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类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和婚俗的流变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这是一篇与婚俗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婚俗的流变

人们的婚姻观与婚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样貌,走向多元、独立

特约撰稿 柴搭木 实习记者 池卓纯

编辑 孙凌宇 rwzkzx@126.com

婚姻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进程化最复杂、最富革命性的行为,婚俗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它忠实地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的变化,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特征.40年来,无论是择偶观还是婚姻礼仪,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中国传统婚礼仪式很繁琐,从周代起,就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道程序,谓之六礼,后世演化为请庚、相亲、定亲、报期、行盘、妆奁、迎娶、成婚、回门,包括坐花轿、拜天地、闹洞房.

西方的婚俗随着国门打开,在近现代进入我国民间,青年们开始打破包办婚姻,倡导自由恋爱,穿起了婚纱燕尾服,“文明结婚”.

经过曲折前进的几十年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婚俗呈现出新的风貌.

70到80年代,平淡简单的婚礼十分普遍.一张黑白照片、几斤糖果、几桌酒席,一对新人便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礼成.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开始添置“三转一响”——缝纫机、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后变成“三大件”——冰箱、彩电、洗衣机.这是衡量男方家庭条件的标准,也是新娘风光大嫁的标志.

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物质已经不足以构成“婚礼顶配”,原本的三大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变成“录像机、空调、音响”,进而“房子、车子、票子”成为婚姻实力的量尺,婚礼仪式层出不穷,蜜月旅行等庆祝方式多种多样.

2010年至今,人们的思维方式走向多元,婚姻不再成为男女关系的唯一选择.独立意识的增强使更多人有了选择人生的机会,婚姻成为选项之一.

婚姻作为人生永恒的四大喜事之一,尽管方式随时展不断变化,风俗持续流变,但其所代表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改变.

70-80年代,平淡生活

70年代,物质条件匮乏,人民经济生活水平有限,“婚事简办“成了最合时宜且流行的选择.青年男女经过结识、恋爱,双方自愿结合,即可至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领取法定证书,在法律上确立夫妻关系.

1970年结婚的刘威觉得那时候生活非常平实,虽然物质条件不富足,没有豪宅、私家飞机、豪华汽车,但毫无压力.70年代初大米国家供应价凭粮票0.15元/斤左右,市场黑市价约0.5元.一个月工资可买国家供应粮266斤,买黑市粮80斤.猪肉0.80元左右一斤,黑市猪肉2元1斤,工资可买国家供应50斤猪肉,黑市猪肉20斤.

“对于结婚来说成本就更低了,从结婚到婚后生活,并不像现如今睁眼闭眼都是房租、贷款,那时娶一个媳妇基本也就是老三样儿,而房子基本就是和家里人一起住.”

70年代后期,开始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简办”也有了硬指标.

上海的李可正是在1979年末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她和先生李岩经朋友介绍认识,恋爱了两年后决定结婚.两人在单位举行婚礼,由当时的领导宣读结婚证书,谈完恋爱经过,再助兴做游戏,给亲友们发一些喜糖,婚礼就结束了.李可记得,那时候人们结婚前,会找木匠给婚房大木床、大衣柜、桌子、椅子等木制家具,“流行的说法是要凑够’72条腿’.”

“四大件”是此时结婚最流行的配置,又称“三转一响”,指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如果都凑齐了,这是桩在世俗意义上还算富足的婚姻.在服装、家具用品还要凭布票买布自制的年代,缝纫机有着弥足轻重的作用,做衣服、缝被褥全靠它.

缝纫机供不应求,也凭票购买,票主要从市总工会到区总工会到企业工会发放给职工,工会优先考虑马上要结婚的青年.这是家里的宝贝,结婚后,李可总会把缝纫机擦得一尘不染,还做了个很讲究的布套罩起来.“有缝纫机的人家,一般都会这么做,”李可说.

自行车比缝纫机还吃香,在公共交通尚不发达的七八十年代,有了自行车,通勤便捷不少.每家的自行车也是精心打扮,车座罩上带穗的套子,车梁用布或彩纸裹起来,车条要绕上几圈毛线转起来.李可家的自行车永远擦得锃亮,每次出门,她会故意快速骑过去,还不忘拨动车铃,在弄堂里留下一路“丁零零”的脆响,没车的人家都很羡慕.

手表算是当时的轻奢品,攒几个月工资才舍得匀出一些买一块表.大部分人的第一块表都是参加工作或筹备结婚时买的,这是身份的象征.

七八十年代,电视机还极为罕见,收音机成了了解外界最重要的家用电器,也是“三转一响”中唯一的家用电器.

