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开题报告范文 与重庆潼南独柏寺调查纪实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这是一篇与重庆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重庆潼南独柏寺调查纪实

徐 林 姜 冰 徐 月

摘 要: 独柏寺位于重庆市潼南区东20公里的上和镇,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其正殿经有关专家确定为元代建筑,是重庆地区现存最早的古建筑,其结构形制及其建造法式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给予高度评价.2013年3月,独柏寺正殿以其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及建筑特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笔者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多次对独柏寺调查测绘,本文介绍了独柏寺的调查情况并对其建筑特色等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 独柏寺 结构形制 建造法式 调查研究

一、 地理位置及其布局

独柏寺位于潼南区东20公里的上和镇后沟村四社独柏小学内,坐东北朝西南,处在涪江北岸的Ⅰ级台地上,南距涪江约150米.经历代维修改建,现存正殿与后殿.据《潼南县志》记载:“独柏寺,唐时建,旧名慧日院,内有佛像高丈余,系巨柏雕成,饰金,寺因得名”[1].《潼南县地名录》基本原其旧说:“唐代,此地便有寺庙.分为上、中、下三殿,下殿山门外有一棵独生大柏树,树上雕有一佛像,名为独柏寺”[2].由此可知,独柏寺始建于唐代,是因一大柏树上雕刻一尊佛像而得其名,并有上、中、下三殿的布局.

现场勘查与走访当地老年村民表明,原独柏寺由山门、前殿、正殿、后殿、厢房及组成,为一座规模较大的寺庙建筑群.其山门、前殿、正殿、后殿建在同一中轴线上,并逐级升高.正殿规模小,被前殿、两侧厢房与后殿合围在中间;当地一陈姓村民说山门与前殿两侧也有厢房,之间建一亭,亭中供奉一大柏树雕刻的佛像,高达3米有余.就其依山的地形与位置距离而言,较为可能,但有待进一步勘察确定.

独柏寺现仅存正殿和后殿(图一),其余建筑均损毁.后殿(观音殿),右侧(齐阶沿)距离正殿2.65米,左侧距离正殿3.85米,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为悬山式屋顶,二层错檐小青瓦屋面,抬梁、穿斗混合式木结构,面阔5间22米,进深5间11.96米,通高8.20米,素面台基高1.10米,前亮柱设檐廊,宽2米,两侧次间前设垂带式踏道4级,建筑面积278.32平方米.

2013年3月,独柏寺正殿以其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及建筑特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 正殿及其法式特征

独柏寺正殿,为单檐曹殿厦两头造九脊顶式建筑[3](图二),平面约呈正方形,为独柏寺主要建筑.建在13.4米(长)×12.9米(深)×0.58米(高)的素面台基上.台基四周宽窄约有不一致,前阶沿宽1.38米,后阶沿宽1.55米,左右阶沿分别为1.40米至1.56米.台基前端两侧,分别砌垂带式踏道,踏步两级,每级高0.12米,长1.05米,宽0.3米.踏道两侧中心部位仍保持象眼做法.

正殿面阔三间10.2米(图三),当心间5.3米,两梢间均为2.45米.进深三间9.70米(图四), 第一间进深2.44米,第二间进深4.82米,第三间进深2.44米,通高7.18米,建筑面积106.23平方米,文物部门于2011年实施抢险加固维修.

殿内为“彻上明造”做法,约为方三间,四内柱平面布局.正殿建筑形制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采用“减柱造”方式,前后各二,内部四内柱围合而成的建筑内部的中心空间,以求得平面柱网及空间结构的自由化与多样化,从而适应宗教礼仪、使用等方面的要求.室内勘察后内柱间地面有一呈长方形条石铺的地基石,表明原有长方形台的神龛,佛像就设置在后内柱间,中心空间成为信众顶礼膜拜佛像的一种空间环境.二、正殿采用阑额,阑额上施普拍枋,将补间铺作之力均勾分布在阑额之上,防止其因某一支点受力不均而导致构件变形下沉或折断.三、正殿及后殿均融会了部分穿斗构架的技法,全部以柱或短柱直接承檩,与北方建筑皆使用梁来承檩有所不同[4].

