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面有关论文范文 和阅读社区:阅读推广视角的社群信息学实践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这篇研究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阅读社区:阅读推广视角的社群信息学实践

摘 要 虽然阅读社区是“微社群”,但同样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采用社群信息学的观点对阅读社区进行研究既有利于推动图书馆学与信息学的深度交流,也有利于深入挖掘阅读社区的全民阅读推广价值.从本质上说,阅读社区是一种以“阅读文化认同”为中心的共同体,而非仅仅阅读活动或阅读者的集合,因此,应参考社群信息学的思维方式开展阅读社区研究,并引进吸收各学科关于虚拟社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逻辑.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基于社群信息学的阅读社区研究的五个方向.

关键词 阅读社区 阅读推广 社群信息学 读书会

引用本文格式 李桂华. 阅读社区研究:阅读推广视角的社群信息学研究实践[J]. 图书馆论坛,2017(7):33-40.

Reading Community Study:Community Informatics Practice from the Reading Promotion Perspective

LI Gui-hua

Abstract Reading community is a kind of micro-community,and it is a complicated organi as well. The study of reading community based on community informatics could become a breakthrough as it facilitating the deep interaction between library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cience,and in for of developing the value of reading community in reading promotion. In essence,reading community is not only a collection of reading activities or readers,but a kind of commons centered on cultural identity of reading.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reading community study should be conducted with the community informatics for reference,and the findings and logics of virtual community research from other fields should be applied to library science. As a conclusion,this paper argues five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ading community study.

Keywords reading community;reading promotion;community informatics;reading group

虚拟社区是社交媒体时代社会聚合的重要载体,人类的四大需求(兴趣、人际关系、幻想和交易)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Armstrong,Hagel,1996)[1],而“阅读”作为有大量社会基础的兴趣之一已成为虚拟社区形成的理由.当前网上阅读社区繁荣发展,仅豆瓣网民就陆续建立1000多个读书小组,其中“最近我们读了同一本书”小组成员逾30万人、“经典短篇阅读”小组成员逾90万人.然而,虽然学习社区、知识社区、品牌社区等虚拟社区话题在相关学科领域均已成为研究热点,但阅读社区的理论探索却鲜见.在社群信息学兴起的今天,将这一领域作为突破点既有利于推动图书馆学与信息学的深度交流,也可以促进阅读推广研究的理论创新.

社群信息学致力于“塑造以计算机为中介的社会联系”[2],虚拟社区的兴起带来社会结构的变迁本就是社群信息学兴起的关键背景[3],2002 年Bieber和Gurstein甚至提出了针对此的“(虚拟)社群信息学”概念[4];2004年Gurstein更新其观点,认为还是宜采用社群信息学这一术语,因为他认为:“在通过信息与通讯技术增强实体社区能力和虚拟社区能力之间,应当有一个必要的融合,只有在实体社区和虚拟社区之间的缝隙变得越来越小时,社区技术的极大潜力才可能会显现出来.”[5]网上阅读社区是传统“读书会”的传承与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二者更呈现相互融合之势,能够成为图书馆学践行社群信息学研究思想的理想实验场.

笔者认为,虽然阅读社区是一种“微社群”,但它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正如Fister所言,阅读社区为图书馆领域提供了探索读者怎样与图书连接的一种绝好渠道[6].阅读社区已成为新媒体时代阅读文化传播的优秀承载体,对其开展研究有利于探索阅读推广策略创新路径,因此,将阅读社区作为社群信息学研究实验场可行可为.那么,阅读社区研究进展如何?从社群信息学角度展开阅读社区研究与传统读书会研究有何不同?具体可以从哪些角度展开研究?本文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讨论.

1 从读书会到阅读社区

关于读书会的描述,自中世纪以来就已经被记录在案,而且读书会一直被视为读者一起分享想法和观点的流行方式(Harder,howard,2015)[7].这种组织先后以文学社团(Literary Societies)、阅读社团(Reading Societies)、图书社团(Book Societies)、图书俱乐部(Book Clubs)、读书会(Reading Group)等不同称谓出现,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开始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那个特殊的政治时期,人们的能量被导向社会和政治活动,“快被无处不在的无线电波逼疯”,而读书会为人们感受交谈价值提供了一种积极保证,因此美国读书会数量猛增[8].这一文化在美国延续至今.

