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数据时代类硕士论文范文 与全球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学科交融与策略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总结发言类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大数据时代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全球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学科交融与策略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总结发言

2017年6月9—11日,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成功举办.在9日傍晚简短的开幕式后,南艺音乐学院精心安排了师生作品音乐会,展现了学院的风貌以及老中青三代作曲家在民族风格、多样化体裁与现代技法等方面的持续探索,也借此迎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近五十余人次的发言则在不设分会场的情况下,集中于10日的全天(早8点—晚9点半)与11日的上午,显得非常紧凑.受主办方委托,笔者在11日中午的闭幕式上进行了学术总结,本文在该发言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与补充.

一、相互关联的前沿议题

为了引起广大中青年学者对前沿话题的深入探讨,本次论坛设立了“文化认同与音乐研究”、“跨学科与音乐研究”以及“全球化与音乐研究”三大议题.不过,在论坛开幕前曾有网友质疑这些议题的“前沿性”,甚至认为它们“从上个世纪80年始就不再前沿了”.由于本人对三四十年前的学术氛围并无直接体悟,只得借助一些检索工具来进行查验.例如图1是基于全网的中外文学术文献进行的趋势分析.其中,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全球化(globalization)以及作为对照的音乐学(musicology)等关键词大体上都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这除了与这些话题近年来的确变得逐渐热门有关以外,可能也与国际学术产出以及文献数字化的总量增长有关.如果从话题的“新旧”程度来看,“音乐学”显然是相对最为经典的关键词:从1957年开始,文献数量就多到足以绘制出趋势曲线;而“文化认同”则是相对较时髦的关键词,从1991年开始才大量登上学术舞台.另外,从这些关键词热度的回落趋势(这方面与文献被数字化的延迟程度也有关)来看,“跨学科”曲线的右侧最为陡峭,体现出关注度持续增长的性;而“音乐学”等关键词在国际学术界的热门程度自2010年以来似乎有所退却.

以上虽然只是基于部分数字文献的定量分析,但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本次论坛基本定位的前沿性与热点性.如果进一步思考这些议题则会发现它们之间其实存在着强烈的内在联系:例如把西方文化研究中的认同视角运用于音乐研究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则必然需要跨学科;跨学科作为全球学术界的总体趋势也必然体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研究之中;而全球化一方面带来了更多的文化认同话题,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广阔的研究视角与更丰富的研究资源等等.这些议题的交叉与融合以及广阔的包容性鲜明地体现在了各位代表的发言之中.

图1 文化认同、跨学科、全球化与音乐学等关键词的学术趋势?譹?訛

二、话题归纳与发言掠影

正是由于这种交叉、融合与包容,要对本次论坛五花八门的话题进行严密的归类分组显得有些困难.因此,论坛的实际议程大致按照文化认同、跨学科与全球化这三大关键词依次展开.本次论坛的四十余篇发言可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民族与区域认同相关话题

作为本次论坛的首要议题所直接对应的领域,身份认同的相关发言占到了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这些话题主要围绕满、藏、瑶、羌、彝等少数民族的音乐与认同来展开,例如河北师范大学的赵书峰揭示了过山瑶“族性歌腔”中的认同力量等;也有一些主要以地域为中心来展开论述,例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张应华对“古苗疆走廊”上汉传音乐文化的梳理以及海南师范大学的王晓平对儋州调声的介绍等.其中,大多数话题带有明显的历史维度与文化传承视角,体现出在动态的时空中去把握文化风俗演进的特点,例如西藏大学次仁郎杰的发言涉及了国家在场语境下的当代藏族音乐重构、发展与认同问题等.

(二)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的相关案例

跨学科与文化认同等这些热点倾向也启发了更多领域的音乐学者.例如西北师范大学的杨静、香港中文大学的方博与刘娟分别对海外华人作曲家谭盾的多媒体音乐《女书》、盛宗亮的歌剧《红楼梦》与周龙的歌剧《白蛇传》进行了跨媒介与跨文化等不同角度的剖析;浙江师范大学的姜姝借用西方生态音乐学来解读了中国流行音乐中的相关个案;而上海音乐学院的邹彦与北京大学的刘小龙则试图通过强化历史与文化的视角来对西方古典与巴洛克时期的作品进行重新审视等等.

(三)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很多学者在上述类似案例不断涌现的基础上进行了方法论层面的思考.例如笔者建议可从音乐科技与音乐表演研究两条线索来充实现有的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体系,以期从根本上促进跨学科音乐研究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澳门理工学院的代百生提出要跳出“自说自话”的固有思维,采用“融入”与“跳出”的跨文化双视角来推动中国音乐在更广阔的范围被理解与认同;南京艺术学院的钱庆利在发言中呼吁要在多学科融合的“知识共同体”中重新审视音乐评论的写作方式等.

