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弋湖边的小村镇方面论文怎么写 和青弋湖边的小村镇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该文是关于青弋湖边的小村镇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青弋湖边的小村镇

田友国

赤滩的往华

青弋江从章渡往前流,流至泾县县城泾川镇之东,这里便有一条老街,青弋江紧贴老街城墙流下去,拐个弯,便流到了赤滩.赤滩建于宋代,一眼望去,都是青砖、黛瓦、马头墙、雕花窗、冬瓜梁,四水到堂,属徽派建筑,有平易、亲切之貎,任何一个屋檐下,都有三两人坐在竹椅、木凳上,嗑一把瓜子,抽一杆烟袋,促膝拉家常.也有狗、猫伏卧于太阳下、居民脚边,或小睡,或看街景,或听动静,十分怡然的神态.狗、猫为赤滩血统,土生土长,叫声也沿袭了宋狗、宋猫的口音.屋檐下,另有一种风景是摊铺,陈列着地道的山货、土产品,与水产品,多为邻里互通有无,也赚外地人的钱.也有货郎肩挑担子,手摇小鼓,从街头走来,一路叫卖,走到街尾,再折回来,继续叫卖,往返不止,也不觉累,声腔也不嘶哑.

从外面进入赤滩镇,得经过三座牌坊.第一座巍峨,上有横匾,书四字,曰:赤滩古镇.下有一幅楹联,上联曰:展现宣州文房四宝传统文化;下联曰:珍藏异国佛陀舍利国际圣宝.楹联透露着一种信息,就是赤滩人文底蕴厚重.其坊上,还歇着蜜蜂、蜻蜓,与鸟,牌坊便生动了许多.第二座立于街口,正面书曰:古镇赤滩;反而书曰:古镇揽胜.再往里走,便是一条老街,街面不大,也不长,约200 米,老街上立第三座牌坊.穿过坊廊,有三个道口,分别到达三个景点:一曰塞外江南,充满了边塞游牧风情,那里有大草原,约100 亩,漫无边际,亦可射箭,亦可骑马,亦可放风筝,亦可篝火宿营;二曰岩龙禅寺,讲经弘法,听经闻法,是福慧双修的地方;三曰清民一条街,独轮车在青石板上辗出深深的印痕,是温习赤滩往华的地方.

赤滩是琴溪、青弋江汇合的地方,可以说,赤滩也是一座古码头.因水,也因码头,赤滩便成了一座商贸集镇.山里山外多特产,比如材炭、山珍、茶叶、竹器、木器,还有水产品,从远处水运至赤滩交易,赤滩也有赤滩的特产,琴鱼、蛏干、腐乳、青螺、鹰龟、麻丰糕、牛尾狸之类,是贡品,也是名品.相传,清乾隆帝游赤滩,访一位老农,老农受宠若惊,下塘捕获蟮鱼,切成段状红烧,佐以姜、盐、酒、糖、酱油、大蒜、火腿、鸡清汤、芝麻油之类,起锅献给乾隆帝品尝,乾隆帝唇香齿醉,食欲一振,见鳝鱼片两边低,中间高,形如马鞍,便命名这道菜为“马鞍桥”.旋即,赤滩菜馆竞相推出“马鞍桥”,大赚山里山外商人的钱.当然,赤滩居民也会采集当地名特产,放竹筏,或泛舟,顺青弋江而下,至马头、弋江、西河、湾址、芜湖,进行贸易,也有上溯者,至章渡、桃花潭、太平湖贸易的.