读书会发展史上另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Richard and Judy’s(英国)、 Canada Reads(加拿大)、Oprah’s(美国) 等三个以“读书俱乐部”冠名广播电视节目的启动和流行.这三个节目将读书俱乐部参与者通过电视或广播等大众媒体联系起来,激发了人们对谈论书籍的无限渴望,得到了广泛关注.自此,读书会这种小众活动开始越来越大众化,并开始更多地扰动社会,甚至成为新人群形成的一种核心因素.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23%的图书馆读者参加了各自所属的读书会[9].

广播电视节目类的读书俱乐部唤起人们对读书本身的热情,而网络才真正使人们实现以读书为纽带的大规模聚合.网络重构了时空结构,使人们找到情趣相投同伴的可能性空前变大,也予以人们更多地利用碎片时间谈论图书的机会.比如,1996年Winfrey在启动她著名的Oprah’s读书俱乐部脱口秀的同时,举办了一个交互性读者参与的在线论坛,为俱乐部的支持者和文学小说评论家们提供讨论话题.在今天的美国,更多的个体和社会组织通过网络条件建立阅读社区,一些专门网络平台也已投入市场且用户增长迅速.比如,图书馆纷纷利用LibraryThing平台建立自己的读书会虚拟社区,著名书评网站Goodreads以提供社区服务受到青睐,并被亚马逊收购,成为其“找书-买书—评书”服务链的一部分.

除了美国,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将阅读社区建设作为任务加以推动.比如,我国香港教育平台网站“教育城”建立专门的阅读推广品牌“阅读城”,2007年“阅读城”设立网络读书会,开展读书会的学校可以在此申请到本校专属的网上讨论区,并进行资讯发布、资源分享和交流讨论.据调查,香港已有超过160所学校使用该阅读平台进行阅读交流和讨论,并展示本校读书会的成果[10].在我国大陆,草根民众借助各社交平台建设阅读社区成为一种现象,移动阅读APP产品层出不穷,豆瓣读书、当当、掌阅、阅读等均以其先天的社交基因和优秀的用户体验迅速构造着各类阅读大社区[11].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领域在发展线下读书会的同时,开始提供线上交流的延伸服务,且已将阅读社区的构建问题提上日程[12].

从线下读书会到电视节目读书俱乐部,再到今天遍地开花的网上阅读社区,阅读社区形态虽然在变化,但这一发展过程中有两个恒久不变的核心:一个是“阅读”,另一个则是“社交”.

2 阅读社区的本质及其特征

2.1 阅读社区的本质

不管是读书会,还是网上阅读社区,它们都是以“阅读”和“社交”为核心的组织,而且都是一种“社区”.

什么是社区(Community,也译为“社群”)?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社区是人们在特定区域内共同生活的组织体系.而社区解放论者主张将社区从地域和场所中解放出来,通过广泛而自由的人际关系构建“脱域的共同体”[13],因此,社区也常指一个因具有共同特征或兴趣,使它在其存在的较大社会组织中显现出来的团体[14],或者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15].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会和网上阅读社区都具有一定的社区特征,在这里我们试将这种阅读社区定义为“由于对阅读的兴趣在实体场所或虚拟场景中出现的人的聚集”.

“社区”一词意味着一种情感上的力量,也意味着一种个体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熟悉的社会环境的认同感.而阅读社区是由于强烈的文化身份认同感召而形成的共同体,且这种认同由个体独立意志主导、建立在人们对阅读活动,以及从事阅读活动的认可基础之上.因此,从本质上说,阅读社区是一种以“阅读文化认同”为中心的共同体,而非仅仅是阅读活动或阅读者的集合.

2.2 阅读社区的特点

虽然阅读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安静且单独的活动,但阅读社区的普及表明阅读也是一种社会活动或社会体验[6].人们选择通过参与阅读社区而不是独自阅读,或者选择参与阅读社区而不是选择参与一个课堂小组的阅读,是因为参与阅读社区能够带来不同的体验.那么,对读者而言,参与阅读社区与参与其他阅读活动有何不同?

