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相关论文范文 跟巧用调味品让菜肴增香谈谈肢体语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这是一篇与肢体语言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巧用调味品让菜肴增香谈谈肢体语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摘 要]上课如同做菜,要想做出味道鲜美的“菜肴”,其中的“调味品”必不可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交流,实现知识传递的课堂语言如同“白米饭”,早已被大家认可,但作为口头语言的补充——肢体语言这个“调味品”却往往很少有人关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恰当地、富有创造性地用好肢体语言,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肢体语言;小学数学;调味品;菜肴

所谓肢体语言,即身体语言,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借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数学教学中的肢体语言指的是,数学教师为了更好地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反馈(除口头语言以外)的一种表达方式.作为数学教师,如果能充分、合理、适时地利用肢体语言,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迎合其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等方面,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曾用大量的实验证明并得到一个公式:信息资料的总效果等于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人体动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实现数学知识的顺利传递及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肢体语言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肢体语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巧用肢体语言,激趣营造氛围

一说起数学课,人们的感觉就是没有语文课和英语课来得生动有趣,数学学习往往给人学习氛围紧张、课堂气氛沉闷的印象.这样的课堂,怎能让学生喜欢?小学生好奇心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所以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教学情境,用生动的教学语言,配以形象、直观的肢体语言,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把学生的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复习四年级上册“线段、直线和射线”三类线的特点时,为了让学生既学得有趣,又能轻松地记住三类线的联系与区别,我首先面向学生,把两个手臂向左右两边伸直展开,并将手掌竖起来(掌心向外),提问:“同学们,如果忽略老师的头部,老师伸开的双臂展示的是一条什么线?”学生一看马上起了兴致,迫不及待地说:“线段!线段!是一条线段!”“它有几个端点呢?延伸情况怎样?能否测量?”我变换手势,把右手竖立的手掌放平,“现在又是一条什么线?它有几个端点?延伸情况怎样?能否测量?”随后又将左手竖立的手掌放平,左右两手做屈伸动作,表示向两边无限延伸(最终呈直线状),继续问道:“这又是一条什么线?它有几个端点?延伸情况怎样?能否测量?”如此形象地展示,使得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模仿,跃跃欲试.于是我带领学生边说线的名称和特点,边把刚才的动作又演示一遍.短短几分钟,全班学生就把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联系与区别牢牢地记住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定用全部的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善于借助肢体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己先“动”起来,带动学生的肢体和思维同步“动”起来,在满足学生好动需求的同时,使学生在“动”中学,在“乐”中学,而且学出成效来.

二、妙用肢体语言,助生理解概念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数学基本知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又是发展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前提.“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离开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来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只能是空中楼阁.但是数学基本知识往往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很难单凭教学语言把它们传授给学生,这时,合理发挥肢体语言的艺术作用,则可以有效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

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间隔”一词,我让学生伸出左手(掌心朝向自己),把5根手指当作5棵树,并提问:“你觉得哪里是‘间隔’呢?数一数这里共有几个‘间隔’?如果是4棵‘树’,有几个‘间隔’?3棵‘树’呢?”在这样边做动作边回答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知道了在“两端都种”的情况下,棵数等于间隔数加1,反之,间隔数等于棵数减1.有了这个“两端都种”为基础,其余的“一端种,另一端不种”和“两端都不种”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不仅学得快乐,而且也学得扎实.

三、善用肢体语言,助生形象记忆

在小学阶段,对于一些数学公式的记忆必不可少,有时让学生去背诵,有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很明显,第一种方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学生通常是背过之后没过多久就忘了,或者背是背了,但因为没有真正理解而导致不会合理运用公式;而第二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但是机械化的操练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到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使记忆内容形象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例如,“圆的周长”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了使学生记得既轻松又准确,课上我给学生介绍了“手指操”记忆法,并让学生跟着我一起伸出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呈半圆弧状),同步念“πr”,接着伸出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呈半圆弧状),同步念“πr”,最后将两手“半圆弧状”靠在一起,构成一个“圆”(如图1),齐念“2πr”.就这样,学生轻轻松松地理解和记忆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等于2πr(已知半径求圆周长).当然,稍做变化,把“πr”替换成“1/2πd”,就可以变化出第2套手指操——1/2πd,1/2πd,πd,即C等于πd(已知直径求圆周长).如果再做进一步拓展,又可以发展成半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操:如图2,伸出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呈半圆弧状),同步念“πr”,接着伸出左手手掌(五根手指并拢并呈笔直状)与“半圆弧状”靠在一起构成一个“半圆”,同步念“加2r,等于半圆周长”(已知半径求半圆周长).同样稍做变化,还可以演变成第3套手指操——1/2πd,加d,等于半圆周长(已知直径求半圆周长).我在教学中发现,运用手指操,学生不但能轻松掌握整圆和半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而且能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记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时,笔者让学生同步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向自己),五指自然伸开,大拇指代表千米,其余依次代表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如图3);接着观察手指之间间隙的大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最大,其他几个手指间的距离都差不多,由此记住了“1 千米等于1000 米,1 米等于10 分米,1 分米等于10 厘米,1 厘米等于10毫米”.同时还可以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又等于多少毫米?”学生也可以借助左手,理解米到厘米有两个间隔,10×10等于100,所以1米等于100厘米;米到毫米有三个间隔,10×10×10等于1000,那么1米等于1000毫米.当然还可以做类似的拓展.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学生记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问题,还能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长度单位间的转化问题,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活用肢体语言,丰富学生课间生活

在小学阶段,学生课间十分钟的活动时间非常有限,除了上趟洗手间,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要想真正地走出教室去玩一玩,不仅受场地的限制,而且还受时间的限制.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玩出名堂呢?笔者认为,肢体语言游戏,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间生活,学习、娱乐两不误.

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可以让他们了解用手势表示基本数字1至10的方法(如图4),也可以让他们开展20以内的加减法及表内乘法口诀等的口算练习,用相应的手势来表示口算题的得数,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反应速度.且同学间进行PK,玩得乐此不疲,在玩的过程中,学生既放松了身心,又获得了技能.

细细品味教学过程,不难发现肢体语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还是比较频繁的,比如判断对错时的“√”“×”,比较大小时的“>、<、=”等数学符号,都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进行表达.这样做,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达到一定的训练面,可以实实在在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可知,肢体语言犹如一种“调味品”,使用过多或过少,或者没有因“菜”制宜,都会导致“菜肴”变味.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地运用肢体语言,让沉闷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教师变得乐教,让学生变得乐学,真正实现巧用“调味品”,让“菜肴”增香!

肢体语言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肢体语言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肢体语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论文语言润色

2、语言文学论文

3、交际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4、语言论文

5、语言教学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