赤滩名菜多,比如方腊鱼,方腊鱼与方腊有关,公元1120 年秋,方腊聚众起义,动摇了北宋江山与统治,但宋朝调兵,想扑灭这场农变.翌年春夏之交,方腊率部在歙州与宋军交战,敌不过宋军,便逃至赤滩附近一座山上,居高固守,宋军围困叛兵,以断粮草欲迫方腊投降.山上有一池塘,鱼多,虾也多,方腊便令士兵将鱼、虾投向山下,以迷惑宋军.宋军果真认为叛军占据粮草,便退兵.于是,赤滩百姓以方腊退宋军创制了一道菜,即取新鲜鳜鱼,红烧鱼头、鱼尾,再放在长盘两端;另油炸鱼中段,至金,再配以清汤、蕃茄酱略烧后,放入长盘中间.然后,油炸12 只大虾,卧于长盘边沿,并将这道菜取名方腊鱼.后来,方腊被俘,由宋廷处死了,但方腊鱼一直传了下来.

琴溪之边,有一座琴高峰,独峰、高壁、寒烟、溪花,合成一种意境,古时又称琴高台,面溪的峭壁上,便是“琴高台”题刻,篆书,为南宋泾县县令林淳的手迹.另有摩岩石刻,书两字:仙峰,字大盈丈,笔下涌仙气,为清康熙年间书法家陈孝所题.何谓仙峰,承载的是琴高公曾在这座山峰上炼丹,修行,乃至成仙的故事,仙峰上,有隐雨岩、炼丹洞、金鸡石.金鸡石虽为石,却作引颈振翅状,并能发出啼鸣,叫醒琴高公炼丹.

清乾嘉时,性灵派代表人物袁枚作诗《琴溪相传是琴高骑鲤处》,说的也是琴高公控鲤升天.相传,琴高公将炼丹的药渣倾入琴溪,久之,变成了一条条小鱼,鳍窄,尾曲,龙头,凤眼,长不盈寸,至夜,露珠滴琴溪,小鱼便游于琴溪水中,间或发出琴声,悠扬,动情,故得琴鱼之名.琴鱼虽小,皮却鲜醇,肉也醉美,吃一口,回味绵长.琴鱼为仙鱼,天然野生,多栖于滩头,为琴溪独有,以竹篮、篾篓之类便可张捕,亦烹制,亦茶饮,即在沸水中置、糖、茶叶、茴香,将琴鱼炝熟,再用炭火烘成琴鱼干,藏于器具,有亲朋好友上门做客,取琴鱼干沏茶,喝一口,终身难忘.南宋诗人陆游作《冬夜》,盛赞琴鱼曰:“一掬琴高鱼,聊用荐夜茶.”目前,另有一说:琴鱼可药用,抗癌.

琴高公炼丹的地方,也是皖南第一漂的起点,其终点在赤滩.皖南第一漂名符其实,一是取琴溪河九曲回肠一段,水势湍急,滩密岸诡,可谓险;一是自琴高山至赤滩镇,沿途风景独特,有一幅长约8 公里的画卷,可谓美.既险又美,或刺激,或怡心,自然在皖南数一.

漂流凭借的是竹筏,浮力大,稳性好,制作也简单,就地取材,以火烤真竹的粗端,使之弯曲,呈弧形,向上翘起,作筏艏,减少水的阻力;细端做筏艉.竹筏是用刺竹捆扎若干真竹而成的,竹篙一点,便如箭而下,钓鱼台、琴溪桥、窑壁山、杨树林海等景点便会依次出现.尤其琴川涝,滩礁相间,曲里拐弯,涛声如雷,令人惊心动魄.正由此,琴川涝才是冲浪的河段.胆大的乱点竹篙,竹筏便在水中颠沛,左冲右撞,溅飞水花.胆小的则慎点竹篙,将竹篙插入河床,以减缓与激流的碰撞.水浅处,竹筏与鹅卵石相遇,便会发出摩擦之音,却悦耳,如打击乐.当然,也有水缓的河段,竹筏便自由自在了,如果在明月下轻点竹篙,更是悦心了.

马头的闹热

赤滩之下、青弋江东岸有座马头镇,古名马头矶.

