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蔡元培论文范文 与蔡元培家族:春风化雨厚德载物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蔡元培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蔡元培家族:春风化雨厚德载物

他是特立独行的勇者,科场得名,官途坦荡,因鄙薄清政府决疣溃痈,弃庙堂而入民间,余生致力于教育救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他是春风化雨的长者,谦冲和蔼,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他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将北大建设成为一流学府;“五·四”运动期间,他护持革命,支援学生运动,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他就是被后世称为“中国一完人”的教育先驱——蔡元培.

蔡元培生于儒商家族,尊师重教,他本人也将良好的家教传给了子女,他的后代中,有著名画家、著名物理学家、著名教授等,在各行各业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生平】

恂恂学子 坎坷成才

1868年1月11日夜里11时左右,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城笔飞弄内一幢坐北朝南的民宅里.绍兴历史悠久,素以“文物之邦”著称于世,产生过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蔡元培便是其中之一.

据《绍兴县志资料》记载,蔡元培的祖先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由诸暨迁来绍兴,初以造林售薪为业,到蔡元培的高祖以下,才开始经商.蔡元培曾祖兄弟四人,家中从事贩运,但因偷关被捕,将处极刑,家中罄其所有,营救出狱,家道亦因此中落.到了蔡元培的祖父之时,因经营典当业有方,又重振家业.蔡元培的祖父名廷桢,又号嘉谟,共生七子,长子便是蔡元培的父亲蔡宝煜.

蔡宝煜子承父业,做了钱庄经理,家中其他兄弟也都在钱庄任职,只有老六蔡铭恩读书,考试入学,成为廪生.蔡元培早年读书,即多得叔父蔡铭恩的指导,己丑年参加科举乡试所写的《齿录》中,蔡元培的“受业师”项下,列在第一的便是“叔父氓山夫子”.

明清之际,在绍兴有钱人家中盛行着这样一种习俗:凡是家中有两个以上的儿子,往往一个习商或经营家产,另一个则送去读书深造,以希家中有人在仕途上光耀门庭.蔡宝煜夫妇选择了蔡元培作为学而优则仕的培养对象,在他虚龄6岁那年,便请了一位姓周的老师到家里设塾授教.

在幼童时期,蔡元培所读的是《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四书五经等书籍.蔡元培对所读的内容,大多似懂非懂,但读得遍数多了,居然也能背得出来.蔡元培在家跟周先生读了5年书,到1877年,蔡元培的父亲病故.

蔡宝煜为人慷慨大度,周济朋友,甚至借款予人,也不忍索还,以致去世后,家中毫无积蓄,无力再聘塾师,蔡元培只好寄居姨母家附读,1880年转到离家半里之遥的王懋修夫子处就读.

王懋修虽只中过秀才,但却是个博学通经的人,在绍兴颇有名气.王老夫子在教学内容上与其他塾师并无差别,但态度却比一般的塾师负责、有耐心.有一回,蔡元培从同学那里借到一本《三国志》,刚看了几页,王老夫子发现后便说:“看不得,陈寿的《三国志》,你们现在尚不可看,况且里边所叙的事,真伪参半,不看为妙.”

王懋修是蔡元培私塾学习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先生,他常向学生讲述反清志士的故事,使蔡元培在少年时代受到民族主义和主义思想的教育.

私塾的学习生活虽然枯燥,但蔡元培却是一位勤奋好学的恂恂学子.有一天傍晚,他在自家楼上读书,宅中忽然失火,举家惊惶失措,疾呼他赶快下楼,蔡元培却因读书入神,全然不察.

经多年苦读,1883年,蔡元培终于在是年由提学使主持的道考中考中秀才.考官对他考卷的评语分别是:“笔轻而灵,意曲而达”,“论尤警当,与众不同,诗亦有动目句”,“简洁名贵,滴滴归原”,评价甚高.考中秀才后,蔡元培就不再到王懋修先生处就读,结束了他少年时代的私塾学习.

从1872年聘请塾师教读,到1882年17岁考中秀才,蔡元培接受私塾教育前后整整十年.十年旧式私塾教育,使他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有了深切的体会,这对他后来从事教育改革不无裨益.

