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小学术论文怎么写 与叶枝镇:傈僳风情荡漾的文化小镇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本文关于文化小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叶枝镇:傈僳风情荡漾的文化小镇

今年4月26日,我有幸带领泸水市的一个民间艺术团体,前往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维西县叶枝镇,进行为期三天的傈僳族民族民间文化交流学习,让我有机会再次走进香格里拉,和我心中魂牵梦萦的香格里拉进行一场浪漫的心灵之约.

“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清波,雄鹰在这里展翅飞过,留下一段动人的歌.”这就是东方的伊甸园,这就是美不胜收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藏语“美丽传说”的意思,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记得,在2015年9月25日的金秋时节,老同学约我去香格里拉散心,我们经历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一路风尘仆仆,第一次走进了这个传说中的天堂,邂逅了一场让我终身难忘的美丽记忆!如今,当我再次走进它,依然还是心跳加速,它的美依然让我无法抗拒.

走在维西这片宁静的土地上,随处可见被人们所形容和惊叹的情景,“天空湛蓝,白云悠悠”,让我感慨,香格里拉这片土地就是这样充满灵性,它从不遮遮掩掩,十分大气地把各种色彩挂在天空、高山和大地上,而且非常张扬热烈.瞧那莽莽的森林、静谧的湖水、辽阔的坝子、碧绿的草甸、成群的牛羊、冰封的雪山、神圣的寺院、淳朴的康巴人,以及美妙的民间传说和动人的故事,确实让中甸颇具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所描述的香格里拉之神韵,它的确美丽得如传说一样令我陶醉,神圣得如神灵一样让我感动,一切都如我梦想中的世外桃源一样,如诗如画,随时都能激起我心中的诗情,它的确就是烟火人间的净土乐园,纯粹的香格里拉.那气势磅礴的雪山冰川、蔚为壮观的大峡谷、丰富多样的珍稀动植物资源、神秘深邃的宗教文化、美不胜收的歌舞节庆、叹为观止的民族工艺,无不令我目瞪口呆,应接不暇!让我毫无理由地喜欢上了这片神圣的土地.  

历史悠久的叶枝土司衙署

4月27日早上,在维西县城吃了酥软的粑粑和浓香的酥油茶,我们就直接驱车前往叶枝镇参观学习.叶枝地处“三江并流”的核心腹地,自古以来就是滇藏“茶马古道”上商品的主要集散地,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份,不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还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千百年来,傈僳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出茶马古道灿烂的文化.尽管遭遇“”浩劫,但经过修葺,叶枝土司衙署依然见证着叶枝作为茶马古道要镇的灿烂文化.

叶枝土司衙署记载着茶马古道的兴衰,为历代纳西族世袭土司王氏官邸.自清乾隆年间始建,经历代王氏不断完善至清光绪年间形成现今规模.王氏土司府无疑反映了纳西土司贵族习俗与建筑风格,除少数房屋倒塌与重建外,其建筑规模布

局还保存完整.

徘徊在三江司令府四周,在讲解员细心的叙说之中感知叶枝镇光荣悠久的历史传奇.据说,叶枝镇境内曾出现过王氏、李氏、祁氏、禾氏等一些显赫一时的封建领主家族,至今仍遗留下许多古代建筑,其中以王氏家族最为有名.王氏属纳西族,其祖先为丽江木土府所委“木瓜”,即纳西军事首领,后被清廷封为“北路土司”,至民国27年,即公元1938年,王氏土司第九代传人王嘉禄正式承袭世职,并被国民政府先后委任为“江防大队”“边防副司令”“三江司令”等职,因功绩显赫,云南省长龙云曾赠以“保障功高”匾额一块.王氏土司以其强大实力和威慑一方的气势称雄滇西北诸路土司.其辖民中有纳西、傈僳、藏、怒、独龙等多种民族,统辖范围包括现在的迪庆州、怒江州所辖的澜沧江、怒江、独龙江流域,远及西藏、高黎贡山、印度及缅甸密支那一带.

王氏土司是明清以来“茶马古道”贸易的主要组织者和保护力量,系藏、汉结合部的主要跨国土司.值得一提的是王氏土司能在国危民难之际,成立抗日御侮队伍,到中缅边界防御,并于民国27年专门铸造铁质界碑一批,上铸“北路土司界”字样,派人秘密运往王氏在独龙江一带的管辖边界埋设,成为中印战争及1960年中缅勘界时的唯一依据,为祖国的领土完整作出了重大贡献.

