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建设论文范文检索 与群助力班级文化建设有关论文范文集

该文是关于文化建设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群助力班级文化建设

杨明波

【摘 要】依托班级群,制订群规,建立规则意识,树立正气;举行“在线家长会”,汇聚榜样的力量,传递正能量;开设家长微讲堂,打造育人共同体,引领学生发展正途,助力以“正”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群制度;在线家长会;家长微讲堂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1-0026-03

【作者简介】杨明波,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南京,210008)教师,二级教师,南京市德育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玄武区品德学科教学带头人.

每到开学季,每新接手一个班级时,群作为信息沟通的媒介,总是在第一时间进入我们的视线.群让教师与家长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联系,甚至相互熟悉起来.毫无疑问,它扮演着信息沟通的角色,对班级管理大有裨益.但如何让其不仅仅局限于这一属性,而成为助力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呢?为此,在新接手的这个班级,我进行了一番有益的探索.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也是每个班级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班级文化建设主题颇多,但都有一个相同的旨归——积极、健康、向上.我所带班级的文化建设主题就脱胎于此:“正”.何谓“正”?“树正气”“传正能”“引正途”是也.

一、树正气:制定群制度——建立规则意识

班级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小社会.制订科学合理的群制度,规范群管理,建立规则意识,树立群正气,营造沟通互动的正能量氛围,显得尤为重要与必要.

1.一封公开信:群规“家长篇”.

开学伊始,我给家长写了一封公开信,阐述了群对于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群规的必要性,最主要的是,就“群规”向家长广泛征求意见.

面对一脸茫然的家长,我率先抛出一条为例:不在班级学习群讨论与学生、学习、学校无关的内容.在几位热心家长的积极互动下,很快群里就热闹非凡,纷纷献计献策.经过几天的商议、调整,班级群群规随即正式出炉.

班级群制度(家长篇)

一、发言规范要求

1.文明用语,态度真诚,不要冷嘲热讽,可以诙谐幽默.

2.每天及时关注群动态,了解相关信息.

3.需要回复的信息,及时回复.

4.如果没有特殊或紧急情况,尽量考虑发送信息的时间,尊重家长和教师的休息权利.

二、发言内容要求

1.关于学生的个人问题,不在班级群这样的公众场合交流,尽量选择私聊.

2.不在群里发送与学生、学习、学校无关的内容.

3.不在群里抨击教育、学校.

4.不在群里公开指责教师、家长、学生.

群规制订后,最为关键的就是执行,这其实就是用制度在引导大家逐步建立起规则意识.随意惯了的家长们,刚开始时难以适应这样的规定,还会时不时冒出一些不和谐甚至是与群规抵触的消极言论.但令人欣喜的是,每当这时,总会有热心家长及时出来打圆场或制止,令事态不再往坏的方向发展.

群的正气逐渐树立起来了,家长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孩子的影响也就更加正面积极,班风也逐渐好转起来,向着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友情小贴士:群规“教师篇”.

群使用者除了家长外,还有任课教师.其实,很多有关家长的群规,对于教师来说,同样适用.家长们的规则意识建立起来了,群的正气树立起来了,教师们自然也会更严格地要求自己,融入整体氛围.

但教师与家长的角色毕竟有所不同,发言的内容也不太一样,所以,还应该有一些有针对性的规定.根据我的观察和同事的反馈,我拟定了几条,作为小贴士,友情提醒任课教师们.

友情小贴士(教师篇)

(1)群公开反馈学生情况时,尽量多表扬,表扬可以点名,批评学生时请私下与家长取得联系.

(2)与家长沟通时,注意自己的语气、态度、情绪,切忌居高临下、颐指气使.

(3)针对学生问题与家长沟通时,注意多提供具体的改进措施,不要一味抱怨或指责.

教师和家长一样,建立规则意识,严格遵守群规,为树立群正气共同努力.

3.敲敲“小黑板”:群规“学生篇”.

家校互动,往往关注家长和教师,其实学生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参与者,也需要将他们纳入我们的视线,更何况,良好班风、积极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本来就应该是学生.所以,给学生制定一些群规,也很有必要.

现在的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多,信息获取渠道丰富,熟悉群的多种功能,但他们的心理年龄还小,对于海量信息的辨别能力有限,所以制订群规也得有针对性.综合家长和老师们的意见,拟定如下群规:

“小黑板”制度(学生篇)

1.学生不可单独申请入群.

2.可以在家长的监督下,合理使用群,帮助了解班级情况,上交作业,下载学习资料等.

