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跟基于建构主义的经管类专业硕士能力培养方面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创新能力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创新能力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的经管类专业硕士能力培养

摘 要: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被公认为是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偏软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被广为诟病,人才培养的规格难以满足时展的要求,培养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目前一些高校在经管类专业硕士的培养上,出现重“量”不重“质”现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普遍不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个别培养,轻合作交流;重指导式教学,轻启发式教学等四个方面成为影响经管类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针对现行经管类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从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重合作交流,创造开放学习氛围;重能力培养,提高创新研究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出改革构想,从而将建构主义理论更好地融入经管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以改善并提升经管类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建构主义;经管类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8)05-0098-08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拥有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关键.在国家政策、人才市场的引导下,近年来我国专业硕士人数不断增长.2015年全国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招生比例已经近乎达到1∶1.然而,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为社会培养出的创新能力的人才鲜见,同时高等院校又缺少对专业型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深入研究,使得专业硕士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培养模式上都存在缺失.[1]

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被公认为是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2],尤其是发展日新月异的经济、金融类专业的研究生.而且它还有利于增强经管类专业学生服务社会及就业创业的能力[3],为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个问题.袁本涛等人从体制和机制、物质支撑条件和研究生本身三个方面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4]12-20,认为守旧的传统教育理念、落后的教学体系以及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等方面制约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5].有学者则从参差不齐的导师水平、不断下降的生源质量、严重的近亲繁殖现象和不合理的培养过程等原因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足[6],认为缺乏创新与创新意识的研究生、缺乏创新实践和创新素养的导师以及不合理的招生和培养模式也导致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难以提升[7];薛静等人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培养机制、公共的创新平台以及有效的自主创新活动载体与相关的环境和氛围[8].此外,还有人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归纳为:学校对创新意识培养的不足、导师责任感不强、研究生的创新实践和素养不高、培养经费不足与科研导向模糊等[9].

除剖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低效的原因外,很多学者就如何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展开了大量研究.吕改玲等从大学学科群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要丰富课程教学、强化科学研究训练和加强导师指导[10],叶海智等人将波兰尼(MichaelPolanyi)的默会知识论应用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并在知识构建、师生构建和团体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策略[11].也有人提出创新能力是对已有知识进行科学的思维加工,并产生新知识的本领[12],因此要从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创新型人才的心理品质,提出了研究性教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具体应用[13].此外,还有人提出了“1+PIE”的培养模式,主张利用产学研合作提升经管类专业硕士的创新能力[14],通过分析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提出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并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设计学生的培养计划[15].张协奎等人的实证研究也很有启发,他们从广西大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市场需求来调整课程设计、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以及构建“产学研用”合一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6].

虽然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研究,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并相应地提出了改进措施.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些研究大多是以研究生整体为研究对象,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从而对现实的影响难尽人意,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状况并未得到长足改善.现行经管类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仍停留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凯洛夫(NAKaiipob)的五步教学法(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学生面对问题时缺乏独立深入的思考.同时,当前经管类专业硕士课程教学体系中实践环节较少,调研和考察的机会不多,进而导致理论与实践衔接不紧,探索新领域的创新能力不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经过学习、实践与反思,其经验系统发生了重组、转换或改造,由此形成了建构出的学习结果.[17]就人才培养而言,同样需要学生通过实践和反思来建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整合.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知识的意义存在于情境之中,学习是与情境相联系的.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才能结合已有经验去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并赋予其新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偏软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被广为诟病,争议的焦点是人才培养的规格难以满足时展的要求,[18]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表现为“继承有余,创新不足”[19],培养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20].为此,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视角,分析现行经管类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当前经管类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2009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21]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在经管类专业硕士的培养上没有领会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见精神,没能落实对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差异化地培养,并开始出现重“量”不重“质”现象,特别是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开始暴露种种弊端和不足.

