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郭沫若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跟郭沫若家族:奇才命运多舛后代各有所成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本文关于郭沫若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郭沫若家族:奇才命运多舛后代各有所成

他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文化界公认的领袖,周恩来盛赞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带领众人的向导;他精于吏道,热衷仕途,在国家危亡之际四处奔走,表现出了戎马书生的意气;

他才华横溢,在诸多方面造诣颇高,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硕果颇丰,蜚声海内外;投身考古历史学之后,他转而成为甲骨学“四堂”之一,奠定了在史学界的泰斗地位;

他就是郭沫若,近代文化界的奇才.

作为一代文坛泰斗、史学大师,虽然他的人品和政治取向曾遭人质疑、诟病,甚至被人称为“无耻文人”,但其勤勉好学,不断涉猎新的领域的进取精神仍是我辈学习的典范.他对甲骨文和金文的考释,为人类文化研究打开了一条通道,同时,也折射出了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术素养.而他的后代,也勤勉好学,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不俗的成就.

郭沫若:戎马书生 学界泰斗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4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曾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为中国第九、十、十一届委员,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后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生平】

客家骄子 学堂顽童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于四川省嘉定府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根据乐山《郭氏家谱》所载,郭沫若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他的先祖据说是背着两个麻袋来到乐山沙湾的,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完成了从纯粹的农业生产向农工商多元化经营的家族飞跃.到郭沫若的祖父郭明德时,四兄弟析产,郭明德分得四分之一.他又生了四男三女,儿子中出了一个经营奇才,也就是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郭朝沛精明能干,早年辍学从商,酿酒、榨油、兑换银钱、粜纳五谷,甚至贩卖烟土,未及成年就成为四世同堂、伯叔共炊的大家庭当家管事,终于把凋零了的家业重振起来.

郭沫若的母亲杜邀贞出身州官门第,其父杜琢璋,任职贵州黄平期间遇苗民“造反”,全家自杀殉节,她幸由奶妈搭救,逃回四川省乐山县杜家场,十五岁就嫁到郭家.杜邀贞为人聪颖、开明、俭朴,她来后,改变了郭家的农商面貌,而注入了文化仕途的基因.

郭沫若乳名文豹,是因为母亲杜邀贞受胎时曾梦见过一只小豹子咬她左手的虎口.由于郭沫若之前已经有了两兄两姐,而且还有一兄两姐夭折了,因此母亲又叫他“八儿”,学名郭开贞,“开”是排行,“贞”是本名,号尚武.

郭沫若四岁半时便由父亲带去拜师发蒙.塾师姓沈名焕章,家塾名为“绥山山馆”,同窗中当数郭沫若最聪明,然而也数他最调皮,此后常因顽劣而挨打,回家向母亲哭诉,母亲虽然心疼,但绝不护短,她说:“惜钱休教子,护短莫投师.”说罢又重新送郭沫若回学堂上课.

“不打不成人,打到做官人.”绥山山馆的学习生活原是为将来步入官场作阶梯的,郭沫若在这里所受的科举时代余波的折腾,于身心虽有戕害,倒为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郭沫若快要学作八股文的时候,1898年,“戊戌变法”掀起的维新热潮使他幸免于难,不久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八股改试策论,三五年后又明令废科举而建学校.这时候郭沫若读古书的方法也有了改进,各种新式教科书被采用为课本,他一面读《左氏春秋》,一面就读《东莱博议》,双双对照,相映成趣.

1905年春,郭沫若的大哥郭开文被派赴日本留学,他很想把八弟带去,郭沫若当然也求之不得,遗憾的是终因父母舍不得他年幼外出而作罢.但兄长的远渡求学,还是给了郭沫若很大的憧憬.

1906年初春,郭沫若入学寄读高等小学堂.这所由草堂寺改建的学校,是过渡时代的产物,学生的年龄悬殊很大,三十岁上下的学生居然过半,未满十四岁的郭沫若自然被排在小字辈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郭沫若这个贪玩的小字辈学生,第一学期期终考试发榜时竟名列第一,这可损伤了那些老学生的尊严,他们强烈要求复查试卷,并擅自撕榜,逼着先生借故扣了郭沫若六分而把他降为第三名,这才了事.这件事对郭沫若影响甚大,他称这是自己一生的“第一个转扭点”,此事让他充分见识了旧制度培育下的文人人性的恶浊面,他内心的叛逆性便被培植了.

