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矛盾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和解决三个矛盾成就广播考古节目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矛盾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解决三个矛盾成就广播考古节目

王霖

摘 要:直播考古,对广播媒体是一个挑战.解决主持人知识储备有限与考古发掘直播专业性强的矛盾,直播的时间有限与考古发掘周期长之间的矛盾,考古直播的专业性与听众需要的通俗性之间的矛盾,是做好广播直播考古节目的关键.

关键词:广播考古直播解决矛盾

在2015年江西广播电视奖播音主持作品评选中,《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系列直播》获得广播主持类作品一等奖.直播节目通过现场目击报道,记者现场连线,专家现场采访,嘉宾现场解析,跨省电话连线,听众微信互动等多种生动形式,全方位呈现了2015年度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椁室考古的最新进展.两个小时的直播悬念迭起,引人入胜;互动热烈,影响广泛.作为这次直播的主持人之一,笔者全程参与了节目前期策划、文案成型到嘉宾选取的整个过程.回顾当时经历,笔者认为,承担广播考古节目直播任务的主持人至少要面临三对矛盾,找出对策,各个击破,最终顺利完成直播.

首先,解决主持人知识储备有限与考古发掘直播专业性强的矛盾.

人们都说“考古是撩开时间垂挂下的层层帷幕,捕捉已逝未终的过往云烟.”而热门小说《盗墓笔记》《鬼吹灯》等也让公众对这一类话题积攒了足够的神秘感和关注度.然而,考古不同于其他内容的直播,考究的就是一个“古”字,也即古代的遗迹和遗物.对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主持人来说,如何能在直播之前争分夺秒地将自己从“考古小白”打造为一个直播中不露怯的“准考古爱好者”,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笔者是财经专业出身,充其量说是个文博爱好者,知识储备跟专业考古需要的知识量相差甚远.怎么在短时间内最有效地缩小这个距离?首选答案显然应该是网络.于是,笔者开始恶补西汉的历史知识,尤其是弄清楚汉武帝及霍光等与第一代海昏侯刘贺有着紧密关系的人物和史实,查找海昏侯国的范围、沿革、兴亡的过程.同时,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全国汉墓发掘的资料,研究了陕西富平侯墓发掘的相关情况,对汉墓可能出土的文物类型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加之原本就对博物馆比较感兴趣,也曾经参观过与海昏侯有着类似性质的长沙马王堆,对“黄肠题凑”“金缕玉衣”,对“棺”和“槨”等都有基本概念,这些积累同样帮助笔者迅速进入了直播前准备的状态.

光有“道听途说”的信息还不够,接下来笔者开始找专业人士对网上搜集的信息进行确认和补充.《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系列直播》共设计邀请三位嘉宾,他们或长期从事西汉帝陵的发掘和研究工作,或专攻秦汉史以及文物与博物馆学,其中两位是江西师范大学的历史学教授.这身边触手可及的资源怎么可能放过?当然是盯人战术,创造机会、抓住机会和嘉宾沟通交流,就像给自己“开小灶”.这种节目下的交流可以不必拘泥于节目的题材本身,例如笔者在和嘉宾曹柯平教授聊天时,并不只从海昏侯聊到汉废帝,从汉墓聊到文物,还聊一个学者参与实地考古挖掘的有趣过程,聊江西几个重要的考古大发现都有什么样的意义,聊盗墓贼何以识封土,甚至聊自己感兴趣的考古伦理学.别看有些东西表面上好像对节目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帮助,但其实,这对主持人在一个陌生的专业领域树立全局的观念是非常有益的.

对主持人来说,对考古专业知识不甚了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连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会弄错则无法原谅.有的主持人连朝代更替的先后顺序都没有概念,更遑论某个特定历史节点的具体情况了.另外,主持人也要处理好知识储备“博”与“精”的关系,最好相关的考古知识历史知识尽量多涉猎一些,但也并不强求非常精通.总之,要做好考古类直播节目,专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考古常识,一个都不能少.尽可能想办法迅速高效地融入节目相关的考古领域,是直播成功的第一基础.

其次,解决直播的时间有限与考古发掘周期长之间的矛盾.

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为例,在2015年主椁室发掘之前,文物考古部门已经先期进行了四年多的墓区考古发掘.从主椁室的发掘到主棺的发掘,期间也历经了好几个月,直到2016年3月,相关部门才正式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就是汉废帝刘贺.

