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跟高校贫困生失范行为与矫正措施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这篇贫困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高校贫困生失范行为与矫正措施

[摘 要]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也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关注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受社会功利主义思想、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等多重因素影响,高校贫困生的失范行为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而影响高校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本文从分析当前高校贫困生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入手,探究导致失范行为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矫正措施,以期对高校贫困生的工作有所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贫困生;失范行为;矫正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8) 09-0006-03

近年来,社会环境功利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严重冲击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养成,加上学生自律意识的淡化和法律意识的淡薄,高校学生失范行为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失范行为的程度也愈发严重.这种现象成为高校教育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的领域如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不同程度的探究,对诸多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阐释,也提出了诸多操作性强和实践效果好的矫正措施.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重点关注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失范行为,对于高校贫困生失范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偏少.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逐步深入和现代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大学并完成学业.然而,对于资助育人工作而言,资助只是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最先一公里”,资助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育人目标的实现.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一直是学生管理工作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总体而言,当前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高校部分贫困生失范行为有不断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了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影响高校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违背了教育公平的设计初衷和原则.因此,研究高校贫困生失范行为并进行有效矫正,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课题.

一高校贫困生失范行为的概念及表现

失范行为也称越轨行为[1].虽然当前学界对于失范行为并没有统一的既定概念,但诸多学者从“失范”的本身意义出发,对大学生失范行为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究.例如:杨晖认为大学生失范是目前有些大学生的思想和所作所为与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身份、党和人民的要求,甚至做人的基本准则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离[2].李伟文认为大学生的失范(越轨)行为是高校学生违背或者偏离社会及所属高校的各种规范,对社会特别是高校秩序具有破坏性,并受到否定性评价的行为[3].结合诸多学者对大学生失范的诸多解释,作者认为高校贫困生失范行为主要是指高校贫困学生背离社会优序良俗尤其是现行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破坏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秩序,并理应受到否定性评价的行为.结合以上认识,高校贫困生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道德失范:背离传统美德

古语云:“心中有德,则行有德”.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每个大学生的义务和责任.同时,培养大学生秉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契合“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然而,高校部分贫困学生面对资助诚信不足,有的为提高自身“贫困资本”和获得资助金额的最大化,谎报家庭困难情况,伪造困难证明,骗取贫困认定小组的信任;有的贫困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抱怨父母经济能力不高,无视父母艰辛付出的养育之恩;也有的贫困学生对社会人士爱心资助持理所当然态度,不思回报,漠视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之恩[4].如此种种表现,让部分高校贫困生成为道德谴责的对象.

(二)纪律失范:违反校规校纪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纪律也是同志中提出的“四有人才”标准之一.康德认为“自律原则是唯一的道德原则”.守纪律讲规矩,不断提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不断增强自身纪律修养,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成才和自我发展,也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要求.在当前高校依法治校程度日趋提升的环境下,部分高校贫困生态度不端正,对规范制度抱有漠视态度,无视校规校纪和法律规定,考试、打架斗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法律法规惩戒的对象.

(三)消费失范:盲目攀比浪费

受不良消费观念的影响,消费主体在消费活动中进行价值选择时,往往会出现迷茫乃至随大流的状态.部分贫困生盲目攀比,随大流消费,甚至为了自我满足和遮掩自身贫困生的身份而炫耀性消费或者过度消费.更有甚者,部分贫困生靠借维持高消费,给自身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部分贫困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对于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退避三舍”,只愿等待资助,而不愿自食其力,使经济上的弱势情形愈加严重.

(四)学习失范:缺少学习动力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经济上的匮乏并不意味着学习动力的丧失和学习目标的混沌状态.然而在现实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部分贫困生无视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的信心和恒心不足,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旷课逃学.部分贫困学生学习挂科多门,甚至留级多次后,依然我行我素,荒废学业.部分贫困学生心态偏差,错误将学习上的不如意归因于家庭经济条件,而忽视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五)言语失范:言语冲突频发

言语是人的思想活动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人与人之间实现沟通的重要媒介工具.良好规范得体的言语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受自身不良心理等多重因素误导,部分高校贫困生敏感自卑,对自身在交往活动尤其是言语交际时扮演的角色缺乏清晰正确的认知,容易与老师或者同学发生言语冲突.部分贫困生在与老师或者同学交流过程中过于捕捉言语行为中的敏感点,并且极容易把假象放大来看待,造成言语交际中出现恶言恶语进而导致言语冲突.