同年秋天,郭沫若抱着新的希望跨进了嘉定府中学堂.但嘉定府中学堂的学习条件并不比高等小学堂优越,老师更是专制蛮横.第一学期的大部分时间,他都浪费在与同学打牌、喝酒和游荡上,成为全校号称“八大行星”的八个顽皮学生之一.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郭沫若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新学期伊始,他与那群游荡儿疏远了,想自修文学,开始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正当郭沫若兴味盎然地于书海中潜游的时候,他不幸患上了肠伤寒症,不得不回家足足休养了两个月,方才死里逃生.不幸的是,其间由于得并发症中耳炎和脊椎骨疡,导致他一辈子两耳重听和腰椎亏损.病愈之后,郭沫若重返学校.

1909年秋,郭沫若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继续学习.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国会风潮波及四川,成都学界立即响应,由高等学堂发起召集各校代表在教育总会开会,活跃的郭沫若被推为分设中学出席会议的代表.激动得通宵未眠的郭沫若,与同学们簇拥着走进校长室,剪掉了校长的辫子.不久,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诞生了.

1912年2月,郭沫若受父母之命与第一任妻子张琼华结婚,5日后即离家返成都.

1913年春,郭沫若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同年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但一番斟酌之后,郭沫若未就学,得到长兄的资助后,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初渡瀛洲 艰难求学

1914年,经过长途跋涉,郭沫若抵达日本,暂时寄居于郊区,一面入神田日本语学校补习日语,一面突击基础科学知识,非常用功,他自称这是他一生之中最勤勉的一段时期.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五个月的艰苦学习,郭沫若在日本语学校顺利结业,并于七月考入第一高等学校第三部医科预备班,名列第七.郭沫若凭他的天资和努力,在留日学生中创造了一个神速考取官费的奇迹.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他特地与同乡吴鹿苹等人合租了一间房子,集体开伙,生活极为简朴.他把重点放在攻读日语上,同时对于其他各科亦不偏废,因此不但很快就能用日语会话和作文,而且连向来感到棘手的数学,这时也已冠于全班之首.同学们称赞他聪颖好学,戏呼之为“郭大头”.

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和.郭沫若闻讯后义愤填膺,随即决定与同寓友人连夜回国.他行前折卖了书籍以及锅碗等用具,甚至还作好了参军的准备,只要中日一宣战,他将立即投笔从戎.

然而待他们抵达上海,居然获悉袁世凯已经屈从了日本的无理要求.愿为“母亲”抛洒热血的孩儿,在祖国看到的却是一张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面孔,他仿佛感到了被“母亲”拒之于门外的浪子的悲哀.他一时不知何去何从,最后还是决定重返日本,继续求学.

1915年7月,郭沫若从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预备班毕业,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第三部医科.郭沫若将曾子的“士不可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作为座右铭,并取字“毅夫”以自勉.由于为国事愁肠百结,学习上又急躁冒进,以致忧劳成疾,郭沫若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记忆力几乎丧失,他因此悲观到了尽头,屡屡想自杀.机缘巧合之下,在的一爿旧书店里,他偶然买到了一部《王文成公全集》,知道王阳明是讲究“”功夫的,于是萌起了的念头,立即上街买回一本《冈田式法》,由此入门,每天早晚坚持半小时,同时每天翻阅《王文成公全集》十页,不到两周时间,郭沫若的身体居然渐渐复元了.

1916年8月初,郭沫若往圣路加医院为一位刚去世的朋友料理后事,与护士佐藤富子邂逅,二人随后相爱,郭沫若为其改名安娜,二人于同年11月正式同居,此后郭沫若的起居皆由安娜照顾.

1918年5月,国务总理段祺瑞与日本内阁签订了陆、海军《共同防敌协定》,拱手让日本军队大批进入我国东北境内.如此丧权辱国之行径,让中国留日学生全体罢课,排日情绪极为高涨.郭沫若当然也参加了罢课,然而由于妻子是日本人,竟引起一些留学生的误解,造谣说他是汉奸,理当受到警告甚至勒令离婚,郭沫若既伤心又气愤.