科场得意 辞庙办学

考中秀才后,根据当时清朝的制度,蔡元培获得了进入官立学校深造的机会,但就在此时,他母亲的胃病愈益严重,延医吃药,少不了花钱.蔡元培只好放弃继续深造,拿起教鞭,当起了塾师.在当塾师的两年里,蔡元培一面靠教书挣来的微薄束脩添补家用,一面借阅藏书,继续自学.

1886年,经戊子科举人田宝琪的介绍,蔡元培结束两年的教师生涯,到同乡徐友兰家当陪读.徐友兰及其兄徐树兰是有名的藏书家,家中收藏的图书及碑版异常丰富,藏书多达四万余卷,藏书楼名曰“徐氏铸学斋”.这是蔡元培一生中十分难得的机遇,为他求学和学识积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除读书外,蔡元培在徐家还与徐友兰及其次子徐维则、徐树兰及其次子徐尔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结识了一批学友.

与其他莘莘学子相比,蔡元培在科举道路上虽称不上少年得志,但还算顺遂.

1889年,光绪皇帝亲政举行恩科,蔡元培即在这次恩科的乡试中考中举人,当时浙江省中式者共155人,蔡元培名列第23名.

中举后,蔡元培在科举的道路上继续攀登.1890年,他与徐维则一道上京,参加为光绪皇帝亲政举行的恩科会试,一举告捷.

按清代科举制度,会试中式录取贡士后,还需经殿试合格,方能称进士出身.蔡元培考虑到自己的书法不合要求,主动要求留待下科殿试.在回家经过两年的准备后,1892年3月,蔡元培重到北京补行殿试,被录取为二甲第34名进士.根据清制,补行殿试者,例不得入一甲.故蔡元培得列二甲,已是最好的结果.

随后,蔡元培又在朝考中名列第一等,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考试通过后,蔡元培由二甲庶吉士升为翰林院编修.至此,蔡元培攀到了科举道路的巅峰.

然而,就在蔡元培在科举仕途上平步青云之时,中国社会正在酝酿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1894年的甲午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同寻常的一年.是年,蕞尔岛国日本为实现其独霸东亚的狂妄野心,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正值蔡元培升补翰林院编修不久.身处京城,使他对民族危机和清政府的腐败和颟顸有较深切的感受.10月7日,蔡元培以翰林院编修身份列名奏请朝廷,切勿向日本求和,勿割地赔款,建议“密连英、德,以御倭人”.但清廷不顾朝野反对,于1895年4月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蔡元培悲愤交集,他愤怒地谴责清朝统治阶级“疆臣跋扈,政府阘茸,外内狼狈,虚疑恫愒,以成炀灶之计,聚铁铸错,一至于此”.蔡元培由此对清廷产生极度的失望,是年秋便乞假回乡一年,直至1896年12月才回京销假.

1897年冬,德国传教士在山东被杀,德国借机派兵强占胶州湾,蔡元培又怒斥清廷“不自强而恃人,开门揖盗,真无策之尤也”,再次表达了对清朝当局者的不满.受民族危机的刺激和维新思潮的影响,蔡元培从这一时期开始在阅读中国古书之外,广泛涉猎西学书籍.他在阅读这些著作过程中常加评论,表明自己的看法.

蔡元培与“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的梁启超属同科举人,对梁启超的学识甚为赞赏,但蔡元培始终没有加入康梁的变法运动,甚至当杨锐等主持变法运动者极力向他游说时,他也予以拒绝.蔡元培之所以对变法运动持旁观态度,据他本人说,这是因为康梁等主持变法运动者当时都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本人“耻相依附”.另一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认为康梁的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积弊极深的大国,不从培养人才着手,而想仅靠几道上谕来从事改革,想把全部的腐败转过来,这是不可能的.

“戊戌变法”失败后,蔡元培虽然对被杀“戊戌六君子”深表同情,但同时也锐利地指出康梁的变法“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他认为只有从培养人才,开发民智着手,才能自强救亡.于是,在“戊戌政变”发生后不到一个月,蔡元培便辞官告假,携眷离京南下,走上教育救国的道路.

