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跟大豆豆荚野螟幼虫发生为害特点和防治有关论文范文集

该文是关于大豆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大豆豆荚野螟幼虫发生为害特点和防治

摘 要:豆荚野螟幼虫是大豆上的常发害虫,对大豆的质量与产量有重要影响.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农民针对大豆豆荚野螟幼虫的防治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基于此,通过分析大豆豆荚野螟幼虫发生为害特点,重点在人工摘除法、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方面对大豆豆荚野螟幼虫防治对策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豆荚;野螟幼虫;野螟幼虫;防治

0 引言

大豆豆荚野螟幼虫的为害盛期一般在七到九月份,且庄稼的被害率极高,一般在50%~90%间,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农民针对大豆豆荚野螟幼虫为害特点与防治措施的研究,对控制虫害,提高大豆产量,保证田间防治效果有重要作用.

1 大豆豆荚野螟幼虫的生活习性

大豆豆荚野螟的幼虫一般会寄生在植物附近或者是晒场周边1~5cm厚的土层下结茧过冬.次年五月,下旬左右,幼虫会化虫为蛹,于5月末至6月初羽化为成虫.成虫的趋光性较弱,昼伏夜出,飞行能力较差.成虫一般在傍晚交配,隔日产卵.一条雌性成虫以此可以产卵80颗左右.虫卵普遍产于豆荚的荚毛之间.一般一片豆荚可以受卵1~4颗,多者可以达到10颗以上.虫卵多于白天孵化.幼虫孵化后,会在豆荚表面爬行,寻找适当位置进入豆荚内部,并于蛀孔位置吐丝形成直径为1mm左右的白色茧囊.幼虫就藏身在茧中,平时以头部探出啃食豆荚.随着幼虫的发育,幼虫可以转荚危害.一般一只幼虫可以转荚1~4次,危害大豆3~6颗.一般幼虫危害的多发期为六月上旬到10月.幼虫老熟之后会在豆荚上啃咬出孔洞,自孔洞爬出,落到地面,并于植株周围3~5cm的土层之中吐丝作茧.

2 大豆豆荚野螟幼虫发生为害特点

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越来越严重,我国冬季温度明显提高,全年气温明显上升.如此的气候条件,对大豆豆荚野螟幼虫的越冬以及繁殖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同时,随着绒茧蜂、甲腹茧蜂以及鸟类等天敌的不断减少,为大豆豆荚野螟带来了非常好的生存环境.这也是近年来大豆豆荚野螟对大豆种植业危害越来越严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2.1 幼虫吐丝缀叶

大豆豆荚野螟幼虫在被孵出后一般先蛀花蕾并且在发育到二龄后蛀食花冠.幼虫到花冠外进行吐丝导致被害花的花托、萼片等部位粘连在一起.当花朵从植株的枝上掉落时,由于幼虫之前的吐丝粘连使得被害花不脱落到地上,因此幼虫可以继续食用牵连着的被害花.当花朵不再适合食用时,幼虫才会从花的内部出来,到其他豆荚上继续蛀食.此外,吐丝的牢固程度与幼虫年龄呈正相关,虫龄越大丝越牢固[1].

2.2 虫龄越高蛀食的比例越高

根据相关调查,工作人员曾在不同生育期的大豆中捕获300头幼虫,其中2龄的幼虫占5.3%,3龄幼虫为29.2%,4龄幼虫为63.3%,5龄幼虫为86.2%.这证明2龄的幼虫蛀食能力较弱,仅有一些幼虫蛀食较嫩的豆荚,从3龄开始能力逐渐增强,到5龄时,大部分幼虫都会蛀食豆荚.

2.3 花内幼虫通过转移为害豆荚

大豆的花蕾与新鲜闭合种类的花朵,较常受到幼虫蛀食,在此期间幼虫转移次数少.调查表明,花蕾的有虫率在96%~100%之间,新鲜闭合花地有虫率则为84%~96%之间.此两类花中的幼虫较少转移.而在调查生长不良的萎蔫花时,研究人员发现,花的内部幼虫虫龄普遍较高,且由于蛀食时间长,且花谢后被害花衰败迅速,使得被害花中的营养已不能满足幼虫的蛀食需要,因此幼虫常常转移到其他豆荚继续蛀食.

2.4 幼虫为害豆荚部位

在豆荚进行为害的幼虫往往从其他荚果转移而来,这种转移为害的特点使得豆荚野螟幼虫具有就近为害的特征.其重要为害部位为:花朵与荚果的连接位置,荚果与叶子相接处等部位.这两个位置占为害总点位数的80%以上,豆荚中腰也是被害较多的部位,其中两个荚果并排垂靠处是幼虫常为害豆荚的位置.

