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跟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认同的生态文明维度析论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生态文明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认同的生态文明维度析论

关海宽a,卢园园b

(河南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法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

生态文明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展,也是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突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本参照和依据.当代资本主义和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陷入或遭遇生态危机的发展困境,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素的存在或局部存在并发生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具体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形态,虽然由于多种原因同样在发展中出现生态恶化现象,但其从根本上有能力遏制生态危机,维护和促进生态文明的实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能够积聚社会正能量,是体现出与当代资本主义相比较优势,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认同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关键词:生态文明;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认同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3-0036-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联研究”(12AKS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关海宽(1980-),男,河南淇县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卢园园(1984-),女,河南洛阳人,河南大学法学院辅导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生态危机后果,生态文明成为人们共同的愿景和需求.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1]也是人类迄今最高级的文明形态.毫无疑问,对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负有主要责任.上个世纪60年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生态重建的理念,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身弊端和窠臼,使其难以做到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的衡平统一.事实证明,在实践中其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和扭转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总体趋势.生态文明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在相互物质和能量交换中的和谐共处,而“公有制社会的高级形态是一个合理的方式同自然进行交换的社会”.[2]232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形成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因此社会主义形态下更益于真正达到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形态,在现代化进程中生态危机问题逐渐显现并日益严峻,这严重削弱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认同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提升社会主义社会认同的基本维度

社会认同是人们对某种对象性存在表现出的社会心理趋向和状态.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其以克服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异化进而从整体推翻和消灭资本主义为己任,所以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在理论和实践中的矛盾和冲突就没停歇过.当今世界主要存在两种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国家政权是一种相互依附和支撑的关系,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将其社会形态认同作为国家认同的核心要义和主旨诉求.社会形态一旦丧失社会认同,则国家政权就失去了存在根基和合法性.提升社会主义形态社会认同需要在与资本主义形态的比较和对其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资本主义形态的历史进步性体现在其实现了人的政治解放,但与共产主义形态下彻底的人类解放,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能混为一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需要经历一个过渡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形态,而在社会主义形态下人的社会解放和生态解放为最终实现彻底的人类解放奠定基础.生态文明是生态解放的同义语或意义所指,生态文明体现着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进步和优越,自然成为提升社会主义形态社会认同的基本维度.

1.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及本真诉求.实现彻底的人类解放必须处理好人、社会和自然界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生态环境尚未像现今这样恶化,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也没有如今这么严峻.[3]这促使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多地将和精力投入到对社会领域(主要是经济和政治层面)现象及其本质的否定和批判,更多地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处理诉求,自然界领域或人、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则未能纳入其研究和实践的核心课题.但这并不意味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忽视了自然界对人、社会的根本功能和价值或人、社会与自然界关系和谐的根本性.在他们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有许多开创性和前瞻性的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思想和观点,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批生态学家,尤其是人类生态学家,是社会生态学家”.[4]

首先,人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直接也是自然存在物”,[5]209“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6]恩格斯也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7]410就是说,人本身就是自然界本真自主运动的产物,同时人的生存、延续和发展需要通过劳动在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中才能得以满足和实现.

其次,人类在利用和驾驭自然界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资本主义以前,人类在从自然界里获取生存和生活所需过程中对自然界的神秘或规律性作用更多是一种敬畏,对自然界中发生的造成人的生存和生活面临威胁或危险的突发性、破坏性事件更多处于被动或无能为力的境地.进入资本主义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越来越具有主动性、征服性特征,自然界受到的伤害程度和承受的社会压力不断加深.马克思和恩格斯此时已预料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新时代面临新的调整.要避免可能的生态灾难,需要审视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界可能带来的影响,重视自然规律对人类行为的管控.马克思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8]恩格斯也提醒人们不可对自然界肆意妄为,“我们决不像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7]998否则,就会遭致自然界的报复,“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7]998因此要合理安排人的活动.

再次,生态问题并非无足轻重,生态解放和社会解放一起构成人类解放必要的过渡或奠基阶段.恩格斯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转变,即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5]63自然变革与社会变革应当是同时进行的.受原苏联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中传播的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影响,许多后继马克思主义者或一些学者在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人类解放最终目标时,往往仅将社会解放作为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必经中间环节,这种认识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但绝对是片面的.其只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或者说政治、经济等社会领域的理论出发,没能从整体上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本真诉求.以至于忽略或降低了生态解放对人类解放的重要意义,未能将生态解放与社会解放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也是现实中存在污蔑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人类中心主义者或反生态者说法的缘由.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本真诉求,人们才能认识到社会主义形态与生态文明的内在统一性,从生态文明维度提升社会主义形态社会认同.

