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课堂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与回归语文课堂本真《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设计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语文课堂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回归语文课堂本真《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设计

【摘 要】在教师自我素养的提升中,坚守对语文的理想与信仰,打造有品质的课堂.用最质朴原始的方式走近一位颠沛流离、饱受悲苦的作家和一篇人物鲜明、构思精巧的短文.回归语文课堂本真,感受语言和文学真正的魅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本真;语言;文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9-0012-04

【作者简介】1.沈磊,江苏省震泽中学(江苏苏州,215200)教师,一级教师;2.沈晓丽,江苏省震泽中学(江苏苏州,215200)教师,高级教师.

【设计理念】

  “涵养基本素质,提升课堂品质”是2018年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的主题.我认为,作为教师除了应该具备知识与能力、道德与思想等基本素质之外,还应该具有一份理想主义的教育情怀.否则,哪怕他熟读经典、博览群书,哪怕他思想深邃、才华横溢,也不过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已.我们的课堂,特别是语文课堂,绝不能只有看似实用的方法与技能,还应该有美好的诗歌与远方.“提升课堂品质”依靠的也绝不是花里胡哨的装点、华而不实的设计,而是敢于摒弃所有的喧嚣,带领学生“慢慢走,静静读,细细品”,从而发现语言与文学真正的魅力.这,也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萧红的这篇《春意挂上了树梢》,初看是一篇特别不起眼的小短文,既没有善恶分明的人物,也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如何让学生领悟其中巧妙的构思,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的一个难点.我以一段他人对萧红的评价为教学切入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着“萧红的冷酷”展开.

  我把萧红在此文中的“冷酷”,总结成三个方面:一是温暖的春意,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在哀哭的人群中,她似乎置身事外,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春日;二是快乐的“汪林”,在别人努力塑造革命者形象,寻求救国良方的时候,她给我们塑造的却是一个时髦多情,无忧无虑的摩登女郎;三是冷峻的语言,她用温暖的语言描绘春景,却用冷血无情的语言来痛骂讥讽自己的同胞.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在由浅入深的阅读中,走进文本深处,读懂萧红隐藏在冷峻外表下那炽热的爱国之情、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及心忧苍生的悲悯情怀.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走近一位民国时期的女作家——萧红.萧红凭借短短30年的人生历程,不到10年的文学创作生涯,在中国现代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可我知道大家对她并不十分熟悉,今天让我们通过一篇小散文,走近萧红.

  (设计意图:省略背景的铺垫,也略去对作者繁琐的介绍,直入主题,直面文本.有助于学生摒弃对背景知识的依赖,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到文章本身.)

  二、文本研读

  (一)破题切入

1.文章的哪一个段落为我们集中描写了“春意”,可以概括为哪些方面?

  生:自然之春——积雪融化、云彩朦胧、暖风浮动、杨树冒芽.

  人间之春——白天逛街、晒太阳,晚上听音乐、唱歌、说笑.

  2.这样的“春意”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温暖、美好.

  3.在寻找“春意”的同时,我们又发现了一些与这个美好的春日格格不入的画面,分别有哪些?

  生:白天的大街:冻伤腿的乞丐在乞讨、瞎人拉手风琴乞讨.夜晚的大街:墙根、转角,哀哭的老人、孩子、母亲们.(这群人不但没有暖意、还让人感觉到冷.)

  4.在哀哭的人群面前,无动于衷地大声歌唱美好的春光.所以有人这样批评萧红:“她是相当自私和冷酷的人,习惯严以责人、宽以待己,把一切责任推给万恶的社会,作品追求个人的自由主义,缺少革命斗争的精神.”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现象的?

  学生的理解:

  (1)两类人的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外国人和一些衣食无忧的中国人逛逛街,晒晒太阳,唱着欢快的歌,尽情享受春光;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则在阳光里乞讨、哀哭.

  (2)将“汪林”等尽情享受春意的人和乞丐、盲人感受不到春意的人进行对比,同时穿插了简洁的议论,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懑.

  (3)少数人彻夜狂欢和多数人痛苦哀哭形成对比.作者描写了哈尔滨的大街,“摄录”了两类人的“夜生活”.春夜之中,一边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狂歌疯舞;一边是饥寒交加,贫病交迫,哀号恸哭.

  5.教师总结:作者描写了两类人在同一个季节(春天)同一个地方(哈尔滨大街)的不同处境.当你耐心地看完全文你会明白,她的眼里,并非只有欢乐,作者用了一个充满暖意的题目,体现了一个冰冷的主旨,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病态的时代.

