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文化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与契丹辽乐舞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方面本科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契丹辽乐舞音乐文化的传承和

摘 要:契丹辽乐舞音乐文化的形成从理论上来看,是指形成并流行于当地的民族民间的歌曲和器乐曲、 舞蹈音乐以及戏曲音乐,体现了地方特色.契丹辽乐舞音乐和游牧文化有着直接联系,形成了音乐艺术文化多样的品牌效应.对赤峰契丹辽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着契丹辽乐舞的民族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有着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践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游牧文化;契丹辽乐舞;乐舞的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10-0098-04

内蒙古草原是中国北方民族乐舞艺术的摇篮.契丹在我国北方草原建立的草原帝国——辽王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创了潢水、土河流域乐舞艺术的鼎盛时期,多次出现过“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为中国乐舞艺术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特别是蒙古族兴起前西辽王朝在中亚的建立及近一个世纪的文明进程,将中国文化大规模地带到西亚地区,从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14世纪初,活动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的契丹族,在北国草原上建立了大辽帝国,定都临潢(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古城).契丹辽文化既植根于本土的原生态文化,又以中原唐文化为依托,并吸收了西域、东北各民族的文化内容,构成了博大精深、恢弘壮观的“契丹艺术”——绘画、乐舞、建筑、书法、雕塑等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奇葩.

一、契丹辽乐舞音乐游牧文化的形成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交融

契丹辽乐舞的游牧文化,以植根于本土的原生态文化,又以中原唐文化为依托并吸收西域、东北民族文化内容,构成了博大精深的契丹辽乐舞文化.契丹辽乐舞音乐表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面广.如:国乐、诸国乐、雅乐、大乐、散乐和鼓吹乐.辽之国乐和诸国乐是契丹族特有的音乐品种,在民族的交往与融合中,辽代的乐舞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乐舞有祭天地祖先,神袛的傩舞、巫舞.有朝会大典,册封仪式,宴飨群臣,出行打猎,还有民族节庆的大型踏歌舞、文舞、武舞.

辽王朝的建立,统一了北方各民族,极大地促进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开放的贸易,友好的交往,多文化的交融,为辽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契丹辽的游牧文化乐舞艺术基本是上乘匈奴、鲜卑,下迄蒙古,在与其他少数民族融合及对中原汉族文化艺术的广泛吸收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传统和艺术风格.

契丹辽乐舞是北方游牧民族古老、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北方民族及蒙古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契丹辽乐舞音乐文化艺术,代表着北方游牧文化艺术的精神高度.

(二)民族音乐的多元化

契丹辽的原始民歌和自娱性的舞蹈,在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在乐制和乐曲方面继承唐代的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曼舞和十部乐的传统.乐舞伴奏乐器十分多样,形成契丹辽游牧民族无论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均善于歌舞,从朝廷的礼仪式、祭祀活动到百姓的平常生活,几乎都离不开歌舞.民族民间的乐人即为舞者,边舞边乐的情况,在辽墓壁画写意中随处可见.因而,契丹人对歌舞音乐艺术的热爱,使他们在音乐舞蹈艺术方面有着天才般的独创,并行成了融民族性、地域性、与中原文化的相同性这一多元化的特点.另外契丹音乐舞蹈在继承民族音乐舞蹈传统的同时,还借鉴了后金以来中原及其他民族雅乐,蒙古族原生型民间音乐,在民族音乐舞蹈的交融中形成了具有多元化的乐舞艺术特征.

图示1

二、契丹辽的乐舞艺术的分类

契丹,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对于契丹民族来说时时离不开歌,处处离不开舞.契丹乐舞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其乐舞形式灵活多样,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等.在当时的乐舞已被列为契丹朝廷的正式礼仪,节日庆祝时候场面非常宏大.在宴请宾客的场面,有起舞挥袖的,有打击节奏的等等.契丹族他们幻想着能把多姿多彩的乐舞带到另一个空间继续享受,把如此惟妙惟肖的舞蹈刻画在墓室壁画上,把瞬间的时间艺术变成了永久的艺术保存下来.通过史料认定,契丹辽乐舞可划分为宫廷乐舞、民间乐舞、宗教乐舞三大类.

