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汪曾祺:我的学问都来自泡茶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汪曾祺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汪曾祺:我的学问都来自泡茶

Text周重林 李明

鲁迅是冷峭的高山,不经历沧桑世事难以明了.胡适是开满鲜花的平原,让人随时随地都能从他那里获得如沐春风之感.汪曾祺(1920~1997年)是精致的园林,有小桥流水、乱石横空、修竹茅屋,野菜清茶,锅碗瓢盆,让人觉得亲切.他一生慢悠悠的,画几幅画,写几笔字,炒几个小菜,喝口浓茶,写写文章.多少年之后,我们才知道,这叫小日子.

泡茶馆,涨学问

江南人冯时可入云南时,看滇西清泉,感叹此地苍山洱海为绝美之境,但寺无好茶,辜负了大好的日月.同是江南人,徐霞客则在云南发现了独特的饮茶风范.他是1638年农历五月初十进入云南的,近两年时间里,东至曲靖,西至腾冲,北到丽江,南到建水,中到昆明(他写有《游太华山记》,太华山又称碧鸡山,昆明人习惯称西山,今山上有徐霞客雕像).4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有40%篇幅留给了云南,13篇《滇游日记》中,徐霞客多次提到在“茶房”中度过,以及与僧俗多人喝茶的经历.

1639年3月13日的大理感通寺,杜鹃盛开,鲜艳烂灿,“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正是采茶时节.徐霞客的运气一向不错,喝到了大名鼎鼎的“感通茶”,他的评价是“茶叶颇佳”.同年8月11日.在凤庆龙泉寺,他不仅喝到了好茶,还吃到茶点鸡夔松子.8月14日,也在凤庆,梅姓老人煎太华茶款待他.至今滇红之乡凤庆还流传着他与骆家大小姐美丽的爱情故事.多年后,他的同乡人汪曾祺,在茶里找到了另一个乐园.他直言不讳地说,自己的学问与才情是在昆明茶馆里泡出来的.

泡茶馆对联大学生有些什么影响?答日:第一,可以养其浩然之气.联大的学生自然也是贤愚不等,但多数是比较正派的.那是—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学生生活又穷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却能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笼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的穷困,并不颓丧灰心,这跟泡茶馆是有些关系的.第二,茶馆出人才.联大学生上茶馆,并不只是穷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读书的.联大图书馆座位不多,宿舍里没有桌凳,看书多半在茶馆里.联大同学上茶馆很少不挟着一本乃至几本书的.不少人的论文、读书报告,都是在茶馆写的.有一年一位姓石的讲师的《哲学概论》期终考试,汪曾祺就是把考卷拿到茶馆里去答好了再交上去的.联大八年,出了很多人才.研究联大校史,搞“人才学”,不能不了解了解联大附近的茶馆.第三,泡茶馆可以接触社会.汪曾祺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都发生兴趣,都想了解了解,跟泡茶馆有一定关系.他还说,如果他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他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

汪曾祺是1939年进入西南联大读书的,然而他逃课的时间比上课的时间多.学生逃课,有损老师尊严,系主任朱自清比较上火,经常点名,事后还会严厉批评逃课的学生.文学教授闻一多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期末考试,照样给汪曾祺高分,因为他确实有才.有一次,汪曾祺给人文章交差,闻一多不知情,大声评价说,这文章比汪曾祺写得都好.

逃课的原因,—是为了读书,二是为了喝茶.这种生活,昆明人叫“坐茶馆”,汪曾祺按照北方叫法称为“泡茶馆”,“持续长久地沉浸其中,像泡泡菜似的泡在里面”.泡茶馆是联大学生对当地茶生活的命名.因为他们往往在茶馆待的时间更长,更久.

“从西南联大新校舍出来,有两条街,凤翥街和文林街,都不长.这两条街上至少有不下十家茶馆.”汪曾祺住在民强巷,离他很近的一家茶馆叫“广发茶社”,是广东人开的,他经常去,印象深刻,所以记得字号.

另一家茶馆则是蔡元培、鲁迅、周作人的绍兴老乡开的.汪曾祺等人囊中羞涩时,常打发学生中的绍兴小老乡去找店老板借钱,到手之后,直奔南屏电影院.进入昆明茶馆的,除了联大学生,还有相士、“马锅头”,做小买卖的商贩,以及“唱围鼓”的.与胡适、陈独秀等人“打茶围”不同,汪曾祺观察昆明茶馆里的“唱围鼓”和舒新城观察成都茶馆里的“打围鼓”,表演的背后,都指向生存的压力,茶馆要借此招徕生意,表演者要从中抽取利钱,维持生计.