在蔡元培回绍兴的前一年春,徐树兰和绍兴知府熊起磻创办了绍兴唯一一所新式学校——绍郡中西学堂.蔡元培回乡后,被聘为中西学堂总理.他上任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聘请称职教师,第二件工作是想方设法购置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由于蔡元培的重视,中西学堂成为当时绍兴藏书最多、教学仪器设备最好的一所新式学校.

然而,教育救国的道路也不平坦,同样充满新旧斗争.在绍兴中西学堂,蔡元培等新派教员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在校内宣传民权,主张革新政治,他们的言行引起校内一些旧派教员的嫉恨.于是,他们便向徐树兰打小报告,控告蔡元培言论过于激进,用人有误,经费及学校管理不善等等.在此情况下,蔡元培只好于1901年2月离开中西学堂.

蔡元培执教的第二所新式学校是南洋公学.南洋公学系后来交通大学的前身,为清政府培养了一批了解世界大势并有专门知识的人才.

但是,南洋公学虽是一所新式学堂,学校里同样也存在新旧之争.当时,一个旧派教员因一点儿小事,要将一整个班的学生强制退学,最后居然得到校领导的支持.出于对当局的不满,蔡元培愤然退出了南洋公学,着手创办爱国学社、爱国女校.由于办学经费不足,他不顾长子病重,外出筹款.他刚到码头,家人就来报信说儿子刚刚去世.为不耽误时间,蔡元培委托中国教育会的同事办理儿子的后事,挥泪登上了开往南京的轮船.

南洋公学退学事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次学生运动.蔡元培在这次学生运动中表现出来的长者风范和勇于任事的精神,使他成为当时国内进步青年学生的导师.

沪上革命 教育总长

蔡元培在沪上参与的一个重要活动,是组织成立中国教育会.

中国教育会成立于1902年4月20日,由蔡元培和叶瀚、蒋观云、黄宗仰、汪德渊等人共同发起,蔡元培为中国教育会会长.教育会是一个进步的教育文化团体,后来则成为国内最早的一个革命团体.

南洋公学退学事件之后,为使退学的学生不致失学,蔡元培积极联络中国教育会的几位负责人办了一个学校,以便接收退学学生.在蔡元培和中国教育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爱国学社于1902年11月26日在泥城桥福源里正式开学,蔡元培担任总理,积极培育思想开化的派学生.

1903年,爱国学社的活动引起清政府的警觉,下令侦讯.蔡元培辗转青岛、日本、绍兴、上海等地,一方面学习德语,准备赴德留学以躲避风头,一方面仍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组织建立了光复会.第二年,同盟会成立,光复会并入同盟会,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

1907年5月,蔡元培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前往德国柏林,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他一面学习,一面担任唐绍仪(后任民国政府第一任内阁总理)4个侄子的中文教师,深受唐绍仪赏识.在德4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等一批学术书籍.

1911年11月上旬,辛亥革命爆发,在陈其美去电催促下,蔡元培取道西伯利亚回国,随后被委任为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唐绍仪内阁的教育总长.蔡元培随即提出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模仿西方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

1912年1月19日,蔡元培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并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强调要把中学和大学建造成健全国民的学校.蔡元培主张采用西方的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中国资产阶级教育体制.

1912年7月,蔡元培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

 1915年6月,身在法国的蔡元培与李石曾、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在法国提倡勤工俭学,希望以此组织帮助更多华人到欧洲求学,周恩来、等均是通过华法教育会的帮助顺利毕业的.

1916年夏,黎元洪的北京政府终于明令恢复了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孙中山、黄兴等一大批流亡海外的革命党人纷纷相约回国,一些浙江籍议员发电给远在法国的蔡元培,要推选他当浙江省督军.

1916年11月8日,蔡元培与吴玉章一起乘船由马赛回国,抵达上海.