(一) 柱础

该殿平面柱网排列十分规整,纵横四列,(图五,正殿现状平面布局)每列四柱,柱下置柱础.础分二式,除当心间前二内柱的柱础既置有石质柱础又有圆形木櫍柱础外,其余柱础都是石质柱础.当心间前二内柱的柱础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木质,扁鼓状,径53厘米,高13.8厘米,鼓身上、下三厘米处各刻一道鼓边及一周约凸的鼓钉;下部为石质,分两层雕刻,上层为八棱形,覆盆状,上径53厘米,下径64厘米,高13厘米,各方自底部起圆弧,往上渐次内收,线条流畅,起伏圆滑,棱角分明,打磨细腻,盆底及盆口非常圆滑,各弧面无雕饰,为“素覆盆式”[5](图六、图七).下层为正方形,边长67厘米,出露地平6厘米.其余柱础形制不完全相同,但皆为石质,亦分为上、下两层雕刻.上层高6厘米,径52至54厘米不等,为盆鼓状.下层为边长55厘米的方形,分别将前二角或后二角削成圆斜肩,另二角则方正平直.此类柱础,根据其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安置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仅当心间前檐柱础按方直一端向前的方向安置柱础外,其余柱础所置方向与其相反.即分别按前方后圆、前圆后方的方向安置.

(二) 柱架

独柏寺正殿为木结构抬梁式建筑,施八架椽屋,前后用乳栿.尽施梭柱,柱自三分之一高处便逐渐收杀,至柱顶收进3.5厘米,柱顶部另作卷杀3.5厘米,状若覆盆,柱断面为圆形,上段收杀较缓,下段收杀较竣.前檐当心间的柱径38厘米、高346厘米,柱径与柱高比为1:9.1(唐及辽代初期,柱径与柱高比约为1:8-1:9.宋、金时期为1:11-1:14.元、明以后多为1:9-1:11之间,清代规定为1:10[6]),左右两角柱径36厘米,高357厘米;左右两山墙檐柱、后檐柱、角柱径均32厘米,高381厘米.内柱(清代称金柱)径(胸径)前2根右为44.9厘米、左为47.5厘米,柱高523厘米,内柱径与柱高比为1:11.6-1:11.0(元代及早期为1:11-1:14).内柱柱高与檐柱柱高比为1.53倍(元代及早期为1.4-1.8).正面平柱底端“侧脚”特征明显,侧脚为5厘米,是柱高的1.4%.由于出檐深远,不能承受屋檐荷载,学校使用维修时,将墙体外移至檐边,以增加教师宿舍面积,并在殿四角添加一角柱,支承翼角,四周檐口附加一檐槫搭在1/3的撩檐枋上.

(三) 铺作

独柏寺正殿前檐下采用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斗拱,并以斗栱下昂上布散斗承接檐檩,殿内侧以“象鼻昂”承接下平槫.正四周檐下柱上端置阑额与由额.当心间阑额宽15厘米,厚11厘米,阑额不出头,断面宽高之比约1.4:1,接近“阑额高两材,宽为高的三分之二”.由额宽23厘米,厚15厘米.次间阑额宽18厘米,厚17厘米,至角柱未见出头;由额宽25厘米,厚18厘米,在角柱出头,作垂直截角,断面宽高比约1.4:1,两额枋之间置宽9厘米的由额垫板.柱顶及阑额之上置普拍枋,普拍枋上宽29.5厘米,下宽23.5厘米,厚6.5厘米,其下部3厘米处施内■.普拍枋至角柱出头,作三瓣卷杀,状似如意头,普拍枋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符合“普拍枋断面薄而宽,与阑额呈“T”字形”[7].(图八,普拍枋如意头与阑额呈T字形)

正殿斗拱前后不一致,前檐普拍枋之上,施斗栱10攒.当心间前置柱头鋪作2攒,柱间置补间铺作4攒(图九),两次间各置补间铺作1攒,两角柱各置转角铺作1攒(图一○).其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的用材尺度相同,当心间补间铺作基本按等分距离设置,间距为75-75.2-85-75-75.5厘米(栌斗上沿间距离),次间补间铺作一攒,与两柱头铺作相距90.5-91厘米.

斗栱置于普拍枋之上,最下之栌斗平面呈方形,边长29.1厘米,斗高23厘米.其斗耳高7厘米,斗平高5厘米,斗口深7厘米,宽9.5厘米.斗欹高11厘米,皆砍杀出内■,卷杀(图一一)圆和.其欹的高度与身(斗平加斗耳)的高度大多相同或十分相近,相差3至5毫米.栌斗正面外出二跳昂式华栱,昂式华栱广24厘米,厚10厘米,前端挑出53厘米,逐渐卷杀呈批竹昂,昂嘴厚3.3厘米,宽9.4厘米,昂尖前端截割呈三角形,昂嘴断面呈长方形,昂面边沿内收刻一线;华栱出跳28厘米,跳头置交互斗,高10厘米,斗耳高3厘米,平高2厘米,上承瓜子栱与第二跳昂式华栱;华栱头端置交互斗,出跳23厘米,斗横向开槽,深3厘米,宽10厘米,承托撩檐枋,枋广14厘米,厚10厘米.瓜子栱横向出跳22.5厘米,栱头置散斗,耳高3.5厘米,平高2厘米,欹高6厘米,横向开槽深3.5厘米,宽6厘米,其上承托罗汉枋,枋广13厘米,厚6厘米.泥道出跳24厘米,栱头置散斗,托慢栱,出跳17厘米,慢栱上置散斗二个,斗耳高3.5厘米,斗平高2厘米,欹高6厘米,横向开槽承正心枋,广16厘米,厚8厘米,其上承檐槫,径27厘米.慢栱栱身自斗欹内沿处皆内■作栱眼,■深2.5至3厘米,长7.5至10.5厘米.