2.资本主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追求利润、积累资本、按照资本的逻辑运行的社会.”[9]“资本的逻辑”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产生的必然逻辑,是资本主义形态的生存和命运逻辑.其体现了资本的本性,即资本所有者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以追求利润、实现资本自身价值增殖为至上.为了资本增殖和获得高额利润,资本家除了在社会领域通过剥削和压榨无产阶级劳动者来实现外,对自然界(生产资料所在领域)则通过“自然剥削”——无限制地掘取、耗费、掠夺自然资源和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达到目的.“对于资本的逻辑,环境资源是无偿的,是追求利润的手段.”[10]对资本家来讲,主张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在投入生产前会限制资本的应用范围和运行深度,而且事后可能会分割和征收其已有财富和利益来进行生态重建和补偿,因此不关心、不保护及破坏生态环境也就顺理成章或成为必要.“扩张或毁灭”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下企业的固有法则.为了扩张和增长,企业所有者当然也不会同意和促使其支撑和管控的国家政权因保护生态环境而严格限制企业自主的生产经营活动.“资本主义是依赖生产不断增长的体系,因此,它本质上同破坏生态环境相联接.”[11]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内嵌的反生态本质决定了资本主义形态下不可能从根本上做到人、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和谐以构建起生态文明.

资本主义开创了工业时代,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先驱,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产物.正如生态社会主义者所断言,“在背后推动这场危机的是资本主义”,[12]“起因在于资本主义体系.它的荒谬性,它无限扩张和积累的非理性逻辑,它痴迷于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利润的生产主义,应当为人类陷入深渊负责.”[13]近些年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采取了一些改善国内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在国际社会也以环境保护者自居,对其它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批评、抨击和谴责.然而,“资本的逻辑”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国家难以真正站在人类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立场上去对待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其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表象立场和未能深入到问题本质的肤浅行动无法改变和扭转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困境.他们现在仍然是生态危机的主要制造者和责任承担者,“那些生活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占世界人口20%的富人,消耗着超过80%的不可再生资源和其他资源,也因此向生物圈内丢弃高达80%的污染物.”[14]

资本主义形态中资本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矛盾的不可调和,使得“进行生态改革也像其他改革一样是有局限的,因为改革一旦触及体制的本质,就会被利益集团所扼杀”.[15]鉴于自然界的终极决定性,人类生存和发展史的推进必定使资本主义形态走向崩溃和毁灭.作为资本主义替代者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态解放或生态文明是其应有之义和根本性优势.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针对资本主义因解决生态危机困境上的挫败和无能为力而出现的意识形态势弱和精神信仰空白,应掌握主动权,在理论和实践中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体现出的优越性提升社会主义的社会认同.此外,建设生态文明与提升社会主义社会认同是双向互动的.建设生态文明是提升社会主义社会认同的基本维度,反过来社会主义社会认同的提升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建立了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制度体系,以彻底的人类解放为最终目标,则必定会利用和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竭力为解决生态危机、实现生态文明而努力.因此,要不断巩固和加强民众对社会主义形态的认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为满足民众的生态文明愿景提供可靠的基础性保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面对生态危机问题及成因分析

美好的自然环境本应是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进步和优越的根本性体现,然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也正遭受着自然界的报复.“雾霾压城、黄沙满天、河流发臭、垃圾满城等很难与几百年来仁人志士所向往的社会主义联系起来.”[16]我国一些地方的空气质量破坏、土壤退化和饮用水短缺及污染等已经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存和健康.严酷的境遇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在当前同样面临生态危机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削弱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还要经历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并不可能立即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人和自然关系的彻底转变.正如社会主义社会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一样,生态文明的建设也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在很长的时间内,不得不承受旧的生产和技术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17]察究和正视生态危机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形态性根源和起因,是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性认同的逻辑基础.

