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终关怀硕士论文范文 与临终关怀:我希望生命的尽头安详且有尊严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本文是一篇关于临终关怀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临终关怀:我希望生命的尽头安详且有尊严

文/本刊记者康琴

四月的一天,记者来到与成都市植物园一墙之隔的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这里因为有一个特殊的科室而为人关注——临终关怀科.在这里,它被称为“宁养中心”,半山之上,被绿植环绕的它屏蔽了城市的喧嚣,是安放生命最后一程的宁静小岛.宁静岛屿

车随着缓缓的坡道滑行,老唐把车停进位于山腰上的停车场,然后和妻子一道,穿过一片小树林,来到依坡而建的宁养中心.虽然距离主干道不远,但植物园的天然屏障,让这里得以闹中取静.有老人撑着拐杖缓缓走过,园丁拉着水管浇花,一名护工跟几名老人聊着什么,不时呵呵地乐出声,鸟语花香间,这里像一个远离风暴的岛屿.

老唐来到父亲的病房.快满80的老人正坐在轮椅上由护士推着准备出去,“吃过药了,出去透气、晒太阳”,衰老的面容平静而祥和.年初他执意要到这里“疗养”,他想得很开,“不给后代添麻烦,也不花那个冤枉钱,就想清静轻松地走.”老唐和家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尊重父亲的意愿.老人心脏不好,经历过两次抢救,但随时面临衰竭危险.住进宁养中心后,他的身体状况竟然有了好转.

住在这里的病人,都是和老唐父亲一样或主动或被动“想得开”的病人.

在医护人员的办公室,墙上有与每个病房相连的呼叫器,并重点标注了危重病人的情况.

值班的尉冉冉正在接受一名家属的咨询,她是宁养中心的6名医生之一.五年前,医院在创建“临终关怀科室”时,让在老年慢性病科室的她随团前往北上广等地考察学习,回来之后,她转换身份,成为临终关怀科的一名医生.

科室的名称为“宁养中心”,宁养,顾名思义,就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够安宁地休养.宁养中心目前有26间病房,满员,住了26名“病人”.房间里有多出来的一张床,方便家属或者护工陪护.

这里住的普遍是被综合医院“劝返”或者主动“放弃治疗”的病人,老人为主,但也有年纪轻轻罹患癌症且已晚期的患者,他们剩余的生命进入倒计时,随时都可能离开.但这里并没有被死亡气息笼罩的凝重,而被一种祥和照拂.

“我并不是淡看生死,而是希望能死得安宁且有尊严.”一名在这里的病人称,死是所有人终将难逃的终点,当你认清了这点后,就可以更从容一些.“何况我这一辈子,想做的事情都做了,儿孙也争气、懂事,我没有遗憾.”学会道别

医院有一间“0号病房”.尉医生带着记者推开了位于病房区最外沿的这间“告别室”,房间整体色调温馨,靠窗的位置有一组沙发,再往里面走是一张病床.房间里还装置了投影仪、音箱,宗教符号的图片.

五年来,尉医生和同事们在这里送走了近百名病人,频频与死神打照面,站在生命的终点站,他们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身份更像是守护者.“以爱和关切,让他们最大程度免受死亡的折磨.”

“不少老人都是在夜里静静地离去”.尉医生和同事们的责任,就是在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临终前的病痛折磨,弥留之际,用舒缓的音乐、陪伴、为其实现心愿来帮其走得安详.

“那不就是在这里等死吗?”一开始,有病人家属对这样“放弃治疗”的安宁疗法不能理解.“如果是你的至亲,你会在还能够使用医疗手段抢救的时候放弃治疗吗?反正我做不到!”对于临终病房的误解和争议一直都存在.

“很少有人能够淡定地面亲人死亡的恐惧”,尉医生说,连很多见惯了死亡的医生都不能.“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孝的教育,有对家人尽责的教育,但没有死亡教育.”因此常常会有就算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去抢救已经没有救治价值的亲人的事情.但这样最终“人财两空”的抢救到底有没有意义?

