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价值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跟赤峰普通话的文化价值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这是一篇与文化价值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赤峰普通话的文化价值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符号系统.赤峰普通话作为赤峰话的变体,经历了语码转换的过程后,也带给我们独特的文化底蕴.本文旨在研究赤峰普通话,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其内在的语言特点,进而浅析其背后的文化魅力,剖析赤峰话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普通话;赤峰普通话;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132-03

一、赤峰普通话的界定

什么是普通话?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逐步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对普通话的定义重新进行了界定.所谓普通话也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1]这也是1955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的重点任务,制定了普通话的标准.

什么是方言呢?“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一般说来,历史长,使用人口多、通行范围广的语言,往往会出现较多的方言.古老的汉语发展到了今天,存在着多种方言.在形成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之后,全国各地的多种方言仍然与普通话同时存在着.赤峰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普通话系统差别不大,赤峰方言在语法上与普通话语法差别最小,其次是词汇,只不过有一些赤峰特色词汇,源于语言接触及历史背景的关系.在语音上与普通话语音差别相比较是最大的,但是总体来讲它并不像其它方言区,比如湘方言、赣方言、吴侬软语等等与普通话语音相差万里.在语音辨识度上对于外地人来说基本可以听懂.当然赤峰方言形成的历史悠久,所以有其自身特色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系统,赤峰方言与普通话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赤峰方言属于七大方言区中的北方方言区域,其中有属于华北—东北方言区域.所以赤峰方言便拥有了东北方言的特点.

什么是赤峰普通话?即普通话与赤峰方言的“折中”.中国地大物博,全国各族人民在学习汉语普通话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本地区本民族方言的影响,在语音、词汇及语法方面都会与正宗普通话有所距离,带有一定方言特色.这种普通话有学者叫“地方普通话”,也有学者叫“普通话中介语”,在本文中,笔者采用“地方普通话”这一称谓,也就是“赤峰普通话”,笔者将简称为“赤普”.赤峰普通话是赤峰方言与普通话的过渡语言.在语音上大多与普通话语音相同,但少有部分还夹杂着赤峰乡音,有部分根深蒂固的乡音以及“根音”是摒弃不了的.在词汇上由于地理、历史等多种原因,融入了很多民族、地域色彩浓重的特殊词汇、专有名词等等.在语法上,它与普通话语法基本一致,语法属于语言规律性的“软科学”,所以比较具有稳定性,但是有些短语,有些语句的组合与普通话语法也不尽相同.赤峰普通话在赤峰方言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吸收了普通话中的精华部分,但是在普通话的基础上又不可避免的“携带”上了极具赤峰地方特色的“方言基因”.

二、赤峰普通话的特点

赤峰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家乡话色彩比较浓重.然而由赤峰方言去粗取精过渡到赤峰普通话,它与普通话的相似度便越来越近,但是它还是摆脱不了方言色彩.具体体现在语音、语法两个方面.

语音方面,声母特点.在普通话中声母有22个,但是在赤峰方言中多出了个[V].现在在赤峰普通话中还在沿用,以“u”开头的零声母音节变成了以“V”开头的音节.浊辅音v代替了元音u,充当了整个音节的零声母.例如“吴”由“wu”变成了“vu”,“挖”由“wa”变成了“va”,“温”由“wen”变成了“ven”,“我”由“wo”变成了“vo”.还有个情况也并存在赤峰普通话中,零声母音节加上了辅音声母.例如:e ai ao an en ang,作为零声母音节它们可以单独存在,但是在赤峰方言中,它们的读音会发生变化,在赤峰普通话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如“e鹅”在赤普中加上声母“n”读作“ne”,“ai矮”读作“nai”,“ao袄”读作“nao”,“an按”读作“nan”,“en摁”读作“nen”.

韵母特点.在赤峰普通话中,受方言影响,“o”圆唇元音要读为“e”不圆唇元音.例如“菠菜”的“菠”读作“be”,“婆婆”读作“pe”,“佛祖”中的“佛”读为“fe”,这种拼合规律不符合普通话规定的声韵拼合规律.“e”除“么”外,决不与b p m f四个声母相拼,所以很多赤峰籍大学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考试中经常在此处被扣分.另外韵母“an”与“ai”相拼时,经常被“ê”所代替.例如“买”变成了“mê”,“馒”变成了“mên”.还有一种情况在赤峰普通话中也比较常见.在这里笔者先介绍一个概念,“发音时是由一个元音的舌位、唇形、口腔开口度向另一个元音的舌位、唇形、口腔开口度滑动,即动程.”由三个元音组成的复韵母,如iao在发音时其中“a”开口度最大,可是赤峰人发音时开口度颇小,不张嘴,使得元音“a”发音不响亮,由“iao”变成了“iou”音,如“邀请”、“鸟”等等.

语法方面,比较句特点.在赤峰普通话中,在比较句式里,除了用“比”之外还可以用“赶、跟、顶、过、有”等,例如“他赶上你高了.”“她有我漂亮吗?”以上是肯定比较句,在否定比较句中,赤峰人常用“不过、不上、没”等,如“我爸根本说不过我妈.”