就在这一年的夏天,郭沫若由冈山第六高等学校毕业,升入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科.九大为日本的名牌大学,为了提高教学和学术研究水平,不断聘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校讲学.郭沫若在学期间,就曾听过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德语讲的课,前后长达半年之久,另外还听了当时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讲演.这些科学家的伟大创造精神犹如明灯,照亮了郭沫若勤学精进的征途.

郭沫若有耳疾,平日虽不痛不痒,但时常嗡嗡作蚊鸣,不能听远察微,因此学习比其他同学更刻苦.他无暇顾及赚钱,此时长子郭和生已经出世,妻子也没有工作,一家人在大学对面的一爿当铺里,租到了储藏室楼上一间纵横不过两丈宽的屋子,而且离厕所太近,时有粪臭扑鼻.室内除了几件简陋的家具,到处都堆满了书,每当缴不起杂费或揭不开锅的时候,郭沫若就把自己的参考书送到楼下的当铺去换钱度日.

诗界新贵 凫进文潮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还没散尽,巴黎和会上又出现了剑拔弩张的局面:帝国主义列强否定了我国提出的取消日本“二十一条”的要求,而且决定将过去德国侵夺我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郭沫若愤怒不已.

此时,“五·四”运动的浪潮拍打着瀛洲海岸,日本统治者在他们的报纸上居心叵测地诬蔑投身运动的爱国学生为“学匪”.为了与国内的斗争相呼应,郭沫若即与留学生们聚会商谈,议决组织一个义务通信社,搜集、翻译日本报刊所载侵略中国的言论和消息,同时撰述一些反击日本侵略者的文字,油印之后投寄国内各学校和报馆,以进行爱国反日宣传.因为集会时间是在夏天,与会者都是中国人,中国原称华夏,而结社地点又是在同学夏禹鼎家里,所以郭沫若便建议给这个团体取名为夏社.

夏社成立后,众人捐款买了一台油印机和若干纸张、油墨,便宣告正式开张.无奈成员都是学医的,不擅于做文章,郭沫若便一人承包了翻译和撰述的事.不久,他写的《同文同种辨》、《抵制日货之究竟》等文章,都在上海《黑潮》杂志上刊登出来,当时颇负盛名的《时事新报》还采用《抵制日货之究竟》作为社论,驳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借口.

为了工作的方便,夏社订了一份《时事新报》,该报学艺性副刊《学灯》办得非常活泼,特别是宗白华担任该刊编辑后,增设了“新文艺”专栏,主要刊载新诗,引进文艺新潮,因而郭沫若最爱读它.通过宗白华,郭沫若还认识了著名作家、国歌词作者田汉,三人开始书信往来,讨论国事和学术问题,三人通信辑为《三叶集》出版,引起轰动.

从《学灯》上,郭沫若第一次读到中国的白话诗,诗的语言平白如话,使郭沫若委实吃了一惊:如果这就是新诗,那么自己以前写的一些口语形态的诗也可以拿出来发表了.有了这种自信,他便将《鹭鹚》、《抱和儿浴博多湾中》两首诗抄寄给《学灯》,首次署名郭沫若,并以此为号,这是由其“故乡的两条河,沫水与若水合拢来的”,“沫水”即大渡河,“若水”即青衣江,名号意在不忘故土.诗作立即发表了,这让郭沫若信心大增.

从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上半年,郭沫若共写了几十首新诗.他把这些篇什连同在此前后写的一些新作、旧稿,结集取名为《女神》出版,震动了“五·四”新文坛.他以崇尚主观、崇尚自我、崇尚自然的崭新艺术风格,开一代诗风,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浪漫主义诗人的不朽地位,为诗坛竖起了一座丰碑,顿时蜚声文坛.

同年,郭沫若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弃笔从戎 反蒋投共

在九州帝国大学医科断断续续读了四年半,1923年3月,郭沫若终于毕业了.父母吩咐他的长兄为他在重庆医院物色了医务主任的职务,还寄来了路费,而他却一直不愿受聘.友人张凤举亦曾来信邀他赴北京大学任职,他也谢绝了.毕业回国后,他继续为创造社的发展四处奔走,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但创造社没有稳固的资金来源,郭沫若难以养家,妻子安娜便于1924年带着孩子回到日本谋生,而创造社也于同年2月因资金不足而被迫停刊,很是打击了郭沫若.此后,他先后几次往返中日之间,寻求报国之路.