“大多数危重病人都无法决定自己以何种方式被治疗”,也因此,大多数临终者都要承受难以出口的抢救创伤和痛苦——其中有一部分是在求生意识范畴以外,被强加于其身.

宁养中心曾经一名病人让尉医生尤为心痛.

一名9岁孩子的妈妈,查出舌癌晚期,家人为了挽救她,同意了通过切开气管的手术方案,然而术后病情并没有得到控制,创口剧烈疼痛,且病人不能再说话,交流只能靠手机打字.她在来到宁养中心后,度过了临终前的最后两个月时间.期间,创口和疾病导致的疼痛能够通过药物进行缓解,但是手术造成的创伤不仅毁了她的容貌,甚至让她不敢见儿子,心理上的痛苦对于她折磨更大.家属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质疑当初应不应同意手术方案.

尉医生说,这种事情在宁养中心是不被允许发生的.来到这里的病人会与医院签署“非创伤性抢救协议”——这意味着,医院不会为了在最后时刻争夺有限的时间,而损伤病人的身体,尽量让病人能够安详地离开.临终课堂

1967年,英国人桑德斯创立圣克里斯多夫临终关怀医院.她的一句话五十年来一直作为临终关怀服务者的座右铭:你是重要的,因为你是你,你一直活到最后一刻仍然是那么重要,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你安详的离去,但也尽一切努力让你活到最后一刻.

作为“临终关怀师”,面对死亡从哲学命题变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常常会被人误解为“对死亡麻木”,尉医生说:“学会面对死亡是一个练习过程,但这个过程带给我的不是麻木,而是更加敬畏和珍惜生命.”人向死而生,底色是悲凉,医者仁心,底色是慈悲.

在照顾一个个病人的同时,她同时也在上一堂堂人生课:见过在弥留之际靠意志支撑着等来了在国外的儿子,见了最后一面才安心离开的老人,也送走过一心赚钱,查出肝癌晚期后异常冷静地安排好后事的成功商人.

一切在死亡面前都是小事.医者的两个终极忠告:多一些笑着的陪伴,少一些哭着的道别;一定要非常爱惜自己,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从容应对生命的终结,尉医生建议,人们应该有“生前遗嘱”的意识——很多病人之所以临终无法安详地离开,都是因为身后事没有交代.如果生前就有交代意识,把财产、怎样接受临终医治、临终时希望谁能在身边……当这些事情都有了提前的安排,病人在面对死亡时往往能够格外安详,而身边人在处理其离开时也不用手忙脚乱.

“我无法决定自己的出生,但可以选择怎样死.既然死是必然,我宁愿过好活着的每一天,而不是当死亡来临时狰狞地求生.”尉医生说.

临终关怀需要全社会关注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德、法等发达国家建立起各种形式的临终关怀机构.1987年,中国北京有了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松堂关怀医院.此后,临终关怀开始在国内慢慢生根发芽.

截至2015年,全国设有临终关怀科的医疗机构共有2103家,提供临终关怀等服务的老年(关怀)医院7791家、护理院289家.2017年2月9日,国家卫计委颁发了《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使临终关怀的具体可操作层面有了国家标准.但目前临终关怀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如床位供不应求,行业发展不成熟,医护定位尴尬等.

在推动临终关怀事业发展过程中,政策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2012年,上海在所辖18个县区各确定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临终关怀病区,并把临终关怀纳入医保报销范围.2014年,上海建立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的临终关怀体系,医疗机构增加到76家.

民间的力量也同样在积极探索,比如一些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目前,在北京、南京、广州、成都等城市,一些社会组织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老人家庭,提供比较具专业性的心灵呵护服务.但很多省市的临终关怀还处于空白地带或者刚刚起步.

临终关怀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临终关怀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临终关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临终护理论文

2、护理人文关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