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跟国家认同的层递性浸润类毕业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可用于国家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国家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国家认同的层递性浸润

摘 要:国家认同具有认知、情感、理智、实践上的层递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具象到抽象,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国家认同教育,必须适应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由近及远,从低到高,自浅至深,渐进渗透.要采取系列化的良法善策,在体验中内化,在感悟中升华,融教于导,寓理于引,步步深入,环环紧扣,节节提升,层层扩展,从共识到共鸣,从共通到共行,循序渐进,回环往复,逐层浸润,逐步完成国家认同培育的阶段性目标.

关键词:国家认同;核心素养;德育;层递性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15-0012-04

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其中,国家认同是责任担当中的重点内容.

国家认同指公民对归属国家持有肯定的认识、态度、情感及信念.普遍而真实的国家认同,是国家稳定的民意基础,也是国家兴旺的重要前提.国家认同,关系到党和政府的人才战略实施,关系到党的政策的坚定贯彻,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执著坚守,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青少年学生作为未来的国家主人和民族的希望,培育、增进国家认同,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终身发展的必备的关键举措.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加剧.互联网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对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势必产生严峻挑战.国家认同弱化,事关个人健康成长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强青少年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成为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个体对于国家的价值认同起源于个体身边的、可感的、切近的、面对面的具体人和事.鉴于青少年学生心智不成熟、阅历尚浅,国家认同教育绝非几节课或几次主题活动就能立竿见影.居高临下、硬性灌输已然过时,平等对话、合理渗透才是正理.学校德育必须适应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改进教育内容与方式,灵活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由近及远,从低到高,自浅至深,慢慢浸润.在体验中内化,在感悟中升华,融教于导,寓理于引,通过见微识远,循序渐进,回环往复,逐步完成国家认同培育的阶段性目标.

一、步步深入,内化于心,达成认知共识

态度取向基于认知积淀,一定层次的认知需要步步深入,并逐渐内化于心,达成共识.

刚升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带有小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零散浅薄,仅仅停留在升国旗、唱国歌、喊口号的表象上,国家认同处于模糊与一知半解的状态中.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领域的逐渐拓展,学生的认知需求也逐渐提升.这个阶段的学生不再满足于对国家的低层见识,而是希望有更深程度的了解.

初中入学可以作为进行系统国家认同教育的源头.提到祖国,学生一般都会生发一种天然的亲切和发自内心的热爱,教师要悉心呵护这些稚嫩的幼芽,勤于浇灌管理,静待花开.国民身份的认同是国家认同的起点,欲使国民对国家有高度的认同,必先使国民对国家有深厚的认识.国家认同植根于历史认同、文化认同,那是培育国家认同的肥沃土壤.为此,教师要因势利导,适时进行历史、文化教育,使他们知悉基本的国情常识,以丰富、充实其对国家的理解.

历史承载着培养和强化民族认同感的社会功能,历史认同是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兴亡的前提.初中学生视野逐渐开阔,并处于道德素质和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教师要培育学生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反映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认同态度.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近代百年抗争史,90多年奋斗史,建国近70年发展史,40年改革开放史,包含着丰厚的国家认同资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明积淀了文化繁荣的底蕴,伟大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向心记忆,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很强的黏合性.学校可借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语文等科目,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广袤天地、美丽山河,了解其灿烂文化、辉煌史籍,弘扬国学,传承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加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强化国家认同,这无疑是直观形象、活泼生动且真实有效的教育路径.

随着学生对国家的认知越来越广,其认知不在局限于历史文化层面,必然要关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更深层的领域.譬如,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将知晓基本国情、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这将有助于学生提升制度认同和道路自信,对于加强国家理解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步步深入,内容越来越抽象,国家认同的层次却越来越接近其本质.学校通过知识竞赛、宣传栏、手抄报、节日文化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系列活动,进行国家认同浸润,进而引导学生增加阅历,扩展经验,强化国家意识,提升民族情感.

二、环环紧扣,濡化于境,激发情感共鸣

价值认同基于情感激荡.情感是认同浸润的必经阶段,情感培育需要环环相扣,逐渐濡化于境,激发共鸣.

小学生的爱国情感是短暂的、不稳定的.学生有了足够的国家认知做依托,情感酝酿便有了厚重的基石.因历史的悠久而骄傲,因国土的富庶而自豪,字里行间,热爱之情自然流露.

初中生处于形象到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校还需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如故事会、征文、演讲等均能营造振奋人心的氛围,对于国家认同情感激发起到助推作用.结合教学内容,将教育宣传片、纪录片引入课堂.光影带来的视觉冲击,将使德育教学更加深刻.

集会和仪式教育亦必不可少.良好的仪式教育,可以让学生从身体到精神都有印记、有触动.这一形式突破了学科界限,打破了年级界限,尤其是全校性的活动,更彰显人心凝聚的力量.升旗肃立,高唱国歌,其价值已经超越了仪式本身.每位学生胸中涌动,会在其内心深深扎根.整齐划一的站姿,齐刷刷的目光,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染,即使再调皮的学生也不能不无动于衷.感受、体验、陶冶,激发斗志与爱国情怀,国家认同就在这庄严肃穆的仪式进行中得到强化与巩固.再如清明节祭扫、献花、宣讲、明誓等,置身其间,精神洗礼,灵魂涤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感动、缅怀中得以升华.关键是国家认同教育在真实情境中具体可感,触手可及,以情感共鸣促进国家认同浸润.