(一)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普遍不足

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总体不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从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共选择7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以问卷的方式就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展开了调查,其中有一项指标专门调查毕业研究生用人单位、研究生导师、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以及在校研究生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高校有53%的研究生导师和47%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认为硕士生的创新能力一般甚至较差;硕士生自己评价自己创新能力低的比例有51%;用人单位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一般”和“差”的比例合计高达68%,也就是说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基本上是不予认可的.[22]

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考察,论文成果是不可或缺的判断因素.有人以教育部某直属重点大学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抽取2002-2003年度的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专家评议表126份,对专家的评议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23]:

数据表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优秀率低,且不合格论文占有一定比例,这说明我国研究生不仅学位论文总体水平堪忧,总体上创新能力也不高.其实,这些数据还是在培养学位“和稀泥”以及照顾放行的情况下才能保证的,如果各个环节的老师坚持一点学术原则,不合格的数字会更大.

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是极为重要的途径.但是,从教育部71所直属高校研究与发展课题情况(自然科学)的统计数据分析,研究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的研究不够广泛.(见表1)

(二)影响经管类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很深,而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基于主客两分的认知思想.这种认知观念认为由于客体的基本特征是可知的和相对不变的,所以知识也是稳定的、客观的、可靠的,因而人们通过学习可以获得对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认知,了解真实世界,从而在他们的思维中复制世界的内容和结构.进而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习得事物及其表征,使外部客观事物内化为其认知结构.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团结协作解决问题.显而易见,基于这种主客两分的认知思想的传统培养模式并不能很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倾向于把知识看成是由外部输入的,学习就是要把外在的、客观的知识转移到学生身上,由于知识是由语言来表征的,教师只要把表征知识的语言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就能获得表征客观事物的准确知识.因此,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中,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知识的积累固然可以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条件,但知识转化以及实践中团队协作等能力更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的是凯洛夫五步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层次的教学,然而学生缺少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过程.当前,经管类专业硕士教学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导向,轻视能力培养,也不注重启发研究生的思维,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国内某高校的一份问卷调查中,有近65%的学生要求学校进行教育模式改革,加强创新意识教育[27].《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完全不同.邱灵敏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经管类硕士点的高校做过调查,发现在广西这些高校的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教学与本科雷同,硕士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教学内容重复,并没有体现硕士研究生该有的层次.[28]57因为经管类专硕是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思维的学生,若教学内容与本科雷同,势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易形成广大学生的被动思维方式,妨碍研究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研究意识、探索精神的提高.

第二,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传统的知识观视知识为现实的客观反应,是封闭的、稳定的,可以从外部加以研究的意义系统,因而并不主张深入事物当中、在实践中学习.然而创新实践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管类专硕要求培养能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能胜任企业经营管理并拥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重理论、轻实践教学会导致培养的学生“纸上谈兵”,缺乏实际情境的操作,纵使有创新思维也难以转化为创新能力.

据调查,经管类专业研究生中有62%的学生呼吁学校应提供研究生实践平台,57%的学生要求教学培养中的研究课题应与专业实习相结合[29].一份清华大学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报告表明,有61%的研究生“一般”“比较少”“没有”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仍然有6516%的研究生“一般”“比较少”“没有”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4]16这表明我国研究生创新活动参与程度低,学生缺乏实践,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以致专业创新思维和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和锻炼.有人对我国高校80份工商管理硕士的人才培养方案做过调查,发现只有38%(30份)培养方案明确提到与企业建立了联合实践基地,而在34份应用统计硕士人才培养方案中,仅有1份培养方案明确提到.[30]141此外,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重理论课轻实践应用.例如广西师范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课程虽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但课程安排缺乏重点,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在联系不强,且实践性、前瞻性、创新性课程较少(见表2)[28]57.在对80份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方案进行统计后得出:课程学习、综合实践、学位论文学分的平均占比分别为93%、7%、0,综合实践、学位论文的学分占比很低,并且理论课程与应用型课程的开设门数的平均比例约为3∶1.[30]141这使经管类专业硕士进行专业学习的选择层次降低,知识面偏窄,遇到实际问题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缺少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互结合、转化的能力.由此可见,原有的课程设置阻碍了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的发展.