1.社会生产方式的现实状况是根本原因.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下生产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及多层次性、不平衡性特点决定了一方面发展生产力或经济建设是其中心任务,以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生产关系领域除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外,私有制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发挥功能和作用.为了提升生产力水平和以产品数量多少为基本衡量标准的经济总量,人们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大了对自然界资源的开发、掠夺和吞噬,而对由此产生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往往持有一种自由放任的心态.生产关系领域内“所有权是社会体制的DNA”,[11]19由于监管和制约机制的缺失或不到位,私有制生产经营体系“将一切都转变为商品以获得短期利益.……它破坏自然,限制人类的创造力.它造就了异化的人类,威胁作为物种的我们的生存”.[11]1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企业与私有制企业都是市场主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中生存、延续和强大,利润同样是公有制企业及其之上的经济政治组织的基本目标和追求,这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选择.然而,在利润面前,许多公有制企业与私有制企业越来越相似,公有制生产经营体系本身所应承担的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维护生态环境责任逐渐淡化和减弱.与此同时,在国际上为了应对和粉碎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和从未放弃的颠覆图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现阶段关键是要在以推进经济增长为目的的科学技术上有大作为,建立起能够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抗衡和较量的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巩固、捍卫和发展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虽然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形态具有根本的一致性,但在阶段性国家发展战略中生态文明建设长期以来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下出现生态危机问题在基本层面就未能避免.

2.生态帝国主义的影响.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较早面对生态危机的恶果,从而引发了对人与自然界关系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反思.自上世纪60年始,这些国家成立了一些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为诉求的非政府组织并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就生态危机问题向政府施加压力.生态主义或环境保护主义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已经成为一个被广为接受、影响甚大的社会思潮.基于缓和社会对立和冲突、维护既定统治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以制定法律、政策的形式或举措表现出了对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重视.然而应明确的是,其不可能因此否定和抛弃关涉资本主义形态存在根基的资本逻辑.于是,生态帝国主义便产生了.所谓生态帝国主义,就是当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坚守资本的逻辑的前提下为改善国内生态环境实施的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环境破坏等转嫁生态危机的行为.“即使发达国家的环境有所改善,那也是以牺牲欠发达国家的环境利益为代价的.”[18]它们的资本投资更加国际化、全球化,其以帮扶发展中国家发展工业化为理由或借口加速将那些有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高污染、高耗费也伴随高利润的本国企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甚至把本国内的工业生产、生活废料和垃圾也想方设法转移、倾倒到那些国家,攫夺着那里的自然资源,污染着那里的生态环境.“美国甚至企图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支配世界资源,已经成了的帝国主义.”[18]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全球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犯罪”,是资本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本性在新形势下的必然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及经验不足等发展瓶颈,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学习与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成就和经验是基本需求.资本主义国家重点在高污染、高耗费工业进行投资、生产的资本和企业趁机进入中国,致使在生态文明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无法独善其身,难以摆脱生态帝国主义的消极影响.而且在我国一些地区生态帝国主义的存在和作用有愈演愈烈之势,成为当地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对此应予以关注和重视.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渐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无论在理论形态、制度形态还是道路的具体选择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关于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实现生态文明是其内在规定性目标和要求,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也意蕴着其出现生态危机的客观可能性.某种意义上说,即使没有生态帝国主义和外在的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威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的有待健全和完善仍可能会引发生态危机问题.原因主要在于:首先是理论有待丰富和完善,人们环保理念缺失和薄弱.无论是党和政府的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在思想层面大多数人一直以来还不能对生态环境保护筑建起自觉性认知,现有的认知往往是被动性的,是在生态危机出现后直接影响到个体生命和健康时才形成的.其次,制度需要建立和健全.治理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破坏生态环境的失范行为,应发挥制度的功能.我国当前关于生态文明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需要更加系统完整、成熟定型,已有的相关制度性规定的执行力度有待增强.再次,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方式方法等在实践中尽显不足,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求更为科学高效.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环境下的渐进性使得在一定时期和程度上,有效控制和治理人、社会的侵损生态环境的行为变得困难,为生态危机的发生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三、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认同的基本进路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认同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影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多个领域和方面.随着生态危机问题的突显,面对这一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世界性难题,明确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间的是非和责任极为必要.但中国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有效解决本国生态危机问题上并为世界生态危机的解决作出贡献,当前,这是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合法性问题.“生态危机的严酷现实促使人类冷静审视所走过的历程,从而积极寻求摆脱危机的途径和办法.”[19]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认同的基本进路.