第一,阅读社区是一个无压力的富有包容性的环境,是滋养和拥抱各种不同观点的地方.Jacobsohn研究发现,对读者而言,进入一个接受性的、合法的、不存在偏见的、与其他文化组织迥然不同的社区是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在社区感日渐下降的现代社会,它弥补了现代社区的异质和疏离[8].Fister的调查显示,参与阅读社区有助于了解人与人之间在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上的多样性,提升人们批判性阅读和思考能力,增进人们在公共和私人两个领域的自我反思和成长[6].

第二,在阅读社区中,书籍与阅读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参与者纯粹是自愿参与阅读社区,因共同兴趣而聚集,而且通常不需要达成特定的目标[16];阅读社区相关活动很少围绕文本之间的比较与连接展开,周期性的阅读通常较为离散;阅读社区的终点是不断开始的新的对话.而课堂上的小组阅读等其他常见阅读讨论方式与阅读社区的体验有显著不同,因为它们通常围绕一个主题、一个流派、一个时期,收集一些共同点,而且终点往往是论文或考试[17].也就是说,在阅读社区中,书籍与阅读行为被更直接相连,而没有文本本身、阅读目标等作为中介.

第三,作为一个平等的社交环境,阅读是一种理想的社交纽带,可以激发人们的表达,为社交深化提供最好的机会.赫勒把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交往关系分为基本的两类:以平等为基础的关系;以不平等为基础的关系[18].Sedo的调查显示,阅读社区不但提供了社交环境,而且在阅读社区里,人们的相貌、身份、地位都不重要,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成为纽带,更易引发人们的自我表露,并带来交谈的乐趣[19].

基于以上原因,阅读社区虽然是一种“弱连接”的捆绑,却往往更容易实现人们在情感上、认知上,甚至价值观上的一致性,从而达到一种深刻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其他很多阅读推广活动所不具备的.

3 阅读社区研究的视角转变

3.1 阅读社区研究现状

对读书会的理论研究早已展开,尤其是美国图书馆学领域相关研究非常丰富.美国对读书会的研究有两大分支:一是理论研究,主要围绕读书会参与行为与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行为之间关系研究展开,而且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读书会参与行为作了较多探讨;二是实践研究,这类研究更多关注读书会中的人们如何互动、读书会的交流环境如何构建、怎样促进交流行为等策略问题.

“阅读社区”这一词汇提出较晚.作为阅读社区实践推动的直接结果,20世纪80年代阅读社区概念开始出现[20].美国一些学校通过强调阅读过程的互动、社会、建设性和动态本质,成功建立了阅读社区.在这些阅读社区里,人们交换图书、持续阅读、通过讨论所读内容互相影响、互相帮助[21].阅读社区概念与读书会稍有交叉,但比起传统的读书会,它主要针对更大的人口聚集,比如一所学校、一个实体社区.

进入互联网时代,阅读社区和读书会的研究开始呈合流之势,在线读书会、阅读社区等概念开始被混用.比如,Fister等提出了将阅读作为一种社交娱乐活动的概念,尝试对阅读社区的社交维度进行研究[6];Harder等则直接比较阅读社区与大众阅读事件(Mass Reading Event)的具体区别,认为大众阅读事件是为了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促进共享式阅读而举行的大型的一次性或年度活动,而阅读社区是基于17社团和当代读书会实践的一种进化,其特点是聚焦于讨论、关注对文本的个人化理解,以及通过以图书为中心的互动开展社区建设等[22].阅读社区和读书会在人群范围上的区别开始模糊化,其“阅读”和“社交”双中心的特点受到更多关注.

随着线下读书会向线上发展和线上阅读社区向线下延伸,近年来欧美等地区的图书馆学界的阅读社区研究逐渐增多,但尚处于实践研究阶段,主要是对网上阅读社区建设的经验不断提炼,特别是对图书馆领域的网上阅读社区实践进行了及时总结[6, 22-23].相关研究涉及如何建立和维护一个阅读社区、怎样策划阅读社区中的阅读活动、社区文化如何坚守等一系列问题.