淳朴自然的古老山寨

4月27日下午,我们一行人顺着一条长满树木的绿色峡谷前行,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村子突然出现在眼前,它就是位于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境内的同乐村.因地处遥远而偏僻的大山中,受到外界文明冲击较小,从而使得这里仍保留着良好的生态和原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沿着蜿蜒的德维公路来到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同乐村,只见捧绿叠翠的群山之中,层层叠叠的傈僳族民居古朴典雅,村间道路干净整洁,一切都是如此的安详宁静,给我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

同乐村是澜沧江流域典型的傈僳族村寨,整个村寨有百余户人家,几乎全部都是傈僳族人,是维西县最具代表性和最古老的傈僳族山寨,这个寨子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云南傈僳族乡土建筑群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群,体现了傈僳族依山、临水、就林的建村理念,完整地保留了傈僳族居住、生产生活、社会活动设施的传统风貌,已经成为云南省重点保护古村落,同时,它还是傈僳族音节文字发明者哇忍波的故乡.

走进村庄,只见村头小广场一面的

墙头正是傈僳族音节文字发明者哇忍波的塑像,墙壁上印刻着他的生平和事迹.农民哇忍波是叶枝镇米俄村20世纪30年代人,小时候家里很穷,13岁时父亲病故,为了埋葬父亲他典当给村里的地主一小片地,并在一块木片上划了三道痕,意思是作价3块银元赎回.几年后他有了3块银元去找地主赎地时,地主说3块银元是利息.哇忍波受了骗,发誓要发明文字把契约写下来.他用10年时间发明了音节文字918个,编成了290句识字歌诀,又身体力行教同胞们学字.为了方便学字的人,他无偿提供食宿,坚持了十多年,周边大多数人都学会了他发明的字.他的文字发明结束了傈僳族结绳记事的历史,也结束了傈僳族文化口耳相传的历史.然后,他又将世代口耳相传的《祭天古歌》用文字记录下来,对傈僳族的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看到这些,除了深受震撼和感动,也让我这个来自傈僳族自治州的居民为这样大公无私的傈僳族文字发明创造者和文化传承者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同乐村由于地处偏远山区,知道的人也非常少,仍然保持着非常原始的生活状态.这里淳朴的傈僳族村民依旧保持着最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他们住着最原始的干栏式民居,日升而行日落而息,生产生活遵照自然规律,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延续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轻手轻脚地走在村庄里,立刻爱上这片有蓝天白云作为背景的土地,随处可见经典的干栏式木楞房如云朵一样层峦叠嶂,不上漆、不用铁钉,取材自然,构造简单,呈现出自然朴实之美.同乐村的木楞房在维西县傈僳族村寨中是保存得最好,也是最完整与统一的.木楞房是滇西地区纳西族的传统建筑,房屋由大小一致的圆木层叠而成,形状像是一个长方形,屋顶用木板覆盖,木板上都压了一般大小的石头,防止刮大风将房板掀走.木楞房有夏天凉爽而冬天又防寒保暖的作用,但是防火问题却很关键,每年都需要将房顶铺的木板子翻转晒干.同乐村的木楞房都是保持木头原生态的,没有上漆,在建造的过程中也严格遵循了木楞房的建造原则不用铁钉,中间全靠木料之间互相牵制,虽然结构简单但却坚固耐用.闻着有着木头清香的房子,轻轻推开一扇门,只见房内的墙也是一根根的木头,没有家具,谷物、蔬菜散放在地上,衣服和用品挂在墙上.一楼关着的牛羊等牲畜,牛“哞哞”地吼着,羊“咩咩”地叫着,狗也“汪汪”地叫着,这样的场景就像一幅画,淳朴自然,却又充满着诗情画意.

我带着几个泸水的傈僳族民间艺人在同乐村闲荡,随意走进哪一户人家都会有惊喜,同乐村的传统服饰全部为手工制作.男子上穿大襟白短褂,外罩前襟开口的黑白条纹长衫,系羊毛带或麻布彩带,下着蓝布大裆裤,左挎麻布包“腊裱”和刀,右背弩弓箭包,头戴“帕子”或毡帽.女子头戴三角帽“呙享”,包黑布头帕,以小贝壳、银圆片、小铃铛、草编装饰;上穿细白麻布大襟长衫,外罩紫红或黑色坎肩,下着百褶裙和刺绣围腰.男女大多打绑腿,穿草鞋.虽然怒江民间艺人身上所穿着的傈僳族服饰与同乐村民的服饰不同,但是,傈僳族的语言是相通的,一旦说起傈僳话,大家就没有了隔阂,村民还与我们热情聊天,无论是笑容可掬的老大爷,还是朴素热情的老大妈,都异口同声地让我们留下吃饭,多呆几天再回去.我是多么羡慕生活在这片祥和宁静的土地上的人们,淳朴、善良、简单又快乐,我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同乐村上空的一朵云,或者村子里的一朵花,陪着时光,慢慢变老,永久地沉醉于此,不愿醒来.

