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和论悲剧审美的大众化趋势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免费审美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审美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论悲剧审美的大众化趋势

简春艳 (贵州大学 热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550000)

摘 要:“悲剧消亡论”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调,作为戏剧种类之一的悲剧趋于消亡,这并不意味悲剧审美和悲剧艺术的丧失.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艺术逐渐步入产品化时代,现代社会的悲剧艺术开始有失“高雅”,成为一种商品供人们消费,因为悲剧艺术需要迎合大众消费时代的审美需求,其作为现代性批判模式而存在,而悲剧审美也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这是对传统经典悲剧理论的解构,又是对“悲剧消亡论”的直接反驳.

关键词:悲剧;悲剧审美;大众化

悲剧作为西方经典艺术之一,是高雅艺术的代表,在西方审美历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近代科技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经典文化逐渐趋于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低俗的大众文化对传统经典的戏仿和解构,经典悲剧也已难逃这样的厄运.“悲剧消亡论”一度成为现代学术界的热门问题,并且在关于悲剧的存在与消亡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斯坦纳的《悲剧之死》、苏珊?桑塔格的《悲剧消亡》等,都是论述这一主题的专著.可以说,社会环境的变迁、历史文化的重大转型,是悲剧艺术的消亡之时,也可能是悲剧艺术发展的重要契机.

人类文明根源于对生命、社会、宇宙的持续探索,在这一探索过程中的美好期盼与残酷现实的巨大差距,构成了人类生存状态中饱含生机的重重危机,当这种危机通过演出、诗歌等艺术形式得以表达,悲剧审美就在这个表达过程中诞生.1人类生产力的变化,社会分工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会缩小这种期盼与现实的距离,成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艺术的发展亦在此基础上发生变化,从艺术与美的结合到艺术与丑的相连,大众文化语境下经典艺术的存在已受到种种质疑,悲剧审美的发展有着同艺术一样的际遇.

经典悲剧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已渐渐被人们遗忘,大概只有重回孕育经典悲剧的特定文化语境才能体验到悲剧的魅力,当今的文化语境似乎已经给不了我们经典悲剧中崇高与神圣的审美体验.即便是以经典悲剧《哈姆雷特》为底本所改编的悲剧大片《夜宴》,也会引发观众笑的神经.难道当代社会已经不可能再写出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了吗?尽管是电视、电影等新兴文化媒体每天都在努力贩卖各种悲情场面,却依然缺乏真正富于悲剧意味的审美对象;各种搞笑综艺节目似乎预示着整个时代的倾向都在向着喜剧迈进,悲剧真的消亡了吗?

这种片面的主观判断,应该在更深的层次上被否定,因为,不同的文化语境和社会环境产生不同的悲剧艺术,悲剧审美所具有的时代性特征,注定了人们要在不同的文化时空去观照悲剧,如亚里士多德只能参照古希腊悲剧,提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没接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绪得以陶冶.”2,他无法参照近代悲剧,像黑格尔和尼采一样对悲剧有更完整的理解,但他们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不存在谁优谁劣,只因处于各自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罢了.经典悲剧随着时代的洪流已淡出人们的审美视野,悲剧审美开始趋于大众化.

一、悲剧审美的基本内涵

悲剧审美活动是悲剧审美主体对悲剧审美客体的审美观照,其产生和持续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是悲剧审美主体的强烈,这种是人们创造悲剧的动力;第二是悲剧审美客体具有强大的“魔力”,是悲剧审美主体的宣泄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3在悲剧审美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精神内容、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如精神的崇高与否、情感的愉悦或痛苦、心理的理解和情绪宣泄等,而这些因素都会因悲剧审美主体所在的时代、地域、民族而各异.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悲剧审美越来越受大众文化的影响.

悲剧审美的大众化,一方面与商品经济、商品市场等社会现实因素相关联;另一方面与主观的、个人的、想象性的自我呈现相关联.在大众化语境下,古典悲剧的崇高感已被世俗化的审美置换成对生活中的形象化表达,理性自觉已被感性娱乐代替.如果说古典悲剧是人与自然斗争的产物,那么现代悲剧就完全是人工的造就.

处处追求美感的现代社会,连生产也越来越艺术化,生产力高度发达,基本需求已不再是人们考虑的问题,产品外观的包装及其产品本身的美观设计成为商品的新卖点;正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人们更加追求审美的超功利性,艺术不再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规律与美的结合,而开始了艺术的产品化时代.现代悲剧,不再像经典悲剧一样供高尚的人们欣赏,而是像艺术商品一样供大众消费,消费意味着市场化,意味着悲剧创造需要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观;长篇小说和影视行业顺应现代悲剧的市场而得以繁荣,戏剧和诗就在这样的市场里被淘汰,这是历史的选择,而不是悲剧的消亡.只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无法宣泄的现实压力,使得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慢下脚步去欣赏戏剧和诗,因此,转变悲剧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对经典悲剧批判继承的同时,也要赋予现代悲剧的以新的特征.