马头矶建于宋代,有了街与巷之后,便名为马头镇了.较之赤滩镇,马头镇曾经更加热闹.至于何谓马头镇,一则源于水兴,这里曾为青弋江上第一古码头,泊位有10 多处,船筏泊岸长3000 多米,“码头”与“马头”音似;一则是青弋江边立一座山,山势高耸,峰如一匹马的头部,眺望着古往今来,故名马头山.由此,便有了马头镇之名.马头镇千年流淌着青弋江,而青弋江两岸各立一座小镇,江东名马头镇,为泾县所辖;江西名西马头,由南陵县所辖.

马头镇有“泾川锁钥”之誉,至今,其匾额还悬于居民的自豪中.公元1771 年,乾隆帝派江恂知泾县.江恂由青弋江坐舟履新,见马头镇地理形胜,布口岸,立作坊,行竹筏,挂船帆,马如游龙,车如流水,又有商贾往来,占尽了青弋江水运控扼之优势,便发出感慨:“舟车辏集之所,货物集散之地.”江恂通经史,工书画,喜风物,便欣然额匾,曰:泾川锁钥.其为篆书,清新绝俗,笔力遒劲.之后,镌刻于一条石,嵌入马头矶绝壁上.马头镇的繁华、风光,与荣耀,由明而清,历540 多年,“泾川锁钥”言丽辞采,四字便概括了.

以重镇誉马头镇,也是一种言辞.曾经,马头镇常居人口有6000 多人.

临水码头多为旅客来往、货物装卸,也一定会带动商业的发达,马头镇便是这样.长长的老街,青砖、黛瓦、马头墙、青条石、鹅卵石,与徽派建筑无异,但立着的药店、酒肆、当铺、绸店、客栈、布庄、鞋店、茶楼、陶瓷店、柴炭铺、木匠铺、篾器店之类,较之青弋江别的古镇而言,要密得多,门面也阔气一些,风吹来,店铺的旗幡飘扬,也有民国女子的旗袍翻卷着浪花、风情,与美丽.

不过,马头镇另有一种风情是,店铺都挂着灯笼,至傍晚,灯在笼里亮,有风拂过,便摇曳起来,一条街荡出了轻轻的涟漪,颇有风韵.尤其是客栈、酒肆、茶馆,带有浮华,垂挂着一串串大红色的灯笼,甚至,从二楼的屋檐垂向地面的青石条,有点张扬,有点煽情,也有点诱惑,于灯笼的映照下,靡靡之音飘向街心与青弋江,当然,也有红唇、翘臀、媚眼、水蛇黄蜂腰闪现在窗口.这是掠发斜行、身滑肉冷的地带,女子的脸上涂抹过厚厚的香粉,但,风尘还是从香粉里冲出来.

这些风尘女子大多是外地人,流落至马头镇,开展另一种贸易活动的.唐代诗人王建在《当窗织》中曰:“当窗却羡青楼娼,十指不动衣盈箱.”说的是织妇的叹息、辛酸,与痛苦,即便是一生勤织,也比不上青楼娼女的一夜弄姿与欢客.

青弋江百舸联樯,孕育了马头镇文化,疏密的白帆、绰约的船影、无眠的渡口,与岸边风折的杨柳,构成了一幅皖南水墨画.至夜,斜月下,诗人入舟行吟、远近的渔歌、断续的捣衣声,与舟客的饮酒声交织在一起,亦雅亦俗,亦庄亦谐,虽未像秦淮河诞生那么多的名诗、名女,也没诞生那么多的风流韵事,或许,马头镇比不上六朝都会南京的繁华,桨声灯影不足十里,歌女花船也掀不起波浪,马头不过是一座小镇,与南京不在一个参照系内,但,马头也引来文人墨客几度心折,王昌龄、李白、贾岛、王维、杜牧就来过马头镇,并从马头镇渡口泛舟青弋江上,有一些诗句便是马头镇给予的灵感.