1.理论的本真回归和与时俱进:生态文明在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认同中的思想前提.首先,深度回归和把握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纠正原有认识中的偏差和不足.就生态文明论域而言,我们需要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原初文本,在研读、总结和探讨中系统建构和把握原初文本中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提升其用来解决当代生态危机问题的思想价值.“马克思主要关注的是作为整体的人类和个体寻求解除束缚人类发展的所有‘奴役效应’的可能性.”[2]226要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形态理论蕴含着人、社会和自然界三维立体关系的科学认知和合理性存在状态的根本诉求,而不是把自然界排除在外.“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5]185-186“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5]187生态危机问题是资本主义形态不能自我割除和治愈的弊病,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生态文明,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形态为人类走向高度生态文明创建了始端性、基础性条件.

其次,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现实生态危机的倒逼唤醒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根本地位和价值.但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0]只有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形势和任务,促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时代化转变并进一步丰富与发展迫在眉睫.一方面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理论;另一方面善于汲取和借鉴古今中外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经验教训并上升到理论层面,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中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

再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下的生态危机问题和生态文明根本取向要做出合理的、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21]“我们不否认一般的原则,但是我们要求对具体运用这些一般原则的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下存在生态危机问题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掩盖和无视不仅无益于解决生态危机而且会降低社会主义的威信.这要求建构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围绕生态危机问题在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基础上从国情出发做出具体的、可信的解答和释疑,以利于民众形成正确的立场和理念,既不会因生态危机的出现而否定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能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历史性责任及提升个体的生态文明实践自觉性.

2.制度型构:生态文明在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认同中的基本保障.“既然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有限,那么要想控制人和自然的关系,就只能对人本身加强控制.”[9]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状况的消弭、生态危机的解决离不开对人及社会行为的规范和重塑.加强制度型构或制度体系的功能无疑是最佳、最有效的选择和切入点.

首先,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根基.在社会形态层面,不可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仍局部地存在着资本主义因素并发生作用,当然社会主义因素位于主体或决定地位.当前人类面对的生态危机,“对比之下,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分析表明,应该责备的不仅仅是个性‘贪婪’的垄断者或消费者,而且是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处在生产力金字塔之上的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23]133“资本主义的生态矛盾使可持续的或‘绿色的’资本主义成为一个不可能的梦想,因而是一个骗局.”[23]139对于当今世界存在的两种制度形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既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不能解决和消除甚至会加剧生态危机,那么就必须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新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既存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则需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同时,“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资本主义或非社会主义性质因素虽然在现阶段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或者说是特色之体现,甚至与社会主义性质因素同样“必须毫不动摇”,但其却是根本或最终目标要否定和消灭的对象,因此,切不可本末倒置,以资本主义或非社会主义因素取代社会主义因素的地位和作用,致使逐步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即:不能用私有制取代公有制;不能用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和两党制或制取代我国的国体、政体和政党制度等;不能用文化多元制度来取代马克思主义主导的文化制度;不能用停留于政治层面的虚伪的公平正义社会制度取代力求真正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社会制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根本制度保障,直接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认同.

其次,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深刻而持久的实践,生态文明制度建构能够在调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上取得立竿见影之功效,并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性.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纳入整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5]自党的十八大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26]并对制度内容安排初步设想后,党的十八届三、四及五中全会都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这既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下党和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决心,也表明了当前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迫切性.

再次,要立足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科学技术制度建设,注重科学技术发展的自然伦理价值取向.科学技术对建设生态文明而言是把双刃剑,以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以向自然界宣战、征服和支配自然界为取向,使其成为当前生态危机的重要动因.为此要加强生态文明性或绿色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技术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伦理价值取向规范、监督和引导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广度及深度等.生态文明制度及整个以生态文明为价值诉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型构及功能彰显无疑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由此也增进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认同.

3.行动方式:生态文明在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认同中的策略选择.以建设生态文明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认同的基本理路是:理论准备有利于澄清思想迷惑,制度型构则指明整体方向、确立标准,而有效的行动方式属于具体的操作或执行要求,关系着理念和制度的践行,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效能充分释放.