二、悲剧审美的大众化特征

悲剧审美的大众化特征是悲剧作为一种现代性批判模式而存在.历史的进步总需要付出它所需要的代价,这就是关于悲剧的形式和叙事.伊格尔顿希望从悲剧的角度揭示现代社会得以发展的现代性动力结构,主张现代性的双重现象是悲剧现代性和进步论现代性相互交融的结果;他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悲剧是以一种文化批判的形式作用和发挥功能,并构成了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效果.在资本主义上升早期,工具理性缔造的新观念、新思想,给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构成了早期现代性与理性主义、科学、普遍主义相联系的特征.4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包裹在早期现代性里的工具理性给人们带来了异化和情感上的危机.所以,悲剧作为戏剧形式消亡之前,悲剧小说、影视作品等作为它的变体继续担当着对现实的超越和批判角色.如果悲剧审美仅局限于对悲剧的崇高和大众的低俗进行对比,坚守着经典文化孤独的英雄气概,或者逃避现实,以怀旧的形式给过去增添一层浪漫的色彩,以此来与现代性对抗,悲剧才会真正走向死亡.而现代悲剧作为文化批判模式已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真实面对日常生活,是在日常生活中升起的一种变革力量,在其内部自有理想和伦理的尺度,构成一种对现代社会现实的文化批判模式. 如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

《暖》以知识分子林井河返乡为主线,讲述了一个青春、含蓄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是关于女主人翁暖的悲剧故事.暖天生丽质、能歌善舞,是当时村里所有年轻男孩倾慕的对象,但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充满坎坷,她在爱情中经历了没有结果的两次等待,最终嫁给了村里的哑巴;她的人生从一开始怀着理想,到后来渐渐因为现实而自甘平庸,与哑巴过着再贫穷不过的农村生活,这是她最大的灾难也是她最好的归宿.整个影片看似在叙述知识分子林井河返乡的尴尬境地和暖的悲惨人生,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农村经济建设已使乡村的质朴、美好逐渐消失,《暖》正是通过主人翁暖的悲剧人生形成对逝去的美好的一种向往和回归.

三、悲剧审美大众化的价值和意义

无论是对传统悲剧审美的批判继承,还是对传统悲剧审美与大众思想的融合,都是为了重构新的悲剧审美.现代悲剧审美将经典悲剧的高雅、崇高、严肃转向低俗、戏仿、大众、娱乐,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经典悲剧审美,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和对人类自身的一种反思.

传统经典悲剧审美认为史诗是悲剧的最高形式,因此,要以史诗来限定悲剧的具体内涵,悲剧事件应该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关乎民族命运的悲剧行动,悲剧人物是民族历史或伟大人物的抗争及毁灭的代表,此时的悲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叙事意义.而悲剧在大众化视域下,悲剧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扩展,悲剧事件更多地表现的是当前社会环境下、社会历史转型中一些普通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与个人梦想息息相关的小事件悲剧,悲剧人物所代表的阶层更多的是普通大众对现实的抗争和毁灭,他们的心声是大众的心声.因此,悲剧审美大众化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打破传统经典悲剧审美中静态、单一的格局,呈现出悲剧审美的多元化、动态化.大众化趋势使悲剧艺术从依附神话、王室、贵族的特权阶层中得到解脱,新兴媒介使悲剧审美的现大众化传播呈现出广泛化、快速化、趋势,影视、网络、文学小说等都是悲剧审美的大众化传播途径,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欣赏悲剧艺术,这对大众的审美趣味产生了直接深刻的影响.同时,网络信息、电子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悲剧艺术更新速度加快,基本上像快餐文化一样讲究时效和经济价值,甚至作为一种商品消费而存在,呈现市场化、娱乐化的趋势.

2.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驳了“悲剧消亡论”.一般来说,尼采是大谈“悲剧死亡”第一人,他认为古希腊悲剧艺术家集“梦幻和迷狂”于一身,把酒神的洞察力和力量融入日神的梦幻之中,表达了悲剧审美的人生体验;然而,苏格拉底哲学提倡的知识、理性、辩证和正义摧毁了悲剧艺术中原始、普遍的酒神精神元素,致使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毁坏,同时欧里庇得斯以乐观主义精神毁灭了悲剧艺术的酒神精神,以及后来启蒙主义的知识、理性彻底导致了悲剧的死亡.其中,“悲剧死亡”之悲剧,是作为戏剧种类而论的,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在人类文明中只可能趋于衰弱,而并非死亡;因为,美具有时代性、差异性,审美活动也具有时代性和差异性.大众文化语境中,悲剧这一审美形态将依托新兴技术和媒体,在影视艺术和网络小说中延续,并作为一种观念或意识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构成对现代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模式.

四、总结

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借鉴模仿,而在于自我的现实体验和反思,悲剧审美的发展是由浅而深的演变历程.悲剧审美在当代大众审美文化下,以新兴媒介为载体,一方面要满足大众的审美趣味,与商品经济、商品市场相联系,打破经典悲剧审美单一、静态的格局,呈现出动态、多元的格局;另一方面要面对“悲剧消亡论”的压力,符合主观的、个人的、想象性的自我呈现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影视、小说等途径丰富悲剧艺术的存在形态,解构传统经典悲剧审美理论的同时,探讨大众审美文化语境下悲剧审美的新特征,使悲剧成为现代性的社会批判模式而存在和延续.

注释:

1.谢柏梁.世界古典悲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第1页.

2.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9页.

3.周国雄.悲剧审美思维论[J].理论探索,1997年,第86页.

4.肖琼.悲剧与现代性[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13页.

作者简介:

简春艳,1993年,女,贵州省德江县,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美学.

审美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审美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审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