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跟朗读者董卿:总有文字会打动你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这篇文字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朗读者董卿:总有文字会打动你

2014年,我到美国进修,在校园里经常看到一些学生组成小组,在草地上朗读、分享.这些画面,成为我的灵感来源.从美国回来后,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唤醒大家对一些文字的记忆,重新发现字里行间的隽永之美.于是,就有了《朗读者》的方案.

一个节目的漫漫征程

2016年春节过后,我趁着休息时间写了节目方案.开始只有两页纸,跟领导汇报后,他们觉得还不错,不论央视,还是地方媒体,都没有见过这样以朗读为呈现方式的节目——以前节目的朗诵只是一种语言艺术,但我要做的是一个以文字为寄托,用朗读表现情感的节目.我相信,文章的背后,是人.

两三个月的时间,两页纸变成十几页,开始了它在台里漫长的审查时光.央视的审查制度是很严格的,从频道的节目部到频道总监再到编委会、台领导,逐一审查,立项时还要编委会决定.我记得立项那天是全票通过,几乎没有反对的声音,听说这是很少出现的情况.一开始,我只是觉得要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节目,后来发现很多人都支持我做这件事,我突然觉得压力倍增.

我其实不是一个特别善于打交道的人,做主持人二十多年,我只要把自己这摊事做好就行.但是制作人就需要顾及所有,从最初的团队搭建,到节目形式,再到录制、剪辑.我们的文学统筹包括铁凝主席、余秋雨、王蒙、冯骥才、李敬泽、康震等老师,还有音乐总监姚谦、舞台总监王晓鹰院长.我反反复复地拜访、请教,他们都跟我说这个节目应该做,让我有了很多信心.

可是真正上手后,就发现道阻且长.身为制作人,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要我去找、去谈,跟团队、专家、广告客户一遍一遍地解释,有时候特别疲惫.那时候每天睡眠不足,凌晨4点睡早上8点起,有时不是没时间睡,而是睡不着——紧张.醒来一睁开眼就想节目的事,想着嘉宾、读本、故事、后期……采访一个人一定是要做功课的,有时甚至得花上一两天时间去反复查阅每一位嘉宾的资料.节目里一位嘉宾的采访只有六七分钟,但其实录制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多小时.我们一次熟场(分4天录),一场6个嘉宾,光是采访就得花二十多个小时.

录制前一晚,工作人员是不能来找我的,我必须把第二天的东西完完整整过一遍.到了上台前还有人问这个道具怎样,那位嘉宾怎样,我就说:“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会儿?”但是第一次录制的时候,我还是害怕地跟导演说我上不了台了,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没有力气再说话了.我也没有心思再去把自己倒饬得很好看,美美地主持.

但我最怕的,还是团队的不自信.这几年大学毕业的导演不少是做真人秀节目出身的,但真正做人物专访、做文学类的,却几乎没有.一开始,团队里的人会质疑,比较客气的就说:“这样的节目很难做.”不客气的就说:“这样的节目没有观众.”很快,团队里一些人走,一些人放弃,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考验——我可以承受所有领导、专家对我的质疑,但是很难承受自己的团队没有信心.我只能一遍遍阐述我的观念、我的理想,说到最后自己心里都在打鼓.很多时间,我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心里很纠结,感觉那是一个漫漫征程,看不到光明到底在哪.

你没给,不代表他们不喜欢

不录节目的时候,从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我一定守在办公室,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找到我.开会的时候,我也顾及不了措辞的婉转,经常直截了当、特别严肃地说:“不行,不好.”选读本,我的要求是不能太高端,也不能太鸡汤,绝对不走朋友圈的风格,我要的是能引起共鸣的经典——如果按照难易程度来说,应该是中学课本的水平.我要求所有导演必须在会议上大声朗读筛选出的文章,两分钟之后在座的人可以随意打断,如果大部分人觉得听不下去,这篇文章就被淘汰了.