我国尚处于对国外读书会相关研究成果的吸收引进阶段,理论研究尚未展开.同时,实践领域在读书会建设方面不断突破,推动了一批调查研究出现.相关论文在谈及读书会时,经常会谈及“线上读书会”或者读书会群;不少图书馆员关注到网上阅读社区的繁荣,开始思考“当图书馆遇到豆瓣,图书馆该怎么办”等问题[24-25].而以网上阅读社区为对象的研究往往是对某个具体阅读社区的观察,分析这些社区中的人及其之间的关系,如对豆瓣读书小组、罗辑思维等展开个案分析,但这种研究通常采用观察读书会的惯常思路,即更关注阅读社区中的读者们怎样看待阅读、关心哪些读物、谈及哪些话题.也就是说,思维路径是将对个人阅读行为的观察方法延伸至用于观察阅读社区.

3.2 基于社群信息学的阅读社区研究及其对阅读推广的意义

社群信息学认为,个体是群体中的个体,只有在群体和社会中,个体才能展开其现实的社会活动,因此,它致力于通过加强社区网络和社区组织的运作,构建民众对ICT的应用能力和信心[3].如前所述,阅读社区是一种社会组织,对阅读社区的研究除了关注其“阅读”属性,也要关注其“社交”属性;除了将参与者作为读者个体来研究,也应将参与者作为组织的一部分,或者将这一组织本身作为对象加以系统研究,简而言之,就是立足于社群开展研究.

那么,基于社群信息学的阅读社区研究对于阅读推广来说有何意义?

一方面,社群信息学思维聚焦于社区整体建设和发展问题,其成果有助于促进阅读社区这一新型社会单元的科学构建和持续发展,从而带动更大范围的阅读活动参与.社群是一种中介性的系统组织,可以把现实中个体的各种需求整合后作用于社会,使其通过读者的结合统一地对内和对外发挥作用[26].阅读社区作为自发形成社群,在当前媒体环境下更易于外化,从而带动社会参与,如Castek等(2006)将网上阅读社区列为能将互联网融入文学素养计划的激动人心五大方法之一[27].基于社群信息学的阅读社区研究将通过探索阅读社区的内外作用规律和发展规律,为各类阅读社区组织者的社区组织策略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基于社群信息学的阅读社区研究也将致力于个体与社区关系研究,探索人们因阅读而聚合的规律和个体与社区共同发展的路径,有助于提升阅读社区的凝聚力和对参与者个体的影响力.正如相关研究所揭示的,读者有时想通过一本书寻求社区沉浸,有时想要通过一个社区寻求图书沉浸[28].人们因阅读而聚合的过程既是个体从寻找团体到融入团体的累积过程,也是以阅读为核心的群体互动及文化实践的持续过程.因此,从“社交”去观察读书会中的阅读现象更易于发现阅读社区发生发展的根本规律,更有利于挖掘阅读社区与全民阅读推广的多角度关联.

4 基于社群信息学的阅读社区研究路径

总的来看,现阶段对阅读社区的理论研究尚未展开,而实践研究也有待深化.在这个阶段选择研究视角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一方面,阅读社区研究在沿袭传统对阅读行为和阅读活动的关注的同时,应参考社群信息学的思维方式开展阅读社区研究,以促进图书馆的服务设计更快地与互联网+时代接轨;另一方面,图书馆学开展阅读社区研究也应引进吸收各学科关于虚拟社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逻辑,将阅读社区研究发展为图书馆学适应全媒体时代新环境的重要领域.根据这一思路,笔者认为当前可以围绕五个方面展开阅读社区的社群信息学研究探索.

4.1 阅读社区的形态研究

阅读社区是发展变化中的有机体,需要从其时间形态、空间形态和结构形态等方面展开阅读社区形态研究,探索阅读社区生长规律和构建策略.

从时间形态看,阅读社区总是处于变化过程之中,不管是线下社区还是网络社区,在时间的形态中总是会表现出它们的消长规律.阅读社区的时间形态研究,即是对阅读社区发展变化的过程作出描述和说明,在时间的变与不变的运动中探寻其内在原因,并探索其获取和利用各类信息技术的可持续性模式.