二高校贫困生行为失范原因分析

任何教育问题的产生往往不是由某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重因素复杂交融引发的.高校贫困生的失范行为也不例外.

(一)消极心理因素是引发高校贫困生失范行为的根本因素

消极的心理因素具有内驱动力功能,对于失范行为的发生具有加速作用.经济上的弱势加上贫困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如思维封闭等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上陷入不可自拔的漩涡之中.首先,贫困学生自我认知出现偏差.认知是联系情感和行为的纽带,歪曲的认知容易引发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受家庭经济困难背景和社会关系中不良因素的拘囿,部分学生自我概念认知歪曲,“身世或讳莫如深,或粉饰雕琢”.习惯于负面性看待问题,倾向于误判他人言行或动机,极易引发冲突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其次,贫困学生不良情绪波动大.贫困学生处于心理成长的敏感期,容易因为“一颗小小的石头”引发情绪上“大大的波纹”.尤其是贫困生多带有的根深蒂固的不良情绪,如自卑自忧自愤自责等,犹如一颗,随时可能因为外界的一些刺激如挫折等而爆发.第三,贫困学生自我约束失控.部分贫困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差,缺乏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的动力.一方面不能加强自我约束,反而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另一方面不能服从来自学校和老师的约束管理,违反校规校纪,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不良家庭教化环境是引发高校贫困学生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

高校学生人格行为的养成是多方面因素教化作用的结果,而作为高校学生人格塑成的第一站和“第一粒扣子”,家庭教化环境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感染作用.然而,受成长环境及自身修养影响,部分贫困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本身存在偏差或者误区,这对于学生的早期人格养成产生误导作用.另外,家庭经济弱势产生的消极贫困文化因素也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成长.贫困文化并不是一个消极或者贬低的概念,但是贫困文化的中消极因素如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等会给贫困学生留下各种有形无形的烙印,进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和失范行为.还有,受生育政策的影响,部分父母虽然经济上处于贫困状态,但是对于学生的“精神溺爱”却很严重.过于顺从学生而大大降低了父母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功能,导致部分学生自我认知偏差,感恩意识淡薄,依赖心理过重,责任意识不强,吃苦能力不足,甚至难以自立.最后,部分父母持“功成身退”的无为观念,在贫困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家庭教育进入“偃旗息鼓”的状态,不再关注或者消极看待贫困学生的在校情况,与当前高校注重的家校联合培养模式严重脱节.

(三)高校教育管理缺位是导致高校贫困学生失范行为的直接原因

对于处于特殊群体地位的贫困学生而言,学校是家庭之外的第二避风港,老师和同学就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所提出的“重要他人”.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关注的重点,高校教育工作者一直从多方面着手努力,做好“重要他人”的工作,然而,面对不良观念的冲击和日益复杂的贫困生工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首先,思政育人工作与资助贫困学生工作脱节.在大思政背景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思政育人工作的更高目标和追求[5].资助贫困学生的直接目的是助人,但最根本目的是育人.但是,这两者虽然是“相向而行”,但是却“各行其道”,没有紧密结合.在高校资助贫困生工作中资助理念滞后,存在着重视贫困学生“口袋丰”而轻视“脑袋丰”,重视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困”而忽视了贫困学生的“精神困”和“心理困”的现象.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仅仅局限于形式,难以接近贫困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更难以激发贫困学生的内驱动力,并且滞后的大水漫灌式的传教方式由于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极易引起贫困学生的逆反心理.

其次,学生管理工作对贫困学生的关注力度不够.高校扩招进一步加剧了学生数量暴增与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有限人数的失衡.庞大的学生数量加上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使学生工作队伍无法、无心、无力全面细致地做好贫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忽视了事前的教育和预防,难免出现漏洞和失误.尤其是近年来,受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个别管理者出现鄙视贫困学生、克扣奖助学金等失范行为,严重玷污了教育工作者的形象.