光是有了这四个物件还不够,婚姻的富足程度还得看这四件的品牌,蜜蜂牌、飞人牌、蝴蝶牌的缝纫机,永久牌、凤凰牌的自行车,上海牌、海鸥牌的手表,红灯牌的收音机,都是大家心中响当当的品牌.

这些物件并不便宜,李可回忆,她结婚时,一辆上海永久牌自行车要180元;一块上海东风手表要100元,而一台缝纫机要150元;收音机大约100元,因为家庭条件不错,她还有了大多数家庭想也不敢想的“一咔嚓”——照相机,她不记得了,但那会是实打实的“奢侈品”.算上衣服家具,在不要照相机的情况下,婚礼需要花费六七百元.即便现在看来平实简单,但对当时的人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但根植于人们心中的“一辈子只结一次婚”让所有人都觉得这笔钱花得心甘情愿,且力所能及地越多越好.

像李可这样的“顶配”婚姻并不多,大部分人即便凑够“三转一响”,也很难拥有品牌.更多的人根本凑不齐.江华原是六盘水煤矿的一名工人,1977年6月和妻子喜结连理.妻子是种菜的农民,他们结婚时家里就两把椅子、一个橱柜、两个箱子,还是在宿舍住,换了张双人床,没有彩礼、没有嫁妆,只搬了简单的生活必需品,请亲戚朋友吃个饭,就算是结婚了.那时身边也有人结婚时购买“三大件”,他俩很羡慕,但无奈家里条件有限.这些东西都是婚后夫妻二人省吃俭用慢慢置办的.

80年代中后期,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开始向电器化迈进,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这些曾经让一代人备感骄傲的结婚大件悄然退位,新的“三大件”变成了冰箱、彩电、洗衣机.冰箱只是单门的,洗衣机是双缸的,电视机是黑白的.

李可弟弟李伟在1985年结婚,她还记得当时冰箱的广告是“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冰箱作为结婚三大件却必不可少,主妇再不用为没法及时解决掉的新鲜肉菜或剩饭剩菜发愁.

那时最流行的是红梅牌电视机,彩电是最紧俏的进口货,1986年下半年,商店里宣告彩电无货,同时出现彩电票,能买上一台彩电可是件大喜事,家里亲戚都要通知.

80年代初期,洗衣机需要单位和厂家直接联系购买,当时的单缸洗衣机每台售价约为150元,之后又有了脱水机,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了双缸洗衣机.作为结婚三大件,与缝纫机一样,洗衣机一般都精心披上外罩.

此阶段,结婚拍套婚纱照成了时髦事,婚纱照多是黑白色.新娘和新郎拍照时开始追求西式服装.新娘要穿洁白的婚纱,手捧塑料花;新郎要穿西服,打领带.先拍两张黑白6寸照:一张横取景,一张竖取景.新人再从中选取一张,放大到16寸,由技师手工着色成“彩照”.“这样一张照片大概16块钱,相当于我半个月工资.”李伟说.

作为婚礼仪式的一部分,那会迎亲队伍比70年代庞大很多,婚车在此时出现.有创意的青年会出动整个自行车大队,浩浩荡荡地去“拉新娘”.

至于婚房,大多是把老房子用石灰粉刷一遍,有的房屋墙壁太破,就用废报纸或者白纸糊上,再贴上手工剪成的大红“囍”字,门上贴着婚庆对联.订一套全新的家具,如果经济条件不够,也得将家具重新漆一遍,让新婚夫妇迈入“新的生活”.

90年代-2000年,物质抬头

进入90年代,经济大潮对婚姻冲击明显.“大款”取代“万元户”,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结婚对象,事业、收入、户口成为择偶时的决定因素,留存至今的征婚启事上,不乏“不能解决户口者免谈”的语句.

“三大件”换成了录像机、空调、音响等高级家电,自行车已经逐渐被摩托车替代,小轿车也开始被一些富有家庭列入婚礼物品清单.

90年代初,港片仍处在黄金时代,改革开放的深入让一大批优秀的港片得以进入内地,成为一代中国人的时代记忆.在大街小巷的录像厅里,攒动的人头正安静或激动地进行着人生第一次电影启蒙.结婚前,很多情侣在录像厅里约会看电影.结婚后,买台录像机放在家里,是更高级的享受.

流行音乐也处于发展的高峰,港台音乐的流入、内地音乐的百花齐放让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了更多选择.音响行业因此得到发展,结婚时买个好音响也成为流行.

空调仍属于稀缺物资,通常在单位的办公室才有.即便结婚要买空调了,也是一个房子买一台,放在客厅,有客人来了才开.

