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国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和明清民国三穗诗词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民国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明清民国三穗诗词

摘 要:素有“黔东要塞”和“千里苗疆门户”之称的三穗县,历史悠久,民风淳厚,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三穗县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拥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三穗县的诗词可以很好的反映出三穗县的民俗民风,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即将通过分析法将三穗县的诗词来做一个比较透彻的研究,以弘扬三穗文化.《三穗诗词选》是一部由三穗县政协委员会所编写的诗词选集,其中收录有明、清时期的诗词二十九首,民国时期的诗词六十四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三穗县明清民国时期的诗词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整理,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诗词的艺术特色加以分析,以加深对三穗县明清民国时期的诗词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三穗;《三穗诗词选》;诗词

《三穗诗词选》是由三穗县政协委员会所编写的,收录了明清、民国以及共和国时期240 位诗人的1450 首诗词,其中明、清时期收录了29 首,民国时期收录了64首,大致归类为以下几种:山水田园诗、战争诗以及赠别诗.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作为乡土文学遗产的集大成者,这本书可以说是三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其中,在《三穗诗词选》中第一首诗歌选自刘基的《云贵胜江南》: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田人.他所做的这首诗,虽然是一首五言诗,全诗仅有二十五字,但寥寥数笔,刻画出了在诗人心中“云贵胜江南”的感情,“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江南就是给人以一种柔和,多情的水乡之景.而云贵高原则是“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让人看不到头,但不可否认的是,山的秀美是水乡所无法给予世人的.“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山中之景不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消失,反而在人们的保护下,会越来越美,山,就像一个初见平无奇但越看越有味道的姑娘,她总是害羞的低着头,却不卑不亢,始终屹立在那里;而水,则是一位妩媚妖娆的姑娘,乍见之下,让人芳心暗许,相处久了,会发现,山姑娘更能经受住时间的消磨,承载住更多的期盼.三穗县最为著名的圣德山、永灵山就是大自然赐予三穗人民独一无二的礼物.

圣德山又叫岑楼山,属三穗三大佛山之一,在黔东南颇富盛名.吴泮芹的《苕绕圣德山》组诗,就是记录了诗人与他的门生登圣德山时的所见所感.“师生散步到斯巅,气象宜人几万千.静雅慎知方丈地,清幽唯有大罗天.声灵赫翟推群圣,院宇嵩高悦众仙.云水苍茫归妙手,名山盛世两相传.”其中有小序:余与生徒登圣德山,见仕女云集,有赶山谣.问其所以然,则答曰:“苕绕圣境,曾留上古遗风,峻岌仙区,犹似天宫贵府.”感慨之余,聊成三律,以纪之.

吴泮芹,生卒年不详,又名焕群,湖南新晃人.这首诗,是吴泮芹与他的学生登圣德山的时候,看见很多官僚家庭的女子聚在一起,便去询问情况,便说圣德山是一处圣境,历史上每年七月半,成千上万之侗民(土人)来这里朝山祭圣和玩山,为上古遗风之盛况.足以说明圣德山对人们的影响.诗中非常详细的描写了圣德山气象宜人、静雅、清幽的景象,说明了圣德山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虔诚之地.“圣”“仙”说明了诗人其实是对圣德山抱着一种崇敬之情的.《苕绕圣德山》诗组中的第二首:“圣德感人无量边,群贤毕至赋诗联.崇山叠绕如金磊,流水盘旋似玉园.暮鼓晨钟警世界,经声佛语格苍天.年年夷到中元节,仕女相逢万古传.”这第二首诗更倾向于写人文方面的东西,交代了每年到中乐节的时候,仕女们便会在这里相聚来祈福.“崇山叠绕如金磊,流水盘旋似玉园”这一句,描写了圣德山的形状,山是一层层的重叠环绕的,就像华丽的石头垒起来的一样,流水盘旋在山间,就像皇家林园一样,从这里可以看出圣德山的风景十分秀美,虽不似雄山般巍峨,但却有他独特神圣的魅力,吸引着人们来相聚.

永灵山因其翠幛堆叠、松竹夹道、巉崖壁立、石径盘曲,故景名为“灵岩叠翠”,为城关八景之冠,其景致有清代拔贡周伯庸诗《灵岩叠翠》作为证:“叠翠灵岩万仞楼,苍茫烟树雨初收.是谁描出天然画,赛过丹青第一流.”周伯庸(1873—1960),字开忠,城关府政街人,清拔贡. 他所做的这首诗,是组诗《城关八景诗》之一,作为八景诗之首,可以看出永灵山在三穗县的地位和影响.永灵山上层层叠翠,道路两旁长满了绿油油的植被,它就像万仞楼层一样,初下雨时,雾气笼罩在树上,感觉像仙境中烟雾缭绕一般,这一幅天然的画卷, 胜过绘画艺术,成为一绝.从这首诗看出,永灵山不愧为城关八景之冠.