革新北大 功垂后世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同年,蔡元培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支持新文化运动.同年,蔡元培邀请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著名画家徐悲鸿也应蔡元培之邀从日本返回北京,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至此,蔡元培为北大召集了大量的名家名师,对北大教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蔡元培对北大的整顿,是从文科入手的.第一步是请人,他聘请了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胡适、周作人、王世杰等一大批新学方面的要角(在自然科学方面也请了翁文灏等科学家),同时又保留或聘请了一批在学术上有很高造诣,但在政治上非常保守,甚至主张君主制的学者,像辜鸿铭、刘师培、黄侃、钱玄同这些人.在蔡元培看来,他给大学下的定义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大学应该是广揽人才,让各种不同的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为了请到陈独秀,他还曾经“三顾茅庐”.当时陈独秀正好在北京,住在一个旅馆里,蔡元培登门拜访,正式邀请陈独秀做北大文科学长,要这位没有学位头衔的《新青年》主编来主持中国最高学府的文科,但被陈独秀婉拒了.之后蔡元培差不多天天都要拜访陈独秀,有时来得早,陈独秀还没有起床,他就招呼茶房不要叫醒,只要给他个凳子,坐在房门口等候就行了.蔡元培比陈独秀年纪大,他这样诚意拳拳,陈独秀只能答应了.

随后,他又聘任地质学家李四光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邀著名作家莎菲回国任北京大学文学教授,聘鲁迅为北京大学讲师,进一步充实北大的教师队伍.

蔡元培在北大开始推行教授治校,由教授自己来管理学校,这在北大包括中国都是史无前例的.当时蔡元培在北大设立了一个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的立法机构,决定学校的大政方针.北大在他手里,有了学生自治,这个传统也是开创性的.蔡元培鼓励学生组建自己的社团,在北大就参加过新闻研究会.这些社团除开展一些活动之外,还办刊物、举行其他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出书等,都得到了蔡元培的支持.北大在“五·四”运动时期培养了那么多精英,各个领域中许多的第一流人物,都是北大学生出身,这与蔡元培的培养有非常大的关系.

1917年7月3日,蔡元培在北大发表热情洋溢的就职演说的余热未散,就向黎元洪总统提出辞职了,措辞委婉,但动因沉郁,那就是张勋复辟,但并未获准.

1917年10月,蔡元培主持教育部召开北京各高等学校代表会议,讨论修改大学规程,北京大学文科提出废年级制,采用选科制的议案,会议议决通过,决定在北大试行.1918年,他更明确地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1918年11月16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蔡元培在天安门前组织集会庆祝,发表题为《劳工神圣》的演讲,鲜明提出要“认识劳工的价值”,并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第二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废除科,改原隶属于科的学门为系,设立14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原来的文、理、法三科分别改称第一、二、三院,仅作为各系所在地区的标志,不代表一级机构.

1919年5月8日,“五·四”运动爆发,蔡元培积极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为政府逮捕学生,蔡元培于5月8日提交了辞呈,并于9日离京.

1919年5月13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校长向政府齐上辞呈,支持蔡元培.1919年6月15日,在他发布的《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中说:“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但由于北大师生极力挽留,蔡元培才答应只做北大师生的校长.

1920年初,蔡元培与李石曾、吴敬恒等人,利用庚子赔款,创办中法大学于北京.蔡元培任校长.1920年2月,蔡元培下令允许王兰、奚浈、查晓园三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听,当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中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

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孙中山提名,蔡元培当选为候补监察委员.

1926年,蔡元培在上海参加苏浙皖三省联合会,配合北伐战争,策划三省自治运动,遭到孙传芳的通缉.1927年起,蔡元培在南京国民政府任大学院院长、司法部长和监察院长等职.

1927年3月28日,蔡元培任国民党监察委员会会议主席,对吴稚晖提出的弹劾表示附议,主张“取消人在国民党之党籍”.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的最初两年内,蔡元培在政治上仍然站在一边,支持“清共”.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在清党的实施过程中,蔡元培不支持滥杀,而是希望将这种政治上的弹压行动纳入比较规范的法治范围,即同意清党,但反对杀人.在清党的初期,蔡元培就曾对浙江清党委员会的草菅人命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要求在清党中必须执行三条原则,而且出面营救过可能遭国民党逮捕的人和革命青年.为劝阻南京国民党当局的滥杀行为,蔡元培曾专门撰文劝告国民党当局继承孙中山的高尚人格,以德服人,停止滥杀.