1924年11月,郭沫若带着一妻三子和一捆近三十万字的文稿,又折回到上海.此时的国家形势已发生了剧变:直系军阀吴佩孚倒台了,皖系军阀段祺瑞公然当了北京临时政府执政,孙中山已应邀由广州北上讨论国是,军阀动乱,民怨四起.

1925年,郭沫若在上海结识中国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并亲眼目睹了“五卅惨案”实况,让他深受震动.

“五卅惨案”之后,郭沫若也与他的同乡漆树芬、曾琦等人组织了四川旅泸学界同志会,并被选为职员,负责文字工作.六月中旬,他为该会起草《五卅案宣言》,明确提出对于英、日帝国主义的方略,只有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同时必须实现全民大团结,在爱国人士中引起极大轰动.

不久之后,已奔赴广州工作的瞿秋白,向广东大学推荐了郭沫若.1926年2月,广东大学寄来了聘书,请郭沫若去担任文科学长.同年3月,郭沫若与郁达夫等赴广州,任广东大学文学院学长,实行文科改革.担任文科学长不到一个学期的郭沫若,已经充分表现出他的办学才干和魄力,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周恩来等人.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国民党政治部秘书长孙炳文出面,向推荐郭沫若担任国民革命政治部的宣传科长.接受了这个建议,而且另外还给了郭沫若一个行营秘书长的职位,军衔是中校.就这样,郭沫若参加了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北伐节节胜利,却在乘机酝酿着更大的阴谋,他擅自挟持政府暂驻南昌,造成国民政府“宁汉分裂”的局面,意在夺鼎.其间,为了拉拢郭沫若,耍尽手段,秘密地委任郭沫若为总司令行营政治部主任.但郭沫若目睹了为夺权而制造的一系列惨案,早已坚定要离开集团的想法.

郭沫若冒着风险去游说李宗仁,鼓动他在安庆举起反蒋的旗帜,肃清一切反革命势力,无奈对方优柔寡断,不能成事.反蒋的风声已经走漏,郭沫若改装并化名“高浩然”,假充第三军参谋,辗转来到南昌,借住在朱德家中.

1927年“四·一二”事变前夕,郭沫若撰写了《请看今日之》一文,揭露了“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行径,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郭沫若因此受到通缉,随即参加南昌起义,任国民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起义部队总政治部主任.经周恩来、氓介绍,郭沫若正式加入中国.

1928年2月,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的缉捕,郭沫若化名旅日,定居千叶县市,但行动受警方监视.在此期间,他通览东汉文库先秦史籍,研究中国古代史.

学术泰斗 泽荫后世

郭沫若在流亡日本期间,开始研究甲骨文、金文.1930年,郭沫若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支部活动,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郭沫若也凭借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研究院院士,在学术界的成就一时无二.

日本于1932年进入军人的时代,这以后内阁频频更换,日益成为军部的傀儡,他们疯狂地发动和扩大侵华战争,正直、反战的政治家不断遭到杀害.在日本著名的反战政治家中,郭沫若十分敬佩西园寺公望和尾崎行雄.这年的四五月间,日本的一部分基督教徒在日比谷设宴慰问尾崎,郭沫若亦应邀出席作陪.席间,他请求尾崎谈谈对中日战争的预测,得到的回答是:“战争难免.”

眼看战争的确不可避免,郭沫若更加心急如焚.为了推进抗日,他托人带了一封信,转交白崇禧,以敦促蒋、桂合作一致攘外.

国内的形势也在此时发生了变化.由于郭沫若在甲骨、金文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引起了日本政治家西园寺公望的高度赞赏,日本报纸把这个消息当作新闻报道出来,国民党也乘机大肆宣传,不惜添油加醋,想证明郭沫若已投靠西园寺公望当了汉奸.

不久之后,国民党中的亲日派张群、何应钦等人妄图与日本勾结,便又想起郭沫若与西园寺公望的关系可以利用,因而他们就请求取消对郭沫若的通缉令,让他回国.事情决定后,福建省主席陈公洽托郁达夫转告郭沫若,他的通缉令已经解除,可以随时回国.