传统的婚礼习俗较从前简化,在饭店举办婚礼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选择.摆酒席宴请朋友和长辈,酒菜的档次与菜式和80年代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婚礼的核心成了“吃”.

最繁琐的程序仅剩接亲.新郎带着接亲的队伍赶到新娘家,要经过一番折腾,才能接走新娘,新娘的家人还要用一些点心招待接亲的人,然后在鞭炮声和锣鼓声中把新娘送走.婚车队伍是婚礼最大的排场,有一辆桑塔纳已经很好奇,如果有一辆红旗,那足够成为接下来几天内左邻右舍的谈资.传统的拜天地和掀红盖头的程序渐渐消失.

此时开始进入商品房时代,但结婚买套新房子在当时是很少的.90年代初不少单位还有房子分,那时候有些单位要求结婚登记后,才能排进分房的队伍.普通家庭没有卧室、客厅的分别,只有一到两个房间.有木质桌子、彩色桌布、电视柜,一个小沙发,一个立柜,等女主人进来,一个家就置办起来.

经济大潮对婚姻的冲击更加明显.婚礼变得越来越奢华,婚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头.电视速配的出现和风靡让爱情变成了一种快餐式的游戏,渐渐削弱了爱情的神圣感.性则渐渐成为公开话题.

尽管《庐山恋》在1980年上映时就贡献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段吻戏,但80年代的恋爱仍停留在看电影、轧马路、牵牵小手,只能在没人看到的地方偷吻一下.在90年代,温饱问题得以解决,情感需求随之膨胀,审视婚姻的维度更加多元,自由、情感、经济甚至性都成为重要考量.

未婚同居虽然“非法”,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偷尝禁果”已经势不可挡.中国人固守多年的从一而终观念遭受冲击.1993年,中国第一家性用品店在北京开业.90年代中期,涉外婚姻数量激增.

婚姻走向多元的同时,问题也随之发生.婚外情现象滋生、家庭暴力出现、离婚率攀升,中国婚姻不得不直面种种冲击.2001年,《婚姻法》再度修正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婚姻家庭的变迁.禁止家庭暴力、夫妻间相互忠实等基本原则被列入新法.2003年新《婚姻登记条例》实施,结婚离婚不再需要到单位或社区开证明,婚检也不再是必过的门槛.婚姻的私密性和个人自由得到更多尊重.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蔓延到婚姻领域,在众多婚姻的考量维度中,经济越跑越快,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三大件变成了“房子、票子、车子”,这一度成为了“硬性指标”,也引发多次社会讨论.不少年轻人为了终身大事,俯首甘为“房奴”.

婚姻的花费也水涨船高.北京朝阳区的王洋在2002年结婚,房钱48万,首付10万,每月还贷1760元,装修家具7万,电器2万,车10万,婚纱照3000元,蜜月旅游9000元.据他回忆,这在当时算是比较普遍的结婚花费.从前的份子钱几块就能解决,90年代-2000年后飙升到100、200甚至800元.

2010之后,多元婚姻观

相比以往,现在是最宽容的年代.单身不婚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未婚同居由大城市向中小城镇普及,“老少配”、“姐弟恋”都被世俗所接受.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走向多元.

结婚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自主选择.二三十年前,几乎人人结婚,不婚独居被认为是失败的人生,被社会同情甚至会遭到歧视.但随着经济环境与家庭观念转变,不婚、独居的生活,在大城市里也不再那么罕见或“不正常”了.但上一辈人仍对婚姻有坚持,两代人的观念碰撞使当下婚姻出现了新状况.

27岁的上海白领许艾与男友恋爱三年,一直没有迈入婚姻的打算,“现在的生活状态就是我想要的.一纸婚书并不能保证忠诚、永久,反而是个约束,没有束缚才觉着浪漫,也会格外珍惜.况且结婚有种种不确定性,防火防盗防小三,还要照顾到他们家的七大姑八大姨,离婚又会伤筋动骨,何必非要结婚呢?”

她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一批经济、精神独立的中国年轻一代,在他们看来,婚姻似乎不会带来什么好处.在这种观念引领下,迟婚、不婚、独居变得越来越有市场.对于乐得独居的年轻人来说,一个人的生活更多意味着独立、时尚与自由.

在知乎、豆瓣等平台上,“一个人的生活”从来都是热点话题,获得百万网友的关注,发言的热情远超对恋爱、婚姻、烹饪的讨论.人们在帖子中分享生活经验,事无巨细,大到房屋装修、独自旅行,小到买菜煲汤,物质上有产品批量安利,精神上也有各种方式供人选择.在一群独自生活者的热心指导下,一个人生活的不便与孤独似乎可以因此消解.