(一)宫廷乐舞

宫廷乐舞得之后晋,承袭唐代.可分为国乐、雅乐、燕乐(大乐)、军乐(横吹乐、鼓吹乐)、散乐等:1、国乐,即契丹乐,也是最具地域与民族特色的音乐.主要用于宫廷宴饮、其规模较小,由十人组成,以小乐器伴奏为主,具有游牧民族的特征.2、雅乐,辽王朝立国初年沿用后梁乐曲,后改用唐的十二和乐.其音乐“中正平和”,歌词“典雅纯正”,舞步“端庄有序”,意在炫耀功德,规模宏大,组列气派,其主要乐器为宫悬,即编钟、编磬.乐队规模庞大,主要用于帝王登基、太后册封、祭神、祭山、拜祖陵、拜日、 谒祖庙等仪式.3、大乐,亦称为燕乐.上承隋唐燕乐的传统,下开金元乐舞之先河,用于辽王朝宫廷宴请宾客、皇帝庆寿等.乐舞庆贺程序五十余道,百官及所有成员“正襟危坐”,礼仪与娱乐合而一体,属于娱乐性的乐舞.4、军乐,(鼓吹乐、横吹乐)主要分两部分,即鼓吹乐、横吹乐,其中鼓吹乐,是一种打击乐器、吹奏乐器为主体的乐队组合形式.主要乐器有铙、鼓、笛、管、萧、茄等.横吹乐是军中马上之乐,是用横吹管为主要乐器而得名.5、散乐,是古代各种乐舞的总称.五代时期由中京传入辽境,有相当部分是散乐器和散乐节目,融入了契丹民族的杂戏、手伎、角抵、戏马、琵琶独奏、笙独吹、筝独弹等.散乐主要用于皇帝生日、纳后、朝贺迎宾、岁时杂仪,还有百姓婚丧嫁娶等,形成了契丹族歌舞艺术的内容丰富、质朴健康、喜闻乐见的辽代散乐,体现了契丹辽乐舞民族艺术的特点.

图示2

(二)民间乐舞

民间乐舞艺术是一切乐舞艺术的源泉.契丹辽民间乐舞的自娱性体现的较为充分,这一自娱性的民间乐舞在契丹普通百姓中间盛行.其主要的民间乐舞有:“臻蓬蓬歌”“莽式舞”“踏锤舞”“假面舞”“弓箭舞”“塔舞”“双人彩带舞”“对舞”,以及各种独舞等.《臻蓬蓬舞》是契丹族最具代表性的乐舞,辽代末在燕云地区广泛流传.其歌中唱道:“臻蓬蓬,臻蓬蓬,外面开花里面空.但看明年正二月,满城不见主人翁.”其舞蹈,主要用鼓作伴奏,通过敲打鼓心“臻蓬蓬”及鼓边“乍乍乍”之声而舞.《莽式舞》有男莽式与女莽式之分,两人现相对而舞,旁人拍手儿歌.该舞姿: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被,盘旋作势,曰莽势.莽式舞在北方草原游牧地区流传较广,至今在满族民间舞蹈仍有遗存.《反弹胡琴舞》类似于敦煌乐舞图中的反弹琵琶舞.胡琴之名,唐时已有,是琵琶的别称.“反弹胡琴舞”亦称为“反弹琵琶舞,该舞的舞姿将胡琴举在头后方,双手反弹,或歌、或舞.《踏锤舞》是辽代渤海国流行的一种民间集体舞.渤海亡后,契丹延其习俗.这种民间集体舞蹈先命善歌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回旋婉转,号曰“踏锤舞”.另外民间百姓在节日、劳动之余载歌载舞,如《契丹风土歌》描绘的正是这样一种场面,用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消除疲劳和精神上紧张.契丹民间的《徒歌徒舞》用简单乐器伴奏,抒发人们的真实情感,最动人,也最具感染力.因而,这些民间乐舞带有很强的原始性,从中透视出契丹人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图示3舞蹈图片

(三)宗教乐舞

契丹族是一个笃信宗教的民族,原本信奉萨满教,随着佛教的传入,萨满教已逐步让位于佛教.辽代宗教乐舞,主要分两大类,即原始宗教祭礼乐舞和佛教乐舞.

