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类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探析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本文关于城乡一体化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探析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效耕地面积达18亿亩.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相对减少,依靠传统作业的农民就被“剥离”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建设力求同步,二者差距逐步缩小,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得以破除,农民和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平等的福利待遇.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因时而变,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要认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找出新一阶段出现的问题,抓住要领,对症下药,进而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现状

(一)转移规模较大,整体呈上升趋势

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大规模转移.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起点,一直到1984年这一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了小规模转移.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出现,在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又一次快速转移,规模远远超过前一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迅速壮大.虽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就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几次低潮,数量也相对前一阶段有所减少,但纵观整个过程,其转移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而且数量也较原来有大幅度增长.

(二)跨省流动量大,沿海城市受青睐

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向经济发达的地区转移,多为跨省流动,且流动量较大.无论在生活环境、收入水平,还是社会福利、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农村都与城市相差甚远.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农民放弃了依靠农业生存的传统模式,转而选择在经济较发达、收入水平较高、就业机会较多的大城市工作,跨省流动成为转移就业的主要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69亿之多.其中前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外来务工人员占据大多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则成为最受青睐的工作地.由此看出,农村劳动力倾向于到发达程度高的地区谋求生活.

(三)产业结构升级,非农产业比重大

从产业类型上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非农产业所占比重逐渐增大.随着我国工业化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国家经济发展逐步走向正轨,整体水平上升.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在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第二、第三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增加额远远超过第一产业,依靠农林牧副渔等传统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有所改变,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如今,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外出就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律和规模,且就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这四大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可见,传统的第一产业就业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非农产业是其转移就业的首选目标.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保障体系欠缺,政策扶持力度小

1.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不合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严重阻碍,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根源之一.虽然我国出台了许多政策和制度不断对其改革,但现行的户籍制度仍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它的实质是限制人口正常流动和迁徙,保护当地居民生活、就业以及享受各项社会福利待遇.农村人口为谋求更好的生活而迁移到城市工作,由于户籍制度的诸多限制,农民就业地与户籍所在地长期背离,生活长期得不到有效安置,就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户籍管理制度不仅对外来人口就业、定居有限制,其各项社会福利待遇、子女受教育权利也会受到限制,这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完全转移就业是一项巨大挑战.

2.社会保障体系总体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公民基本生活权利必不可少的手段.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谋求工作,但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却被忽略.虽然我国很多省市制定了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更好地安置和保障该类弱势群体,但是不公平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户籍归属地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为了谋生而选择从农村迁移到大城市的剩余劳动力,实际上在社会救助、公共福利等方面所享受的待遇与本地居民有所不同.从农村迁移来的劳动力得到较少甚至享受不到各种福利待遇,生活也得不到妥善安置,容易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

3.就业政策扶持力度远远不够.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八大报告深刻地阐述了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要求、新任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但是现实生活中就业扶持力度不到位、外来人口工作受限制、工作环境差、劳动没有保障等问题依然存在.政府对就业政策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实际就业过程中享受不到平等待遇,他们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就业岗位不充足

1.乡镇企业吸纳能力弱.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乡镇企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不仅弥补了大中型企业的不足,还对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广开大门,暂时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但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企业建设资金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集聚效应差等,使其发展速度和建设速度降低,从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人才素质相对较低也是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因素,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的欠缺使得乡镇企业发展缓慢.而如果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减慢,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就相对降低,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面临着失业的困境.

2.农村工业化发展缓慢.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工业发展以农业的供给为基础,所以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影响着工业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逐渐步入轨道,但是农业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工业化的速度,农村工业发展所需的物资供给有所欠缺,加之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普及相对缓慢,农村工业化发展速度较慢,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就少,随之,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得不到稳定的工作而将目光转移到城市.

(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力资本素质低

1.求职者思想观念落后,就业状态被动.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大多来自偏远贫穷的农村,由于受生活环境、传统风俗、家庭习惯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传统观念落后且深厚,安土重迁的思想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且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自觉学习和掌握知识及主动提升自我的觉悟和意识不高.再加之农村偏远地区交通不方便、网络不畅通,与外界交流沟通不及时,容易造成信息闭塞,对于除农业之外的其他就业渠道不了解,甚至出现排斥和抵抗的现象,使得大部分农民不愿意自觉主动寻求其他谋生门路,大多是通过在外地谋生的亲朋好友的介绍,就业往往容易陷入被动局面.

2.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就业门路狭窄.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整体偏低,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综合素养较低,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觉悟不高,这就使得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创新能力较差,很难开拓新的就业门路和工作机会.尽管我国教育普及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民文化程度逐步提高,文盲率大幅度下降,但目前文化素质整体仍然偏低.农民长期依附在农业生产上,滞留于依靠传统经验的有限领域,很少有机会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外出择业的过程中容易因缺乏一技之长而错失就业机会.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

(一)受年龄层次的影响,青壮年劳动力占多数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体为20岁到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他们大多是家里的主心骨、顶梁柱,为了供养家人的生活而独自肩负起家里的重任.在转移就业大军当中,青壮年则居于主体位置,年龄在21~40岁的劳动力在总人数中占六成左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45岁以上的劳动力由于身体体能下降、孩子日渐独立等原因,外出转移就业的和动力下降,更倾向于安守故土,年龄较长的劳动力所占比例较小并呈下降趋势.