郭沫若得到消息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他毅然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前往南京拜谒,随后写了《蒋委员长会见记》,说蒋“眼神表示了抗战的决心”,这一举动也为他招来了“无骨文人”的骂名.郭沫若随后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歌咏、话剧、电影等各界一同宣传抗战,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其间,郭沫若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鼓舞民心士气.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

抗战胜利后,在生命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郭沫若坚持反对和内战,争取和自由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先后担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同时他继续进行文艺创作,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

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书记处会议的批准.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建立了培养新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制,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期间,出于“尊法批儒”运动的需要,郭沫若褒扬李白而批杜甫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为迎合“”,还写了许多带有影射性质的作品,被抨击为“奴颜婢膝”,虽是政治形势所迫,但这也一直是郭沫若人生的污点.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根据其遗嘱,郭沫若的骨灰撒在山西昔阳县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大寨专门为他建了纪念碑.

1980年2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以郭沫若名字命名的“郭沫若奖学金”,该奖学金为新中国第一个奖学金,是郭沫若生前交给院党组的15万元稿费设立的专项奖学金.1982年11月16日,我国发行《J87 郭沫若同志诞辰九十周年》纪念邮票,缅怀郭沫若. 1987年,为纪念郭沫若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卓越贡献,经中国文联批准,设立“郭沫若文艺奖”奖项,特别奖励在中国文艺界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郭沫若已逝,但其对文学界的影响却与世长存!

【轶事】

妙答偷桃

郭沫若8岁那年,一次与几位同学去寺庙里偷桃子吃.事后,和尚找到先生,先生逐个追问学生,可谁也不承认.于是先生出了一条挖苦学生的上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声明说:“谁要对出了下联可以免罚.”郭沫若听罢,脱口答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古代文人常把“攀桂步蟾宫”比喻考中状元,形容大有作为.郭沫若对答的下联一语双关:昨天偷桃子的有我,将来出类拔萃的也有我.这工整的一问一答之后,先生也不生气了,只觉得这个学生不简单.

作“粪税联”

郭沫若14岁那年在四川乐山城里读书.一次,农民挑大粪出城时,守城门的役吏却以维护卫生为名,硬要农民每人交两块钱的“卫生税”.郭沫若听了很气愤,当即写出一联:“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

围观的行人读了,拍手叫好.役吏听了,自知理屈,灰溜溜地走开了.

登台演死尸

郭沫若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话剧作品,但他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扮演过一个特殊的角色却鲜为人知.

1941年,郭沫若的话剧作品《棠棣之花》在重庆上演,主要演员包括江村、舒绣文、张瑞芳等明星.根据剧情,第五幕需要一位演员扮演死尸躺在舞台上.为了正式演出时能在舞台上亲自观察演出效果,郭沫若自告奋勇出演这一角色.演出中,整整半个多小时,他神情庄重,态度严肃,直挺挺地躺在台上一动也不动.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观众阵阵掌声.郭沫若对艺术一丝不苟的态度赢得了演职人员的敬佩.

【解密】

郭沫若与关系解密

大革命时期初次会面

郭沫若生于1892年,比大1岁.1926年3月,经瞿秋白推荐,郭沫若离开上海,来到大革命的策源地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担任文科学长.刚到广州,按事先约定,成仿吾陪同郭沫若一同来到林伯渠家.在这里,郭沫若第一次见到了.郭沫若此前已创作出《女神》、《星空》等诗集,见到这位久仰的诗人,非常高兴.郭沫若曾描写过的形象:“人字形的短发分排在两鬓,目光谦抑而潜沉,脸皮嫩黄而细致,说话的声音低而委婉.”在广州期间,郭沫若曾与应邀同赴东山青年会演讲,郭沫若又应之邀前往广州农动讲习所作报告.

重庆谈判时送手表

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流亡日本10年,1937年冲破重重险阻回国抗日.他创作了几部历史剧,在看了《逼上梁山》后,在写给延安平剧院的信中称赞“郭沫若在历史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

1944年是明王朝灭亡300周年,也是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旋即失败300周年,恰好又逢甲申年,郭沫若遂写了《甲申三百年祭》.远在陕北边区的读了这篇文章后,立即给予热情肯定,他还让延安《解放日报》全文转载郭沫若的文章,作为整风文件,供党内学习.