首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制度的宣传和教育.有了理论和制度,还要推进理论和制度的大众化传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制度转化为人们的意识和理念,才能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实践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一方面从到地方要形成专门的宣讲队伍和自愿者组织,利用各种途径和渠道特别是注重运用网络为主体的媒体平台,加大生态文明理论和制度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将生态文明理论和制度融入进学校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过程中,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制度的宣传和教育面对每个人、达及每个范围和角落且没有间断,引领民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

其次,组织相关力量从生态文明维度对资本主义形态进行科学的理性批判.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潮传入我国,在生态危机问题上,其总是对本国应承担的责任进行辩解、弱化和推脱,掩盖资本主义形态的不合理性和问题本源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进行攻击和批评,进而表达反社会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为此,有关部门和组织要整合相关力量从生态文明维度对资本主义形态进行批判,揭露其反生态文明本质,在比较中使人们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先进性,增强对它的认同度和支持度.要告诉人们面对生态危机“无论资本主义做怎样的调节、改善和改良,都无法改变其最终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命运.”[1]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用大众化的语言修辞撰写理论性文章或者与民众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思想交流和对话.

再次,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制度不能束之高阁,严格贯彻执行才是其意义和价值所在.一是党和政府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要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以夯实生态文明的制度性根基;二是重视和加强生态环境执法机关和执法队伍建设,对制度执行不力的责任机关或责任人及时通报、批评或撤职查办,提高执法效能;三是对违反生态文明制度的组织、集体或个人绝不姑息,严格依据相关规定追究责任和进行惩罚.

最后,优化政府生态行为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要重构政绩观,反对生态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让道的行为,将生态环境评估和检测结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核心参数,在生态危机较为严重的地区可实行生态环境问题“一票否决”的做法.另一方面整合负有生态危机治理职能的政府机关的权力,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正确的行动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能够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认同提供直接且持久的动力源,要坚持探索和革新.

4.积极承担建设生态文明的国际义务和责任,维护和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良好的国际形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动庞大的宣传机器极力渲染和制造社会主义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必将永世长存的国际社会氛围和环境.而生态危机的爆发及其与资本主义形态本质的内在关联为我们进一步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弊端提供了契机.“原始社会时期以及农业社会时期所爆发的生态危机主要是区域性的.而自从人类社会开始工业革命以来,生态危机开始加剧,目前已演变为一种全球性的生态灾难.”[27]正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制度加剧了生态危机并使其变成人类共同面对的灾难性问题.解决生态危机,正如恩格斯所讲,“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28]“这种生产方式”和“整个社会制度”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而变革的目标和结果就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体系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担着复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使命,对世界人民普遍关注的生态危机问题,中国政府必须向世界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为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出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世界各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形态的认同和信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也充分体现了当前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深入人心,增强人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徐崇温.当代西方社会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

[2]Reiner Grundmann. Marxi and Ecolog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王学俭.意义彰显·思想蕴含·现实型构——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理论[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5).

[4]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5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9]岩佐茂.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生态社会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10]段治文,石然.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新发展[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2,(6).

[11]Derek Wall. The Rise of the Green Left :inside the Worldwide Ecosocialist Movement [M].London & New York:Pluto Press,2010.

[12]Joel Kovel.What is Ecosociali[J].Canadian Dimension, 2007,(41).

[13]Michael Lowy. Rcd and green: The Ecosocialist Perspective[J].Tranorm,2008,(2).

[14]萨拉·萨卡,布鲁诺·科恩.生态社会主义还是野蛮堕落?——一种对资本主义的新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3).

[15]约翰·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4.

[16]陈永森.生态社会主义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J].思想理论研究,2014,(4).

[17]李达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飞跃[J].求索,2010,(7).

[18]陈永森.超越资本和自然的矛盾——评福斯特的生态社会主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6).

[19]刘秦民.生态社会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J].山东社会科学,2012,(12).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8.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3.

[22]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72.

[23]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4]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0.

[25]孙芬,曹杰.论中国生态制度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和基本思路[J].学习与实践,2011,(6).

[26].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

[27]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3,(22).

[28]张新宇.生态危机的现实表现与直接原因[J].天津经济,2007,(7).

【责任编辑:张晓妍】

生态文明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生态文明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生态文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建设生态文明论文

2、生态文明论文

3、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4、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5、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6、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