至今,马头镇还有保存较好的3 条古街,名上街、中街、下街,都依着青弋江,蜿蜒而弯曲,而另一头是一片庄稼,绿油油的.这3 条古街宽4—5 米,可车水马龙,也可人行、狗溜,多为明清建筑.上街有一座民居,曰大夫第,为石门楼,比一般民居高出半截,门前有石阶.另有一座民居,曰进士第,门楣高大,雕梁画栋,透出一种荣耀,门前的一对石鼓,用斑驳的色彩讲述着过往的骄傲.上街居民大多身份高贵,府第的阔貎便是明证,临街的墙面上锲着一两个栓马扣,进士及第后采禄博仕,便骑着马荣归故里,马得有个地方系着.所以,上街又名大夫第街.不过,上街现已衰落,进士第、大夫第荒凉残照,墙脚长了青苔,正往上爬,古井旁的老树也佝偻了.

中街与青弋江垂直,商铺一户连一户,又名商业街,明清鼎盛时,这条街的店铺有200 多家,一部分为本地土生土长的商家,一部分为客居马头的外地商家,外地商家赚金后便定居下来,也成了本地商家.那时,这条街仅商品搬运工就有200 多人,可见商品之多.但,风雨侵蚀,几多沧桑,昔日的辉煌早已淡去,马头墙、黛瓦的缝隙冒出一二株小草,营养不良地佝偻着,只有几家木匠铺、铁匠铺、篾匠铺、土产日杂店还有点生气,另有一家名曰集贤居的饭店,生意还算红火,给这条街撑了门面.这条街留下的多是一种回忆,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门前,望着残街,却望不见久远的繁华了,只能借着记忆,温习一下家族过往的岁月.一天之中,最有生气的时候是早晨,还有傍晚,街上会出现匆匆的身影,居民或上班、下班,或到青弋江边渡船、洗衣.余下的时间,这条街就一个字:静.

更静的是下街,偶有几声蝉鸣、猫叫,与门轴转动的嘶哑.居民摇动着芭蕉扇,极轻,唯恐发出什么声音来.闲聊陈年的旧事,即便口若悬河,声音也压得很低,生怕惊扰了老街的睡梦.的确,老街入睡了.有时候,三五个小孩在老街上呼喊、追逐,老人会立即劝诫道:“轻点,轻点.”是提醒小孩别摔倒了,还是提醒小孩别吵醒了老街?或许兼而有之.下街与青弋江平行,古时,多手工艺作坊,又名作坊街.现在,作坊稀少了,作坊街也隐遁起来了.有一幅对联曰:“也有山也有水无人照看,落中花落中柳落泪伤情.”说的就是下街乃至马头镇的现状,以及居民的心境.不过,下街正是用这种静态收藏着纯朴的民风、留连的沧桑,与朝朝暮暮.

说马头镇,不可不说三圣殿.三圣殿呈宝塔形,耸立在马头山上、舒卷的烟雾里,建于南宋.三圣殿墙壁,意境朦胧,一是距今近千年,古色古香;一是常由雨霏、所绕.最初,这座庙宇不叫三圣殿,名曰三神庙.当时,马头镇居住着1000 多户人家,只有吴、王、曹三大姓,又是三大姓合资建造的庙,故名三神庙.后来,这座庙里供奉三圣,即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便更名为三圣殿了.

宣纸的舒卷

宣纸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页历史,也承载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作为古典书画用纸,宣纸原产于徽州宣城府泾县,故得其名.宣纸薄而不脆,即便存放千年,也是色泽如初,又名纸寿千年.

青弋江边还有一个小村庄,名小岭,坐落在山峦之中,村前溪水自古流淌,清澈一如既往,也许,在中国与小岭同名的村庄不计其数,但这座小岭不同凡响,一是周围雄峙着9 座山峰,山中又有13 个凹坑,小岭便居住在凹坑里,所谓“九岭十三坑”;一则是这座小岭是宣纸的发源地,这片土地上的居民种地、唱渔歌,还造出了宣纸.