“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1932年,他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曾电救杨开慧女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员.

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前身),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随后因南京沦陷,蔡元培赴香港避难.

1939年,蔡元培的长女蔡威廉因产褥热在昆明去世,远在香港的蔡元培从昆明《益世报》上看到相关新闻,得知爱女离开人世,悲痛不已,身体每况愈下,于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享年72岁.

蔡元培逝世后,国内各主要党派和团体以及要人名流纷纷致电吊唁.国民党的《日报》推他为“万流景仰,高年硕学”,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自由.”特发唁电,称蔡元培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葬礼之后,蔡元培被葬在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轶事】

割肉救母

1885年,蔡元培17岁那年,他的母亲周太夫人胃病加剧,服药亦不见效.蔡元培听说割臂肉和药,可延寿十二年,他便瞒着家人,偷偷从自己左臂上割下一块肉,为母亲和药,希望能治好母亲的病.孝心虽可鉴,但第二年周太夫人还是病故了,蔡元培悲痛万分,必欲行寝苫枕块之制.被家人劝阻后,他又于夜深人静之际,挟枕席赴棺侧而睡,其兄弟闻之,知不可阻,便设床于停棺之堂,兄弟共宿.晚年,蔡元培旅居香港时改从母姓,取名周子余,以表示对他母亲的怀念.

刺客经历

清朝末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各地爱国志士纷纷组织爱国团体进行革命活动.1904年上半年,以杨笃生为首的留日学生组成的军国民教育会秘密成立了“团”,打算行刺慈禧太后.团成员何海樵回上海活动时,介绍蔡元培入团.蔡元培认为,需要自制方便、秘密、快速而且容易伪装隐蔽的武器,因此他决心研制化学.  

不久,蔡元培觉得还是用更好一些,随即转向研究.他带领研制小组日夜攻关,终于自制出了一种体积小、威力大的.另外,蔡元培认为女子去实行比男子更隐蔽些,因而他在爱国女校特别注重化学课的讲授,以便培养种子.   

1904年10月下旬,华兴会的黄兴计划在慈禧太后生日之际,在长沙发动起义,因计划泄密,刺杀行动失败.11月19日,万福华在上海行刺前广西巡抚失败,被捕入狱.次日,章士钊到监狱探望,暴露了目标,团的秘密驻地上海余庆里被查抄,黄兴、张继等十余人被捕,于是上海的一些革命志士包括蔡元培只好暂时躲藏起来,蔡元培短暂的刺客经历也宣告结束.

【解密】

蔡元培七辞北大校长内幕

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均无争议的历史人物大约只有两个: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蔡元培.

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去世时,国共两党一致给予高度评价.国民党的《日报》推他为“万流景仰,高年硕学”;的《新华日报》称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提起蔡元培,世人都会想起他扮演过的一个重要角色:北京大学校长.

北大之所以成为国人心目中向往的大学,实始于蔡元培,是他一手塑造了北大精神,称他为“北大之父”也不为过.

1916年底,也就是袁世凯倒行逆施、称帝失败并殒命之后,蔡元培应邀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随后他一步一步把北大办成了学术自由的摇篮、百花齐放的园地.

从51岁出任北大校长到61岁最后卸任,蔡元培在任共10年,期间他曾七辞北大校长之职而不获准.

七次辞职,各有原因.第一次辞职是因为张勋拥宣统废帝复辟,不满此举的蔡元培离京到了天津,提出辞去北大校长一职.不过复辟闹剧只玩了12天就结束了,蔡元培于当月23日回到北大.

第二次辞职是因为北大学生要到北洋政府,反对中日一个军事协定,他劝说不成,当天请求辞职.

第三次辞职是在“五·四”运动期间,学生游行到天安门,北洋政府抓了许多北大学生.蔡元培是积极支持学生运动的,因此四处奔走,要求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等5月7日学生一放出来,他就公开通电,引咎辞职,实际上他也是以辞职表示和北洋政府的不合作.结果因为总统徐世昌及政府高官一再挽留,辞职未获准.