(四)传统学科或话题的新方法与新视角

本次论坛的发言中也涉及了一些传统学科或话题的新方法与新视角.例如上海音乐学院的冯长春提出要进一步重视口述音乐史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中的独特作用,以弥补文献之不足;星海音乐学院的杨正君采用文化认同的视角归纳了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可能会受到自然、人文、社会与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的尚建科提及了在新人文精神视野下重建中国音乐文化身份的话题;而上海音乐学院的刘灏则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展现了把电子音乐交互运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能性等.

(五)隐喻与符号等相关话题

对音乐中文化认同方面的深入挖掘几乎必然要走向隐喻与符号学等路径.可能是受到国际上新音乐学与女权主义等方面的影响,本次论坛的发言中至少有三篇涉及了与性别认同相关的话题,分别是广西艺术学院的肖文朴对瑶族长鼓图像中性崇拜意识的考察,中国音乐学院的凌晨(缺席)对越南母道教“上童”仪式中执仪者“男同”身份的剖析以及西南大学的胡晓东对重庆罗汉寺佛教音乐中性别与伦理问题的研究.此外,沈阳音乐学院的张诗扬还对古琴音乐作品中的指法等问题进行了符号学层面的解读等.

(六)全球化视野下的传播与传承等问题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些学者纷纷提到中国传统音乐的跨地区传播与传承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历史上曾与中国有藩属关系的地区.如广州大学的刘富琳介绍了广东粤曲在越南胡志明市的传播及其在华侨文化符号和身份认同中的作用;广西民族大学的吴宁华结合田野考察与复制工艺等手段研究了细腰鼓在中韩等国家和地区的形制与地理分布;南京艺术学院的施咏提出了“淡化尚悲、强调温情”等理念对马晓晖二胡艺术的海外传播进行了跨文化思考;而湖州师范学院的汪洋则详细梳理了百岁学人缪天瑞在台湾省交响乐团任职期间的活动并对其在当地音乐史中的历史贡献进行了述评.

三、热词统计与引申思考

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面对如此多样化的四十多篇发言,可能会让人感觉晕头转向而难以从纵深去把握各类话题中所蕴含的共同关切.为此,笔者再次借助数据统计的方法对本次论坛的所有49篇发言摘 要进行了分析(尽管有3位发言者缺席并有个别发言者临时变动了题目).图2展现了根据词频自动统计出的十大热门关键词以及它们出现的次数.总的说来,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且客观体现了本次论坛乃至近年来整个音乐学界的整体风尚.其中最热门的两个关键词“音乐”与“文化”,让我想到了大约三年前英国音乐学家尼古拉斯·库克(Nicholas Cook)所说的一句很随意但却让人深刻印象的话:“音乐学的关切点应该是在其文化的环境中去理解音乐,并且通过对音乐的研究来得到对那种文化环境的更好理解.”?譻?訛

图2 本次会议的十大热点关键词统计?譺?訛

(一)音乐文化研究的基本问题

1.超越一般层面的更强研究动机

库克教授的话似乎对于我们今天所遇到的一些困惑有所启迪.关于音乐文化问题的研究动机最好超越一般的好奇心、责任感与职业道德之类的层面.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陈燕婷在关于传统音乐的乐感研究中反省了自己对福建南音从漠然静观到深度热爱的转变,从而内心喜爱与审美投入成为了她推进研究的重要动力;又如在南京艺术学院杨曦帆等学者的发言中,我们能切身感受到通过乐舞的纽带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透视某种音乐所存在的独特文化土壤;而中国音乐学院的刘嵘对于应用民族音乐学的介绍则又把研究的目的与动机进一步明确拓展到了服务于社会文化事业的实践层面.

2.专业音乐工作者的独特视角与方法

虽然本次论坛展现了大量不同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但作为主要基于音乐学院(独立或二级院系)的研究群体,面对时常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民俗景观和传承线索,我们是否应该尽量突出音乐研究者所不可替代的专业视角?例如内蒙古艺术学院的魏琳琳对于四胡“顶弦”与“按弦”技法的解释与呈现,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了这种演奏法对于标识蒙汉两族身份认同感的独特有效性.又如河南理工大学的张燚与合作者郭鹏提出了“流行音乐的音乐学分析”等设想.的确,大多数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在形式层面较艺术音乐来说都相对简单,因此更需要某种方法把关注点尽可能细致可靠地从音乐之内引向音乐之外(否则,音乐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便会显得牵强或断裂),从而难免会走向“跨学科”.

(二)跨学科研究的策略

1.避免生吞活剥与生搬硬套

从先前的数据统计与相关论述中基本可以明确,跨学科几乎是当代学者不可避免的共同倾向.但从当前的一些情况来看,我们似乎还是要尽量避免整块地生搬硬套某种时髦理论,并注意使用贯穿性的手段以保证研究成果各部分的有机统一.在笔者的发言中曾提到音乐科技与表演研究在促进跨学科音乐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举例说来,至少就艺术音乐而言,针对音响的可视化分析等方法以及历史表演运动等话题应该是有助于联系创作、分析与表演乃至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强效途径与视角?譼?訛,或许值得其他相关学科参考.