从空间形态看,阅读社区总是在同一时间背景下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了解这些差异性将为阅读社区建设模式选择提供依据.空间是多向度的,因此,阅读社区空间形态研究既需要对社区整体性进行把握,也需要对阅读社区本体和相互关系进行深入透视,探索差异及其产生原因,尤其是需要认识其价值特征等根本领域的相对差异.

从结构形态看,阅读社区具有其特有的组织结构形态,包括阅读社区中个体间角色、关系层次、联系密度和程度,对这些形态的研究有助于阐释阅读群体聚散的原因.阅读社区的结构形态研究有助于为阅读社区的运营策略的提出提供依据,如内在权力等级的安排、阅读活动的组织、组织动力学的打磨等方面.

4.2 阅读社区的社会性因素研究

2006年普拉托社群信息学会议明确表明,社区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3].群体本身就属于社会学范畴,从社群信息学角度研究阅读社区,就是将阅读社区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来解读,予以其社会性和社会功能更多关注.笔者认为,阅读社区研究需要关注的主要社会性因素主要包括社会资本、亲社会行为、集体行动等.

社群信息学认为,产生于社区成员交往活动的社会资本是社区发展的重要资产,因为它既是ICT有效利用的条件,也是其投入的回报.社会资本被定义为产生获得存在于关系网络中,被个体或社会单元所拥有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29],包含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以及认知资本三个维度[30].社群研究理念本质上是重视共同体的作用,尤其是信任、合作的公共精神,而社会资本正好满足这种需要[31].那么,阅读社区中社会资本如何形成及其具体表现就成为阅读社区研究的重要对象.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对他人、群体及社会有益的行为[32],它主要由帮助行为、合作行为、分享行为构成,其特点主要有利他性与社交性[33].亲社会行为既能带给他人好处,又能促进社会交往双方和谐的人际关系[34].田野实验检测到人们的亲社会行为会表现出情境依赖性,所依赖的情境是时间(T)、场景环境(E)、事件背景(B)、社会性因素(S)等不同维度的变量所组成的集合,而亲社会行为水平可能会因为情境集合中任一维度变量的引入或改变而有所变化[35].那么,在阅读社区中,人们主要有哪些亲社会行为?哪些情境因素促成这些行为?这些都值得深入探讨.

集体行动是社群对公共性培育的结果,是一种整合的力量.针对新兴社会组织形态,Shirky提出了一套划分框架.他认为,随着人们协同程度的增加,群体从只需要低程度协同的共享起步,而后进步到合作,再然后是协作,最终则达到集体主义[36].阅读社区发展到今天,共享阅读体验是其基础,网络则赋予阅读社区更多合作和协作的条件,如果能够达成集体主义,阅读社区的社会辐射作用则应倍增.那么,怎样的阅读社区运作有利于公共性的培育和集体行动的产生?对该问题的回答也正是对阅读社区公共性提升路径的探索,有助于其阅读推广作用进一步彰显.

4.3 阅读社区中的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研究

社群信息需求是社群信息学研究的核心话语之一,社会信息学是促进社群中知识的形成和共享,探索其中基本信息现象和流程的学问[37].对阅读社群中的信息展开研究既需要阐释其信息内容,更需要探索其信息运动规律.

一方面,阅读社区为用户提供的交互式阅读信息共享平台使其孕育了丰富的阅读信息资源.而以信息为中心的社群信息学,首先关注的是社区组织、社区服务和社区倡议活动中需要什么样的信息.那么,阅读社区中人们交流什么?怎样交流?哪些信息受到更多关注?哪些信息会沉淀下来成为社区文化形成因素?可通过内容分析、话语分析、文本分析等对阅读社区的文本信息进行统计和描述,达成对以上问题的理解.这些理解对形成有效的阅读社区信息创造机制、组织机制、整合机制将发挥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阅读社区中的信息运动是社区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信息运动是伴随着信息价值变化的信息孕育、产生、使用、老化、筛选、保存等网络信息活动[38].阅读社区中的信息同样存在其生命周期和运转周期,特别是信息共享、信息互动等信息运动方式是阅读社区形成信任机制、催生合作规范的基础,对推动集体性阅读行动作用尤为突出,阅读社区研究有必要揭示其发生规律,进而对信息运动过程合理引导与控制.