豪迈奔放的阿尺木刮

在阿尺木刮传统展示馆,我们慢慢地观看哇忍波生平图片展、傈僳族音节文字介绍及其视频录像,了解到傈僳族的历史、艺术和文化、风土人情等,知道了“阿尺木刮”的声音和动作,都明显模仿山羊的声音和动作,以及游牧生活中的一些琐事,集浓厚的原始性和仿古性,独特的生动性和自然性,可谓傈僳民族的百科全书,对傈僳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的作用.“阿迟木刮”涉猎傈僳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日常活动,同乐村的傈僳族男女都会手牵手用歌舞表达自己的喜悦,用歌舞表达对朋友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歌善舞的傈僳族人民在以“阿尺木刮”为媒介的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中,同时实现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阿迟木刮”发源于同乐村,已作为一个重要的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载入了《中国民族歌舞集成》之中,并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同乐村已成为云南省“省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全国百大新发现之一、中国傈僳族文化研究基地.

晚上,怒江泸水和维西两地艺术家进行民间文化交流联谊,我和叶枝的民间艺人李碧清一起主持节目,不仅在现场看到了叶枝文艺队带来好几曲韵味不同却让我震撼的阿尺木刮,也在主持的间隙与他交流,知道了“阿尺木刮”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流传于以叶枝镇为中心的澜沧江上游地带,其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自终踏歌起舞,舞蹈一般分为六个,其曲调可缓可急,音符的跳动较频繁,且跳动幅度较大,给人以舒展自如的感受.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声颤抖而悠长,宛如旷野里山羊悠悠长鸣.

李碧清告诉我,阿尺木刮有十多种跳法,包括“左倮邓”(舞圆环)、“腊腊邓”(进退舞步)、“洒托闭”(三步剁脚)、“阿尺邓”(跳山羊)、“别别玛”(舞旋风)等,其中“玛夺坦”(追求爱侣)、“矣然邓”(迎宾客)等只有在特定场合才跳.舞者可排成不同的队形,一般有大圆圈、直纵队、半圆弧、曲线形等队式.舞蹈的动作主要是脚步的跳摆和搓跺,上身左右摇摆和臀部收送,前俯身、抬头、回望等.“阿尺木刮”的声音和动作,都明显模仿山羊的声音和动作,以及游牧生活中的一些琐事,集浓厚的原始性和仿古性,独特的生动性和自然性,显著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为一体,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表达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向往大自然的质朴情感,讲述了该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整个唱曲模拟山羊叫声,悠扬婉转,曲折多变,引发人的遐想.

他还强调,阿尺木刮在丧事中也跳,但唱词内容与其他场合唱词完全不同.一般情况下,乐歌由领唱与合唱构成,参舞者分男女两队,每队有一名领唱者,其余为合唱帮腔.唱词为问答式,开始由男队或女队先唱.领唱开始后,全体参舞者随着节奏顺时针方向走动,直到最后一句用衬词帮腔而停止歌唱,全体参舞人员按原节奏踏脚起舞两圈,再由对方领唱者歌唱.如此循环往复,问答不休,舞步不止.

我从他的介绍之中知道了阿尺木刮唱词内容的情况,阿尺木刮唱词内容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唱词内容丰富博大,从天上唱到地下,从高山唱到河流,从大自然唱到人类社会,从远古洪荒时代唱到现今现实生活……人情世态、悲欢离合应有尽有,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木刮唱几天几夜尚不能绝,能歌善舞的傈僳族人民在以“阿尺木刮”为媒介的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中,同时实现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阿尺木刮发源于叶枝镇同乐村,主要流传在叶枝、康普和巴迪一带,故又称“倮当木刮瓦克”或“矣乃扒哇哇器”.舞蹈的来源和形式与傈僳族群众半牧半农,特别是喜爱饲养山羊有关,是傈僳族人民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叶枝小学看到的《阿尺木刮》课间操,还是在晚会现场亲自感受到的《阿尺木刮》舞蹈,都让我深受震撼和感动于维西傈僳族同胞对阿尺木刮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和自豪感.

毫无疑问,香格里拉是一片神秘的净土,给我的是诱惑是陶醉,是无尽遐想的眷恋.蓝天、白云、雪峰、森林、草原、幽谷、碧泉、天池、寺庙、帐篷、耗牛、牧歌,多色彩立体组合成了香格里拉的诗画天地,处处散发着浓浓的酥油香和人情味.在我的印象中,香格里拉的山是云端雪峰,天地精华,是大江大河的父亲;湖是高原湖泊,天地琼液,是大江大河的母亲;而在叶枝古镇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我强烈感觉到了各族群众生活家园的美好,以及小镇风情所表现出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总之,这里是人间仙境,是一个奇异而容易让我产生童话般梦想的地方,而在同乐村这么一个美丽地方滋生演绎出的《阿尺木刮》、傈僳族文字,的确让我深切感知每一个傈僳人的发自内心的骄傲和自豪,也被傈僳族同胞的智慧勤劳所震撼,以及深深感动于这源远流长的傈僳族文化之中所蕴藏着的博大精深、包容、和谐与美好.(责任编辑/吕文锦 设计/毛豆)

文化小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文化小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文化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河南文化小论文

2、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3、数学小论文三年级

4、企业文化杂志社

5、大学生小论文范文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