第三,重个别培养,轻合作交流.

纽曼(JohnHenryNewman)曾在《大学的理想》中说:“知识的交流无疑是才智扩展或者说才智启发的条件或手段.”[31]传统教学强调对学生的知识输出,重个别培养,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同行协作.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学习者通过与其他学习伙伴的相互讨论,使不同的观点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使批判性思维得到锻炼,这有助于学习者突破自我认知局限,拓展思维广度和认知结构,最终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可见,加强同行间的协作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大多是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培养,平时也都以“师门”为单位开展活动,课外活动相比本科时大大减少.因此,学习、生活、研究相对封闭,与其他专业、其他学科的研究生交流的很少.另一方面,由于受经济条件或学术壁垒的限制,我国研究生参与国际、国内学术活动的机会不是很多,学校面向研究生、为研究生开展的学术活动也很少.例如针对教育部71所直属高校研究生参与科技服务课题情况的调查,发现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明显不足(见表3).同时,由于研究生本身参加学术活动的意识不强,而且不少学校并没有对研究生的学术活动进行制度上的保证,因而学术交流没有形成一种风气、一种必要的学术生活制度.高校对研究生的个别培养以及研究生缺乏学术合作与交流,使得我国研究生既缺少交流表达的机会,创新的、灵感等也不能相互激发,从而导致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缓慢.

第四,重指导式教学,轻启发式教学.

传统教学观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它是高度结构化的知识,是按概括水平高低层次排列的.教学设计首先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任务分析,逐渐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生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案,在展开教学时,让学生从低级的基本知识技能触发,逐渐向上,直到最终的教学目标,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学习方式.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习者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认识世界,不断地构建知识.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数量剧增.课堂教学通常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一二百人.导致任课教师只能采取指导式而非启发式教学,这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有学者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做过研究(见图2)[35],在接受调查的导师中,80%以上时间采用讲授法的老师数量占6538%.有学者在对34份应用统计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做出统计后,得出其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的结论,并认为其对案例教学、模拟训练不够重视,仅有47%(16份)的培养方案提到了案例教学法,仅1份培养方案提到了模拟训练.[30]142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培养的多样性、多层次性以及创新能力的多元性相悖,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也逐渐陷入了“放羊式”.这样一来,学生在学校规定的课程学习时间得不到任课教师的有效启发,课余时间得不到导师的有效指导,创新思维严重缺乏训练.在这种培养方式下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可想而知的.

目前经管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表明,传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忽略了实践与应用的统一,以致学生难以达到知行合一.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恰好可有效弥补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强调“情境”的运用,突出教育内容的实际应用性,提升学生在实践中联系理论的能力;倡导团队协作,促进学生间的思想交流,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此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们对于客观存在的一种意识构建,所重视的不是知识是否为真理,而是构建知识的方式.在这个构建的过程中,每个人已有的知识和观念是不同的,从而理解和认知新事物时所形成的新知识也存在较大差异,这打破了禁锢思想的牢笼,解放了人的个性.因此,将建构主义理论融入经管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无疑将显著改善并提升经管类专业硕士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和效率.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经管类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改革构想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应该像传统教学那样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之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为此,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36].而经管类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不足决定了建构主义理论对其改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将建构主义贯通于创新能力的整个培养过程有助于提高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经管类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中,要注重结合一定的实际生活背景,在生活化的环境中对知识进行摄取[37].经管类学科既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又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的特点,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其在培养方式的构成上既应具有理论的教学形式,更应包括无限接近社会与企业真实管理情境的体验感悟式教学方法.[38]因此,将情境教学更好地融入经管类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能够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实际经验及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速地认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最后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经管类专业硕士可重点从三个方面开展情景教学:一是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做中学”,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启发性、参与性和性等特征,特别适合用于经管类专业硕士教学.学校应鼓励教师收集整理案例,加强经管类案例库建设,并从制度上规范强化案例教学.二是开设模拟实验课程.例如,金融专业硕士可在专业模拟实验室通过网上模拟交易平台来进行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产品的交易操作,使其仿佛身临其境,真实感受各种实际问题,并尝试凭借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三是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和企业联合共建实习实践平台,通过将学生置于真实的职业背景中,直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为其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现实土壤;另一方面,可以和企业一起联合培养学生,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或提供相关数据资料和实地调研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能力.