3.不在群里随意发言,发言需经过家长的同意.

4.可以根据老师的要求或推荐,在群里交流经验,传授方法.

引导学生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很重要,家长和教师的言传身教是一方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我养成显得更为有效.而群规的制定,就能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建设,奠定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传正能:开启在线家长会——汇聚榜样的力量

班级文化建设少不了榜样的正能量示范作用.一方面,对学生来说,有着正面积极的借鉴学习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家长的教育关注点,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培养具有满满正能量的学生.

班主任往往会选择在家长会的时候,与家长一起研究探讨这些事项.但传统的家长会,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抑或是内容,都有限制,这就导致很多教育点会被忽视、被舍弃,有些还会出现滞后的现象,因此,教育引导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利用班级群,随时随地开启在线家长会,就能很好地规避这些不足.所谓“在线家长会”,即班主任发现某个榜样的教育意义,及时利用群,与家长进行互动探讨,将他们的关注点更精准地投射到这些正能量的榜样身上,从而引导自己的孩子向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我们班的“在线家长会”主要围绕“一主三重”来开展.一主:主旋律与班级文化建设主题相契合——传递正能量;三重:重要小事、重要个体、重要活动.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小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这些小事中往往蕴藏着重要的教育契机,教师要善于发现小事中的教育价值,及时对学生开展教育.在学生群体中,存在各种类型的个体,我会特别关注那些励志型的普通学生,因为他们的“奋斗历程”是同伴能看到的真实存在,所给予同伴的影响也就更加显性.而各级各类活动,是最能弘扬榜样力量的地方.

举行“在线家长会”,就能及时有效地发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教育意义,汇聚榜样的力量,传递正能量,推进班级的文化建设.

三、引正途:开设家长微讲堂——打造育人共同体

正能量的班级文化建设,除了发掘学生资源外,家长资源也是一座宝库.他们的奋斗历程、人生阅历、专业技能等资源,都可以教给学生课本以外的东西,引导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得更远.

但如何发掘,就成了摆在班主任面前的问题.依托网络,借助班级群,开辟专用空间与相册,链接“云盘”,能使远程家长微讲堂成为可能.网络家长微讲堂拥有很强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家长可以自由命题,选择自己方便的时间进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微音频:阅历感悟——如何为人.

教师邀请部分家长或家长主动报名,分享自己的奋斗历程与人生感悟.这些弥足珍贵的经历,教给孩子的是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真实而贴近生活.

班上有个学生的曾祖父是抗战老兵,年迈的老人用他那饱经沧桑,浑厚而略带方言的口音,将自己当初在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的经历娓娓道来.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真实而立体.老人说得异常平静,但电脑前、手机前的学生们,虽未见家长真容,却着实从这些话语中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深刻感悟,很多学生听完音频后,屡屡在“日有所写”中记录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2.微视频:专业知识——如何“工作”.

更多时候,家长微讲堂,说的都与自身的专业或职业相关,他们利用视频,或记录自己一天的工作,或带领大家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或直接转播自己大学课堂授课情况.比如,“市环保局垃圾分类系列”“市交管局交通安全系列”“东南大学建筑桥梁系列”“南京地铁运营管理系列”“中科院土壤所地质研究系列”等.在视频中,学生接触到了许多未曾知晓的知识,解开了诸多疑惑,了解了很多前沿的科学技术,甚至体验了公共交通背后庞大的管理系统.

这是对学生最好的职业规划启蒙.这些在各自岗位上出类拔萃的家长们,无一不是凭借自己多年来的刻苦奋斗、潜心钻研,才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他们的这些经历,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榜样,促使学生心中萌发对于未来走上社会后的职业规划的初步设想,并明白:无论什么工作,都离不开奋斗,这种精神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生涯,同样可以迁移适用.

3.微教程:专业技能——如何生活.

有不少家长是技术能手,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技能教授给孩子们.他们将具体的步骤及注意事项,综合运用图片、文字、等方式,尽量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方便孩子接受.

有的家长专攻绘画,他就将日常生活中实用的简笔画教授给孩子;有的家长擅长书法,他就开设系列教程,教孩子如何写好硬笔字……这些技能,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在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在生活中寻找情趣.

开设家长微讲堂,通过他们的经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弥补校内教育教学资源的单一与不足,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工作、如何生活的方法,给学生的人生道路,打开了更多的窗,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正途.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正能量的班级文化建设,打造育人共同体.

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文化建设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文化建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2、文化建设论文

3、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4、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