适当点拨:这篇文章写作于1936年,和萧红大部分作品一样是以30年代的中国东北为创作背景的,那时的东北,正处于日伪统治之下,整个中国都处在民族危机非常深重的历史时期,许多那个时代有气节有胸怀的作家,不论写什么,总会与抗战有所关联.他们说萧红把残酷的时得如此美好,真是一个自私冷酷的人.

  (设计意图:在初步的阅读中,完成对文章题目、内容和主旨的整体把握.在题目和主题的冷暖对比中,读懂作者让纸醉金迷和饥寒交迫的两类人同时登场的匠心独运,初步体会作者冷酷背后的拳拳爱国心.)

  (二)探究人物形象

  1.在狂欢的人群当中,作者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主要人物“汪林”.在“汪林”的三次登场中,你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衣着:①也戴着那样小沿的帽子;②又换了一套衣服,那是淡绿色的.

  语言: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对天气的敏感)

  活动:①逛街、晒太阳;②看情书;③抽烟,跑进屋去,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享受春天的惬意和生活的悠闲);④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样打扮漂亮、白脸女人同走……也用俄国话跟他们谈笑(建立在殷实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无忧无虑).

  2.教师总结:“汪林”眼里的春天——温暖的阳光、漂亮的衣服、美好的爱情、彻夜的狂欢.“汪林”是一个漂亮、优雅、可爱、衣食无忧、无忧无虑、时髦多情的女子,是一个如这个春日一般温暖快乐的女性形象.

  3.深入分析:别人着力塑造革命者形象,而萧红却塑造了一个在乱世中自由快乐的时髦女郎.于是这又成了批判她冷酷和没有革命性的第二大罪证.你觉得她为何塑造这样一个人物?

学生的理解:

  (1)批判她心中只有自我,并不关心底层人民冷暖.对天气的暖是敏感的,但是对被人间遗弃的人们的“冷”和乞丐的求助声、瞎人的琴声、角落的哀哭声是迟钝的.(形暖心冷)

  (2)鲁迅先生笔下也有这样一群人.《药》中的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孔乙己》中的酒客,《藤野先生》中的中国留学生,他们面对同胞的苦难,无动于衷,我们把这些人叫作——看客.而“汪林”连个看客都称不上,当她与不幸者处于同一时空,她可以做到“无视无睹”.“盲客”才应该是她的名字.

  (3)汪林把自己跟外国人划为一类人.(关键词:“也”.——讲俄国话、与外国人同样打扮.她早已忘记自己的中国人身份了.)

  4.拓展延伸:高一学过的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此文“汪林”形象的设计有无异曲同工之妙?

  生: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从不屈不挠到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土地沦陷犹可挽回,民心日去,失去记忆走向忘却的民族才是让人绝望的!所以“汪林”有多快乐,作者就有多悲哀.

  5.教师总结:作者对苦难者寄予的莫大同情和深切的悲哀,对麻木冷漠群体给予的莫大讽刺和极度愤慨.(藏在欢乐叙事背后的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

  (设计意图:从主要人物“汪林”入手,通过对人物形象抽丝剥茧的分析,理解作者藏在“快乐的汪林”背后,对无视民族苦难的“汪林们”的批判,理解作者心忧民族的伟大情怀.)

  (三)品味语言细节

  1.赏析语言:在这样沉重情绪的驱使下,萧红说出来的话是格外冰冷的,这也是人们说她冷酷的缘由.

  举例:“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1)上述话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生:这无论理解为“汪林”小姐没有说出来的心里话,还是理解为作者自己的愤激之词,都表现出充沛的情感.

教师总结:这话不是作者的心声,而是愤激的反语,作者同情社会底层的受苦受难者,而又无力拯救,于是同情化为愤懑.这话看似冷酷无情,实质上饱含对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对人世间不公平的鞭挞和谴责,有愤世嫉俗的味道.(用反语、曲笔来表达同情、愤懑)

  (2)从中可以看到谁的影子?

  生:萧红受鲁迅的影响很大,这使我们想到了鲁迅《祝福》中的一个句子“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意思就是说:无所依靠、无法生存的人一旦死去,就使得讨厌见她(祥林嫂)的人再也见不到她了,这无论对于她还是别人,也还都不错.这也是反语,表现出“我”的愤激而沉痛的感情.

  教师总结:效法鲁迅,用曲笔和反语来表达情感,是萧红语言的一大特色.除了散文、在她的长篇小说中也屡见不鲜.