(二)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经管类学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所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广,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经管类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再由老师加以科学合理的引导,最终将发现的问题转变为创新的起点和开端.

事实上,真正的创新,真正的科学发现,往往发轫于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经管类专业硕士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呢?从学生“学”角度看,在老师上课过程中,学生将学到新内容、新观点以及在真实管理情境中所受到的启发以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课后,以笔记为基础,进一步琢磨老师的讲课思路、阐述问题的方式以及最后所要达到的目的,等等.从老师“教”的角度看,一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问题和框架,并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学科前沿中的热点问题,迅速提高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学科的能力.这样,便可“以不变应万变”,迅速找到当前某些热点问题在知识体系中的响应位置,提高学生在瞬息万变的学科知识海洋中的敏感度并迅速做出作为该学科学生所具有的反映;二是要训练学生在基本问题中找“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科的前沿地带发现问题,寻找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小学到高中,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致使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到了大学,老师作为专业学科的引路人,应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形成其批判性思维.特别是研究生阶段,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的课程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抓“问题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而不是学完某门课程后,头脑里仍然是一片空白,搞不清楚究竟有哪些问题值得研究,这就没有达到开设硕士学位主干课程的目的.

(三)重合作交流,创造开放学习氛围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单凭学习者一人是很难实现意义构建,学习者必须学会协作学习.学习者要通过与其他学习伙伴的相互讨论、剖析和解释,突破自我认知局限,拓展思维广度和认知结构,最终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结构[39].经管类学科不是纯技术学科,其社会性的内容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经济与管理工作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沟通、交流,特别是其组织团队合作的能力上.因此,在培养经管类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将他们以团队形式组织起来,将团队学习过程嵌入到探究式学习的流程中是很有必要的.

事物的意义源于我们的建构[40],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这种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这就启示我们,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的根源.[4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一个组织者的作用,按照特定学习任务将拥有不同学习经历的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并让小组成员就这一学习任务进行分析和解释.在情境教学模式下,受典型人物的启发,学生思维开始产生碰撞,而这些促成了学生知识与能力再次自我建构的驱动力.届时,不同的人便会提出不同的见解.于是,这个协作会话的过程就会在无形之中帮助学习者打开自己的视野,碰撞出自己灵感的火花,进一步拓宽自己信息渠道、分析视角,将学习过程向前延伸,完成外部知识的内化.

(四)重能力培养,提高创新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的提升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是其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尤其对于经管类专业研究生更是如此.导师的科研项目作为研究生科研实践的重要平台,通过导师指导以及真实管理情境的研究训练,最终达到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前,导师就如何选题、如何调研、如何选择研究方法、如何研究问题等对学生进行的指导,以有效提升其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步骤如下,第一,科学选择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及所具备的能力,按照导师教授的选题方法与逻辑路径,选择科学的、可行的研究课题,并对所选课题的价值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进行可行性论证,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第二,制订与实施研究计划.针对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传授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同时,协助学生制订研究计划、调查方案,并组建高效的调研团队,指导实施调查、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和撰写研究论文等,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第三,评价、反思与提升.针对整个研究过程,归纳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策略,通过该过程的螺旋式循环,更好地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思辨研究能力,这对于激发经管类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热情,锻炼和提高其科研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

创新能力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创新能力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创新能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偿债能力分析论文

2、偿债能力分析开题报告

3、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

4、盈利能力分析毕业论文

5、盈利能力分析论文提纲

6、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