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作文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与读写整合:真情实感文动人中学生作文虚假同质现象矫正策略类论文范文文献

这是一篇与中学生作文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读写整合:真情实感文动人中学生作文虚假同质现象矫正策略

龚俊杰 洪世昌

(广州市从化区从化中学,广东 广州 510900)

[摘

要] 长期以来,中学生作文“虚假”,没有个性的同质化弊病引起了语文界广泛关注,本文试图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本着改进语文教学、净化人文环境的初衷,指陈这种现象,并试图探讨矫正这种颓败文风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读写整合;虚假同质;情感真实;矫正策略

中图分类号: H 1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6-0086-03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读写整合式语文教学研究”[2012YQJK05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龚俊杰、洪世昌,广州市从化区从化中学教师.

笔者站了多年讲台,与语文界诸多同道一样,深感语文教学“岌岌乎殆也”.学生们天天听课,天天学语文,天天讲国语,可一旦形诸文字,可圏可点的文章如凤毛麟角.用词不当,话语不通,层次紊乱,这些姑且置之不论,套话、假话、空话连篇,乱搬乱套,虚妄不诚的弊病,可谓习见习闻,以致形成了一种“传统”.要描写一个人物的语言,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说的是同一个调调.要描写一个青年女性的肖像,大多数会是“瀑布似的头发,瓜子脸,柳叶眉,丹凤眼,鹰钩鼻,樱桃嘴”.明明每个学生心目中的创作原型各不相同,可结果都会写成同一张脸.即使是虎妞似的原型,也一定要把她写成苗条俊俏的形象,仿佛不这样就不成其为青年女子.要写一位教师,都会出现“呕心沥血熬白了头发”,“夜深人静时瞧见老师在昏暗的灯光下批改作业的身影”.在高考作文中,为了博取阅卷老师的同情,有些考生瞎编乱造事实,诸如“意外车祸使我父亲成了植物人”,“瓦斯爆炸使我哥哥失去了记忆”之类的“事实”时有出现,面对“诚信”不诚信的考生屡见不鲜.

这种虚假同质现象,已经使语文界同道痛心疾首,如果不加以遏制和扭转,任其蔓延发展,泛滥无归,“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是一句空话,学校也就成了滋生与培植说假恶习的渊薮.而学生作文“虚假同质”的根源就在于没有阅读积累,没有生活体验,没有深刻思想.为此,略谈遏制与扭转中学生作文“虚假同质”现象的四点对策.

一、实话实说,打造健全人格的底色

中学生作文“虚假同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写作态度问题.他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懂得文责自负的道理,不知道“做人”与“作文”、“人品”与“文品”的直接关系,他们只看到当前而不是立足长远,只看到个人而忽视了社会.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跟他们讲清道理,教育学生要实话实说,“用人生的真实书写真实的人生”.

当然,“实话实说”并非只能写自己耳闻目睹与亲身经历的事,毕竟文学,也包括学生作文不应该只是生活的刻板实录,它允许也必须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以求尽量写得生动些、完美些,能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或表现作者鲜明的情感倾向.基于此,“实话实说”也不排除合理的想象与虚构,两者完全是兼容的,符合写作规律的.放眼文学史,也没有一篇文学作品不创造新形象,也就是说,没有一篇作品不是联想和想象的产物.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是由的菊花联想到面容的憔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看到赵贵翁竒怪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一路上人们交头接耳的议论、张开着的嘴、白厉厉的牙齿、街上女人骂孩子时说的“咬你几口”的话就联想到狼子村佃户告荒时讲过的吃人故事,进而怀疑周围的人们正在串通一气,预谋吃他,并终于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史书字缝里看到了“吃人”二字.然而,无论联想,想象或虚构,都必须以作者深厚丰富而又真实的生活感受作基础.失去了真实的生活感受,联想、虚构就如空中楼阁,没有依傍,就会有悖于事理,滑向虚假的泥淖.如果把作者的生活感受比作金子,联想、想象就如同点金术.没有想象,文章就缺乏灵气;没有想象,艺术将失去光彩.而没有生活感受,文章就成了无本之木;没有生活感受,作者就成了一个巧舌如簧的骗子.

