一词被反复提起,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情怀”买单.在摆脱了生存的物质压力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如小众文化、文艺情调、民谣歌曲等也成为许多人的追求;国家对文化市场的增长投入,倡导全民阅读的理念,被更多的人接受.网民对这类网络流行语的消费更多是出于自身的价值认同,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导向、媒体导向的作用.

3.网民成为流行语生产的主力军.网民与媒体对参与网络流行语的再生产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2014年的热门网络流行语“有钱就是这么任性”引发了网友的造句热潮.随着这句话的广泛运用,“任性体”迅速走红:“长得帅就是任性”“成绩好就是任性”“年轻就是任性”等.然而,网络流行语传播如果只停留在互联网层面,其引发的社会效应相对有限,要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深入民众日常生活,并得到民众的认可,流行语就离不开的话语体系和传统媒体的使用.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严肃又不失活泼地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如此风趣又不失权威的表达让众多网民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更加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从心理和情感上更加靠近和支持政府工作.

4.网络流行语反映出网民思辨判断意识不足.从信息批判上看,网络流行语背后所折射出来的网民的思辨批判能力明显不足.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大量繁杂的信息容易让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思绪陷入混乱,从而失去理性的判断和思考.互联网的交互性、匿名性和开放性使民众在网络上发出声音、表达想法成为可能.然而,网民由于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所处环境因素的差异,容易造成对事实认知上的不足或偏见,而这些认知不足与偏见却极有可能在网络上形成一股“歪风”,盛极一时并影响舆论的走向.

三、网络流行语传播对青年网民媒介素养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对青年网民的媒介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诙谐幽默、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不仅丰富了汉语交流方式,也促进了青年网民的媒介交际能力.以源于淘宝网的流行语“亲”为例,虽然是通过网络平台传达,没有附加的表情或者语气辅助,但一句“亲”却能消除沟通双方的隔阂,即便双方是初次交流,也能倍感亲切.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有利于满足青年网民健康的心理需求和正当的精神需求,能给青年网民媒介素养的培养带来积极的内在作用.如“给力”“蛮拼的”等流行语纷纷登上《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味,给青年网民带来了正向的引导.当然,尽管网络流行语对青年网民媒介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

1.使青年网民对传统语言的使用水平下降.我国的网络流行语虽来源于汉语,但大部分网络流行语并不符合汉语的语言规范,不利于青年网民对汉语规范性的习得.青年网民的媒介素养包括批判与创作再生产信息的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是批判与创作再生产能力的重要方面.然而,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冲击了传统汉语遣词造句的严谨性,使青年网民对规范汉语的使用水平下降.如语音变异体,以“BT(变态)”“BC(白痴)”等为例,此类以拼音首个字母拼凑而成的带有辱骂性质的网络流行语不仅增添了语义理解的难度,同时给网络环境带来了“污染”,不利于青年网民良好媒介素养的形成.又如修辞离奇体,如“严重支持”“严重同意”等,此类修辞有误的语句搭配在网络流行语中屡见不鲜,但很多青年网民已经习以为常并以之为然;再如拼音规则破坏体,以“表脸(不要脸,即将拼音bu和yao连读成biao)”“宣你(喜欢你,即将拼音xi和huan连读成xuan)”等为例,此类流行语显然违反了现代汉语的构词规律及语法规则.青年网民正处于语言规范习得和语言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如长期接触此类破坏汉语语法规范的网络流行语,势必对其语言能力的养成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其创作及再生产信息的能力.

2.使青年网民对不良语言的传播力度增强.网络环境中充斥着恶趣味、调侃性、讽刺性的流行语,造成语言暴力或语言污染等现象,此类网络流行语携带着大量的不良信息.青年网民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但又缺乏专业的信息分辨与筛选能力,容易产生盲从、跟风的心理,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最终导致主流价值观的扭曲.而不健康的网络语言环境,不利于青年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

四、网络语言环境下提升青年网民媒体素养的对策

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受到青年网民自身及网络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提高青年网民的媒介素养,应同时从学校教育和传媒环境的优化两方面着手,双方联动.

1.学校教育的引导.对于青年网民而言,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提高青年网民的信息消费素养、信息生产素养以及社会参与素养.

首先,提高青年网民的信息消费素养——对信息的筛选和辨识能力.以网络流行语为例,大部分网络流行语是网民的情绪表达,应该通过学校教育引导青年网民在接触到一些网络流行语或相关言论时,要对信息进行筛选,提高对信息的辨识和分析能力,以防被网络言论的不良情绪或虚假信息所误导.

其次,提高青年网民的信息生产素养——对发布或再传播的言论和信息负责.网络的匿名性使部分或偏激网友有机可乘,应该通过学校教育引导青年网民在接触网络信息的过程中,要负责地对自己发布或再传播的言论和信息进行把关.一是要引导青年网民对自己发布的言论或信息负责,既要对发布的言论和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把关,也要对发布的言论和信息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二是要引导青年网民对发布的言论和信息负责,还要对再传播的言论和信息进行严格把关.

最后,提高青年网民的社会参与素养——强化自由平等意识,提高理性参与能力.网民的社会参与素养与网络世界的秩序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网络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化进程.然而,当前青年网民的社会参与素养并未得到相应提升,青年网民的自由平等意识与理性参与能力明显不足.因此,要通过学校教育提升青年网民的社会参与能力,引导其关注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公共话题交流,尊重公共规则和他人的表达权,学会理性表达与讨论.

2.传媒环境的优化.在优化传媒环境方面,需要提高传媒工作者对网络上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的甄别和取舍能力,充分发挥传媒工作者的把关作用,为网民尤其是甄别能力较弱的青年网民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注重深度报道,引导青年网民进行更多角度、更深层次、更有价值的思考.

首先,规范网络流行语的表达.媒体在信息报道过程中,有时为了活跃报道的方式,以迎合青年网民的接受能力和话语体系,特地创新自身的话语体系以迎合新时代的话语潮流.但在创新上必须把握好“度”,必须使语言的表达既符合新时代公众的审美又不失规范.

其次,强化对青年网民的引导.网络热点舆件发生之后,一般情况下,除了政府、媒体的微博会广受网民关注之外,微博“大V”等网络意见领袖的发声也会引起众多青年网民的关注与追捧.青年网民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价值观尚未稳定,判断力不足,容易产生盲从、跟风的心理,最终可能会导致“群体极端化”现象的出现.因此,当伴随网络热点舆件出现网络不良言论散播的现象时,主流媒体应适时主动介入,对青年网民进行正确引导.

最后,构建新媒体技术下的良性互动传播模式.新媒体的交互性使个体的公共话语权得到彰显,个人话语或个人事件有可能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亟需构建新媒体技术下新型的“传者——受者、传者——传者、受者——受者”的良性互动传播模式.对青年网民而言,一方面需要激发其参与互动传播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网站管理者要加强网络言论和信息的过滤,纠正信息错误,避免不健康的言论和信息的传播对青年网民带来负面影响,让新媒体技术下的网络互动模式真正朝着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

作者系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媒介素养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媒介素养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媒介素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职业素养论文

2、媒介经营和管理论文

3、关于职业素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