第四次辞职是在1919年12月31日,北京教职员因为不信任教育部,全体停止职务,他作为校长当然要辞职.

第五次辞职的原因有点儿例外,是因为北大学生发生讲义风潮,对讲义收费不满而闹事.蔡元培愤怒了,提出辞职,随后胡适调停解决此事.

第六次辞职是因为曾经在北大任教、当时担任财政总长的罗文干被冤枉逮捕,本来司法机关查无证据将罗文干放了,不料教育总长彭允彝竟然在国务会议上提案将罗文干再抓起来.蔡元培了解罗文干的人格和清白,为了行政干预司法,不与违背法治的北洋政府同流合污,他向总统和教育部提出辞职,并公开在《北京大学日刊》发表辞职声明,还写了一篇《关于不合作宣言》的文章发表在上海《申报》上.直到这年6月23日,在杭州西湖边“平湖秋月”的大杨树下,他还要和胡适商定三个稿子,分别是给北京各校教职员联席会议、北大教职员和北大学生会的公开信,继续他和军阀政府的不合作.他的这次辞职社会反响很大,舆论强烈,彭允彝也因此.总统黎元洪出面挽留,他辞职不成,但不再到校,校长职务由蒋梦麟代理.

1926年6月28日,蔡元培从欧洲回国,第七次提出辞职,仍没有获准,加上北大师生和北京9个学校的恳切挽留,又没有辞成.一直到了1927年7月,军阀张作霖取消北大改为京师大学校,他的校长名义才取消.

【家教】

自立与慎言

蔡元培的母亲周太夫人,虽无多少文化,却贤惠能干,且颇有志气.蔡元培父亲病故后,周太夫人靠典衣质饰,省吃俭用,抚养诸子成人.一些亲友见蔡元培兄弟孤苦无依,提议募款接济,周太夫人婉言谢绝,不愿受人施舍.她常勉励孩子们要“自立”、“不依赖”,对孩子们管教甚严.蔡元培回忆说:“我母亲最慎于言语,将见一亲友,必先揣度彼将怎样说,我将怎样对.别后,又追想他是这样说,我是这样对,我错了没有.且时时择我们所能了解的,讲给我们听,为我们养成慎言的习惯.我母亲为我们理发时,与我们共饭时,常指出我们的缺点,督促我们用功.我们如有错误,我母亲从不怒骂,但说明理由,令我们改过.若屡诫不改,我母亲就于清晨我们未起时,掀开被头,用一束竹筱打股臀等处,历数各种过失,待我们服罪认改而后已.选用竹筱,因为着肤虽痛,而不致伤骨.又不打头面上,恐有痕迹,为见者所笑.”

蔡元培受母亲影响甚大,在他以后从事教育的过程中,也将母亲教给他的东西一一传给学生和子女.

【家族】

妻子:王昭 1889年,22岁的蔡元培考中举人后,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王昭有洁癖,什么都要弄得干干净净,而且花钱极节省.但蔡元培却生性豪放、不拘小节,两人婚后经常发生口角.在最初的几年里,蔡元培似乎难以接受自己的妻子,这样一晃过了7年,直到王昭为他陆续生下了两个儿子,夫妻关系才缓和.王昭是旧社会的妇女,在蔡元培面前,总要谦虚地称他为“老爷”.为此,蔡元培还嗔怪她道:“你以后可不要再叫什么‘老爷’,也不要再称什么‘奴家’了,听了多别扭呀.”而王昭总是温顺地说:“唉,奴家都叫惯了,总是改不过来呢.”

1900年,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蔡元培开始重新思考女权的定义,他写出了《夫妻公约》,重新调整与妻子王昭的关系.这对结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复感情的裂痕.可惜好景不长,就在这一年,王昭因病离开了人世.

妻子:黄仲玉 王昭去世的时候,蔡元培刚满33岁,在江浙一带的知识界已经颇有名气了,来他家里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消息传开来,媒人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也许是姻缘天定,蔡元培在杭州办学的时候,有一天在朋友家看到一幅工笔画,线条秀丽、题字极有功底.他一打听,得知作者是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世振,又名仲玉.

