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姓名专升本论文范文 和胡瑗姓名浅考:基于瑗、瑷、璦三字的训诂分析类专升本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姓名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胡瑗姓名浅考:基于瑗、瑷、璦三字的训诂分析

内容摘 要:本文大量考察古今相关材料,训诂考辩“瑗”、“瑷”、“璦”三字,总结三字的差别,并分析其在使用中产生讹误的原因,进而确定“胡瑗”一说的正确性.最后更对广大学术研究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能做到足够的严谨和细致提出了呼吁.

关键词:胡瑗 胡瑷 姓名 考辨 训诂

一.“胡瑷”的误用

百度是当今使用最多、最大众化的搜索引擎之一.笔者搜索关键词“胡瑗”后,出现词条数约为459000个.搜索“胡瑷”,出现词条数约为46500个.仔细分析这些词条,两个关键词所搜索出的资料都是关于同一人的.而搜索“胡瑗”的词条数要远多于“胡瑷”.同时,笔者还注意到,“互动百科”中还出现了“胡瑷-胡瑗”的带有“退让性”与模糊性说法,堂堂一个古代名家,居然有两个不一样的名字,且读音相差甚远,岂不怪哉?这就说明:一方面,百度词条的编辑者没有做细致入微的甄别和考证;另一方面,在目前的学术界,可能依然缺乏对于“胡瑗”和“胡瑷”姓名的考辨与确认.然而百度毕竟是一个大众性的搜索引擎,所提供的阐释说明并不能完全作为学术上的依据.

不过,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国知网上的一些学术性论文居然也出现了将“胡瑗”讹误为“胡瑷”的错误,而且这样的错误还不是个别现象.近十年来,约有五十多篇出现该错误的文章被陆续发表.[1]在此例举一二,如孙小迪《易学图象思维中乐律阐释——朱震〈汉上易传〉卦图中的乐律思想探析》[2]、蒋泽标《实践教学视角中胡瑷教育思想》[3].这就不止是一件令人发笑的事情了,更应该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学术问题.从论文撰写的角度出发,不难猜想当今许多学者或许会随意地借鉴已有的论文及研究,又或是轻易地借鉴百度等搜索引擎所检索出的资料,对内容不加辨别,甚至把核心人物的名字都弄错.这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这种错误如继续发展下去,势必将严重影响知识的传承.若是论文中连一代名家的姓名都没有写对,又何谈其后的学术介绍呢?

二.“瑗”“瑷”“璦”的训诂考辨——形、音、义

胡瑗(993~1059),字翼之,中国北宋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又与孙复、石介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其名目前存在两种说法:一作“胡瑗”,另作“胡瑷”.经考证,“胡瑷”一说为误.

读者可查阅大量相关的古籍资料,绝大部分古籍资料中必当以“胡瑗”为准,而本文仅就“瑗”“瑷”“璦”三字,进行训诂学上的考辩分析.

从字形出发,“瑗”字在《说文·玉部》载:“瑗,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从玉,爰声”[4].“瑗”字是一个形声字,“玉”表意,其形像一串三块玉,表示“大孔玉璧”;“爰”表声,具有“引”义,说明“瑗”是古代帝王升陛下陛时,侍臣用以相引之璧.至于“瑷”和“璦”二字,“瑷”当为“璦”的简体字,目前尚无确切的字形来源资料.当属形声造字.两字在字形上,与“瑗”十分接近.同时,笔者又查找了“愛”的异体字,发现存在与“爰”十分接近的字形.据明代郭一经著《字學三正》(體制上·時俗杜撰字)[5]载,“愛”俗作 .字形已和“爰”字十分相近.笔者认为存在后世在使用时,因字形相近而抄错的可能性.

从字音角度出发,“瑗”字从各种声韵系统看,自上古到中古,直到现代,其发音变化并不大[6].反切注音基本上都作“于愿切”,又“王眷切”[7].在现在汉语拼音中,作:“yuan”第四声,与古音相近.至于“瑷”和“璦”二字,“瑷”字从古至今发音变化也不大[8].反切注音基本都作“乌代切”.在现在汉语拼音中,作:“ai”第四声.亦与古音相近.[9]因此,就字音的历史演变来说,三者皆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字音,且相差较大.

从字义角度出发,“瑗”字在众多字典中,都解释为“孔大边小的璧”,或“玉名”[10].至于“瑷”和“璦”二字,在众多字典中,“璦”与“瑷”为繁简字关系,“璦”本义为美玉.而“瑷”的除了有美玉的意思之外,还用于地名“瑷珲”(亦辉)[11].所以,三者都作“玉”讲,无非是“瑷”、“璦”泛指美玉,而“瑗”特指“大孔璧”.而且,三者若用于人名之中,当作“玉”讲,这一点似乎是很符合情理的.