疑问句特点.普通话的正反问句一般常在谓语中用肯定与否定并列的形式,如“你是不是老师?”“他知道不知道你家?”在赤普中的正反问句则采用简化形式.一般在陈述句末尾加否定副词“不”或“没”.如“你走不?”即“你走不走?””你看到他没”即“你看到没看到他?”这两种形式不尽相同,加“不”侧重于询问动作对象的内心意愿,而加“没”侧重询问动作性状的经历或是否已成事实.另外,加“不”后往往带有语气词“啊”,如“你吃不啊?”,“不啊”读作“吧”,在这种情况下整句话则带有催问的语气.而“没”后往往带有语气词“哎”,例“你吃没哎?”“没哎”读作“mê”音.在这种情况下整句话带有强调的意味,即在陈述句末加合成语气词“呢啊”,“呢啊”读作“nia”.例如“孩子在睡觉呢啊?”、“苹果三块钱一斤呢啊?”此时整个问句读升调,表示疑问.在语气色彩上大多表示惊讶、抱怨.

三、赤峰普通话的文化价值

(一)赤峰普通话与赤峰曲艺文化

氍毹佳话.在以前赤峰的戏曲台词中总夹杂着赤峰方言,现在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这些地道的赤峰方言土语已经慢慢过渡成赤峰普通话.原来戏院每逢年节都要演出应景剧目,以增添节日气氛,同时也为吸引观众增加收入.要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老舅分家》[2]一场,十分精彩.在语言学中,“老舅”是亲属称谓语,指的是母亲最小的弟弟.“老”作为称谓词语指年龄最小.比如“老叔”、“老婶”、“老姨”等等.现在在赤峰地区人们也使用这种用法.在赤峰普通话中也经常使用.当年赤峰名丑郭云秀饰演剧中老舅,可称一绝,他每年只露演一次,有人就是专门看“老舅”才进戏院的.

昭乌达民歌.列宁在谈到人民群众创作的口头文学时,说道“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的最深刻的根源应该是出自于广大劳动群众的最底层.它应该是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所挚爱的,应该将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联合起来”(见菜特金《列宁回忆录》).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地方文学戏曲常常掺杂着当地方言土语,这些方言土语经过加工,演变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从而变成了以下的曲目、民歌等等:在巴林民歌《翠玲》[3]中,描写了一对恋人相爱却不能相亲的悲剧.一唱三叹,感情真挚.歌中唱到:“红糖虽然能到心,不能一下吃一石.哥哥虽然和我有情分,可惜不能见我的面.要是我有蝴蝶的双翅,落在衣襟上跟你走.可惜我没这个福分,只好眼巴巴得把你瞅.”在这里“瞅”即看.是北方方言,在赤峰方言中也颇为常见.后来延续用到了赤峰普通话中,现在我们也时常说“我瞅一瞅”即“我看一看”.而翁牛特民歌《孟阳》[3]则描写了少女怀春的微妙情愫.同时其使用的词语也颇具赤峰特色.“十个飘带的荷包呀,是坐在后院鸟悄缝的,一针一线还没缝完,受到二嫂一顿数落,叫我多害臊呀,哥哥送了两千个铜钱才饶我.”这支民歌较上一个要诙谐幽默,生动形象.其中“鸟悄”、“数落”、“害臊”都是东北方言.由于赤峰离东北地理位置上比较近,所以在赤峰方言中出现了一些借词,像类似这种借词也都被囊括在了赤峰普通话之中了,这便是赤峰普通话极具特色之处.

(二)赤峰普通话与赤峰饮食文化

赤峰的饮食特点是蒙汉融合风格,内蒙古草原风味也是一大亮点,大街上有很多出售风味小吃的摊点,多以烤制的面食为主,具有酥脆香甜的特点.赤峰人给特色食品的命名也极具特色,颇具赤峰“峰味”.

汉族风味饮食.对夹,是赤峰四大名吃之中最有名的小吃,有人说它像西安的肉夹馍,也有人说它又像肯德基里的汉堡.对夹的由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对夹原名叫“哈达火烧”、“杈子火烧”它们均是赤峰的方言.后来根据其做法、形状演变成普通话后变成了“对夹”.对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闯关东”时期,1917年,河北闹灾,民不聊生,河北人苏文玉,苏德彪父子,带着全家来到了内蒙赤峰做点小生意,但是仍就很难维持生计,后来从在宫廷做事的亲戚那里学会了制作火烧的手艺.后来经过创新研究出一种新食品,取名对夹.随后创办了赤峰最早的对夹铺——复生隆.2003年,赤峰对夹被评为内蒙古小吃品牌.哈达饼也是赤峰四大名吃之中的传统著名小吃.“哈达”是蒙语.哈达饼原产于乌兰哈达地区,“乌兰哈达”意为赤山或红山,即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市.现在在赤峰普通话中意译成为“哈达饼”.赤峰切糕,即粘糕.蒸好的粘糕是个“坨”零售或食用时候一片一片的切下来,所以俗称“切糕”.在赤峰方言中“切”念为阳平,二声.所以在赤峰普通话中人们也习惯用二声,大多数老人也都习用.在赤峰地区较为干旱,离赤峰街30华里的三眼井村一带出产的黄米粘性大,做出的年糕“筋道”而不“懈胎”.配之以红芸豆和大红枣,色、香、味俱佳.碗托,是一种陕北榆林与山西汉族传统面食,后来流传到赤峰地区.在赤峰方言里又叫“碗团”或者“碗坨”.现在赤峰普通话人们经常用作“碗坨”.所以说碗托人们不知道所为何物,一提到碗坨人尽皆知.碗团是用荞面同水揉到一块儿,加热熬成粥糊状,晾凉以后即成.食用时,浇上醋、蒜、特制不辣辣椒,再将它用小刀划开,即可食用.