4.4 阅读社区对个体阅读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个人和群体的关系是群体决定人和人改造环境的双向交互作用过程,是人和群体的相互形塑、相互追问[39].阅读社区是一个培育环境,将对参与者的阅读心理发生直接作用,并使以阅读文化为中心的公共意识深入其内心,成为社区参与者日后行为的“路径依赖”,使阅读社区的深度参与者更可能成为一个带有“阅读推广人”特征的社会人.那么,对不同类型阅读社区中人们的阅读动机、阅读态度、阅读兴趣、阅读体验状况展开观察成为必要.

大量虚拟社区研究证实,虚拟社区对社区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需要以社区参与者的社区价值感知为中介.虚拟社区的感知价值是社区参与者对社区的直接感受,并将作用于用户的心理环境.关于虚拟社区感知价值的研究成果很多.比如,Dholakia等认为,虚拟社群的感知价值包括三个方面:目的价值、社会提升和娱乐价值[40].那么,社区参与者如何感知阅读社区价值?这样的感知有怎样的特性?对此有必要做更深层次的挖掘,归纳提炼用户的体验和感知价值.

研究阅读社区价值体验及其对阅读心理的作用,并结合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等理论对其作用机理进行理论阐释和模型构建,有助于有效调动和使用阅读社区资源,建立面向个体、社区和图书馆等其他机构的多重阅读推广目标.

4.5 阅读社区的外部关联研究

社群既同社会和个人相区别,又在某种程度上介于社会和个人之间,成为联结二者的中介.阅读社区与外界个体和外界组织都会产生关联,这种关联正是其实现阅读推广的途径所在,同时,阅读社区的外部关联问题不仅对社区自身发展有关,也是可为构造阅读社区平台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扩展阅读社区的研究视野.因此,阅读社区与外部的相互作用应成为阅读社区的研究对象.

一方面,需要通过探索公众对阅读社区的认知、接受度和参与意向,来探求阅读社区边界形成和扩展的原因.阅读社区往往通过促成人们浏览信息、感知信息、关注信息、查询信息、应用信息、衍生信息,引导人们参与阅读社区,这种引导需要基于对外缘人群的了解,并构建合理的推广策略才能得以实现.

另一方面,阅读社区之间,以及阅读社区与其他社区的关联互动研究,也是阅读社区研究的重要对象.研究实践中可以通过网络分析展现阅读社区的外部关联视图,阐释社区的组织文化.比如,通过开展阅读社区内部节点之间的连接、内部节点与外部节点的连接分析,探索豆瓣中特定阅读小组与其他阅读小组之间的联系.同时,实体社群与虚拟社群叠加形成的多样性也是当前社群信息学的重要内容[2],而阅读社区的线上线下叠加已比较普遍,这种变化中的现实趋势应引起研究关注.

参考文献

[1] Armstrong A,Iii J H. The Real Value of Communities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6,74(6):134-141.

[2] Keeble L. Why Create?A Critical Review of a Community Informatics Project [J/OL].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6,8(3)[2017- 05-31].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 j.1083-6101.2003.tb00213.x/full.

[3] 李刚,孙建军,傅丽萍. 促进社会包容——美国社群信息学研究述评[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3):40-50.

[4] Bieber M,Gurstein M. (Virtual) community informatics[EB/OL][2004-08-05]. http://www.is.njit.edu/vci-www2003/#vci.

[5] Gurstein M. Welcome to the Journal of Community Informatics[J]. Journal on Community Informatics,2004,1:2-4.

[6] Fister B. Reading as a Contact Sport:Online Book Groups and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Reading [J]. Reference & User Services Quarterly,2005,44(4):303-309.

[7] Harder A,Howard V,Sedo D R. Creating Cohesive Community Through Shared Reading:A Case Study of One Book Nova Scotia[J]. Partnership:The Canadian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and Research,2015,10(1):1.