宣纸始产于唐,但究其渊源,与东汉蔡伦的造纸术有关,蔡伦造纸术影响了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其弟子孔丹据蔡伦造纸术,曾在泾县的一条溪水边研制造纸,始终不渝,造出了一种绝妙的纸.当然,孔丹造纸的初衷是给蔡伦画像,以纪念逝去的先师,有一定的局限,事实上,孔丹造纸远远超出了他个人的初衷,也超出了历史的想像,可以说,孔丹纸便是宣纸的前身,泾县人的文化血脉里有孔丹的基因.至唐时,泾县人开始了试造宣纸,并有了配套工程,就是在山麓、沟谷、溪岸、河滩广泛培植青檀树,青檀树皮是宣纸的原料.事迹传到长安,唐高宗在太极殿龙颜大悦.于是,宣州府年年向皇帝进献宣纸,并成惯例,以至李治帝后世也沿袭下去.然而,战乱、时迁,与艺未传承,宣纸工艺失传了.

也是因为战乱,一支曹氏逃至泾县小岭,为首者名曹大三.那是宋末的一场争攘,烽燧相接,而小岭偏僻,没有箭伤,却有清溪、秀山,与很多鸟类.有鸟类的地方远离战争.曹大三有智识,一眼看上了这里,便令族人定居下来.曹大三原籍南陵虬川,那里山也秀,水也清,一条河流形似小龙,故名虬川,源自于三国魏时训诂书《广雅》曰:“有角曰虬龙.”在虬川,曹大三学得造纸技术,而小岭青檀树遍野,树冠高者达16 米,又有清清的溪水终年流淌,是造纸的好地方.于是,他与族人以蔡伦术为业,开创了小岭宣纸的生产.这一年,大约是公元1278 年,曹大三74 岁,已入暮年.

说造纸也讲究天、地、人合一,不是故弄玄虚,是一种遵循.天、地,指自然条件,而人,指人所掌握的工艺.造纸工艺相当复杂,少说也有100 道工序,比如采料、制料、配料、化浆、烧浆、捞纸、压榨、焙纸,仅皮料制作就有蒸、泡、晒、沤、踩、撕、榨、舂、切、洗、漂等工序,单说晒,就得选好木柴、天气,调控好温度、湿度,以缓慢散热.有些工艺是可言传的,有些工艺有禅意,只能意会与感悟了.公元1283 年,曹大三在小岭仙逝,享年79 岁.这样的高寿,与小岭的水秀山清、空气质量有关,也与他开创小岭宣纸生产、造福人类有关.

曹大三安睡在檀树下、溪水前,也是一张宣纸,或者说是小岭宣纸的一段历史.曹大三离世后,曹氏后裔承继了他的大志、纸槽,与工艺,并领悟到了造纸之奥秘,使宣纸生产出现了一个个新阶段.纸之所造,用料为先,强调的是原料.青檀树皮有韧性,可拉伸,吸附性强,是小岭宣纸最初的主要原料.后来,发现稻草抗腐烂,纤维性强,也能制成洁白、柔软的纸浆,也以稻草为宣纸的主要原料之一.而稻草、青檀树皮融合,润墨性更佳,画则神采飞扬,书则骨神兼备.这样一来,小岭宣纸便有了三大类,即特净宣纸、净皮宣纸、棉料宣纸,而不蛀不腐,抖不闻声,轻似蝉翼,是三者共有的特性.

