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政治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跟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俄能源合作模式探析基于国际政治关系理论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该文是关于国际政治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俄能源合作模式探析基于国际政治关系理论

摘 要: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在能源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地广人稀的俄罗斯在能源方面储量丰富,双方的自然、社会发展背景为合作创造了良好契机.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如何使中俄之间在能源合作方面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国际政治关系理论提供了分析的视角.本文首先分析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其次基于国际政治关系理论,分析中俄能源合作的模式,最后对优化中俄能源合作的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中俄关系;能源合作模式;国际政治关系

中图分类号:D8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9-0085-02

在国际社会对能源需求的日趋增长的背景下,能源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逐步演化成为国际政治问题,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关系的重要工具.中国虽然资源丰富,但在经济建设中所需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却较为短缺,俄罗斯地域宽广,资源储量相对丰富.作为相互临近的中俄两国,不论是从签署战略合作关系的地缘政治角度,或是从经济互补需求角度上看,不断强化资源领域的合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从长期的发展上看,两国的能源合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形成了不同的合作模式和过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两国之间在能源合作上形成了怎样的合作模式,又是哪些因素会对这些合作模式造成影响,本文将基于国际政治关系理论展开分析.

一、中俄能源合作的进程

(一)中俄能源合作的起步阶段(1996-2004 年)

中国国民经济在这一段增长迅速,国内能源的消耗速度也不断加快,在这一背景下,政府推进中俄能源贸易的发展.受到来自国际方面的影响,国际油价下跌至16 美元/桶,以能源工业作为核心产业的俄罗斯受到了巨大影响,需要通过能源出口来解决产业危机.在这一背景下,中俄签订了《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将中俄能源的管道建设、“安大线”项目等提上了日程,但在此后能源飙升、资源短缺的日本阻碍能源合作等原因,导致中俄能源合作进展缓慢.

(二)中俄能源合作的发展阶段(2004-2008 年)

这一阶段中,俄罗斯在经过与乌克兰在能源上的竞争后,将能源合作的重心向亚洲转移.作为亚洲范围内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自然成了俄罗斯开展能源合作的主要对象.在这一阶段中,俄罗斯与中国在能源合作方面显现出积极态度,俄罗斯也在2006 年与中国签订了《中石油与俄气关于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等文件,此外,俄罗斯也向中国提出修建东西线管道的方案,并于2007年开启在核能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田湾核电站二期工程.这一阶段虽然俄罗斯与中国开启了合作,但其主要市场仍在于欧洲,在能源谈判的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权.

(三)中俄能源合作的成熟阶段(2008 年至今)

随着中国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该地区的能源消费市场也日趋成熟.相比之下,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在2013年的GDP增长速度下降到了1.3%,甚至在长期的规划上可能将保持经济的低速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复苏,俄罗斯仍需依靠经济重心和能源合作重心向东转移,将其资源丰富而地广人稀的特点与中国市场形成互补.因此,俄罗斯与中国在2008年后在能源方面的合作进入迅速发展起.中国于2010年开始向俄罗斯进口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在中国全年液化天然气的进口量中占比4%;此外,中国于2011年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近3 500万吨.2011年、2015年及2020 年预测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和天然气量如表1所示.

基于天然气方面的合作,俄罗斯也与中国签订协议,在协议中明确从2018 年起,俄罗斯通过东线向中国继续输送天然气,输送量达到380亿立方米.

二、基于国际政治关系的中俄能源合作模式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俄能源合作存在着不同的模式,而国际政治关系的三大框架———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能够对中俄能源合作的模式进行解读.

(一)新现实主义下的中俄能源合作模式

在当代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背景下,中俄两国都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作为参与国际交往和国际活动的根本要求.而中俄两国之间在利益上的需动两国之间在能源合作上的进展.利益互补、重视经济发展、对重大国际政治问题的观点契合等方面,都有效地促成了中俄的能源合作.但是,以纯粹国家利益为行为导向的国际政治关系都会受到“利益关系是否可持续”这一问题的挑战,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出现分野,极有可能导致合作关系的退化或者中断.如中俄的“安大线”争端以及在能源合作当中出现的波折,在新现实主义的视角看来,是基于利益关系所建构的合作模式.在新现实主义的视角下,中俄两国有着较为广泛的利益关系,如果能够积极探求合作方式,便能够建立起长期合作模式.但如果缺少共同利益的推动,那么两国的利益关系格局便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造成影响,甚至将合作演变成“零和博弈”关系.

