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跟作者名人效应与其他相关本科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作者简介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作者名人效应与其他

时下的一些报刊、杂志都时兴“作者简介”.有的内容简单,可有些却不“简”——“著名××…×××长”“××导师”,得过××大奖,有××作品,甚至还有“享受××待遇”之类,不一而足.这种情况,据说是“以便读者对作者有所了解,有时候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作品”.显然是好意.但是如果从读者的视角看,未必领编辑们这份“好意”的情.看这样的“作者简介”,让人想起当下时兴的“名人效应”.有些编辑也不过是想通过“作者简介”制造“名人效应”,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我们不能一概地反对“作者简介”和“名人效应”.有些特殊的文章,给读者一个交代,并无不可.但就大多数的文章、诗文而言,似乎无须“作者简介”.毕竟,读者看书、报、刊,是为了学其文、赏其诗,而非是为了看那些“大有来头”的“作者简介”.至于看了“简介”会“进一步理解作品”说,就我读过的绝大多数文章而言,实在没有看出其中作用.

一份报纸、一份刊物,最终是靠好文章吸引读者,不是看你发表了多少“名人”“大家”的文章.事实是,当下许多名家、名人的文章,有些是好的,令人称赞.但也无须讳言,有些“简介”里的“名家”,看过其文,同“作者简介”的身份不符.或者新老八.股,或者说些“正确的废话”,或者故作高深、晦涩难懂、了无新意,读后,不由使人产生受骗了的感觉.

要相信读者的鉴赏力.文章不佳,名头再大,也是枉然.真正名家,也无须介绍.记得上个世纪的50年代,文坛流行“笔名”,根本没有“作者简介”一说.好的诗文照样被人称赞和流传.比如,马铁丁、三家村的杂文,刘白羽、杨朔、魏巍的散文等等.人们读他们的诗文,也没有多少人想知道他们中有谁是“××长”什么的.

不止如此.事情还有另外一面.最近读一位文艺杂志主编的文章,披露“作者简介”里的“糨糊”:来稿的作者中有名字者,有身份者,有年龄者,有著作者.这位主编强烈批评这种现象.认为这些作者有失文德.强调德艺双馨,从署名做起.这些“正确的话”无疑是不错的.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视角反问一句,之所以出现这类情况,是否是因为有些作者通过“作者简介”看出了编辑很重视“名人效应”?选稿是不是也首先盯在了名人的来稿上,以人取文?因为这样的事,在文坛上不乏先例.例如,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的《文艺报》上,有一篇《真假李逵和真假赵树理》为题的文章披露:在一家某著名的文艺期刊上,有篇署名“赵树理”的小说,无论文风还是水平,同赵树理的小说差别十分明显,只是文末有“写于中国作家协会”几个字.赵树理本人知道了,哭笑不得.一调查,原来是一位文学青年苦于作品不能发表,借助一下赵树理的大名,结果还真管用!这“以人取文”,早已有之,于今为烈.把“糨糊”现象的责任全推到广大作者身上,显然有失公允和全面.杜绝“糨糊”乱象,应从编辑部“以文取文”做起,减少唯“名人稿”“熟人稿”“人情稿”.在稿件面前,人人平等,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写作环境.不过,说起来,这也很不易.也是上个世纪的60年代,茹志鹃的处女作《百合花》开始投了六七家期刊,均被无理由退稿.后来被《延河》杂志发表,茅盾发现并大力推荐,才使这位女作家当红,后成为著名作家.作为编辑,能像当年的《延河》杂志那样,不漏选漏发优秀稿件,当属不易.这也是对编辑们“德艺双馨,冰平的真实考量.

由此联想开这位主编看问题的思想方法,这种思维现时也挺“时兴”.比如,买虚假文凭,教师补课收费,医生收“用药提成”费,医院患者中发生的“医闹”等等,人们关注和整治的重点,都放在了买假文凭者、补课的教师、收提成的医生、向医院“胡闹”的患者身上——他们固然有错,整治自是应该.但是,另外一层更深层的原因却被人们忽略了.可见,树立辨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是何等重要.

作者简介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作者简介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作者简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论文作者右上角数字

2、论文作者

3、硕士论文作者

4、论文作者排序

5、论文第二作者有用吗

6、论文作者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