一些文化符号,如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非政治性传统节日符号对于学生文化认同的建构也同样具有重要价值.节日符号意蕴的开掘、各种民间习俗的体会,使学生感受浓郁的文化意味.让学生在热爱与祝愿同在、回味与憧憬共存的情感中强化国家意识,增进国家认同.

爱国情感厚积薄发,逐渐接触社会制度.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和合作、政治协商等基本政治制度.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通过真实鲜活的案例讨论,学生逐步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对国家的强烈自豪感和信任感.政治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一环,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家认同才能更加真切、更加清晰.由此引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可与赞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支持与捍卫.

三、节节提升,活化于性,融会理智共通

认同教育仰仗理智强化.要达到高度的理性认同,需要辨识思维节节提升,逐渐活化于性,融会共通.

有了大量反复的感性认识,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形成稳定的国家认同.必须理性提炼,归结到坚实的意志.学校要通过价值观教育为国家塑造共同的道德理想和奋斗目标.德育教学把国家的价值观、荣辱观和道德体系传递下来,为国民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而且通过新的奋斗目标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发展传递给未来的国民,引向共同的追求.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当前,“中国梦”就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更广泛的国家认同,并且为这种认同凝聚更强大的中国精神和力量.

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和维系一国发展稳定的重要精神纽带.之所以强调国家认同,源自社会现实的一些不协调因素.不能因为阴暗面存在就质疑、否定我们的国家制度,我们应该有一种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思维辨别力.打虎拍蝇——腐败官员纷纷落马,说明党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在不断加大;针对环境污染,问责制度、供给侧改革、依法规范治理成效显著;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出重拳严厉打击.我国法律日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人民幸福感日益提高.中国正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坚信“明天会更好”.在利弊权衡中理性认识,除弊兴利.让理智坚定学生的立场与信仰,信念源自国家认同,源自理性精神.

电视台《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电视栏目聚焦社会热点,透析人性本源,在情与法的较量中闪耀道德光辉.心中有把尺,度量纷杂世态;心中有杆秤,衡量繁复人情.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惊人.做正义之人,行正义之事,理智思维,国家认同引领未来生活.

信念通达融会,平静对待世间万物,这是发自心底的从容淡定.拥护党的方针政令,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主见,不会迷失方向.国家认同不是僵硬、呆板的知识堆砌,也不是冲动一时的情绪迸发,而应是深入内心理性思考的结果,进而形成坚定的信念,历久弥坚.

政治认同、制度认同、理论认同、道路认同等都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是高层的思维活动越不可能一步到位,而要采取浸润式,层层渗透,逐渐夯实,逐步形成支配行为的思维准则和价值取向.

四、层层扩展,外化于表,促进实践共行

国家认同最终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形成万众归心的大风气,这就需要每个公民外化于表,促进共行.

帮助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德育课程的核心追求.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能力.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国家认同,要求个体将价值意识和观念外化为价值行为和习惯.内化于心是手段,外化于表才是目的.有了认知基础,情感积淀,卷面上仍显肤浅,还要把实践作为落脚点,做到知行合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了社会主义崇尚的价值目标、理想信念、道德原则和精神风貌,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价值根基,为公民国家认同提供精神支撑与行为指南.肯定与接纳,支持与践行,每个公民义不容辞,青少年也责无旁贷.舆论引导,生活感知,实践养成,逐渐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学校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推动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而强化国家认同.

崇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会热情关注国家大事,把国家利益、荣誉看得高于一切,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有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的壮志.做好本职工作,敬业进取,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诚实守信,为人处世体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孝长敬亲,扶危济困,热心公益,服务社会.习惯成自然,积极行为巩固思想认同.做好自己,弘扬正能量,个人品格提升,民族素质增强.

崇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会转变公德观念,增强公共精神,提高公民意识.遵纪守法,追求公平正义,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保持一颗纯粹的心,面对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坚守法治精神,依法维护集体、社会、国家的合法权益.

崇尚“富强、、文明、和谐”,就会以国家发展进步为己任,为经济富强、政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就会主动参与政治生活,行使监督权、建议权,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点滴.

国家认同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体现在日常的平凡小事中,要引导学生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国家认同教育要融入到学校建设中,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主题活动中都有深入浸润的空间.学生社会生活逐步扩展,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促使学生把国家认同融入骨子里,落实到行动上.

国家认同具有认知、情感、理智、实践上的层递性,但之间并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统一于学生成长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贯穿初中教育全过程.其动态性启示我们不能操之过急,痴想一劳永逸.其连续性启示我们不能半途而废,试图放任自流.只有充分认识到国家认同的宏大深邃,步步深入,环环紧扣,节节提升,层层扩展,采取系列化的良法善策,从共识到共鸣,从共通到共行,逐层浸润,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国家认同培育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社会共同体.国家认同意味着国家成员对某些价值原则的共同认可与遵守.这种认同使社会成员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得到确认,一定的文化符号得到使用,相同的文化理念得到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得到礼拜,共同的行为规范得到遵守.这样的认同长久凝聚和维系着国民意志,并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此,国家认同培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大教育观,家庭、学校、社会需协同联动,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胡 萨.国家认同教育何以可能[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5).

[3]张志坤.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教育[J].人民教育,2015,(17).

[4]李建敏.螺旋上升式教学的宏观把握[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刊),2016,(1).

[5]殷冬水.论国家认同的四个维度[J].南京社会科学,2016,(5).

国家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国家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国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国家安全论文

2、国家旅游地理杂志

3、国家出版总署期刊查询

4、国家论文网

5、国家一级刊物

6、国家人文地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