(二)新自由主义下的中俄能源合作模式

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都肯定了无政府状态下国际体系的自然本质,但新自由主义在这一基础上更加肯定国际间合作的重要性.新自由主义聚焦国家之间合作过程的利益传导是否平等.受到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中俄的能源合作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准则开展合作.受到西方话语体系及自身能源市场缺陷的影响,俄罗斯在能源市场中更主动地融入现行能源体系当中,通过建立与西方接近的能源标准,实现与国际间更多层面的能源合作.另外,中国也与国际能源市场进行结合,一方面积极参与世界能源委员会、国际能源论坛等,另一方面注重与能源输出国之间的关系,尊重国际的能源准则.在新自由主义的合作模式下,中俄的合作关系不仅仅基于利益关系,而是从长远的信任、双赢战略角度出发,突破短期利益相悖对合作的阻碍.

(三)社会建构下的中俄能源合作模式

社会建构强调影响国际政治关系的主要因素在于社会规范、相互认知等方面,而非国际间的无政府状态或者任性.作为国际关系的行动者,国家自身与他者在互动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认知的驱动.能源是对经济造成直接影响的重要产业,事关国家的繁荣与人民的福祉.中俄两国的人民和政府对对方在能源方面的认知,会对两国的能源合作造成影响.18-19 世纪,中俄两国的初步接触,在两国的民众中留下了对对方的初步印象;而20 世纪的冲突与合作关系,也进一步加深了中俄两国之间的认知.受到建构于过去的“印象”影响,也形成了国家合作过程中对国家利益的认知———包括建立互惠的多级关系、维护国家主权、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经济等方面内容.而基于共同社会建构背景也成为“一带一路”下推动中俄在能源合作方面走向成熟发展的有效催化剂.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优化中俄能源合作的路径

(一)加大政府扶持,促进能源企业交流

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俄罗斯在油气资源生产方面存在着较大波动,资金缺口时而显现.在与俄罗斯进行能源合作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确保能源的生产和进口能源供给的稳定性;另外,俄罗斯虽然工业发展状态良好,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技术设备、劳动力、生产过程的资源浪费等方面制约.基于这一困境,中国可以通过在政策、资金或是技术方面,推动企业、研究机构进行高层次的合作,实现“一带一路”背景下建构多元的利益合作关系,如通过并购俄罗斯能源企业、中国企业参股、跨国投资开发能源等,促进能源的开发.

(二)完善机制,推动合作模式多样化

中俄的能源合作关系不仅仅受到因素影响,同时也受到机制制定、国际市场认知、经济效益预期等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在上合组织的框架中明确双方在能源合作过程中的定价机制.形成定价机制,其实便是在新自由主义下实现两国利益平衡化的合作方式,要确保中俄能源合作的健康发展,需要对合作模式进行创新,如贷款换资源、企业间合股、换股等方式,都能够有利于增进国家间能源合作的信任感,强化相互依靠的情感,进而建构共同进退的利益观.此外,中俄在能源合作中也可以进一步探索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并在核能、电力等领域进行更加多元化的合作.

(三)强化中俄政治互信,深化战略合作关系

国际能源贸易不仅局限于经济行为,更是建构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合作,而是两国之间的政治合作.因此,推动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实质上便是提升两国政府之间的政治互信,确保两国在能源合作方面的政治基础.

建构政治互信,需要从纵向进行双方认知的契合.一方面,两国在能源合作中不仅要强调历史上两国的友好邦交,同时也要正视在政治、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不能让历史成为合作的隔阂;另一方面,面对当今的国际格局,面对俄罗斯对“中国威胁论”的警戒,中国也应当通过言论和行动,密切两国在国际问题上的探讨和交流,在主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达成共识,获得双方理解与支持.只有在长期的贸易实践中明确双方立场,从战略大局出发,才能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

四、结论

中俄两国在能源合作上,经历了初期的合作波动、发展期的趋于稳定以及在成熟期形成的多种能源合作,从国际政治关系理论上看,是从新现实主义下两国受到短期能源合作利益关系模式,到新自由主义下两国的战略信任模式,再到社会建构视野下形成的政治互信模式,要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实现中俄能源合作的发展,仍需要强化政府支持,推动合作模式的多样化,同时通过加深两国政治互信,不断深化合作关系.

国际政治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国际政治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国际政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国际物流论文

2、国际经济和贸易毕业论文选题

3、政治杂志

4、国际会计论文

5、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6、国际眼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