要求学生实话实说,首先我们语文老师要说真话,要实事求是,敢于针砭时弊,公断是非曲直.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举手投足,潇洒应对的表现对每个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坦坦荡荡,表里如一,这是一个教师起码的人格.语文教师“传道授业”一肩挑,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你都无法逃避现实,面对可能是残酷的现实,可能是惨淡的人生,你总得表明你的态度.这时,你是真诚的,正直的,无畏的,还是虚伪的,市侩的,猥琐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一定会心知肚明.如果他们的老师是那种宫廷诗人似的文人,不说真话,他还能要求学生说真话吗?

真实地生活是真教育之必需,是阻止我们民族精神荒漠化之必需.多年来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流失,人格因素的流失、语文老师对思想政治太敏感,唯恐学生越雷池半步,对于学生的双重人格却坦然容忍,甚至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塑造.如果这样,学生作文中充斥假话套话,小小年纪就学会口是心非、巧言令色,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观察感悟,疏浚真情实感的源头活水

叶圣陶说过:“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1]试看许多作家一样地吟咏风月,描绘山水,生发感慨,却各个面目不同,各尽其妙.同样是咏梅,和陆游的词内容、格调截然不同;同样面对落叶舞秋风,有人可能在心中涌动着老庄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或者是佛家的般若空观,认为世间的一切名缰利锁,就如镜花水月,有人可能会想到新陈代谢的规律或落叶归根的情结;同样面对南国飘飞的雪花,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将自己的心贴近自然物象,使目之所见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个人经历撞击,与个性融合而生成独特的感受.因此,“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就必须用心感受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源.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是信息源,大自然,网络,报刊书籍,电影电视也是信息源.“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无处不在,作文无处不在.中学生应该用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在课内,另一只眼睛瞄准课外,放眼大千世界,了解风土人情,参加社会实践,做到内外同致、知行统一.

一方面,细心观察,用心感悟,疏浚真情实感的活水源头.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门户.如果观物不审,为文就会失真.苏轼,一代名儒,由于“观物不审”,也曾留下过“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自作聪明的笑柄;黄筌,著名画家,由于缺乏观察,也曾留下过一幅“颈足皆展”的飞鸟图.可见,如果不细心观察,就不能实现写文章最起码的真实性.“所以随时随地留意观察,是扩充经验的不二法门.”[1]很多学生对待生活,心不在焉,对外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谈不上把对外物的观察深化为内心情感上的体验.或者觉得生活就像一架时钟,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可感受的素材.其实,一种自然的景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能引起人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譬如对于一个人,如其不加观察,摩肩相值,瞬即东西,彼此就不相关涉了.如其一加观察,至少这个人的面貌、姿态在意念中留下一个印象.若进一步与他结识,更可以认识他的性情、品格.”[1]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适当地将学生领到户外,让他们身临其境地进行观察和感受.例如写有关四季的文章,如果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仔细观察每个季节自然万物的特点,看山看水,看枝头新绿,看花开花落,看雨雪飘飞、江河奔腾,听百鸟啁啾、蝉噪蛙鸣等万籁声响,感叹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四时更迭的永恒有序、人与自然的相通相依,由于观察细致,感悟独特,就能抓住事物在形态、格调、氛围等方面独有的风貌,传达某种真实的精神内涵.

另一方面,关注自我,抒写性灵,疏浚真情实感的活水源头.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文章.每个人本来都有一个非常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遇悲喜而生情,触佳景而生感.一些学生在作文中矫情伪饰,感情贫弱,症结在于“对于什么都淡漠,觉得什么东西总辨不出滋味,一切都是无边的空虚,世界是互不关联的一堆死物,生活是无可奈何的消遣”[1],“有了真切的经验、思想,必将引起真切的情感,成功则喜悦,失败则痛惜……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如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1]假如我们教师能引导学生培养情感,产生蓬蓬勃勃的不可遏抑的写作,“则凡有所写,都属真情实感;不是要表现于人前,便是吐其所不得不吐.写出诚实的话不是做到了么?”[1].