在西南联大,只有沈从文的课,汪曾祺从不逃课,而沈氏对他也青睐有加,亲自指导其小说写作,帮忙联系发表文章,求人提供饭碗,师生间因此引出了—段佳话.在茶馆里,喝茶读书之外,顺手写个文章啥的,自然不在话下.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和巴金的《憩园》都是在茶泡中诞生的,汪曾祺说: “我这时才开始学写作,我的最初几篇小说,即是在这家茶馆里写的.茶馆离翠湖很近,从翠湖吹来的风里,时时带有水浮莲的气味.”他说的这家茶馆在文林街,大学二年级时,他常跟两个外文系的同学泡在这家茶馆,“有时整整坐—上午,彼此不交语”.

抗战时期,学生泡茶馆似乎是一个常态.跟汪曾祺同年出生的唐德刚在重庆沙坪坝读书时,也泡茶馆,四年大学, “有—半的时间是在茶馆里喝‘玻璃茶’喝掉的”.唐德刚观察下茶馆生活如在眼前:

那些茶馆都是十分别致的.大的茶馆通常台前炉上总放有大铜水壶十来只;门后篱边,则置有溺桶—排七八个.在水壶与溺桶之间川流不息的便是这些蓬头垢面、昂然自得的、二十岁上下的“大学者”、“真名士”.那种满肚子不合时宜的样子,—个个真都是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再生,稍嫌不够罗曼蒂克的,便是生不出苏、柏二公那一把大胡子.

诸公茶余溺后,伸缩乎竹椅之上,打桥牌则“金刚钻”、“克鲁伯”,纸声飕飕;下象棋则过河卒子拼命向前……无牌无棋,则张家山前,李家山后;饮食男女,政治时事……粪土当朝万户侯!乖乖,真是身在茶馆,心存邦国,眼观世界,牛皮无边!

这群泡茶馆的人看起来一副闲得发慌、虚度光阴的样子.但唐德刚后来总结说:“笔者在海外教书,算来也二十多年.所参加的各种民族,备式各样的学术讨论会,也为数不少.但是那些‘会’就很少比我们当年沙坪坝上的茶馆seminar更有才气,更富智慧.”

他认为当年那些才气纵横的沙坪坝旧侣,本质上也是精英.唐德刚在这段茶馆生活中,就总结出一套治学方法,他颇为自得地说:“笔者之所以不惮烦,把自己这篇上不得台盘的茶馆作文,也重叙了一大遍,主要是我觉得,我们那时沙坪坝茶馆里一群二十上下的臭皮匠谈的‘学问’,似乎已经突破了胡适之先生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框架了.”

茶客汪曾棋

汪曾祺在大理写过一副对联: “苍山负雪,洱海流云”,给武夷山招待所写的对联则是“四周山色临窗秀,一夜溪声入梦清”,一派恬淡闲适.

这样的地方,总是让人忍不住要喝茶.杨丽萍、叶永青、野夫、普明一千人,在这里玩出了一个下午茶.2014年,我们受到邀请,来到大理办了一场茶会,用高脚杯喝萃取的茶膏,弹吉他的是周云蓬,讲段子的是野夫.

汪曾祺喝茶不挑,青茶、绿茶、花茶、红茶、沱茶、乌龙茶都入得口,喝茶的频率也很高,一天要换三次叶子.但对茶的品级是有要求的,好的留着喝,差的则用来煮茶叶蛋.他曾经谦虚说自己对茶是外行,却总结了一套标准,以为“浓、热、满三字尽茶理”.看起来,他年轻时泡茶馆,多少也学了几招.何况他喝茶是家传的.

汪曾琪小时候观察祖父用宜兴砂壶泡龙井,再用细瓷小杯分茶饮用.那时,祖父一边教读《论语》,一边分茶给他喝,

1947年,汪曾祺在杭州喝过一次龙井茶之后,才知道水对于茶的重要性.这使他想起在昆明喝茶的愉快时光: “骑马到黑龙潭,疾驰之后,下马到茶馆里喝一杯泉水泡的茶,真是过瘾.”他还批评盐城的水不好,要接雨水存在缸里以备泡茶之用.还说菏泽的水最不好吃,没法泡茶喝.这大概跟胡适和闻一多在国外没茶喝的感受一样.照他的描述,这菏泽水还不如闻一多喝的白开水.汪曾祺不喜欢花茶,只喜欢老舍家的花茶.他还在苏州东山“雕花楼”喝过新采的碧螺春,在湖南桃源喝过擂茶.

汪曾祺说,“茶可入馔,制为食品”,这可能是他精通厨艺的一种自然联想.不仅如此,他还动手煮过茶粥,自以为很好喝.但他觉得茶叶烤鸭子,有茶香而无茶味.想来,这跨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茶归茶,美食归美食,汪曾祺自然很清楚界线在哪里.

鲁迅是冷峭的高山,不经历沧桑世事难以明了.胡适是开满鲜花的平原,让人随时随地都能从他那里获得如沐春风之感.汪曾祺是精致的园林.有小桥流水、乱石横空、修竹茅屋,野菜清茶,锅碗瓢盆,让人觉得亲切.有时,就连我在云南曼松村吃清炖土鸡时,总也觉得老汪就在我们身边.

汪曾祺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汪曾祺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汪曾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