前檐斗栱为五铺作,计心造,外出两跳昂式华栱,内出平抄,承上层昂式华栱尾部.当心间柱头铺作其栱尾穿入内柱承托乳栿,乳袱之下再施穿插枋,再次将檐柱与内柱紧紧拉扯在一起,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次间补间铺作其尾部则穿入蜀柱.当心间补间铺作其尾部卷杀,线条流畅如卷草.其华栱之上又另施插昂,上置正心枋,枋上承檐槫,昂尾卷杀上翘,似“象鼻”内斜上挑承下平槫.

斗栱全高65厘米,栱头卷杀较圆和而无明显分瓣.斗耳的高度多为3至3.5厘米,斗平的高度为2厘米,斗欹的高度为5至6厘米.其斗的耳、平、欹之比基本接近为3比2比4;斗身的高度基本上与斗欹的高度接近,相差还不到1厘米,斗欹皆内■,卷杀圆和.斗、撩檐枋、罗汉枋、正心枋、中下平槫之上还保存有红彩描绘的莲花图案,以红彩作底,墨色勾线的彩绘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

转角铺作与其他铺作所不同的是,其在向外的两跳昂式华栱相等的高度上增置二昂式华栱,与其呈45度角;在第二跳的高度增置二华栱,一与外出之昂平行,一与其呈30度角.

后檐和山墙面斗拱与前檐不仅数量不一致,而且斗栱铺作较为简便一些,减少了出跳,从山墙面第二间起,后檐、殿内的斗栱铺作均是出一跳四铺作.后檐有一斗二升斗栱4攒,其角柱无斗栱,次间设补间铺作各一攒,当心间设二柱头铺作、二补间铺作.

左右山墙面各置斗栱5攒,前檐下第一间置补间铺作1攒,铺作情况与前檐一致.第二间置补间铺作2攒,栌斗形制和用材尺度与前檐斗栱相同.二檐柱升高25厘米,上置一斗二升柱头铺作.补间铺作为一斗三升,斗上施华栱,华栱头下端杀角,上承撩檐枋,斗上施正心枋,枋上承檐槫,华栱尾端卷杀,华栱之上置插昂,昂尾上翘,末端托小斗,斗上承下平槫.殿内前后内柱中平槫与随槫枋之间各置襻间铺作2攒.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其部分栌斗、散斗已自然脆裂,也有个别昂头被人为锯割.

(四) 槫、椽

该殿所置之槫皆叠用两根.上面一根直径在25至30厘米左右,下面一根明显增大,一般直径都在30至35厘米之间.脊槫已在“文化革命”期间被人为拆毁,今只剩下上面的一根,径27厘米,长705厘米,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220厘米;上平槫和下平槫其上面和下面一根的直径分别为25厘米和22厘米;中平槫长855厘米,上面一根直径24厘米,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145厘米,从而其脊槫又比中平槫多收进75厘米,使九脊式屋顶又多了一重转折.

屋面之椽子,宽12厘米,厚7~8厘米,两椽之间相距14厘米.四周出檐皆设有飞椽,前檐挑出190厘米,后檐挑出175厘米,山墙面出檐135厘米.其檐椽前端再加飞檐椽,使檐口渐次微微升高,出檐稍稍起翘,既增加美感,又增加屋檐出檐深度,还能使落在屋面的雨水沿着微翘的檐口抛滴得更远.

(五) 梁架

独柏寺正殿为抬梁式木构建筑.屋面现状已改为小青瓦,未见脊饰,从其结构上勘察应为厦两头造九脊顶.八架椽屋前后乳栿,身内双槽用四柱,彻上明造明栿,平梁上用蜀柱,未见叉手和托脚(图一二),木质构件打磨得十分光滑.屋顶举高较之宋代有所降低,体现了屋顶平缓之态.当心间平柱至角柱有升起,缓慢起翘,屋面坡度平缓.前后檐槫缝间水平距离10.84米,上脊槫至檐槫缝高(举高)为2.83米,比为1:3.8.(唐代南禅寺大殿梁架中举高与前后撩檐榑中距的比约为1:5.15,佛光寺大殿为1:4.77,宋、辽、金各代建筑多为1:4~1:3[8]).