  2.关注细节:萧红真这么吝啬于表达真情吗?其实不是的,她早已把真心藏在了无数的细节里.

  细节一:哀哭的人群中的“母亲们”和外国人中的“老婆子”(夜晚在大街游玩的妇人们,即使优雅,在作者眼里也是老婆子.而墙角的女人们,即便是挣扎哀哭的老婆子,也是作者血脉相连、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母亲们.)

  细节二:大街的音乐“哇哇地叫起来”“号叫了起来”.(对这种纸醉金迷生活的厌恶.爱憎分明.)

  细节三:“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首尾呼应,强调春意不浓.照应了题目中“挂”“树梢”.“春意”只属于少数人,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春天还没有到来,作者期待的是春满人间的那一天.

教师总结:文字上显出更多的“冰冷”,情感上呈现更多的“憎恶”,但所凝结的却是对“温暖”和“爱”的执着追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语言和细节的仔细品味中,实现对文本内涵的深度挖掘和开发.理解作者冰冷的语言表达背后对温暖的向往.)

  (四)走近作者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才能渐渐走近作者萧红.敢于直视她表面的冷峻,才能渐渐了解她内心的炽热.她不高喊革命与斗争,她用纯真的笔调思考着生命的价值和民族的未来.你是否读懂了她淡漠文字背后的深情与慈悲?

  (设计意图:回到“冷酷的萧红”这一问题,通过一节课对“冷酷”的文题、人物、语言的研读,了解萧红内心的炽热.走近作者、读懂萧红.)

  【团队推荐】

  “扫除腻粉呈风骨”,我想,用鲁迅的这句诗来概括沈磊老师的这堂课,应该是非常合适的.

  选有“风骨”之篇章——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是一篇非常耐读又具有风骨的小说.如果只是粗略去读,可能就停留在哈尔滨大街的狂欢人群以及淡漠的春意中,可能会真的以为萧红是个自私冷酷没有家国情怀的作家.而在沈磊老师一步步的解读和引领下,作者萧红的用意和文章的风骨一步步呈现出来.原来美好的春意背后是批判时代冰冷的主旨;“快乐的汪林”背后是作者心忧民族的情怀;冷峻的语言背后是对温情的向往.不高喊革命,而是用纯真的笔调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民族的未来.萧红的文章深受鲁迅影响,习惯用曲笔反语表达真情,用细节表达真心,在这篇文章里尤其明显.

  扫除“腻粉”之课堂——没有任何花哨的表演,没有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有的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思考.语文的课堂,就应该在“语”和“文”二字上做足功夫.在提及“快乐的汪林”时,教师问“汪林把自己跟谁划为同一类人,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时,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一个“也”字,“也”字出现了三次,是一个很有味道也很耐咀嚼的虚词.当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去看“也”字时,方恍然大悟,“汪林”也戴着时尚的小沿帽子,也说着俄国话,原来“汪林”已经把自己归于外国人了.这样的阅读方法指导,带给学生的应该不只是一堂课的感动,而是给学生指出往文本深处去阅读的方向.

  呈现“风骨”之情怀——一堂好的语文课,也是教师风骨情怀的展现.教师的阅读深度决定了一堂课可以达到怎样的高度.沈磊老师是个有情怀有思想的语文人,在设计课堂提问时,真正做到往文本深处思考,几个问题很有价值.比如当学生找到美好的春意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与美好的春天格格不入的画面;当“汪林”出现时,思考在乱世中塑造一个自由快乐的时髦女郎的目的是什么;萧红的真情藏在怎样的细节里等.沈磊老师在这堂课中给学生作了一个方向的引领:走进作者内心,去感受作者的风骨,领略一个时代的风云,让学生懂得一个真正有情怀的作家,她的文字里并不一定高喊革命与斗争;从语言出发,去挖掘文字魅力背后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读懂作者对自然或是对社会的思考与觉醒.

  文章由“春意”始,到“春意”只是“挂”在“树梢”结束;由有些人的评论“萧红是个相当冷酷自私的人,作品追求个人的自由主义,缺少革命斗争的精神”到最后历史给萧红的公正的评价“萧红,使自己的心声与时代的心声,发出了同一节奏”结束,整堂课流畅细致,构思精巧.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摒弃繁华喧嚣,在最简单的一本书、一支笔的教学中,我们从沈磊老师的这堂课里感受到了语文最初的美.■

(推荐人:沈晓丽)

语文课堂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语文课堂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语文课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语文论文范文

2、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3、语文天地杂志

4、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5、语文天地杂志社

6、中学语文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