除这首诗外,描写永灵山的诗歌还有很多,如民国时期王太初所做的《登永灵山》: “闲来无事到山游,踏遍灵峰岭上头.际此已现云路近,琼宫得见桂花稠.”诗人王太初生卒年籍贯不详,民国二十八年二月,三穗教师讲习会学员.在诗人觉得无聊之际,他来到永灵山游玩,逛着逛着便走到了永灵山的顶峰,永灵山的顶峰就像是接通云层的路一样,在琼宫里看见了正开得茂盛的桂花,散发着阵阵的香味.这首诗直接用永灵山作为题目,直抒胸臆,抒发感情,虽然看似简单,但实则很有讲究,“游”“头”“稠”压的都是一个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赠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方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好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十分注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行,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由于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很多有志青年参加考试却不得志,于是游历四方.如刘青华的《至款场宗兄幕下偶题》,即表达了这种感情:“又是青藤一脉传,君和希圣我希贤.浪游海内无人悯,踏遍关山只自怜.以餐谈心只过半,来朝分手仰成全.南方孤雁空中语,触动诗情夜不眠.”刘青华,生卒年不详,侗族,天柱县润松人.曾就读于湖南靖州鹤山书院.参加镇远府试不中,游历湘黔边区,到过邛水,以文会友,写下了很多诗歌.诗人路过款场,偶然碰到了好友,便作下了这一首诗.可以看出,当时诗人的心理其实是存在着巨大的失落,本想参加考试,奈何却不中,心情本就十分低落,“浪游海内无人悯,踏遍关山只自怜”,诗人感觉自己在这世界上到处飘荡,但却没有人怜悯他,走过了那么多地方,只有自顾自怜,道出了诗人心中的酸楚;“南方孤雁空中语,触动诗情夜不眠”诗人用“孤雁”自比,孤独的大雁在空中哀语,自顾自话,触动了诗人心中的感情,以至于夜不能寐.这首诗看似在写与友人在其幕下相遇,实则是在写自己的失魂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心中有志却不得报的感情以及深深地无奈之情.胡卓群所作的诗《和王伦纪先生原韵》就是托物寓情,什么是“原韵”?即和他人诗词时,称所和诗词的韵为原韵.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四:)“迦陵(陈其年)词,惟《江南春·和倪云林原韵》一章,最为和厚.”胡卓群看到王纪伦先生作的诗,便跟着和了这首《和王伦纪先生原韵》:“聚首言欢寒假天,一堂砥砺有奇缘,阳春白雪终无意,梦魂追思李谪仙.”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在寒冷时节与好友相聚,面对满屋子的磨难,作者笑称为奇缘,窗外春日的暖阳与深冬的白雪始终是无情意的,在梦中,魂魄追忆思念着李谪仙.

三、战争诗

战争诗,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最早的战争诗在《诗经》中出现,为视角下的战争诗,辞采壮丽,气概宏状.《三穗诗词选》里收录的诗歌,直接反映战争的仅有两首,这几首诗都是写于民国时期,当时时局动荡,东北沦陷、卢沟桥事变等战争,让三穗县的爱国青年再也坐不住了,他们愤然提笔,写下了他们心中的呐喊.如《长期抗战》一诗:“东北沦陷在顷俄,卢沟相继又风波.倭奴既敢当挑衅,华夏不该去姌和.最后关头应奋斗,长期抗战莫蹉跎.将来胜利终归我,痛饮黄龙唱凯歌.”这首诗,是吴峻之所作.吴峻之(1897—1973),雪洞普及人,后居瓦寨调动,贵州农林学校毕业.参加第十军北伐,后任第二十一军军需官.他所作这首诗,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满腔的热血和渴望胜利的感情.东北沦陷、卢沟桥事变,这些事都是让诗人所感到愤怒的,倭奴都敢挑衅到自家门口来了,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难道还要坐以待毙吗?诗的颔联给出了我们应该怎么做的答案:“最后关头应奋斗,长期抗战莫蹉跎.”从诗中所写的到了最后关头中,不难看出,这首诗创作的时候应该是处于抗战的中后期,双方都开始疲惫不堪了,诗人在给自己也是给国人加油鼓劲,让我们努力奋斗,莫蹉跎了这好年华.在诗的最后,诗人充满信心的说:“将来胜利终归我,痛饮黄龙唱凯歌.”最终的胜利将是属于我们的,等到胜利的那一天,再举杯同庆.

民国论文范文结:

适合民国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民国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民国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