(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专业型技能人才缺乏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观念相对保守和落后,受教育程度较低,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难以达到现代化发展所需的专业型技能人才的目标,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工资待遇低、遭受冷眼以及中途解雇等现象.且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的限制,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只能是低层次的转移,在先进的科技和手段运用上存在很大欠缺,造成了城市经济产业用人链缺失,不能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成为快速适应经济发展所需求的现代化新型职业人才.

(三)受收入水平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是首选

我国经济整体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步调却不一致.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整体收入水平的高低,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劳动力需求量大,工作机会多,而且工资待遇相对较好,而在农村只是单一地依靠辛苦耕作的农业收入维持生计.由于城乡收入差距大,青壮年劳动力更倾向于到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工作.由此看出,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因素.

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不仅仅要在表面上下功夫,还要挖掘深层次原因,理顺思路,看清目标,促进思想方面、制度方面、经济方面的措施齐头并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地转移和分配,为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

(一)紧跟思想指引,注重实践创新

就业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解决和处理好民生问题事关国家稳定、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提高问题意识,关注人民情怀,以实践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不断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用以指导实践.

(二)促进制度改革,优化就业环境

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我国在户籍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缓解了传统户籍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之间的突出矛盾,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首先要打破城乡户籍二元制结构,淡化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的界限,建立城乡平等的户籍制度.具体措施如下:加强对农村户口的保障力度,削弱依附在农村户口上的限制,例如,降低进城务工人员购买房产、子女入学等社会权利的限制,提高农村户口的“社会地位”;降低对农民迁移条件的限制,实现“低门槛、高效率”的迁移,使其尽快适应、融入城市生活,淡化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身份的界限,实现城乡居民身份的真正平等.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农民基本生活权益.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表现,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体制还不健全,具体实施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保障项目较少,覆盖范围小,保障标准低;总体水平不高,体系实施落不到实处,农民享受不到实质性的优惠.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紧跟思想指引,又要出台具体政策,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多方考察和取证之后,因地制宜,落到实处.政府要积极关注农民的所思所想,及时解决农民在社会权利方面的困惑和难处;同时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拨款力度,保证农民真正享受到惠民利民的政策;及时完善和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制度,并提高制度的实施效率,确保制度的正常运行.

3.实施积极的创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当前,创业已经被提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同时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性举措之一.通过创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增加就业机会不断提供动力和活力.首先,我国扩大就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实施积极的创业政策,完善市场创业机制,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和扩大创业规模,减少农村劳动力创业的阻力.其次,通过宣传普及创业政策,增强农民对创业的了解,提高农民的创业创新意识,激励其勇于开拓新思路,及时转变旧思想,避免局限于眼前的境况而止步不前,敢于摆脱长期依附农业生活和作业的模式.最后,要加大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有经验、有想法、有魄力的农民工的创业行为,树立成功创业典型,表彰先进创业模范,通过一部分人创业带动周边创业,形成创业联动效应.

(三)强抓经济措施,实现城乡对接

1.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增强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经济形式,那就是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它繁荣了社会主义市场,弥补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不足,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乡镇企业日益暴露出的弊端,例如企业结构不完善、资金不充足、管理不得当等,使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日渐衰弱.从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来说,城乡就业政策呈现割裂状态,农民进城务工不是长久之计,最终的归宿还是要实现就地转移.因此,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升级整体运营体系,扩大乡镇企业的服务范围,增加就业岗位,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尤其是农村就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广义上讲,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包括在第一产业内部的转移,而且包括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如果仅仅在第一产业内部转移,转移空间相对较小,转移机会较少,所以,政府应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依托第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加快转移速度,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

3.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由于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步,使得二者在就业政策和制度方面不协调.城市居民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人生经历以及个人感悟的不同,在就业选择和渠道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相对应的就业制度呈现严重割裂的状态.城乡分割的局面是阻碍城市和乡村统一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要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冲破城乡就业制度的束缚,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平等竞争.

(四)加强技能教育,提高人力资本

1.加强对农民专业技能的培养,提升农民综合素质.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引导农民自觉主动关注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拓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其次,大力培养农民的专业技能,使其拥有一技之长,具备适应现代化农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最后,可以借助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实践的广阔平台,使其既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科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又可以进一步学习和丰富实践技能,全面加强个人综合素养,塑造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

2.转变农民落后的就业观念,调动农民就业积极性.传统生存模式下,广大农民安土重迁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耕作方式是其生活的主旋律.加之,农村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与外界交流沟通不及时,对于除农业之外的其他就业渠道不了解,甚至出现排斥和抵抗的现象,部分地区思想观念落后的农民不愿意自觉主动寻求其他谋生门路.因此,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打破一元就业方式,调动农动就业的积极性,对于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觉主动的转移就业、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及时宣传和普及国家颁布的新政策,同时将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相结合,让农村及时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学会因时而变,主动“走出去”,积极寻求就业门路,自觉投身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

“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心,是惠民利民的大事,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和谐,更关系到国家稳定.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加快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是现阶段全力以赴的目标和要求.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既不能把眼界只放在城市上,放在城市大工业的就业上,也不能只放在有限的耕地上.要广开门路,着眼于农村经济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整体开发,着眼于农村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总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得到充分关注,符合我党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更有助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促进机制创新研究”(162400410475)、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有序推进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新机制问题研究”(2015-ZD-09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城乡一体化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城乡一体化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城乡一体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2、机电一体化论文题目

3、机电一体化论文

4、城乡建设杂志

5、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

6、关于机电一体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