3 大豆豆荚野螟幼虫防治对策

经过上述分析,已经对大豆豆荚野螟的危害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掌握.现阶段,随着气候的变暖以及天敌的减少,大豆豆荚野螟得到了较好的生存以及繁殖空间.如此,将会对我国的农业,尤其是大豆、扁豆、豇豆等豆类的种植造成较大影响.对此,必须要落实科学有效的手段方法,对大豆豆荚野螟进行防治,以此防止其对豆类作物造成的严重危害,进而切实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1 人工摘除法

豆荚中花蕾部位是大豆豆荚野螟幼虫蛀食的一大选择,同时也是幼虫主要转移为害豆荚的位置,且在主发生期间,萎蔫花的被害率一般达到50%~70%之间.研究表明,萎蔫花的被害率如低于70%,荚果的被害率可以降低30%左右.针对这个现象,农民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在每天下午直接摘除已经脱落但有丝连接的残花和虽然从植株分离但仍然附着于荚顶部的花冠,可以直接减少田间幼虫的数量,通过研究人们发现,农民在花期将残花直接从花梗上去除,可以降低约为百分之四十七的虫荚果率[2].

3.2 化学防治法

根据大豆豆荚野螟发生频繁,发生期长且发生量大的特点,为节省人力物力,采用化学防治,即:药剂防治,是控制虫害发生最为有效的途径.农民选对药的种类,对花喷雾且在防治全程进行监控,可得到较好的成果.由于大豆豆荚野螟幼虫白天常常隐藏在花内,荚中进行蛀食,因此喷药时难以被发现,且喷药后仍然接触不到幼虫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农民应当选用具有强渗透性且杀卵杀虫效果较好的药剂.一般来说,农民选用1.8%的阿维菌素和EC2 000倍液或35%的辛·唑EC800倍液,15%的茚虫威SC(安打)5 000倍液即可实现较好的防治效果.农民从初花期开始,在上午花朵开放时,每6~7天喷一次药剂,且要对整个植株进行喷施,防治过程需要连续一直到花期结束为止,这样保荚效果可以达到80%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农民如果在花荚的中期、后期,对其上面花蕾部分进行局部用药,其保荚效果相对于对整个植株进行喷施的方法,会下降15%左右.此外,根据相关调查,雨水对豆荚的化学防治有直接影响,为保证喷药效果,如果在喷药以后的2h内下雨,农民需要在雨停水干以后进行药剂补喷.

为减少害虫的抗药性,农民可在田地有较高的湿度,老熟幼虫入土前施加白僵菌粉剂,需要注意的是,菌液放置时间不可超过两小时,且不可与杀菌剂一起使用.

3.3 物理防治法

物理防治法主要利用黑光灯进行防治,黑光灯是一种气体放电灯,可以放射出人类看不见的紫外线,在成虫盛发期间,农民可以在田间设置黑光灯对虫子进行捕杀.农民先将灯接通电源,然后在黑光灯下放水或杀虫剂.每公顷可假设15盏左右,用此办法,可减少成虫的数量.

3.4 农业防治

对于大豆豆荚野螟危害相对比较严重的区域,应该对农业耕种进行合理的优化布局.具体的,应该尽量避免豆类植物的多茬混种,防止与豆科绿肥邻作或者连作.一般来说,使用玉米或者水稻与大豆进行轮作可以有效降低大豆豆荚野螟对大豆的危害.其次,应该尽量选择结荚期段,早熟丰产,豆荚少毛或无毛的大豆品种进行种植.如此,可以有效降低大豆豆荚野螟的危害.此外,可以应用诱杀成虫的方式减少成虫产卵.具体的,可以在大豆、扁豆、豇豆等种植面积相对比较大的位置,在5—10月份之间使用黑光灯、杀虫灯等对成虫进行诱杀.以此有效避免成虫繁殖,降低成虫的产卵数量,防止幼虫对大豆作物的危害.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豆豆荚野螟幼虫发生为害具有吐丝缀叶,转移率高,常发生在花、荚果、叶子连接处的特点.根据分析可得,农民通过直接摘除已经脱落的残花、药剂防治、使用黑光灯等方式可以有效防治豆荚野螟幼虫.因此,农民应采取以上方式,进行虫害防治.

参考文献

[1] 王学平,杨玉洁,丁旭,等.豇豆田豆荚野螟幼虫发生为害特点与防治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08,(4):22-24.

[2] 丁凯,郝少东,王进忠,等.豇豆荚螟在北京地区红小豆田为害消长规律及药剂防治[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4,29(4):16-21.

大豆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大豆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大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