[8] Jacobsohn R W. The Reading Group Handbook [M]. New York:Hyderion,1998.

[9] Fuller D,Sedo D N R. Reading beyond the book:The social practices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culture[M]. New York:Routledge,2013.

[10] 侯君洁. 香港地区读书会的发展及其启示[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3(6):66-71.

[11] 徐杰. 阅读APP的发展态势与社群化发展战略[J]. 青年记者,2016(23):136-137.

[12] 梁志敏. 我国公共图书馆读书会调查[J]. 图书馆论坛,2015,35(7):49-54.

[13] 陈福平,黎熙元. 当代社区的两种空间:地域与社会网络[J]. 社会,2008,28(5):41-57.

[14] 张新明. 网络学习社区的概念演变及构建[J]. 比较教育研究,2003,24(5):55-60.

[15]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6] Kurland N D. The Scandinian Study Circle:An Idea for the U.S.[J]. Lifelong Learning the Adult Years,1982(5):20-25.

[17] Barstow J M. Reading in Groups:Women´s Clubs and College Literature Classes[J].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2003,18(4):3-1.

[18] 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19] Sedo D N R. Readers in Reading Groups:An Online Survey of Face-to-Face and Virtual Book Clubs[J]. Convergenc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New Media Technologies,2003,9(1):66-90.

[20] Harste J C. New policy guidelines for reading:Connect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M]. Urbana,IL: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1989.

[21] Baker P J,Moss R K. Creating a Community of Readers[J]. the School Community Journal,1993,3(1):319-334.

[22] Harder A,Howard V,Sedo D N R. Creating Cohesive Community Through Shared Reading:A Case Study of One Book Nova Scotia [J]. Partnership:The Canadian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and Research,2015,10(1):1.

[23] Auyeung C,Dalton S,Gornall S. Book Buzz:Online 24/7 Virtual Reading Clubs and What We’ve Learned About Them[J]. Partnership:the Canadian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and Research,2007, 2(2):1.

[24] 司姣姣. 当图书馆遇到豆瓣[J]. 图书馆杂志,2008,27(3):15-18.

[25] 秦鸿. 欧美图书馆读书会经验及其借鉴[J].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2):88-92.

[26][39]王洪波. 个人、社群与社会的双重互动—— 一种关系思维方法论的视角[J]. 学术论坛,2013,36(4):67-70.

[27] Castek J,Bevanangelson J,Goldstone B P,et al. Reading Adventures Online:Five Ways to Introduce the New Literacies of the Internet Through Children´s Literature[J]. The Reading Teacher,2006,59(7):714-728.

[28] Mozuraite V. Change of the reading paradigm in the age of e-book[J]. Libellarium:journal for the research of writing,books,and cultural heritage institutions,2015,7(1):83-91.

[29] Li NC,Guo XH,Chen GQ,Luo NL. Reading behior on intra-organizational blogging systems:A group-level analysis through the lens of social capital theory [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5,52(7):870-881.

[30] Nahapiet J,Ghoshal S. 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31] 郑金婷. 国外社群信息学研究的知识基础及热点变迁[J]. 情报杂志,2012(11):51-57.

[32] Nancy E,Fabes R A,Spinrad T L. Prosocial Development[J]. 2012,35(1):33-45.

[33] 刘晓敏. 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J]. 心理学探新,2000,20(3):59-63.

[34] 张庆鹏,刘静丽,黄慧,等. 冲突情境中青少年的亲社会意图:预期重要他人观点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4):368-375.

[35] 罗俊,陈叶烽.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及其情境依赖性[J]. 学术月刊,2015(6):15-19.

[36] Shirky C. Here comes everybody: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J]. Publishers Weekly,2008,39(5491):22-22.

[37] 闫慧. 社群信息学: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J].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4):53-55.

[38] 赵夷平,毕强,贯君. 虚拟社区信息运动的特征、模式及其管理[J].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9):69-74.

[40] Dholakia U M,Bagozzi R P,Pearo L K. A social influence model of consumer participation in network-and all-group-based virtual commun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2004,21(3):241-263.

作者简介 李桂华,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 2017-03-31

(责任编辑:刘洪)

研究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