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类论文范本 跟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代称与其表达功能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关于免费第一人称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第一人称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代称与其表达功能

郑晓冉

摘 要:语用学是以语言意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语言单位所表述的意义往往具有不确定性.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语用学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将借助顺应理论和语用行为理论并通过具体的语料来分析动态语境下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代替形式同表达功能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第一人称代词 顺应论 语用学

一、引言

人称代词在通常情况下与它所指称对象有着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这种对应关系就会发生变化,即在语用上发生活用现象.就语用学的角度分析,第一人称代词自古以来就有多种代替形式:如古代汉语中的“微臣”“奴婢”“朕”“鄙人”等,现代汉语中的“学生”“妈妈”“人家”“你”等等,都可在特定语境中实指第一人称代词“我”.

在日常会话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听到说话人以各种方式自称,例如:

(1)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

(2)这届学生不爱学习,只知道调皮捣蛋,有时候真让你哭笑不得!

(3)什么事都得你妈去跑,等妈妈老了跑不动了怎么办?

(4)您的话,学生受教了!

(5)诸位,王三胜先练趟瞧瞧.不白练,练完了,带着的扔几个,没钱,给喊个好,助助威.

在上述例句中,分别用“人”“你”“妈妈”“学生”“王三胜”来实指第一人称代词“我”.在特定语境中用这些代替形式来代替第一人称,承载了说话者的一定意图,具有不同的表达功能.为什么说话人在日常会话过程中不使用常规的第一人称代词呢?基于这一特异现象,本文将借助顺应论和语用行为理论来分析动态语境下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代替形式同表达功能之间的关系.

二、顺应论

语言顺应论是由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Verschueren提出的一套语用研究理论,他认为指示语(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地点指示语、篇章指示语、社交指示语)的选择应当遵循一定的顺应性.

Verschueren把语言因素和过程,即指示语的选择分为三个重要方面:语言的变异性、语言的协商性以及语言的顺应性.语言的变异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意味着语言成分的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即语言结构的每一层面都具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协商性是基于语言的灵活性以及一定的形式——功能关系作出的,即语言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语言的顺应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以言语交际为基础,能够使会话者从各种变异的可能性中依照一定的策略作出灵活的选择,来实现会话人的交际目的.顺应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并不是单向顺应,它具有双向性,即语言行为的选择顺应语境,语境的选择顺应语言行为.也就是说,言语交际的过程是语言行为与语境之间不断作出选择的双向动态过程.

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结构、交际意图等动因的驱动下不断选择的过程.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每一个语言的使用者都是选择者,都遵循一种动态的顺应.在交际中,第一人称代词的选择作为一种会话策略,受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及交际心理所影响.选择第一人称代词的不同代替形式能够凸显不同的身份特征,拉近或推远人际关系,改变交际双方的语用距离,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

三、自称的形式及表达功能

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我”为中性词,在情感表达上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借用具有感彩的词来表达某种情感.第一人称代词的各种代替形式多是由称谓语充当,依照构成词语功能的不同,自称可归纳为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姓名称谓、第二人称代词“你”自称、第三人称代词自称五种类型.

(一)亲属称谓

1.具有血缘关系或符合亲属关系年龄、辈分的亲属称谓,如: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爷爷、奶奶、大姐、阿姨、姊妹、兄弟等等.

(6)只要你能考上大学,爸爸再苦再累也值得.

(7)宝宝别哭,妈妈带你去买.

(8)方渐鸿道:“哦,原来是她来了!怪不得!人家把我的饭吃了,我自己倒没得饭吃…….姑母要留住吃饭,丈夫是要挨饿的.”

(9)大姐,妹子跟您问个路呗.

(10)这工程的事,你多少帮兄弟一把,事后少不了您的好处.

例(6)、例(7)中具有人物换称的代词分别是“爸爸”“妈妈”,说话者使用这种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会话过程中往往蕴含着亲昵、爱护、关切的感彩,使情感表达更加真挚.更可以增强听话人对说话者的亲近感,从而使会话更易被感知和接受.例(8)虽然也使用亲属称谓“丈夫”,但与例(6)、(7)中表达的感情截然相反.用“人家”指代姑母,用“丈夫”指代自己,增强了抱怨意味,最大程度地拉开了说话者与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意指他们夫妻双方之间的关系远不如妻子与姑母的关系亲密.

例(3)、例(10)中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代替形式是符合亲属关系年龄、辈分的亲属称谓.这类会话往往出现在说话者需要听话人的帮助的特定语境中,为了缩短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强调交际双方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听话人觉得双方关系十分密切.这是为促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而采用的一种交际手段.

2.既没有血缘关系又不符合亲属关系年龄、辈分的亲属称谓,如:老子、姑奶奶、老娘、小爷儿、你大爷等.

(11)你这王八羔子,老子马上叫你知道厉害.

(12)你这是什么意思,啊?姑奶奶不伺候了,拜拜!

(13)有人劝我把这艺术大旗也送给你,放屁,老娘少了它怎能混得下去.

这类亲属称谓往往用于生气、发怒、争吵的特定语境中,表达了一种怨愤、蔑视的思想感情,说话人借用这种称谓来羞辱对方以达到解恨的目的.

(二)社会称谓

用于表示职业、身份等的词语,如:老师、学生、弟子、晚辈、笔者等.