1.契丹民族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是大自然赋予,崇拜图腾,万物有灵,于是对天地、日月、高山、大河、胡泊、树木及各种动植物都顶礼膜拜.膜拜时均有巫师来主持,古代巫师即萨满,有着替天行道,能道神语、能够与神相通,可以消灾治疾,为人求生子女,借诅咒使人遭灾至祸等.他们在介乎人与神之间,近似癫狂状态的狂歌劲舞,是典型的原始祭礼乐舞的特点.《蹛林乐舞》契丹辽风俗祭礼乐舞,在秋天祭祀时绕林木而会祭,故称蹛林,蹛林,是今赤峰克什克腾旗达里秋天集会的草原,骑射习武,竞技娱乐,骑马绕林而祭,其形式与内容,与蒙古草原的“那达慕”大会相似.《蹛林乐舞》是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民族特色最为突出的契丹早期的草原祭祀集体乐舞.

2.辽代佛教乐舞,可划分为诵经乐舞、弘法乐舞、祭神乐舞、飞天乐舞四大类.(1)诵经乐舞是辽王朝从皇帝、大臣至庶民百姓尊奉佛教,举行佛事活动的时候,他们都经声朗朗,乐舞翩翩,祭祀先哲.(2)弘法乐舞是在佛教传播过程中,常常供助于当地民间艺术的形式,来宣传佛教宗旨,教仪及其法规,弘扬佛教的思想的乐舞,它是佛教思想与契丹族民间艺术的完美结合.(3)祭神乐舞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辰日时,契丹人都要举行几天法事活动,并有乐舞融入其中,这就是祭神乐舞.(4)飞天乐舞在辽代众多的寺庙壁画中,辽塔的浮雕上,均可以看到飞天乐舞.这些身着彩裙,彩带在空中飞翔的飞天,表现了佛教追寻美好的未来,在天国里歌舞升平的境界.

契丹族在强烈宗教信仰或地域风俗色彩的活动中,有着具体而神秘的规定.如:《祭山乐舞》是祭奠木叶山的过程.木叶山是契丹人的祖山,也是契丹人祭天之所,是辽朝“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地.木叶山设有天神、地祗之位,祭奠木叶山是重要的祭祀神活动.有整套严格的规定,强调祭木叶山的乐队组成和乐制要求,在数百人的胡琴伴奏下,高唱番歌,伴随祭奠活动的全过程,起到了渲染气氛,是契丹辽最隆重的祭祀宗教乐舞.

图示4

三、契丹辽乐舞的传承

契丹辽乐舞有较为悠久的文化积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乐舞音乐文化,这些乐舞音乐文化现象比较完整地保留在辽代的宫廷音乐阵营里,与其他的音乐文化品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契丹辽自身的各种乐舞特点的音乐体系.

契丹辽乐舞多姿多彩,许多民众喜闻乐见的乐舞形式,传承久远.契丹辽乐舞艺术对金元音乐舞蹈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如:“祭山仪舞”延至元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祭山文化,直到近代在北方草原民族的乐舞形成中仍可找到它们的踪迹.比如,现今内蒙古草原上的盛会“那达慕”大会,深受契丹的“碲林乐舞”的影响和传承,契丹的特技乐舞直到近现代蒙古族舞蹈《灯舞》《盅碗舞》中,还保留有它的表演特技.如:契丹的《竹马舞》:主要是萧太后狩猎活动而产生的舞蹈,应该是现代二人转发展的前身.又如:《反弹胡琴舞》在敦煌石窟壁画中,有反弹琵琶的舞姿,甘肃舞蹈工作者以这一典型的舞蹈肢体语汇,创作出了享誉中外的大型的舞蹈《丝路花雨》,体现了契丹的乐舞的继承与创新.

综上所述,契丹辽乐舞北方的游牧文化艺术,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在契丹辽乐舞的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音乐舞蹈文化艺术上的民族性、地域性,多元性,是赤峰本地区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这些文化艺术跨越了历史的时空,给我们留下了一段非常美好的记忆.因此,传承和研究契丹辽乐舞的音乐文化艺术,使得这一艺术的瑰宝在新世纪重放光芒.

——————————

参考文献:

〔1〕项春松.赤峰古代艺术[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2〕张艳秋,顾亚莉,周玉凤,史宝善.走进辽王朝[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3〕王福利.辽金元三史乐志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李晓峰.契丹艺术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5〕程辉.契丹王朝[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3.

〔6〕孙耀良.呼啦集[M].内蒙古自治区新图书准印(2013)26号,2013.

〔7〕李宝祥.寻觅.守望.放歌[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结:

适合音乐文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音乐文化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音乐期刊

2、北方音乐期刊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