1945年,赴重庆与进行谈判,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前往机场迎接,二人相隔18年后再次相见.9月3日,原定到重庆天官府郭沫若寓所看望各界人士,只因胜利大游行队伍堵塞交通,改为在住处红岩村.交谈中,历史学家周谷城问还写诗吗?风趣地回答:“近来没有那心情了.从前是白面书生,现在成了‘土匪’了.要说写诗,应当问我们的郭老.”当时,郭沫若看到用的是一只旧怀表,于是把自己手上的欧米茄手表摘下来送给.非常珍视这件礼物,直到临终,他一直戴着这只手表.

“”时惊涛中的安慰

1949年1月,沈阳各界举行欢迎从香港归来的人士大会.会上,郭沫若公开表示,今后要“以主席的意见为意见”.开国大典时,他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无党派人士给献锦旗,锦旗上大书:“我们永远跟你走.”

1968年10月31日,在中国扩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闭幕会上说到郭沫若的观点和《十批判书》.他说:“拥护孔夫子的,我们在座的有郭老……你那个《十批判书》,崇儒反法,在这一点上我也不那么赞成.”这时语气平和,所以郭沫若也并未感到多大压力.“9·13事件”发生后,情况就有些不同了.

组织起一班人将郭沫若著作中颂扬儒家的话全部摘录出来,准备印发各地作为批判的靶子.这样做,也不是以郭沫若作为首要的终极目标,她心中有更大用意和目标,那就是被她看作最大障碍的周恩来.不一定看出了的用意,但及时发现了想用郭沫若祭刀,立刻加以阻止.一伙不死心,1974年1月25日,他们擅自在北京首都体育馆召开了国务院系统近两万人参加的“批林批孔”动员大会,

在会上公然点了郭沫若的名.

会后,郭沫若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自己前海西街18号的家里,他内心郁闷,一句话都不想说,家里人也不知道该怎样安慰他.就在这时,周恩来派人来探望,并对郭沫若的家属、秘书和工作人员说:“郭老已经是八十多岁高龄了,要保护好郭老,保证郭老的安全.”郭沫若听后无比激动地连连说:“谢谢总理,谢谢总理!”

1月25日的大会是背着政治局召开的,也没有经过的同意.在知道情况之后,十分生气.他下令扣留他们准备发到全国各地的“1·25”大会实况录音带,客观上也使有关批判郭沫若的那些话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散播,这使郭沫若感到别有一番暖意.出于感激,也出于自觉革命的要求,他于2月7日,抱病写了两道题为《春雷》的七律奉呈.

然而,即便如此,一伙还是不甘就此罢休.这次大会后不久,和先后窜到郭沫若家里,指责他歌颂孔子骂了秦始皇.更是逼他写“批宰相”、“批大儒”的文章.郭沫若知道那是针对周恩来的,即以沉默表示对抗.喋喋不休地纠缠了近三个小时,郭沫若五内俱焚,急火攻心,当夜发高烧,住进了医院.

周恩来知道郭沫若生病住院的情况后,立即指示要精心治疗,并常派自己的医生前往医院探望.随后,也派人来看望郭沫若,并要去了他写的《读〈随园诗话〉》.这对郭沫若当然是最大的安慰!

建国后诗词唱和传美谈

新中国成立以后,与郭沫若虽各自忙于工作,但闲余时仍经常在一起谈诗、唱和,传为美谈.

1957年,的18首诗词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不久,郭沫若就创作了《试和韵》,以《念奴娇·小汤山》《浪淘沙·看溜冰》《水调歌头·归途》唱和的《念奴娇·昆仑》《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

两人唱和最著名的要数以下两首词.1962年12月,适逢70虚岁生日,郭沫若写了一首《满江红·领袖颂》:“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人六亿,加强团结,坚持原则.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读后,心潮澎湃,大发感慨,在短短数日后的1963年1月9日,彻夜未眠,挥毫吟诵成一首《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郭沫若的词,乃借祝寿表达敬仰之情;的和词,却展现了纵横天下、战无不胜的政治情怀.二人的唱和,也成为文坛的一段佳话.