当时,有人提议像一般节目那样,在嘉宾朗读时打字幕,我严词拒绝.我说一定要把读本展现在屏幕上,用一种特殊的包装方式,让观众能一行行读下来,让他们变相阅读.因为白纸黑字是安静而充满力量的,那不是一些夸张的表演、激烈的声效可以达到的意境.

当我们阅读文字,就会知道它们是如何从一个人的思想落到纸上,又是如何从纸上进入另一个人的思想,最终形成新的感悟.电视有直观的美,文字却有无限的朦胧美.所以到后来,编导们看样片,都说:“我净看屏幕上的书了.”

当时有人打击我,说干吗要采访96岁的老翻译家(许渊冲)?说年轻人不care(在乎),年轻人喜欢网上那些吸引流量的东西,喜欢热闹的节目.可是我觉得,为什么要如此低估年轻人呢?他们是在什么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看到的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他们对好坏难道没有判断吗——一切只是因为你没有给,不代表他们不喜欢.

节目录制经常要到半夜12点,甚至有一次录到了凌晨两点半.但是很多年轻观众会一直待在现场不走,所以我相信,大部分年轻人都是被节目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些文字吸引,他们能在其中感受到共鸣.

那些文字是我内心的后盾

我的整个少女时代,虽不能说是居无定所,但也是经常迁徙.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我在上海待到7岁就去了安徽,在安徽又是7年,之后到嘉兴念了初高中,5年后到了杭州,最后进入浙江电视台,开始职业生涯.

一路走来,我遇到过很多严厉的批评,但我是天蝎座,给多大压力就有多大反抗力.我爸爸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每天花在照镜子上的时间还不如用来多看书.所以,我从小就被“逼着”背诗、读书、抄古文,但他从来不给予赞美.工作之后也是如此,我在浙江台时挺好的,后来到了上海台,从春晚的剧务做起.

到央视时,我已经拿过“金话筒奖”了,但仍然清晰记得那时的文艺部主任过来跟我说:“听说你是拿过‘金话筒’的,你凭什么拿的‘金话筒’啊?”我觉得脸上特别挂不住,但还是保持了一个微笑,“可能是评委厚爱吧.”(后来,我们成为特别好的朋友,他对我的夸奖也是毫不吝啬.)

就像这样,人生会面临很多打击,但人也会在一次又一次类似的境遇下慢慢修复,修复好了,就能以一个更强大的姿态出现了.而在这个修复的过程中,那些激越的文字,那些励志的篇章会成为我内心的后盾.

纯粹的精神食粮太匮乏

不久前,我在机场过安检,工作人员一边给我盖章,一边特别激动地说:“那个校长(郭小平)太伟大了.”郭小平花了12年时间,在争议中坚持为艾滋病儿童创办学校,只为让这些孩子接受与正常人一样的教育.

在《朗读者》现场,他朗读了一首吉卜林的《如果》,勉励那些孩子“成为顶天立地的人”.他读出的文字,与他的故事碰撞,那种冲击力是令人震撼的.我突然觉得,只要有这样的故事存在,我们的节目就必须存在.

节目火了,我也有了许多反思.出现了这种所谓现象级的文化类节目,究竟是为什么?我想,这难免与现实有关.这个节目的火爆,恰恰体现了一种社会的匮乏——如今纯粹的事物太少,充斥在我们四周的都是感官的或者一时喧嚣的东西.

现在很多演员主动联系节目组,但不是所有当红的找过来我都要.有人说谁谁谁有几百万、几千万粉丝,我就回答:“我们的标准不是这个,许渊冲先生还没有微博和朋友圈呢.”我们需要的是真正能理解文字之美的人,真正能传递文字价值的人.喧嚣、流量,不是我要的.

现在,我又多了一个新的愿望,一个小小的野心.我们在许多城市都设置了“朗读亭”,每个人都能进去在狭小的空间里朗读自己喜欢的文字.我希望可以通过《朗读者》和“朗读亭”,激发起一部分人朗读的习惯.

或许有一天,我能听到身边的人说:“今天天气不错,咱们带着书上哪儿读一段吧?”

文字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文字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文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