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相关论文范文 跟重读三国:被疾疫改变的战争和命运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改变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重读三国:被疾疫改变的战争和命运

汉末三国时期,社会动荡、灾害频仍,疫病多次大规模爆发,不但普通百姓和士兵大量死亡,身居高位的士人和武将也不能幸免,甚至战争胜败和历史走向也因之改变……

疾疫直接影响战争进程

古代战争人员密集,粮食供应不及时,环境卫生条件差,士兵体能消耗大,这些都为病菌入侵人体创造了条件.如果是长途远征,再加上气候变化和水土不服等因素,士兵就更容易染上疾疫.要是恶性传染病,就会严重削弱军队战斗力,导致大量的非战斗减员.

东汉末年,疾疫影响战争最著名的例子当属赤壁之战.公元208 年南下荆州前,构成曹军主力的北方士兵中,很可能有人感染了当时遍及中国北方的斑疹伤寒.

斑疹伤寒是一种易于流行、全球性的、而且病死率较高的急性传染病.这年10 月,曹操大军与周瑜率领的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前者数量远多于后者.但斑疹伤寒已在曹军内部流行开来,曹军战斗力下降,因此首战败北.

按照学者考证,赤壁决战爆发的时期应该是当年12 月中下旬,冬季正是斑疹伤寒的高发季节.疾疫令曹军严重减员,极大地削弱了士兵的战斗力,周瑜采纳黄盖诈降之计,以火攻取胜.是役,曹军死亡过半.

赤壁大败后,曹操不敢涉足江南,刘备得到荆州,孙吴声名大振,三国鼎立的序幕由此拉开.由此可见,公元208 年的这场恶性疾疫的影响竟如此之大!

三国后期的公元253 年,东吴权臣诸葛恪率军二十万围攻合肥新城,百余日毫无进展.吴军疲惫,免疫力下降,士卒饮用被污染的河水引发了痢疾,“病者大半,死伤涂地”.曹魏欲趁机两路合击吴军,诸葛恪不得不撤兵.

文人武将之死与魏吴的命运

疾疫爆发不仅造成平民和士兵大规模死亡,著名的士人武将也深受其害,史书有明确记载的是公元217 年的那场大役.

这年,曹军征吴,行至居巢( 今属安徽合肥),瘟疫爆发.随军出征的充州刺史司马朗亲自巡视士兵病情,不幸感染疫病而死,时年47 岁.司马朗是谁?司马懿之兄,司马家族的杰出人物之一.

五位著名文人也死于这场大瘟疫,他们就是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徐干、陈琳、应玚和刘桢.曹丕是建安( 汉献帝年号) 时期重要的文学家,与建安七子关系密切( 孔融除外).曹丕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何可言邪!”五子同时去世,建安文学创作转入低谷,昔日繁盛不复存在.

曹魏死于疾疫的多是文人政客,孙吴一方则基本是统帅和武将.《三国演义》上说,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而事实上,周瑜于公元210 年“道遇暴疾”,忽然去世,正值36 岁的盛年.那几年,孙吴控制的区域内不仅遭遇旱灾,也有疾疫爆发,周瑜染上的暴疾很可能就是当时流行的恶性传染病,这真够讽刺.另外,孙吴宿将程普与周瑜同年去世.

作为孙吴最有天赋的军事家,周瑜之死带来的损失几乎无可弥补.不过,周瑜和程普之死仅仅是孙吴统帅武将厄运的开端.公元217 年,接替周瑜的鲁肃(45 岁) 也突然病逝.史书中没有对鲁肃疾病的描述,但事出突然,死因很可能就是那年的大瘟疫.与鲁肃同年去世的还有猛将凌统,年仅28 岁.

公元219—220 年,东吴和曹魏接连流行疫病.公元219 年,关羽战襄樊,威震华夏,孙权秘密与曹操结盟,计划偷袭荆州.出征荆州的孙皎于219 年去世.策划偷袭荆州的主谋,鲁肃之后的孙吴统帅吕蒙于220 年不治而逝,年仅41 岁,又值盛年.另一个参与讨伐关羽的蒋钦于同年病逝,此外,甘宁也在220 年病逝.一年左右时间,孙吴连失四员武将.

有历史学者分析认为,孙权据有江南、未能北上统一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统帅和武将的过早凋零.

东吴建国前后的四任统帅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都兼资文武,但前三者盛年早逝;东吴十二员虎将中有十位在孙权称帝( 公元222 年) 前去世,而其中的程普、凌统、甘宁和蒋钦可能因疫病,在孙权称吴王( 公元222 年) 之前就死去.

过多军事统帅与重要武将的早逝,令孙吴与曹魏争霸的实力大打折扣.曹魏虽也有多位士人死于疾疫,但没有一个是核心的谋臣或统帅,再加上中原人口稠密,远多于孙吴,使得曹魏后期依旧人才辈出、国力强盛.

为什么是汉末三国

按照学者王文涛的研究,两汉400 多年大规模疾疫爆发50 次.东汉晚年的汉献帝时期有7 次,如果算上地方性的疫病则可能有17 次.献帝时平均不到两年流行一次疫病,远超两汉的平均七年一次.为什么东汉末年疾疫如此频发?