基于以上三个角度的训诂分析,古人名与字的关联性,也是我们不可避免要考虑的一方面.对于姓名的考证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原字,更应看到古人的名和字之间的关联性.关于名与字之间的联系,清代学者曾把它归纳为“五体”(同训、对文、连贯、指实、辨物)、“六例”(通作、辩讹、合声、转语、发声、并称).[12]运用这种理论来审视“胡瑗”的名与字,就可以发现其相关联性.胡瑗,字翼之.前文已经从字形的角度分析过“瑗”是古代帝王升陛、下陛时,侍臣用以相引之璧,且为环状.“翼之”一词,见于《孟子》:“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翼之”为匡扶帮助之意,这其实是暗合“瑗”的本义“相引之璧”的.很明显,这一点是“瑷”与“璦”所不具备的.故而从古人姓名训诂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有利的支撑证据,宋儒的姓名当作“胡瑗”,而且名与字的关系当属意义相同相近类和诗文典故类[13],即前文所说“五体”中的“同训”类.从古人名和字的关联性这一角度,的讨论其实也就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大儒“胡瑗”的名字由来,具有可靠性.

通过一系列比较,三者在“字形”上,相差不大,只有微小的差别,唯独在“字音”上相差深远.而字音上的差别,这和着同属“象形字”的构字法有关.“瑗”其声旁为“爰”,读作:yuán,与“瑗”(yu&agre;n)相近.“瑷”、“璦”二字,其声旁为“爱”、“愛”,皆读作:&agre;i,与原字同音.

三.讹误之因及反思

上文中提到这三个字在使用上的讹误,笔者认为,这与这三个字的“字形”有很大的关系.

从字形上,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看出,这三个字是十分相近的,尤其是“瑗”字的印刷体“ ”,若在字体较小的书籍中,稍不留心就会看成“瑷”字.

合理的猜想应该是建国以后简体字的大量使用,“璦”简化成了“瑷”,自然就会出现想当然地将“瑗”字讹误为“瑷”,两者又同样都属于形声字的造字法,字读半边也就是自然出现了讹误.

另外,我们要认识到“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人们大都用键盘敲汉字,失去很多手写汉字的机会,造成汉字的认知识别和书写运用能力越来越弱”[14].故而电子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在做科学研究时大量地引用各种资料,且不注意这两个字的区分,进一步导致了其“瘤毒”在电子版本的资料中扩散开来.

同时,人们也没有完全注意到并重视这个问题,学术界也并无着重强调这个错误,导致即使是用错了也全然不知情.就如说上文所举的一些论文的例子,在这些文章发表之前,文章作者以及其指导老师都没有看出来,期刊的责任编辑也没有察觉到,发表后,也没有过多的人正式地指正出来,所以导致问题一直留在那里.就连百度也采取“退让性”的通融,将两个字“混为一谈”,让人们造成了误解,强化了毒瘤的传播.

这里我们就不由得想起了大学里的学术精神,陈寅恪先生在《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中写道:“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当代也有学者提出了“诚笃的精神”,“独立的精神”,“超越的精神”.[15]与陈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余虽不敏,然余诚也”,诚是做学问的第一要义,也是为人的要义,着实发人深省.

最后,希望这篇尚不成熟的文章能够给部分读者以启发,不光是希望大家能够认清一代宋儒胡瑗其姓名究竟为何,更重要的是希望学者在做学术研究时,能够做到足够的负责与细密,真正发扬学术研究精神.

一字之差,足够令人深思啊!

注 释

[1]中国知网.http://kns.cnki.net/kns/ 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18-3-11.

[2]孙小迪.易学图象思维中乐律阐释——朱震《汉上易传》卦图中的乐律思想探析.[J].当代音乐,2016,20:1.

[3]蒋泽标.实践教学视角中胡瑷教育思想.[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13,4:60.

[4]《说文解字》大徐本·宋本·第28页.

[5]《字學三正》(體制上·時俗杜撰字)[明]郭一经著.清抄本.第60页.

[6]董同龢系统(上古音、中古音)、周法高系统(上古音、中古音)、李方桂系统(上古音、中古音)、王力系统(中古音)、高本汉(中古音)等.

[7]《广韵》、《集韵》、《中州》、《洪武》等.

[8]王力系统(上古音、中古音)、董同龢系统(中古音)、周法高系统(中古音)、李方桂系统(中古音).

[9]《广韵》、《集韵》.

[10]《汉语大字典》第1207页、《汉语大词典》第5677-5678页、《现代汉语词典》第1605页.

[11]《汉语大字典》第1222页、《汉语大词典》第5710页、《现代汉语词典》第6页.

[12]暴希明.论古人名字的关系及其文化信息价值.[J].中州学刊,2008,5:277.

[13]赖荣生.古人的名与字.[J].阅读与写作,1995,12:24.

[14]杨倩.信息化时代汉字错别字调查分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104:31.

[15]朱万悦.学术论文如何体现学术精神.[J].文教资料,2011,10(下):136.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姓名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姓名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姓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