三、多重对话,激发多元解读深度思考的活力

写作是发表,阅读是吸收.教改如火如荼,可现在我们依然有不少语文课堂一片沉寂、一潭死水.教师搞“满堂灌”,“齐步走”,一个答案,一条思路,一本教案“打天下”,学生没有发表自己思想的权利,没有与教师、与作者平等对话的机会,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个个“人形鹦鹉”,说黑就是黑,说白就是白,顺从定论,重复着“真理”的声音.而人类真实的、有价值的阅读活动,并不是主体对客体简单地认同、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客双方相互扬弃、互动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要跳出前人思维的定势,由一般的接受型同构解读,转向发展性的异构解读.教师要摆正位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做到教学,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还学生以思考权和怀疑权,多给方法,少给结论.教师应该是“导游”,要为学生选择一个恰当的观察点,让他们去尽情欣赏和享受那美丽的风景.文学作品内蕴相当丰富,它有许多“未定点”和“非硬性规定的自由空间”,任何人都不可能穷尽其表达的意义.时代不同,读者不同,所以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答案”,而应该是一个不断开放和不断生成的过程.德国结构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姚斯说得好,一部作品“并不是独立自在地对每个时代每一位读者都提供同样图景的客体.它不是一座独白式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更像是一本管弦乐谱,不断地在它的读者中激起新的回响”.而要穿越物质化的文本层面,走进作品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课堂讨论与生成尤为重要.

在课堂解读文本时,由学生提出所有疑问,教师整理(关键问题也可由教师提出),然后组织小组讨论,相机指导,再由学生发表见解,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笔者教莫泊桑的《项链》的时候,有些学生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具有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妇女形象,摆出了持论的理由.另一些学生却认为玛蒂尔德年轻貌美,有娇媚风姿,并受过较高教育,她梦想挤进上流社会,过上令人艳羡的奢华生活,完全无可非议,毕竟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不管社会姓“资”还是姓“社”,都是人同此心的,因此,玛蒂尔德是一个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求证者.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言之凿凿,也就无所谓孰是孰非了.

有了课堂的氛围,有了作为主体的学生的积极参与,大胆思考与批判,敢于发表意见,良好的思维品质与习惯日渐形成,作文虚假同质的弊病不就克服了吗?

四、重“放”轻“收”,开启个性化写作的新引擎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鼓励考生张扬个性,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表达看法和感受.然而不少老师仍然为学生打造了一套一套的应考写作模式,乐此不疲.如开头要欲扬先抑,或开门见山,或歌词开头,或排比反复,或设问开篇,或名言指路,或泰山压顶,或题记为冠;结构上要采用排比段式,或小标题式;结尾时要么凸显主旨,要么首尾呼应,要么议论抒情,要么升华主题.鉴于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千万不能捆住学生的手脚,迫使多姿多彩的万千心灵去就一个范.在思想价值取向上,能成为“白天鹅”固然好,努力使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丑小鸭”也应大加赞赏.

1.“放”“收”结合,重“放”轻“收”.重“放”轻“收”,是前人积累的写作指导经验.宋代欧阳修认为:“作文之体,初欲奔驰.”[2]“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3]很显然,中学生大多天真纯洁,极少束缚,想象丰富,他们的心中完全是一片自由驰骋的天地.这个时候,亟须我们采取以“放”为主,以“收”为辅的行为策略.

教师要引导学生放开胆量,学会用独特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我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例如指导学生写过年,教师如要求学生去写过年之“乐”之“热闹”,写过年“有意思”,那么,文章势必千篇一律,如果教师能启发学生自出机杼地换个角度去思考,鼓励他们写“放胆文”,那么,学生就会写出诸如过年“累”、过年“没意思”之类的文章.又如谈到如何对待失败,很多人会立即认同和搬用“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观点,如果教师鼓励学生放胆去谈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就会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是一些人自我安慰、不敢正视自己失败的遁词.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一类型的错误,难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吗?这些都是学生或经历或思考之所得,自然就是真话了.