建筑用料较大,材高(栱高)17厘米,(栱宽)厚9.5厘米,契高7厘米.其所用柱径,前檐两角柱为36厘米,高357厘米,后檐的4根木柱均为32厘米,其余山墙面的檐柱为32厘米,高381厘米,当心间檐柱为38厘米,高346厘米,余中4根内柱的前两根为44.9~47.5厘米,后两根为41.5~43.6厘米,柱高523厘米.用材标准符合宋《营造法式》“各以其材广(高)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径两材两契至三材”之规定.其斗栱粗壮古拙,且直接承重,因当心间跨度较大,屋面荷载过重,已使阑额明显下弯,致使由额已从中部榨裂.

三、 关于正殿的建造年代

关于该殿的始建年代,查正殿各构件部位,仅见四根角梁下有“…善男女茂千祥子孙绵万世…喜捨资财…周万汕、蒋弘,扈聰、何□、何枕”字样等不规则的墨书痕迹,未见其他墨迹.据80年代调查时独柏小学教师称,当年独柏小学在锯下脊槫改做黑板时,不少人看见其上有墨书“大唐咸通三年”字样.如今,其墨迹虽然无存,难以稽考,但众教师当年亲眼所见之墨色题记却与《潼南县志》“独柏寺,唐时建”之记载相吻合,可互为补证.

因此,独柏寺正殿的始建年代为唐咸通三年,即公元862年,距今已有1154年的历史了.这在气候潮湿且又多雨的南方地区来说,能够保存至今且基本完好,不能不说是极其难得的,因而就更加显得弥足珍贵了.

独柏寺正殿于1984年的文物普查工作中被发现,经现场勘察,其建筑形制沉稳凝重,举折平缓,古朴大方,建造年代较早,经过测绘并与资料及其他古建筑相比对,发现其建筑模数多与宋李诫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所著《营造法式》之规定相吻合,但其地方手法较为浓厚.多年来,对其现存正殿年代的判定存有诸多看法,或云唐,或云宋,或云元,或云明,或云清,意见各异,众说纷纭,多年不能统一.直到20世纪末,才经国家文物局高级工程师以及各地众多的古建筑专家、学者的现场考证,就其构件中最易损坏的斗栱的制作年代予以鉴定,推断为元代.可见,不易损坏的其他构件,如木柱、梁架之类的年代便会更为久远.仅就独柏寺的下限年代而论,便是迄今重庆地区保存年代最早的木结构古建筑.

四、 结语

独柏寺正殿,保存完整,造型古朴,形制沉稳凝重,柱梁枋用材粗壮,平面柱网排列规整.自当心间起,经次间至转角柱,屋面缓慢起翘,曲线柔和,坡度平缓,是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一处“难得一见的古代建筑”.现存建筑的许多主要结构构件用材规格尺寸、比例大小、制作工艺手法等与我国保存至今的其他地区元代早期古建筑的特征接近和相似,特别是与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元泰定四年(1327年)古建筑金仙寺,不论建筑形制、柱网布局,建筑面积等诸多方面特征较为接近[9].独柏寺不仅是重庆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元代建筑,为研究重庆地区早期古建筑提供了实物例证,并且为研究木结构建筑在我国南方多雨而潮湿的环境下如何进行科学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是我们从事古建筑保护、学习和研究的一本实物教科书.

[1] 《潼南县志》民国4年版(1915年)56页:独柏寺,县北五十里,唐时建,旧名慧日院,内有佛像高丈余,系巨柏雕成,饰金,寺因以名.

[2] 四川省潼南县地名录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潼南县地名录》1982年12月,46页:唐代,此地便有寺庙.分为上、中、下三殿,下殿山门外有一棵独生大柏树,树上雕有一佛像,名为独柏寺.以后沿用为地名.曾有诗赞云:“巍巍独柏能参天,经历人间数百年,灵气山川属异树,刻成古佛立堂前”.

[3] 曹殿厦两头造九脊顶式建筑,是古建筑的形式之一,为双坡屋面与四坡屋面相结合于一体的建筑形式.清代称歇山式顶.

[4] 重庆市文化遗产院《独柏寺修缮工程设计方案》2014年12月.

[5] 祁英涛著《怎样鉴定古建筑》,19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6月.

[6] 祁英涛著《怎样鉴定古建筑》,18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6月.

[7] 祁英涛著《怎样鉴定古建筑》,28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6月.

[8] 祁英涛著《怎样鉴定古建筑》,25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6月.

[9] 赖西蓉《四川蓬溪县新发现元代建筑金仙寺》,《四川文物》2012年第5期.

(作者工作单位:徐林,重庆市潼南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姜冰,原潼南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已退休;徐月,重庆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重庆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重庆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重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