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廊桥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曹聚仁的廊桥遗梦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此文是一篇廊桥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曹聚仁的廊桥遗梦

她害他得了相思病

少年情怀总是诗,只是在父亲学堂里的惊鸿一瞥,15岁的曹聚仁便把12岁的王春翠锁进心房,一任那爱慕生了根发了芽.他们都是浙江兰溪人,他住在蒋畈村,她则住在两里之外的塔山村.那时,王春翠正在曹聚仁父亲创办的育才学堂读书.

“她是四姐妹中最美丽的,总而言之,我第一回在学堂里看见了她,就钟情于她,苦苦地害我得了相思病.”为了偷看心上人,曹聚仁常常爬到村头一座叫挂钟尖的小山上眺望.她在山脚的竹叶潭边洗多久的衣服,他便痴痴地望多久,那个倩影,连同她眼眸中的羞涩与温柔,都是那么美.

连接塔山和蒋畈的,是一座名叫通州桥的古廊桥,那是王春翠上学的必经之地.只要一看到王春翠走上通州桥,曹聚仁便高声朗诵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等待中的甜蜜、忧伤和彷徨,都在那一声声“春”的呼唤里.

父亲看出了曹聚仁的心思,一年后,提亲成功,为他们订了婚.1921年,曹聚仁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与18岁的王春翠举行了婚礼.古廊桥上约定三生,竹叶潭边缱绻倚偎,一对青年男女沉浸在新婚的欢愉中.

婚后,王春翠考入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成为当地少有的到省城读书的女子之一.她到杭州求学,曹聚仁则去上海教书.分别两地,他们靠书信解相思.

然而分别没多久,危机就悄然来临.面对一位女学生的大胆表白,曹聚仁动摇了,短时间内便进入热恋.转眼寒假到了,王春翠来到上海与曹聚仁团聚,靠着女人的第六感,她觉察到了他的变化,毅然决定中断学业,陪在他身边.老师同学都劝她以学业为重,她坚定地说:“我爱我的学业,但我更爱我的丈夫和家庭.”

曹聚仁羞愧不已,她的纯朴坚贞让他及时悬崖勒马,开始专注于学问的研究.1922年4月,以《民国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曹聚仁听了章太炎到上海做的国学演讲,因国学功底深厚,记录非常准确,在副刊连载后,反响很大,后结集出版了《国学概论》,曹聚仁也因此成为章太炎最年轻的入室弟子.随着曹聚仁在上海学术圈的声名鹊起,23岁的他以一个师范毕业生的资格走上复旦、暨南大学的讲坛,成为年轻的国文和史学教授.

爱情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他追求进步,她也不甘示弱,并没有因选择家庭而停止学习.那时的王春翠,一边在暨大师范附小任教,一边开始了业余创作,她不愿依附于他的名声,她要做“王先生”,而不是“曹太太”.

他倾心他人,她选择放弃

事业蒸蒸日上,生活也迎来喜讯,1926年,爱情的结晶诞生,曹聚仁欣喜若狂,为女儿取名“阿雯”.乖巧伶俐的阿雯是夫妻俩的开心果.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小家庭的欢乐在阿雯6岁因病夭折时戛然而止.

日子劝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俩渐渐走出伤痛.正是“九·一八”事变后,华夏青年热血沸腾,曹聚仁积极创办《涛声周刊》,他提倡“乌鸦主义”,自称只报忧不报喜.他事务繁忙,王春翠只得辞去工作,为他整理文稿,协助他办报,并为刊物撰写文章.在创作中,王春翠的才华渐渐显露,先后在《涛声》《芒种》《申报》《妇女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曹聚仁看过后由衷地赞叹:“春翠,不愧为我的爱妻,没想到我竟娶了一个大才女啊!”

当鲁迅看到王春翠写的《竹叶颂》时,大赞:“好,有点气魄!”并欣然为她的散文集定名《竹叶集》.1935年,由鲁迅命名,曹聚仁作序的《竹叶集》正式出版.王春翠还以谢燕子为笔名,以女性少有的辛辣文字,将自己的倩影,留在了女作家寥若晨星的上世纪30年代的文坛.

遗憾的是,失去女儿后,王春翠再也没有生育,这成了她心底最深的隐痛.更没有料到的是,丧女的悲痛刚刚过去,婚姻就再次遭遇重大危机.

“我走上讲台,第一眼看到第二排第三行,坐着这么一位女生,她是我梦中的人,我就开始发痴了.”女生叫邓珂云,是曹聚仁任教的务本女校的校花,她酷爱文学,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大作家、大教授仰慕已久.毕业她到杭州后,他经常去信,并两次前往看望.他们奋不顾身地相恋了.

看得出他动了真心,缘起缘灭不是谁能控制的.这一次,极端痛苦的王春翠没有留恋,主动提出分开.他已倾心他人,爱他,就给他自由.王春翠离开了,她回到兰溪老家接替曹聚仁的父亲主持育才学校.她的心,仍然栖息在曹家.

他给出了爱情的答案

全面抗战爆发后,曹聚仁脱下长衫,穿起军装,改行做了战地记者.那时,他与邓珂云已经结婚,他们共同报道了《台儿庄大捷》等知名新闻,一度红遍东南大后方.远在兰溪的王春翠心如止水,只把全副身心投入到乡村教育上,如愿实现了她“王大先生”的梦想.

复兴蒋畈,同样也是曹聚仁的梦想,一直以来,他与王春翠靠书信联系,信中,他仍称她“爱妻”、“知己”.对她,他始终是有愧的,他为育才学校捐资、购书籍、订刊物,“超时代”的小小学堂,连着他和她的心魄.

1959年,作为从事两岸和平统一工作的爱国人士,曹聚仁受周恩来总理邀请参加建国十周年观礼活动,一到广州,他便给王春翠寄去200元,约她北京相见.二十多年未见,那天一早,在新侨饭店房门外看到头发花白的她时,对话只是简单的“你来了?”“我来了.”然后便相对无言,默默垂泪.

北京之行,他陪着她游玩了故宫、天安门,还一起去照相馆补拍了一张“结婚照”,那是他们唯一的一张合影.

匆匆一面,竟成永诀.因为与国共要人都有联系,曹聚仁充当了国共“密使”,一直在海外为两岸统一奔走.晚年的他,在给王春翠的信中,既诉说寂寥和无奈,又表达愧疚之情, “我这一年,真是贫病交迫,六十多岁老头子,像蜗牛样背壳,走一步是一步,你务必原谅的.”

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她从来没有恨过他,墙上挂着的,是他的手迹,手中珍藏的,是他送她的扇子.她永远记得那个15岁的少年,和那少年纯真的爱恋.

“爱情这件事,我们应该怎么去解释呢?我首先要提请保留,等我将来再作答案.”在回忆录《我与我的世界》中,曹聚仁毫无保留地呈现真实人生,遗憾的是,书未完成,他却去了,1972年,曹聚仁在澳门因骨癌去世.

爱情的答案,他没有机会明确给出了,只是临终前,他念叨的仍是那阙“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那一天,远在浙江的王春翠,走上古老的廊桥,在秋风里,久久地沉默.

廊桥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廊桥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廊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家居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