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导他们放言高论.教师万万不可先入为主地给学生写作强加各种条条框框,匡正学生真实的思想.如指导学生写作《砖头的启示》,我只是启发学生从相关、相似、相反、相对等方面想象联想,从砖头的形状、制作过程、用途等角度发散思维,大胆地去想想它与人的哪些特点相似,打开学生的话匣子,结果学生放言高论,个个面目不同.有些人从正面立意,说砖头形状方方正正,象征着正直,不像鹅卵石那样圆滑世故;砖头从里到外实实在在,绝不虚浮空洞;砖头出自平凡,普通的泥土是它的原形,朴素是其本质;砖头经过“水深火热”的锻炼后,脱胎换骨,练就了经受重压和风雨的铮铮铁骨,人成才也需如此;砖头服从分配,无论用它建筑高楼大厦,还是铺路奠基,它都毫无怨言;砖头默默无闻,从不居功自傲,它被砌成墙后,还要抹上石灰、水泥,人们在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建筑物前,从外表上一点也看不出砖头的功绩,而砖头绝不因此埋怨、愤怒,人们也绝不因此忘了砖头的功劳.有些人从反面立意,认为砖头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千篇一律,不知变通,是墨守成规的典型;砖头忘了泥土是自己的前身,忘了孕育自己的大地,一心高攀,总想摆脱泥土的气息,脱胎换骨,是好高骛远的典型;为了高升,它不惜踩在同伴肩上往上爬,是自私自利的小人的典型,结果是很快又被新来的同伴踩在脚下;砖头有棱有角,刚强有余,柔韧不足,这种性格在生活中常常碰壁.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诚然,某些学生的思想还很幼稚,但毕竟是他们思想的闪光.如果老是以一个教师或成年人的眼光去残忍地修剪那“不合常态”的个性化的枝桠,就会弄得学生也如林黛玉进贾府,“不肯多行一步路,不肯多说一句话,唯恐被人耻笑了去”.恰恰相反,教师要以宽容的姿态、鼓励的话语激发学生真实的创意,引导学生不拘一格、淋漓尽致地挥洒生命的才情.待到一定阶段(如高二、高三),再小心翼翼地,点到为止地予以“规范”,了解写作原理和技巧,从较严格的层面上审视是非善恶美丑.

2.喜新厌旧,投其所好.当前信息泛滥,很多人都是为了快餐式的娱乐和消遣,读书往往收效甚微.也有不少学生经常课外阅读,但蜻蜓点水,“一日看尽长安花”.笔者认为,如果适当减少课堂短线作文,增加一两次中长线作文,并做好系统的计划与必要的指导,学生读书与写作就会形成互动,收效显著.

第一,学生往往“喜新厌旧”,不爱课本而爱课外书籍,这就可借助“兴趣”畅游书海.

第二,有较充裕的准备吋间,教师一般在每学期的开始或期末布置中长线的作文题目(也可由学生自己拟题),到期末或开学时交稿.

第三,题目涉及到很多中外名著,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这种读写方式,打破了平时课堂作文的单一性和封闭性,可谓“投其所好”.

第四,有激励机制,如推荐发表或入选校刊等.这样,学生有了充裕的时间和浓厚的兴趣作基础,就能钻进原著熟悉情节,臧否人物,领会写作技巧;在读物、写作角度等方面可以就着自己的好恶与现有的知识储备选择与取舍,就有了课堂短线作文难以相比的开放度与自由度;有了发表或入选自己作品的,再加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指导思想营造宽松的读写氛围,一般地说,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写出自己对作品某个角度或层面的真实思考、感受和评价,培养研究性写作的基础能力.

3.呵护自由心灵,培育特立独行的异质思维.这是一切科学和艺术工作者必备的一种思维品质,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表达真情实感之必需.一代绘画大师周天藜说:“不在凡华色相中.”他还说:“自由的心灵是美的意境的创造者,自由其实是一种人类原动性创造力,是产生创意和真知的最根本条件.真正的艺术大师总是特立独行的‘孤独一小撮’,同时也必定是人类思路中具有一定程度异质思维的探索者.其自由创作的艺术精神,势必突破传统学术规范、世俗主流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的三重框架,为提升人和艺术的生命层次进行终身不懈的天马行空般的追索.”试看周天藜的画作《寒冰可燃》,梅花被一反常态地处理成有棱有角的“方形花瓣”,在常人看来是离经叛道的另类作品,题款“寒冰可燃”更是令人匪夷所思.水火难以相容,既为“寒冰”,何为“可燃”?作画如此,作文亦然.放眼古今,李白、鲁迅、梁漱溟、王小波、李敖、韩寒等人或放荡不羁,高蹈不顾,或嬉笑怒骂,正道直行.其人其文,让人难以望其项背,成为所处时代的一个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欧阳修.与渑池徐宰

[3]谢枋得.文章轨范

中学生作文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中学生作文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中学生作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中学生订阅的期刊杂志

2、作文教学论文

3、投稿作文

4、中学生论文

5、小学生作文投稿网站

6、中学生数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