考古发掘的周期特别长是考古发掘的客观规律,不可能每一次的发掘都会出现振奋人心的惊世大发现,所以有时候精心准备了很久的一次考古直播能够展现出的只有一两个亮点,但听众对考古直播的期待显然不止这些.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笔者的经验是在考古类的直播当中尽可能多地预备好相关的史实、背景资料、采访素材等,在考古的发掘直播过程中与节目的既定内容穿插起来.这样,当直播真正进行的时候,即便在相对较长的现场发掘“空窗期”,在直播好像没有太多“料”可抖的“尴尬期”,主持人也能有足够的“干货”提供给听众,不至于让听众感觉“吃不饱”.

当得知在山东巨野,也就是刘贺当年做昌邑王的旧地也有一个刘贺墓,节目组就想办法联系到了山东淄博台的同行,在直播中与当地主持人进行现场连线,补充这另一个刘贺墓的情况.这个素材是当天直播中其他媒体都没有涉及到的,却成为考古热点不多时节目一个很有趣的收听亮点.直播团队编辑甚至把刘贺当年坐船路过鄱阳湖一个叫“慨口”的地方感怀时所作的一首诗都找出来了,由主持人在直播现场为听众配乐朗诵.和着悠扬的古乐,主持人声情并茂的朗诵将听众带到两千年前那个特定的场景中,刘贺当时的所思所想在电波中荡漾.直播结束后,笔者在翻阅同行的微信时发现,不少电视台和网络的媒体朋友都对这场广播直播的“泛直播”概念设计表示了赞赏,认为效果很好,值得他们借鉴.

第三,解决考古直播的专业性与听众需要的通俗性之间的矛盾.

出于职业的习惯,嘉宾的表述难免专业性比较强,再加上考古领域原本就有一些比较专业的词汇.例如“赠赙”这个词在节目中就多次出现,假如主持人只是照字念出来,听众会听得一头雾水.听众的要求无非是“我能听懂”以及“听得有趣”,所以主持人务必需要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把深奥的专业术语转述出来,当好“二传手”,做好“再加工”.

有时候,节目中的语言并不难懂,但是比较抽象.比如在向听众介绍海昏县范围的时候,嘉宾说“东起哪里,西至哪里,南边如何,北边怎样”,包括这几个地方的一部分,又包括那几个地方的一部分,还包括了鄱阳湖的哪个部分……虽然讲得很严谨,但是从听感上说没有直观的概念.当时笔者补充了一句“也就是说,今天的南昌地区、九江地区、宜春地区都涉及到了一部分对吗?”嘉宾立刻说,“差不多,但是主要还是九江地区.”如此一来,听众就对海昏县的大致范围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

考古直播节目的特点是现场发现的更新,这也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然而,就广播来说,考古直播有着天然的缺陷,即记者虽身处新闻的第一现场,却无法向听众呈现最直观的画面,只能通过主持人的讲述还原现场的场景,此时主持人强大的现场描述能力正是弥补这一短板的不二法门.在直播过程中,椁室中各个方位分别有什么东西,那些东西有哪些特别之处,五铢钱堆放得到底有多高多大,马蹄金是否真的形如马蹄,是否依然金光灿烂?种种听众关心的细节和悬念都是通过主持人的生动描述传达给出去的.例如,在出土一幅“孔子像”后主持人跟现场记者进行连线,当时笔者追问了一句:“据你在现场所看到的,这幅孔子像跟我们熟悉的中学课本里的孔子像差不多吗?”节目播出后,很多听众表示对主持人的这一问话印象深刻.在看不到画面的情况下,这句话给听众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补充画面”,因为对中学课本里的孔子画像很多人都有印象,于是主持人的这句话成功地帮助听众“脑补”出了相关的画面.当然,新媒体时代也赋予了广播人一项新的技能,通过网站视频直播、微信直播等形式,完全可以办“看得见的广播”.

就目前而言,考古直播在广播电视直播题材中涉及的并不很多,而广播节目中的考古直播节目更是少之又少.在缺乏现成的可供参考的经验的情况下,还需要主持人对这一类型的直播多下工夫去思考,去探究,以期带给听众更丰富、更鲜活、更生动的直播感受.(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本文责编:陈道生

矛盾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矛盾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矛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