第三、高校对贫困学生缺乏有效的动态监督和退出机制.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相对规范的贫困学生认度和相对科学的贫困学生认定指标,这些都有利于有效开展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缺少有效动态监督机制和退出机制.导致贫困生群体中,“真李逵”多次违规违纪,但依然能够享受到资助,“假李逵”弄虚作假,骗取各种资助,这严重违背了资助育人的原则.另外,高校对贫困学生信息缺乏动态管理和持续的跟踪机制,忽视部分学生的贫困存着短期贫困和长期贫困的差异,导致出现“一评定终生”的现象,导致资助不到位或者错位.

三高校贫困学生失范行为的矫正措施

(一)在精准资助工作中要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矫正自身层面认知偏差,从思想上减少行为失范的可能性

在大思政背景下应该切实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和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两张皮”现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着眼于问题发生的根源,坚持问题导向强和注重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开展系统化科学化的诚信教育和挫折教育,引导贫困学生树立客观的自我评价标准,树立正能量的价值观,以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自我评判进而进行自我教育.当前在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处于缺失或者失语的状态,因而要改变重视课堂灌输的“正面战场”而忽视日常教育的“后方战场”的错误状态.要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糅合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资助育人的工作当中,通过接近生活、亲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发掘自身发展的内驱动力,通过树立自立自强学生模范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励志教育,引导贫困学生通过树立操作性好、实现性强的正向目标来自我选择和自我塑造.

(二)在帮扶贫困学生工作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预防,帮助贫困学生培养良好的心态,从心理上抑制行为失范的发散性

在帮扶贫困学生工作中既要强化对于贫困学生的全方位关注,更应注意的是不能因此而忽视了贫困学生依然是独立的主体.正确理清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深入挖掘和激发贫困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要改变“来料加工”式的事后处理方式,深入调查研究,建立动态的贫困学生个人心理档案数据库和贫困学生行为失范案例数据库,及时跟进更新,科学研究和总结出符合贫困学生特点、有效应对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可复制性的规律和做法.科学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使其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每一位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覆盖整体上的“漫灌”与因人而异的“滴灌”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扩展心理培训和心理知识普及的覆盖面和受众群体,营造关爱贫困学生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对贫困学生开展针对性强、特色明显的专门培训和咨询,提高贫困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引导贫困学生树立敢于挑战自我,改变自我的自强心态,最大程度上激发贫困学生的内生动力,提升贫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 在管理贫困学生工作中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监督,促进贫困学生养成严格的纪律意识,从制度上降低行为失范的发生率

努力搭建贫困学生所在生源地—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学生就读高校资助管理部门联动的合作评选机制,从源头申报、过程审核和最终结果三个重要节点上下功夫,科学系统地优化高校贫困学生的认定机制,建立健全贫困生认定监督制度,开展持续性的动态跟踪监督,及时根据贫困学生最新情况调整资助力度,改变“一评定终生”现象,对于违背诚信原则等失范行为进行责任追究,提高贫困学生的纪律意识.同时,要转变资助观念,从注重“无偿式”资助转变到“回报式”资助上来.坚持资助育人的本质功能和最终教育目的,形成并不断完善过程监督和淘汰机制,既让不愿意付出、违背励志精神的“假李逵”退出,又可以提高贫困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彰显精准扶贫的公平原则,营造资助育人的良好风气.

在注重道德激励的同时要强化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教育.严肃校规校纪,强化法制教育预防,把法律常规知识普及当作提高高校贫困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把法律常规常识教育纳入贫困学生通识教育和励志教育的体系之中,强化贫困学生敬畏法律、遵守规章制度的外在约束作用,引导部分贫困学生改变错误观念,正确认知付出与结果的关系.同时,通过选树部分优秀贫困学生树立榜样来正向引领,利用部分贫困学生的不良案例进行反面警示,帮助和教育部分贫困学生将法律常识和校规校纪内化于心,成为道德自律,并付诸于道德行动.同时,学生管理人员要正确处理校规校纪与情感因素的关系,“发乎情,止乎礼”,不能因为同情等感性因素,让贫困学生成为校规校纪之外的“特殊群体”.

贫困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贫困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贫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