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国效应方面论文范本 和我国粮食贸易的大国效应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本文关于大国效应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我国粮食贸易的大国效应

王春华(杭州市食品工业学会)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正是由于国内粮食消费需求的日益扩大,从2002 年开始我国粮食进口出现大幅度增长势头,2010年粮食净进口量更是达到了5600万吨的历史高位,我国作为粮食净进口国的地位更加明显.粮食进口量的迅速增长加大了国内粮食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使我国粮食贸易更容易暴露在国际粮食市场的供给风险和风险中.国际以四大粮商为首的跨国粮食集团更是通过压低粮食收购、抬高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种形式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不仅对我国粮食贸易收益及国际地位产生了冲击,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我国粮食贸易现状

(一)我国粮食贸易占世界比重

我国粮食贸易数量占国内粮食生产和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大,但是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却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进口上看,我国占世界粮食进口的比重在1995年之后比重一直在下降:就出口来看,我国占世界粮食出口的比重在1995年之后占比有缓慢上升的趋势;总体而言,我国粮食的进口占比高于出口占比约3个百分点,但进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出口的比重则有缓慢上升的趋势.

(二)我国粮食进口现状

从粮食进口品种结构分析,中国粮食进口以玉米、大米和小麦三大类产品为主,其中大豆进口远高于其他品种,且进口量一直居高不下.从1950年到2003年,中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的粮食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5年以前,进口品种结构比较单一,最主要为小麦.以1997年为界,大豆此后取代了小麦之前在粮食进口中的主导地位,1996年,大豆由原来的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净进口贸易量也逐年递增,进口比重也逐步增大.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08 年大豆进口达到了最高3744万吨,比2000年增长2.59倍,年均增长了17.6%,而且未来仍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

(三)我国粮食出口现状

粮食出口方面,玉米、大米是中国主要的粮食出口品种.1983-2007年,这两种粮食出口总量占所有粮食出口量的71.5%.中国不仅是世界玉米生产、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之一,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玉米自1984年开始出现大规模出口,其后随着国内良种玉米的推广,中国玉米产量迅速增加,玉米出口量也随之上升,现在玉米已经取代大米成为中国出口第一大粮食品种.2003年玉米出口达到历史最高,占全球出口量的20.75%.而大米进出口贸易属于国家一类管理商品,国家对其实施严格的出口计划和配额管理.1997年也是我国粮食出口品种结构变化相对显著的一年.该年玉米出口突然大幅增加,出口量占全部粮食出口比重为78.5%.大米出口也呈缓慢增长势头,2000年大米市场出现滑坡,我国大米出口量仅为当年粮食总产量的0.64%左右,到目前为止各年的大米出口量均较低.

二、我国粮食供需发展预测

粮食在未来的供求状况如何,本文根据参考资料对2022年的粮食的供给和需求进行预测.

(一)粮食供给预测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在本文中,中国的粮食供给的预测是相对于国内粮食生产而言的,也就是粮食总产量的预测.土地资源是制约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重要因素.虽然中国的可耕地面积排在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只有0.22公顷/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尽管政府三令五申,可耕地面积仍然在下降.不过经合组织(OECD)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发布的《2013―2022年农业展望》报告中指出,未来十年中国可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会减缓,但是耕地质量也会下降,最终导致中国未来十年粮食产量增速放慢.根据报告的预测,到2022年,中国小麦产量将达到1.27亿吨,大米产量是1.37亿吨,粗粮产量为2.57亿吨.粮食总产量将达到5.21亿吨.

(二)粮食需求预测

经济学上需求指的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粮食的需求包括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以及种子用粮的需求.由于种子用粮占粮食需求的比重较低.对于未来中国人口的预测采用的是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结果,即到2022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 25亿.

(三)粮食供需均衡分析

粮食供需的均衡是考量一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种粮食消费大国而言,粮食供需均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以往历年中国粮食的供需缺口占当年产量和消费量的比重都比较低,这说明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是比较良好的,但同时进口是弥补供需缺口的重要手段.再来,从供需预测的结果来看,到2022年粮食供需缺口是0.56亿吨,而届时的自给率为90%.预测的结果表明未来中国粮食依靠完全的自给是不可能的,粮食的进口是填补供需缺口,也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需要.

三、我国在粮食贸易中的“大国效应”争议

(一)何谓大国效应

大国效应,通俗意义而言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高的份额,其进口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着国际市场的高低,也就是说,这个国家此种商品的大量进口将导致国际市场上涨.但是根据理论,商品的国际市场上涨,一方面引起国内生产供给的增加,同时上升的挤出效应会减少国内对该种商品的需求,因此,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将使该种商品进口的减少并进一步使该种商品的国际市场下降,所以,可以说“大国效应”并非一定就对贸易进口国不利.但是作为我国粮食进口来说,粮食的大量进口引起了国际市场的攀升,但反过来,国际市场粮食的攀升并没有对中国粮食的进口起到抑制作用并进一步促使国际市场粮食的下降,也就是说,在国际市场粮食上涨的情况下,我国仍然在大量进口粮食,这明显违背了经济学规律,对我国粮食进口贸易造成了相当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粮食进口贸易中“大国效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中国能否利用国际市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及如何才能获得较多的比较利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粮食贸易大国效应

争议

首先提出了“大国效应”这一概念,他预测中国在2030年粮食将大量依赖进口,并将助推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李晓钟等以小麦为例认为,粮食进口贸易中的“大国效应”不明显.杨燕、刘渝林认为粮食的“大国效应”是扭曲的.范建刚认为我国对国际粮食的冲击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才能实现.杨俊伍等认为,中国谷物会对国际粮食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对稳定粮价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陈传兴、李静逸认为,大豆的进口贸易与玉米出口贸易具有“大国效应”,而在大米和小麦的进口市场则没有.