明清时,竹、楮、麻、桑之类,又成了小岭宣纸的原料.往往,历时一年,一张宣纸才可面世,因为追求精细、完美,工艺越来越繁复,比如浸泡、蒸煮、灰掩、制浆、加胶、贴洪,少则三五天,多则一两个月,单说制浆,就是技术活,以青檀树皮、稻草制浆,浆与水会脱离,水中纤维易往下沉,但,兑进另一种物质,即杨桃藤汁,便调和了纸浆中的悬浮度,水中的纤维匀和、分散了,从水中捞出的纸无论是厚薄、结构,也都一模一样,而且,便于分张叠放、沥干、浸润,与焙晒.这种杨桃,又名弥猴桃,藤本植物,藤蔓藏胶汁,以直径约1.5 厘米居多,可长年割取,藤蔓屡伐屡生,取之不尽.

小岭宣纸生产草创于晚宋、元初.明时,小岭虽是分散的村落,却现坑坑遍纸槽的景象,曹氏大多从事造纸业,并生产出了一系列的名品,比如金榜、白鹿、潞王,荣膺了“宣纸世家”之誉.至清时,小岭造纸业更是欣欣向荣,宣纸及其工艺传向皖南,达到鼎盛.民时,小岭宣纸在芜湖、苏州、南京、武汉、上海等地设商号,消费者有口皆碑,称其吸附性良好,以笔试即可吸收墨液,又能适当扩散墨液,保持墨粒;用手取,纸如绵,不褶皱,轻轻摇动,便会发出柔和之声.而且, 远销泰国、韩国、缅甸、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还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摘得金奖.

小岭又名宣纸村.

然而,小岭的纸坑曾被兵燹过.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交火,战箭射向了小岭,小岭惨遭灭顶之灾,血染山河,村落一片废墟,曹氏蒙难,十有七八无辜身亡,稻草、杨桃树、青檀树之类的宣纸原料遍体鳞伤,小岭的纸浆也发出了.日军侵华前,小岭宣纸出口到了名古屋、横滨、神户、、广岛、大阪等都市,北海道、九州、本州、四国等大岛无不飘浮着中国小岭宣纸的气息.日军侵略的准星对准中国后,藏在九峰之下的小岭也数次中弹,伤口大出血,槽户坍塌,杨桃藤汁里也渗入了硝烟.伤口尚未愈合之际,内战又爆发,腥风中,小岭焙晒的宣纸瑟瑟颤抖,如秋里的枫叶与荻花.小岭曹家也出过著名的塾师,工于诗词、书画,或泼墨,或空淡积墨,可谓书画之佳品,但在血雨中,其中的墨趣、墨韵也被淋毁了.

战争之后,小岭很快修复了创伤,宣纸生产翻开了新的一页.如今,小岭还有古宣纸文化遗存,比如古檀、石槽、石碓、晒场.山水苍翠之间,立了一座蔡伦祠,由大厅、边屋构成,约300 平方米,供奉着蔡伦像,也是一座名胜.自明代建立,小岭便立族规: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举族以香火、花炮凭吊蔡伦,感念先圣的德泽,祈求纸业的红火.

小岭没有忘记曹大三,汪义坑上就立着一座曹氏三公塑像,高约3.1 米、宽约0.8米、厚约0.7 米,为优质花岗石雕塑,光泽明亮,坚硬密实,耐腐蚀,由曹大三后裔曹康宏先生选定.曹大三像的下方是盛开的莲花,宝座之左刻一轮红日,之右刻一轮明月,都含普照小岭之寓意,强调的是曹大三的功德.宝座正面的莲花瓣上刻着几行字,为曹大三传记,行文多与造纸有关.

这是一种历史的记忆.

责任编辑:王长红

作者简介:田友国,男,1986 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长江文艺》、《当代作家》、《上海文学》、《作家》、《延河》、《鸭绿江》、《山东文学》、《北方文学》等期刊上发表小说、散文等作品以及文学评论190 多万字,并出版长篇历史文化随笔《仕波政涛》、《铁规铜宗》、《隐弓啸箭》3 部.

青弋湖边的小村镇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青弋湖边的小村镇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青弋湖边的小村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小论文排版与格式

2、小论文查重

3、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4、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5、数学小论文三年级

6、大学生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