2.以问题为导向灵活借鉴周边学科

显然,跨学科本身并不是目的,而研究问题更有赖于平时的自然积累.例如浙江音乐学院的李鹏程在发言中提到自己在丰富的“音乐生活”中发现了可视化技术在课堂教育与大众普及中的潜在应用;先前提到的代百生关于“跨文化意识”的发言也正是基于他对初到异国遭遇“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的深入思考.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我们可以随时合理借鉴任何学科的原理与方法.例如南京艺术学院的钱慧研究宋代演艺市场所采用的经济学视角,在汪洋探讨缪天瑞台湾时期所提到的通货膨胀问题中也曾被局部运用.

(三)大数据时代与数字人文

1.学术呈现方式的升级

本文先前对于会议议题以及发言摘 要中的关键词分析与统计已经体现了大数据时代的一些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思路,即通过数据的收集与计算来辅助我们进行人文艺术领域的研究.本次论坛的很多发言者都在现场播放了自己录制的声音、图片与影像等,这些数字媒体的采集与分享对于注重田野考察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音乐研究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或许,今后这些领域的主流学术呈现方式会逐渐从论文、专著与译著等过渡到唱片、图册与纪录片之类.

2.学术研究方法的升级

当这些数字媒体资源的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便有可能形成大规模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我们便可以把音乐信息检索(MIR)、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等最新的技术进展逐渐用于音乐研究,特别是传统音乐的研究.例如通过对音像资源库中音调、节奏等特征的批量提取与分析比较,辅助研究者发掘各民族传统音乐之间的潜在传承联系等.事实上,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学者与团队开始了相关的探索,例如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音乐科技小组的CompMusic项目正在通过计算模型来研究包括中国京剧在内的世界音乐?譽?訛等.

(四)全球化时代的音乐研究

1.在数据富集的环境中全面推进各类研究

在本次论坛的进行过程中,一直坚持听会的张振涛教授曾赞扬吴宁华老师只花了很短的时间就根据他的提示从网上找到了细腰鼓在日本宫廷音乐中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佐证.这便是互联网时代的海量数据资源共享所带来便捷优势.总地说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越来越在一种数据富集(data-rich)的环境中去从事学术研究,且绝大部分文献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唾手可得.除此以外,在管建华教授之前的简短发言中还提醒大家要用更宏观的视角去放眼全球,在世界音乐的多样性中去探寻文化认同与传承的种种线索.

2.对接国家战略并尊重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规律

近年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为我们研究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并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在本次论坛上,福州大学吴慧娟的发言探讨了在古丝绸之路上琵琶这件乐器的传播演变过程,另有一些发言也涉及了丝路沿线地区的话题.有时,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重建可能需要政府与社会组织更多的参与支持,例如扬州大学的杨殿斛便试图采用“PEST模型”分析其中的策略.此外,有多位代表的发言都强调真正有效的音乐文化输出将十分依赖于具有跨文化视角的换位思考.就学术层面而言,用外文发表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将是未来我国中青年音乐学者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结 语

由于本次论坛所重点触及的民族音乐学等学科对我来说并不十分熟悉,作为一个“局外人”,笔者的看法可能会有诸多偏颇乃至错漏.尤其是对于大数据时代全新研究手段的推想甚至可能会引发一些音乐研究者在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困惑:在这个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即将横扫一切的年代,人类的独特优势将在何处体现并得以留存?这样的问题倒让我想到了此次论坛受到大暴雨突袭后的种种感人场景:会务组人员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在宾馆和会场之间来回“摆渡”代表,全体与会者被困在会场吃简易盒饭……这种面对困难与危机时的团结协作以及面对音乐艺术这种特殊研究对象时内心深处永远奔涌着的热爱与执着,恐怕就是我们这些中青年学者在新时期藉以挑战学术前沿的最宝贵财富.

?譹?訛 来自百度学术(xueshu.baidu.com),其中整合了知网、Jstor与IEEE Xplore等海量中外文数据库.

?譺?訛 通过语料库在线http://www.aihanyu.org/cncorpus/自动统计.

?譻?訛 原文为:“The point of musicology is to understand music in its cultural context and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at cultural context through the study of music”.参见:杨健编译《尼古拉斯·库克论艺术与科学的交汇——以音乐表演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为例》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年第1期.

?譼?訛 杨健、黄莺《可视化分析在音乐表演研究中的综合运用》,《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譽?訛 参见:http://compmusic.upf.edu/.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跨学科视野下的音乐表演体系研究》(批准号:16BD052)阶段性成果.]

杨健 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教授

(责任编辑 张萌)

大数据时代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大数据时代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大数据时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大数据时代论文

2、关于大数据的论文

3、大数据杂志

4、有关大数据的论文

5、健康大视野杂志

6、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