李银河接受采访时曾称:中国已开始走向独居不婚的进程,今后还将“越演越烈”.她认为现代社会,婚姻家庭的形成不像过去基于传宗接代或者经济互助,婚姻越来越以感情、追求浪漫爱情为基础,婚姻于是就成了一种约束,其他什么都不是了.“婚姻制度与喜新厌旧的人性相矛盾,而现代社会人均寿命的延长,导致现代人对传统婚姻不再钟情.”从前人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婚姻相对容易从一而终.当代社会人均预期寿命七八十岁,两个人的长时间相处极易出现大量的厌倦、摩擦和痛苦.

不过,在传统家庭观念仍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结婚仍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剩女”一词在2007年出现,至今未退出历史舞台.“网恋“随着互联网的到来横空出世,但在经历了无数的“见光死”后,网络最终变回世俗婚姻载体,婚恋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2012-1013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显示,中国非婚人口数量巨大,18岁以上非婚人口达到2.39亿.《2014 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和《2014 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20 岁至59岁年龄段单身人口总数为1.7亿人,其中男性为1.04亿人,占比 59.6%,女性为0.7亿人,占比40.4%.男性比女性多近3500万人,而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省,非婚人口性别数量差距高达165万,成为差距最大的省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的未婚人口约有2.49亿,占全部人口的18.6%.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婚姻越来越忙碌.相亲被一大批“剩男”“剩女”们的父母提上日程,“六人晚餐”、“八分钟约会”、“万人相亲大会”,甚至父母相亲团在全国遍地开花.从前开个联谊会就解决很多对的事情在这个时代成了不可想象的往事.

当下,90后已进入结婚的高峰期.某网络交友网站发布的《90后婚恋观调研报告》数据表明,近30%的男性“父母不干涉恋情”,女性的这一比例为20%,而当父母与自己有不同意见时,超过四成的90后会和父母沟通,想办法说服他们.从学历看,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男性最有主见,不理会父母意见占比最高,近两成;女性则随学历升高,听从父母意见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更是超四成.

在“介绍对象”这件事上,90后同样也不喜欢父母过多干涉,“闺蜜、哥们儿介绍”是90后最偏好的婚恋交友方式,男女均占63%的比例,其次便是同事朋友介绍,近五成男女接受这种方式.同时,通过婚恋交友平台寻找也是男性偏好的方式之一,近47%的男性会通过这种方式去寻找另一半,婚恋交友平台在男性偏好的交友方式中排入Top3.而“父母介绍”则是所有交友方式中占比最少的一个选项,仅有30%的男性和33%的女性能接受父母帮忙介绍对象.

在张扬自我的年代,婚姻形式不同于从前,举办婚礼也不是必要之举.旅行结婚、蜜月结婚等方式成为新的选择.

选择举办婚礼仪式的新人,找婚庆公司成为首选.大量婚庆公司因此吃香.早期婚庆公司只有录像、乐队等功能,后演变为婚礼仪式全面设计,按照新人的想法创造梦想中的婚礼.从事多年婚庆行业的张科说:“现在主题婚礼最流行,把整个婚礼现场布置成一种颜色基调,玫瑰婚礼以红色、粉色为主,海洋婚礼以蓝色为主.选好主题后,我们用薄纱、鲜花布置现场,给宾客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一场婚礼,包括现场布置、司仪、照相、摄像、化妆等项目在内,收费一般为两万元左右.

张科感觉,现在新人追求个性、别出心裁,对婚礼的要求越来越高.他2005年刚入行时,操办婚礼很简单,只要找好车队、锣鼓队、拱门就行.现在光典礼仪式就有很多花样,前两年流行香槟酒塔,现在又多了许愿烛台、婚礼蛋糕等,拱门的样子也越来越漂亮豪华.典礼仪式后,还会根据新人的兴趣,请人弹古筝、拉小提琴,甚至请歌手助阵.”

由于婚姻的成本让一些家庭实在难以负荷,“裸婚”也成为时代的产物.没房、没车、没钻戒;不办婚礼、不照婚纱照、不度蜜月.两个人照张结婚照去婚姻登记处领了证,这婚就算是结了.

“洞房花烛夜”作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一直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们的婚姻观与婚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样貌,走向多元、走向独立,但婚姻所带来的幸福不会因此消减,顺应时代的改变只是在寻求更好地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

1.(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提到人名皆为化名)

婚俗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婚俗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婚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