四、粮食贸易的大国效应影响

分析

粮食贸易的大国效应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大米、小麦、大豆、玉米四种粮食进出口量和粮食进行分析.

(一)粮食贸易的进出口量

1992年以来的进出口情况来看,大米、小麦、大豆、玉米四种粮食作物在进出口结构中所占的地位是不同的.我国是小麦的净进口国,只是在“入世”之后出现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出口(2003年出口224万吨).

(1)玉米方面,我国是玉米的净出口国,只有1995年有较大规模的玉米进口518万吨,1992年以来的累计出口量大约是同期累计进口量的15倍.大米方面,我国是大米的净出口国,1992年以来我国稻谷和大米的累计出口量大约是进口量的4倍.

(2)大豆市场在这个时期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1996年以前我国是大豆的净出口国,但是出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比重比较低;而到了19%年我国开始成为大豆的净进口国,且进口量迅速上涨并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家.

基于以上分析,本部分研究选择了小麦的进口量、玉米的出口量、大米的进口量和出口量、大豆的进口量分别与对应的国际市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大豆的进口量和大豆国际市场的相关系数最高,这说明一方面说明大豆市场的开放程度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大豆市场上国际和我国大豆进口量有密切的关系.另外小麦的进口量和国际市场之间的相关系数也比较高,结合我国对小麦进口量比较小且进口管制还比较严格,所以这很可能是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小麦进口反应比较敏感所致.此外,玉米的出口量、米的进出口量对国际市场的相关程度还不高.

(二)粮食贸易的

(1)小麦市场上的传递方向是从国际市场传递到国内市场.如果某些因素使得国际小麦市场升高(比如小麦的全球性减产),那么中国也增加小麦进口,从而又支撑了世界市场上的小麦,也使得国际市场随着小麦的进口传递到国内;反之,国际市场上小麦下滑的时期,我国的进口量也减少,从而对国际市场的进一步跌落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向下的拉动作用.但是这并不足以支持小麦市场上中国具有大国效应,中国对国际小麦市场的支撑或者下拉的作用是否明显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2)在大米市场上的传递方向是,国内的变动先于国际市场的变动.当国内升高,大米进口增多,出口减少,从而在增加国际市场上大米需求的同时减少了国际市场上大米的供给,拉动了国际大米市场的提高;反之亦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在大米市场上的大国效应.

(3)中国进口粮食且相关系数为负值的情况.我国大豆的进口量与国际大豆市场的相关系数为负,即我国大豆进口量与国际市场呈反方向变动.当国际大豆市场升高(或降低),我国的大豆进口需求就会减少(或增加),符合需求量与反向变动的一般经济学规律.这说明我国在世界大豆市场上对的影响力并不明显,大国效应并没有明显出现.

(4)中国出口粮食且相关系数为负值的情况,玉米出口和大米出口均是如此.中国的出口量和国际市场呈反方向的变动,也就是说我国出口量越大国际市场就越低,或者说国际市场越低中国就会逆市场规律而动增加进出量.在玉米和大米市场上,国内变动领先于国际市场的变动.因此,当国内提高促使出口量减少的时候,国际市场上也会由于中国出口量的减少而供给量减少,从而可以抬高国际市场;反之亦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大国效应也可以得到一定的体现.

五、我国粮食贸易的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当前粮食不同种类出现的进出口大国效应,为了避免其消极影响,本文有如下建议:

(一)立足国内,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在中国粮食供求关系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的背景下,解决粮食结构性供给缺口问题,必须继续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通过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与保护力度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粮食生产,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中国适度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粮食供给不足已不可避免,但也应看到,国际市场调剂空间较为有限,并且近年来中国部分主要粮食进口的持续增长已对其国际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而这也会影响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欠发达国家获得稳定的粮食进口来源.中国应尽快制定并实施粮食对外贸易中长期发展战略,掌握并控制好粮食进口的时机和节奏,既避免引起国际粮食市场形势出现较大波动,又避免国外低价粮食大量进口对国内粮食市场秩序和粮食生产发展形成较大冲击.

(二)加大农业投入,转变粮食增产方式

国家要从财政、信贷、生产资料等方面给农业部门提供帮助, 改善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 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力发展中国粮食生产.此外,转变粮食增长方式,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和耕作制度,加强科学管理, 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化程度和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率,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科教兴粮步伐, 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路子, 努力提高粮食增产中的科技含量.

(三)公开粮食安全信息,健全粮食制度

众所周知,粮食的剧烈波动是影响一国物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粮食指标多样而分散,如收购、生产、批发及零售等,这些指标波动的不一致会妨碍粮食政策调控,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调查口径与调查手段,从而使粮食安全和预警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及时性.另外,粮食安全信息有待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发布频率需更高、更及时,以便更好地对粮食与信息进行实证分析和预测.

(四)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各级政府为确保粮食安全应该考虑并要抓紧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的一个突破口.作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责无旁贷地负起筹建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重任.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但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出现粮食不安全时,立即启动系统中相应的调控措施,确保粮食市场稳定、社会稳定,确保粮食安全.当然,系统采取的措施应当是可操作的、有效的.因此,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应对粮食不安全警报而建立的,用来消除、防范、抵御粮食不安全,实现粮食安全.

大国效应论文范文结:

关于大国效应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大国效应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大国外交论文

2、中美大国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