黄仲玉出身书香门第,没有缠足,识字又精通书画、孝敬父母,完全符合蔡元培的择偶标准,于是他请朋友从中撮合.

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举办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婚礼.这次婚礼中西合璧,蔡元培用红幛缀成“孔子”二字,代替悬挂三星画轴的传统,以开演说会的形式代替闹洞房.1907年,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开始了4年海外留学的生活.在德国4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由最初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转变成为寻求妇女平等权利的斗士,他的第二位夫人黄仲玉可谓作用不小.1920年底,蔡元培由北京大学派遣去欧洲考察.在这期间,黄仲玉去世了.

妻子:周峻 蔡元培54岁时,时任北大校长的他决定续娶.这时,周峻走进了他的生活.周峻是蔡元培先生原来在上海成立的爱国女校的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对蔡元培一直抱有一种敬佩与热爱的情感,她一直到33岁还没有结婚,两人年龄相差22岁.

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在苏州留园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后第十天,蔡元培和周峻携子女赴欧洲学习.周峻在相夫教子之余攻读西洋美术课程,她把对蔡元培的爱倾注在她的作品——《蔡元培半身像》中.而蔡元培则在上面题诗一首“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

1940年3月5日,即离周峻50岁生日差两天时,蔡元培在香港因病逝世.

儿子:蔡无忌(1898—1980) 蔡元培次子(长子早夭),出生于北京绳匠胡同,生母王昭.蔡无忌自小受父亲教诲,主张实业救国.早岁赴法国留学,入格里农国立农业学校和格尔福国立兽医学校学习,毕业回国后,任浙江省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大学农学院院长兼畜牧门副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商品检验局局长,中国商品检验局副局长、顾问.早在1936年,蔡无忌发起成立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他被推为首届理事会会长.该会的成立,团结了全国畜牧兽医工作者,交流了学术,推广了新技术,促进了我国畜牧兽医学术的发展.他还通过接待英国农渔部访华团,使我国16家出口肉类、罐头、肠衣加工厂获准在英国注册登记,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批在外国注册的食品厂,这标志着我国外贸和商检工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蔡无忌于195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被推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一生主要论著有《改进中国茶业计划》、《中国的猪鬃》、《中国的肠衣》、《兽医检验手册》等6种.1980年4月10日,蔡无忌病逝于北京.

女儿:蔡威廉(1904—1939) 生母黄仲玉,1904年生于上海,是二十世纪中国重要的油画画家,也是中国早期美术教育家,以肖像画闻名.1929年,她的肖像画在全国第一届美展中引起轰动,代表作有《秋瑾在绍兴就义图》、《天河会》、《孙中山》等.她从8岁起先后3次随父亲出国,天资聪颖,幼年随父母旅居德国、法国和比利时,在巴黎读教会学校,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美术学院和法国著名的里昂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毕业后成为国立杭州艺专西画教授.1939年,因产褥热,蔡威廉在生下孩子的三天后,病逝于昆明.

儿子:蔡柏龄(1906—?) 生母黄仲玉,是中国物理学家.蔡柏龄幼年时期随父母几次去德、法等国.1928年毕业于比利时沙勒罗瓦专门学校机械系,1929年毕业于法国格勒诺布尔电工学院电机系,1930年获得巴黎理学院物理学学士学位.1931年到法国强电磁体实验室(贝尔维尤)从事研究工作,1955年到法国原子能委员会(萨克莱)工作,同年还参加了法国国家物理学博士论文答辩会.1934年,蔡柏龄获得法国研究发明局银质奖章,1947年获得埃梅·贝尔泰奖.

女儿:蔡睟盎(1927—2012) 生母周峻.蔡睟盎是中国党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享局级离休干部待遇.曾任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上海市政协常委,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2012年8月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5岁.

其他子女:儿子蔡英多、蔡怀新(资料不详),皆为周峻所出.

(编撰整理/妄言;资料来源:《蔡元培传》张晓唯 著)

(责任编辑/谭 洁)

蔡元培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蔡元培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蔡元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