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语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跟多媒介时代下禁忌语和委婉语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委婉语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多媒介时代下禁忌语和委婉语

王玲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 要:作为语言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汉语词汇的丰富显得至关重要,而语言交际中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广泛存在,又是其丰富性的一个关键分支.禁忌语与委婉语既来源于社会生活,也反映生活,蕴含了无限文化意义.但当今网络、电视等多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在更为广阔自由的语言环境下忽视了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语言环境急需净化.

关键词:禁忌语;委婉语;文化;多媒介

中图分类号:K8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202-02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语言的交流,通过语言来承载自己的文化,二者相辅相成.汉族是一个含蓄文明的民族,这尤其体现在汉语的使用中,要讲究委婉含蓄的原则,有些非礼貌、非文明的词语便成为汉语交际中的禁忌语言.

一、中国自古就有“入境问禁”的礼仪规范

禁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为人们的交际制造了障碍,使得人们在交际中不得不避开它,为了实现交际的顺利进行,便采用一些婉转的词汇来代替,从而催生了汉语使用中的委婉语.

“任何一个语言社会都会有一些在语言系统中实际存在的词语不允许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加以使用,这一部分被禁止使用的词语叫做禁忌词.为了替代这些被禁忌的词语,出现了一些暗示它们的委婉词语.”(1)如“老”的本义是年岁大,委婉地表示年老人死;“老实”的本义指人诚实,委婉地表示人不聪明.仅从这两例,便可看到其中蕴含的委外含蓄的文化心理内涵,因为人类的交际需要它们,而它们也反过来扩大了语言词汇的范围,丰富了人类的语言运用.

一个民族心理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从宇宙观、人生观到宗教观、价值观,从人伦关系到审美机制,从喜好到禁忌,都会影响到词义的生成变迁.因为人类的心理变化是一脉相承的,价值评判的标准自始至终都未曾改变,反映在语言中,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前人留给我们很多借鉴,致使汉语中很大一部分成为语言发展的产物,不只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也具有对不同时间,空间的包容性.“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序中说:“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2](2)这里说的避讳,虽然只是指避名讳,但汉语词语禁忌的历史悠久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人自古忌讳语言中提及“死”字,古代说话和创作中往往用委婉语来代替诸如“死”之类的禁忌语,如“崩”、“薨”、“卒”、“弃天下”、“百岁后”都是代替死亡的委婉语;“更衣”婉喻“上厕所”.尽管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但是当使用相沿成习以后,自然会渗透到人类的语言中,口口相传,并被记载于书中,成为后人遵守的典范.随着社会的发展,类似于“死”这样的禁忌语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委婉语增形式变了,但禁忌的传统不会改变.面对死亡,人们常用的委婉说法有很多,如“去世、辞世、、没了、过世、永别、长眠、牺牲、百年、寿终、归西、回老家、与世长辞”等,都是在前面委婉说法的基础之上加以改造和创新,形成具有现代汉语特色的委婉语,而“死”仍然在禁忌范围之内,自然就是人际交往中的禁忌语.现代人们对这些委婉语的应用也是语言文化中感彩的具体体现,名人的死称为“逝世、与世长辞……”;革命者的死称为“牺牲、就义”;一般人的死说成“走了、老了”;坏人的死叫做“完蛋了、翘辫子”等,把“失业”说成“待业”,把犯罪青少年叫做“失足青年”.现代城市中一般实行火葬,因而“上火葬场”就成了“死”的又一个代名词.同样是指没有工作,“待业”就比“失业”来的好,里面饱含光明与希望的意味,而失业就真的让人显得绝望、无助了,这样的词汇在汉语中比比皆是,像“老奸巨猾、老谋深算”和“老成持重”,它们都可以表达有经验、成熟的意思,但在感彩上一个比一个委婉,用与不用,该用哪个,因为共同的交际文化和心理需求,我们便能清楚的辨别.不同的委婉词包含了不同的思想倾向,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对伟人的崇敬,对坏人的贬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现代人把上厕所说成“方便、解手”,古人则称之为“更衣、出恭”;现在说有病时“不舒服”,古人则说“抱恙、有隙”,所以说,禁忌语和委婉语背后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发展轨迹,不仅对体现民族文化中物质层的具体意义有说服力,对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同样有揭示作用.

二、网络流行语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方法和途径日新月异,从最初的语言、书信交流到今天,网络的兴起使得人们的交流更为顺畅和简便,囊括了电话、短信、微信、邮件等方式,各种大众媒介兴盛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语言环境,一系列网络词汇、网络用语等铺天盖地袭来,在追求委婉的传统背景下,成为不和谐的音符,很多不委婉语,有些甚至是人际交往中应该禁忌的粗俗语、骂詈语,在网络和大众媒介的助力下,广为流传,甚嚣尘上,诞生于多媒介所建构的网络环境中,却因为人们的追捧和使用迅速走入日常生活,成为人们交际话语的一部分,严重污染了语言生态.尤其是对热衷于追求潮流风尚的青少年,网络的迅猛发展带给他们的影响之一就是改变着他们的汉语使用习惯.反之,他们将那些诞生于网络世界的语言融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在日常交往中则扩大了这些语言的影响力,

曾有调查就“网络流行语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为主题,进行调查后得出如下结论:网络语使用者多为年轻人,90%的人会在生活中使用一些从网上或电视里学到的流行语,而使用的原因则是从众、顺应潮流或彰显个性,且大部分人都有在生活中使用一些庸俗、晦涩流行语的记录.

面对这一类网络上的一些“常用词”,人们似乎已见惯不怪,甚至每到年末,大大小小的网站、媒体、微博等受众比较集中的媒介,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年度流行语的总结,里面不乏一些粗俗用语.有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流行词”,甚至还明目张胆地登上了标题,出现在各大媒介、甚至报纸杂志的头版头条,以此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达到所谓传播效果的同时也使语言逐渐走向低俗化.

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提到:“未开化的民族对于语言和事物不能明确区分,常以为名字和它们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不仅是人的思想概念上的联系,而且是实在的物质的联系……”(3)

正如弗雷泽所说的把语言和实在的物质相联系,所以使语言词汇也蒙上了反应人的心理需求的色彩.委婉语既满足了交际的需要,也迎合了人避免不幸,希望光明与的平坦的主观心理,是人们通过语言的表达来获取一种自我安慰.

不管是在虚拟的媒介还是在现实社会,讲文明都是每一名公民的底线.在物质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更多的人把目光放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而网络粗俗的语言显然是对优秀传统的破坏.因此,不管是网络还是媒体也需要文明用语,不能让“语言污染”成了文明环境的雾霾.多媒介空间的环境也应该是清新的绿色的,能够让传统文化的力量在这里得到好的传播,才能开启文明的新高度.

注释:

(1)陈松岑.汉语知识丛书———礼貌用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69.

(2)陈垣.史讳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2004:76.

(3)王国安,王小曼.汉语词汇的文化透视[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240.

参考文献:

[1]陈松岑.汉语知识丛书———礼貌用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葛本仪.语言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3]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王国安,王小曼.汉语词汇的文化透视[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5]邵军航.委婉语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委婉语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委婉语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委婉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韩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2、韩语毕业论文

3、韩语论文

4、韩语论文网

5、教育刊物卷首语

6、论文致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