从公元之初,也就是东汉立国前后开始,中国气候开始转寒,到汉末三国时期,已比现在寒冷,而且其他自然灾害不断,到3 世纪后期,寒冷达到顶点,此后三个世纪一直是寒冷气候.严寒天气虽不直接导致疫病流行,但对疾疫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寒冷气候致使农作物歉收,进而带来饥荒,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生活条件变劣、城市贫民窟出现以及逃避饥荒的移徙等,这些因素往往会扩散或加重疾疫的流行.

汉末军阀割据、连年征战,军人大规模、跨地区的行动,以及躲避战乱的平民迁徙更加促进疫病的传播.根据葛剑雄的研究,三国时期人口最低值是2200 万,仅为东汉人口峰值的三分之一,严寒和异常气候引发的饥荒、频频爆发的战争和疾疫无疑是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京师洛阳、关东以及江南是汉末三国疾疫的重发区,也就是说疫病主要肆虐于曹魏和孙吴境内,蜀汉幸免,所以上面分析的案例完全没有蜀汉.这和巴蜀人口密度低、地理环境闭塞有较大的关系.

( 摘自《冷热军事史》)

——/附录/——

正史里的刘备:既非皇室,亦不软弱

刘备是《三国演义》的一个主要人物.小说中,他时常自称是中山靖王的后代,打出要复兴汉朝的旗帜,又被汉献帝认为皇叔,让他赢得不少人的支持.而《三国志·先主传》中也按照纪传体史书的一般惯例,在交代了姓名籍贯后,简要提及了他的家世,称他祖上自中山靖王的儿子刘贞失去爵位后就被贬为平民.

刘备的皇室身份历来遭到质疑,因为他所追认的祖先中山靖王刘胜是个极为荒唐的王侯,光儿子就有120 个,往后数子孙就更多得难以查清了,所以,刘备冒充刘胜的后代就很难辨其真伪了.

其实,追认祖先并非仅仅发生在刘备身上,《三国志》称曹操是曹参的后人,其本家夏候氏是夏侯婴( 西汉开国功臣) 的后代,可在《武帝纪》中有一句很讽刺的话,说曹操的父亲曹嵩让人“莫能审其出生本末”,如此出身不明都能追认西汉开国功臣做祖先,可见史书对这些帝王的家世记载有多大的水分.

古代有称“郡望”的传统,由于同郡之间就可以相互称作老乡,因此,自己的姓氏在哪个郡是望族,所有这个姓氏的人都会以此为荣,例如北宋的苏轼本是今四川眉山人,可在介绍自己时,却总是喜欢称作“赵郡苏轼”,赵郡在今河北邯郸,与四川相去甚远,苏轼之所以如此介绍自己,主要是因为苏姓在赵郡是望族.

对素有志向的刘备来说,认祖中山靖王就不难理解了.中山靖王的儿子刘贞的封地陆城亭国在今河北涿县,也就是刘备的出生地,刘贞子孙定居涿县,所以说刘备是刘贞的后人还是有可能的.但是,这对他并没有帮助,他的祖父刘雄做过东郡的范县县令,父亲刘弘虽在州郡当差但很早就死了,所以刘备少时孤零,靠与母亲织席贩履为生.

《三国演义》中,刘备出场时已经28 岁了,还在以编织草鞋、凉席为业,其实,按照《先主传》记载,刘备15 岁时就已经摆脱了这项职业,并在母亲和宗族长辈刘元起的支持下,与刘元起的儿子刘德然一起拜同郡已经辞官的卢植为师.

当时,公孙瓒受岳父辽西太守的支持,从辽西郡到涿郡拜卢植为师,在此期间与刘备相识,并结下了兄弟之情.或许正是刘备的这种外向型性格让他具备了领导才能,一时那些意气风发的年轻小伙子都争着去依附他,连商人张世平、苏双之流都觉得他与众不同,自愿资助他,这也都成为他后来聚众起义的资本.

东汉自桓灵二帝以来政治就日趋腐败,内忧外患不断.灵帝光和年间,中山太守张纯勾结了汉朝北部的乌丸部落,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经常统领右北平、辽西、辽东属国三郡的乌丸大兵侵扰汉朝东北部的青、徐、幽、冀四州,汉朝调各地军队前去平乱.

当时,青州刺史受诏,派遣部下带兵讨伐张纯,路过平原郡时,当地一位名叫刘子平的人知道刘备勇武过人,举荐他一起平乱.从这可以看出,刘备绝不是《三国演义》里刻画的只知哭哭啼啼的软弱之人.

灵帝光和七年(184 年) 又激起了黄巾起义.朝廷调兵遣将前往各地镇压起义,州郡刺史、太守纷纷成立义兵响应.此时的刘备已经24 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加上他对刘姓的认同感,自然不能坐视汉朝覆灭,于是,就在家乡纠集乡党参加镇压黄巾,并吸纳了关羽、张飞等猛将.黄巾起义被平定后,他因平乱有功,被任命为中山郡安喜县的县尉,终于开启仕途的第一步.

读史至此,可以发现刘备的发迹其实与汉朝宗室的身份并无关系,他少怀大志,又能在乡里聚起一批人为己所用,这才是他后来能在乱世中逐渐崭露头角的原因!

( 摘自《历史大学堂》)

改变论文范文结:

关于改变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改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