【家训】

兄弟睦,家之肥;子孙贤,族乃大

郭氏远祖郭有元重视家族团结的力量,曾亲自书写先哲格言作为家族训诫:“兄弟睦,家之肥;子孙贤,族乃大.”

家族的发展壮大,一是子孙学好,走正路;二是族人齐心,抱团发展.郭有元还强调慎终追远、敬奉先人的巨大精神力量,把这一点同教化族中子弟勤奋读书紧紧联系在一起.郭沫若的祖父郭明德也认为读书是家族发展最重要的事情,去世前,谆谆叮嘱儿媳杜夫人:“子孙勿得废读.”临终托付的事是不能违拗的,就变成了家规家训,在每逢年节等重大的时刻,总被杜夫人拿出来,耳提面命族中的子弟.

【家庭成员】

妻子:张琼华(1890—1980) 1912年,郭沫若在父母的包办下与张琼华结婚,实际两人并没有感情.在享受五天新婚生活后,郭沫若离家,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里,张琼华孤独一人,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1939年郭沫若还乡时,向还在守活寡的张琼华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张琼华病逝于乐山,没有留下子女.

妻子:佐藤富子(安娜)(1894—1995)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佐藤富子同居,佐藤富子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郭沫若为其取名“安娜”.1916年12月,郭沫若专程去接安娜来冈山同居,然而也因此招来父母的指责,甚至与他一度断绝书信往来.这桩婚事也没有征得佐藤家的同意,安娜因此受了“破门”的处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沫若不辞而别离开日本,与安娜断了联系.此后安娜改名郭安娜,跟儿子郭和夫住在大连.郭安娜曾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爆发后,受到一定影响.在此期间她还提出要回日本看她快百岁的母亲,但在很长时间内未能成行.直到1974年,80岁的安娜才得以回日本,此次回国她处理掉了跟郭沫若一起生活过的在市川市的房子.第二年,她又到北京看望了当时已住院的郭沫若,这也成为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郭沫若与安娜生有五个子女:

长子:郭和夫,生于日本冈山市,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获国家科学进步奖,并在有机化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历任全国化学会、化工学会理事,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人大代表.1994年9月13日因公赴外地科研考察途中突发脑溢血,终年77岁.

次子:郭博,出生在日本福冈县,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参事、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三子:郭复生(亦叫佛生),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工程师.

女儿:郭淑瑀,与林爱信结婚,生一女林丛,林丛后留学日本,归化为日本籍,改名藤田梨那,现任日本国士馆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教授,参与创立日本郭沫若研究会.

四子:郭志鸿,生于日本,著名钢琴家、作曲家,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妻子:于立群(1916—1979) 著名书画家.于立群是名门之后,她的母亲是两广总督岑春煊之女.于立群青年时期曾从事歌舞及电影表演,14岁便考入上海明月歌舞剧社,后又进上海电影学校,演过话剧,也拍过电影,艺名黎明健,是上海有名的明星.她自幼喜爱书法艺术,以习颜字起步,后在郭沫若身边,受其熏陶指教,研读历代碑帖,专擅篆隶,喜作大字,其作品被故居、成都杜甫草堂等博物馆收藏,出版有《于立群遗墨》.1938年,郭沫若跟于立群同居,并于1939年夏补办婚礼.1979年,于立群缢死于北京故居.

两人共生有四男二女:

长子:郭汉英,中国党员,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理论专业,1964年至1978年先后在二机部401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2010年6月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次子:郭世英,肄业于北大哲学系,1968年被北京农业大学的红卫兵抓去刑讯逼供,不久从四楼坠下而死,自杀或他杀至今成谜.

三子:郭民英,肄业于音乐学院,196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无预兆突然自杀,原因成谜.

女儿:郭庶英,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任北京中沛经济发展中心总经理.

女儿:郭平英,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兼郭沫若纪念馆馆长.

四子:郭建英,毕业于清华大学本科,北京大学硕士,在美国电脑公司任职.

(编撰整理/妄言;资料来源:《郭沫若传》 龚济民 著)

(责任编辑/谭 洁)

郭沫若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郭沫若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郭沫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关于郭沫若的论文 郭沫若女神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