(14)老师很看好你们哟,这次考试可不要让他失望.

(15)笔者作为语文战线的老兵,愿就自己熟悉的方面谈几点建设性的意见.

(16)晚辈读圣贤书,略知成仁取义之理,早置生死于度外.

例(14)中,说话人选择了符合职业身份的“老师”自称,而没有用第一人称代词“我”,从而拉进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既有利于师生互动又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例(15)中的说话人使用书面语“笔者”自称,如果把“笔者”换成“我”,就会造成一种居高临下的氛围,有强迫读者接受自己意见的感觉.使用“笔者”,能够使读者产生一种作者是跟自己站在同一水平面上平等交流的感觉.例(16)中,说话人用“晚辈”谦称,有卑己尊人的意思,另外还可以密切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缩短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

(三)姓、名称谓

采用自己完整的姓名形式,或单用名字,或在姓的后面加上附加成分构成“X某”“X某人”的形式.

(17)诸位,王三胜先练趟瞧瞧,不白练,练完了,带着的扔几个,没钱,给喊个好,助助威.

(18)秀儿,你心里苦,杨妈知道.可这个家,这堂堂金府还得靠你撑着哇.

(19)神甫大慈大悲,孙某永远感激.

姓、名称谓的使用往往考虑到交际因素,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出于尊重对方或客套考虑,常常使用具有谦称性质的词.例(17)中,王三胜本可以用“我”来自称,他却使用自己的姓名来指称说话人.这样做既是出于谦卑、礼貌考虑,同时也加大了对姓名的宣传,加深听话人对“王三胜”这一名称的印象.例(18)中,说话人用“杨妈”自称,强调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在金府中的身份.通过这一人称转换,可以缩短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显得双方更加亲切,这样杨妈所说的话更容易被秀儿接受,产生超乎预期的交际效果.例(19)中,说话人用“孙某”自称,有卑己尊人的意思,能够最大化地表达对神甫的尊重.

(四)第二人称代词“你”自称

在具体语境中,人们往往转换人称角度,将第一人称转换成第二人称代词“你”,使听话人设身处地、如临其境,从而使交际的情境更利于被接受和感知,也利于信息的传递和交际效果的达成.

(20)这届学生不爱学习,只知道调皮捣蛋,有时候真是让你哭笑不得.

(21)阿Q:“妈妈的,这该怨谁?——怨你自己!……你今天落到这步田地,没人雇你做工,没饭吃,饿肚子,只能怨你自己.”

在例(20)中,说话人老师没有说“让我哭笑不得”,而是使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这样可以使听话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与听话者产生共鸣,从而使话语更好地被感知.例(21)中,说话人阿Q反复用第二人称代词“你”来自称,这样可以体现出说话人能够从客观的角度认识自己并对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增强会话的可信度.

(五)第三人称代词“人家”“人”“他∕她”自称

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换成第三人称,这类用法常见于“人家”,有时也用“人”“他∕她”自称.

(22)人家心里怪难受的,就别说俏皮话了.

(23)人家还是第一次来北京,当然很多地方都不熟悉啦!

(24)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里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

(25)(小李给女朋友打电话):“你总是提分手,他很伤心,你知道不?”

在上述例句中,具有人物换称作用的代词分别是“人家、人、他”.例(22)、(23)中的“人家”并不是指别人,而是说话者用第三人称代词“人家”来指称自己.使用“人家”这种具有丰富感彩的词,更能体现出嗲气、嗔怪的情感色彩,适用于年轻女性与儿童.例(24)中说话人黛玉用第三人称代词“人”来指称自己.黛玉通过使用指称范围更广的第三人称代词来指称说话者,减轻了抱怨意味,从而缩短了她与凤姐之间的距离,起到了活跃气氛的作用.例(25)中的“他”实指说话人自己.如果说话人不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他”而用“我”自称,口气就会显得强硬,从而人为地拉大恋人之间的距离.使用“他”来自称,可以缓和语气,以达到听话人对自己状态、心情的认同,有利于挽回双方关系.

四、结语

就语法角度来说,我们都知道第一人称表示说话人,第二人称表示听话人,第三人称表示会话双方之外的第三人.但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往往需要转换人称代词来建构和调整交际者双方之间的社会关系、心理距离.人称代词的变换使用,往往是出于表达上的某种需要,以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通过人称变换,更能够使听话人置身其中,与说话者产生强烈共鸣.

参考文献:

[1]何兆熊,俞东明等.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1999.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王刚.普通语言学基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5]雍毅.英汉人称代词的非常规指示现象对比分析[J].高师英语教

学与研究,2006,(6).

[6]黄碧蓉.称呼语变异使用驱动机制解析[J].外语学刊,2009,

(2).

[7]李成团.指示语选择的视点定位与身份构建[J].外语教学,

2010,(5).

[8]吴炳章,张德玉.指类句的元语用学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学报,2012,(3).

[9]徐学平.顺应论与语用距离[J].外国语言文学,2005,(2).

[10]粟进英,李经伟.言语适应理论与身份研究述评[J].外语教

学,2010,(6).

[11]刘丽.人称指示与人称变换[J].高等函授学报,2005,(12).

(郑晓冉 宁夏银川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750021)

第一人称论文范文结:

关于第一人称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第一人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论文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