蒙古族风味饮食.奶豆腐,普通话称“乳酪”,蒙古语称为“胡如塔”,在赤峰普通话中称“奶豆腐”.它的制作方法是将牛奶剩下的凝结乳倒入锅内煮沸,再加入少量的酸奶子,就像用卤水点豆腐一样,使乳水和乳块分离.直到把水挤尽,再放入木质的模子里成型.这种奶食品在牧区极为普遍,它是牧民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食品.手抓羊肉,这是普通话的名称.在蒙古语里即“达喇”,在赤峰普通话中我们就叫“手把肉”.它指的是羊的胯骨部位.这是一种最普通的肉餐,牧民其实用肉食招待宾客以用“布胡勒”为最尊,也就是我们赤峰普通话中的“烤全羊”.还有一种是“喀喇沁烤猪”也是最尊贵的礼遇,赤峰普通话称为“烤乳猪”,用2岁尚未生过牛犊的苏白牛,是原来喀喇沁王爷专为祭祀神灵和向清朝皇帝进贡而烧制的食品.以上这些美食的名称从蒙古语到赤峰方言再到赤峰普通话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而也可以看出赤峰普通话对赤峰饮食文化的重要性.

(三)赤峰普通话与赤峰旅游文化

本文对此部分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来获取数据,吸收釆取了各方建议和意见,修改原始量表.正式调查为现场发放纸质问卷的方法.从整体上看,论文在注重定性的描述和归纳基础上,利用定量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调查问卷的第一题经笔者统计28%的人选择“接触过一点”,22%的人选择了“接触过很多”,50%的人选择了“从来没有”,看来大多数赤峰人对赤峰普通话这个概念还是比较生疏的.在第2题中,62%的赤峰人能够正确选出什么是赤峰普通话的正确答案.此问卷能让赤峰人由不懂赤峰普通话概念到简单了解.在第3题中,大多数人选择在公共场所使用赤峰普通话.这说明人们认识到了赤峰普通话与赤峰方言的区别.说明人们对普通话的认同感还是比较高的.在第4题里40%的人选择了“C项不知道”,而51%的人选择了认为赤峰普通话与赤峰旅游文化形象是有关系的,只有仅仅9%的人不知道二者是否有无关系,笔者对接下来二者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调查,提出了第5题,在第5题里有48%的人选择了“积极影响”,30%的人选择了“不知道”,仅有22%的人认为存在着“消极影响”,由此看来,大部分赤峰人认为推广赤峰普通话对发展赤峰旅游文化产业还有很大作用的.那么,在赤峰人心中有什么积极作用呢?笔者针对48%的即认为有着积极作用的群体提出第7个主观性问题,让他们写出理由,笔者总结如下:1、赤峰普通话比赤峰方言规范正式.2、对于许多外地游客来说,说家乡话不如普通话清晰易懂.3、高铁开通后,使用赤峰普通话能扩大交流面,进而带动经济发展.4、有些赤峰导游说方言俗语,不够专业,会影响外地游客对赤峰的形象.在被调查人中,大体就是上述这几点意见.像第3点和第4点提出的人比较多,占有53%左右.在接下来的题目中笔者有71%的赤峰人认为即便是少数民族的导游也应该讲普通话,而10%的认为讲什么都可以.在最后一题中,81%的人群纷纷写出了自己的理由.大致也归纳如下:1、少数民族导游应该说赤峰普通话,方便外地游客理解,碰到特色人名、地名等可以说蒙语或其它民族语言.2、少数民族导游如果不说普通话会让人觉得不专业,有损赤峰旅游事业的发展.3、少数民族语言应该被汉族语言所融合,这是进步文明的象征.其中大多数人均提出了第一点和第二点.从以上问答题中证明了赤峰人对赤峰普通话的认可和发展态度,也表明了在促进旅游事业发展上,赤峰家乡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徐世明.昭乌达风情[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

〔3〕顾会田.赤峰汉语方言的形成、归属及特点[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4〕王德春.语言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徐子峰.红山诸文化研究概览[M].北京:中国文史学出版社,2004.

〔6〕张万有.赤峰汉语方言音系说略[J].昭蒙师专学报,1999.

(责任编辑 徐阳)

文化价值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文化价值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文化价值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2、价值工程期刊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