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与早期台湾生物科学进展(中)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生物科学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早期台湾生物科学进展(中)

蔡新民 赵宝山

(接上期)

该机构现任所长为郑淑珍,共有34位研究人员,所内设有动物室、电脑室、生物资讯核心实验室、核酸测序实验室、基因突变鼠动物模式核心实验室、干扰性核糖核酸核心实验室、基因转殖中心、植物基因温室等实验设施,主要研究方向以细胞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及结构生物学为重点,针对细胞互动与信息传递、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的研究、遗传与生物发育、巨型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等进行基础研究工作,希望借助遗传工程新技术来探讨细胞分化及生物个体发育的分子机制,并期望在解析蛋白质结构后,由分子结构的分析了解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台湾中研院基因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1月,主要任务为研究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致力于寻找与确认人类疾病的目标物,发展新颖的治疗方式来消弭与克服疾病,并将研发成果通过技术转让给新创科技研发公司予以产业化,带动台湾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该中心首任所长为著名科学家李远哲,现任所长由台湾中研院院长翁启惠兼任,显见其对该机构的重视.

该中心共有27位研究人员,另有14位技术人员和43名合聘研究人员,研究方向着重于对台湾地区重要疾病的了解,进行人类疾病与微生物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醣体学结构与功能等研究,以及开发新的技术及药物,通过前瞻性、创新性、与可行性的跨领域研究,发展高灵敏度的研究平台和仪器,以增进对疾病的了解,进而发展新型的药剂、疫苗、抗生素.

其研究重点为:重大疾病的防治一针对新流感(HINl)及禽流感(H5Nl)等病毒、泛抗药性结核菌及金葡萄球菌(MRSA)等细菌、乳癌及肺癌等,分析其关键生物分子的功能及与疾病的关系;新技术开发一发展超高速新药筛选系统、醣芯片、全功能生物质谱仪、纳米材料的技术及功能,以及演化基因研究平台;此外,也进行天然物药剂及癌症干细胞的研究,2013年共发表化学生物学研究领域论文42篇,医学生物学研究领域论文87篇,物理与信息基因学研究领域论文10篇.

台湾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于2004年,地址位于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但实际在2005年,由原动物所和植物所从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学者才正式转入该中心.与中研院其他研究机构不同,该中心除了本身从事自己的研究外,还提供部分经费预算给外界专家,共同推动一些尖端或任务导向的整合计划课题研究.

该中心现任所长为李文雄,共有26位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包括:遗传多样性及演化基因研究;台湾生物相的系统分类;台湾陆域及淡水生态系研究;海洋生态系研究;西太平洋海洋生物地理亲缘研究;台湾物种数据库的建立及整合;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及可持续利用.

台湾中研院植物研究所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研究机构之一,其前身可追溯至1929年在南京成立的中研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组.1934年秋,该馆改名为动植物研究所,1944年分设动物研究所与植物研究所,当时以高等植物分类学及藻类学为主要研究领域.1962年,台当局重新“复建”植物研究所,由著名农学家李先闻担任“中研院植物研究所筹备处”处长.

李先闻早年师从美国康奈尔大学著名遗传学家R.A.艾默生,回国后从事人工引变与育种和细胞遗传学与育种的关系,后到河南大学农学院,先是研究栽培粟的育种问题,随后又开展了粟类的性状遗传和种间杂交试验.

抗战期间,李先闻在武汉大学初次实验水稻育种,他自己记录当时的情况:“我JA-F田,穿短裤,水深没胫,酷热的天气,犹如置身蒸笼内,蚊子四面夹攻,挥之不去.”在武大,他和助手们首先发现了玉米不正常花粉发育的突变体,并对它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写出了一篇论文.他们又第一次试验成功了小麦与黑麦的远缘杂交,由于学校准备迁到四川,只好把这株苗从地里移到小花盆,随身带着,路经宜昌、江津、重庆到达成都,然后栽到温室里.到开花前,采取幼穗固定,进行细胞学分析,明确了染色体异常行为与花粉、胚珠败育的关系.

1938年,李先闻应四川农业改进所之邀,担任该所食粮作物组主任,随后做过四川稻麦改良场场长,负责粮食增产的研究和水稻作业方面实施检定计划工作.当时,他曾以在合川检定的一个水稻优良品种在绵阳试验成功,于是设法推广,很见成效.这一时期,李先闻与其合作者李竞雄、鲍文奎一起,继续专心致力于水稻、小麦、粟类等作物细胞遗传学的系统研究.他们在秋水仙素引变植物多倍体、粟类远缘种间杂交及其进化、小麦染色体联会消失基因、小麦矮生性状的遗传分析等方面,做出了许多独创性的研究成果,接连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1944年,中研院植物研究所正式成立,共设8个研究室.其中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室是当时国内唯一的遗传学研究机构,由李先闻担任室主任,主持研究工作.他在自己亲手开垦的半亩地上栽培小麦等农作物,与合作者一道,先后重点开展了小麦、粟、甘蔗、玉米、高梁和有关种属的染色体与性状之间关系的多个课题研究,如小麦与狗尾草的染色体变异、小麦穗型的变化与遗传因子多寡的关系(单体、缺体、多体等)、高梁属的优势、甘蔗属的细胞遗传等.

在禾本科植物种间杂交实验中,他和同事发现了许多种间杂交的不寻常之处,例如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不形成,将导致染色体运动的非对称性,其结果可有一定几率形成的重建核中,含有未减数的染色体组.这些发现,启发了他以后探讨用远缘杂交法改良稻种的研究.

1948年11月,李先闻受台湾糖业公司甘蔗研究所邀请,赴台开展关于甘蔗的细胞遗传学和育种与栽培实践问题的研究,在台湾屏东甘蔗育种场进行甘蔗遗传育种改良工作的研究指导.1952年,他从区域试验中发现了由南非引来的N:C0310品种,经过试验证明具有高产、高糖分、抗病、抗风、抗盐的优点,随即组织繁殖并加以推广´到1956年便扩大到8.1万公顷.同时,他建立了甘蔗宿根繁殖制度,把两年一熟制改为四年三熟制,从而使台湾糖业生产获得新生.当时台湾70%的外汇要靠蔗糖的外销得来,有了这个良种的推广,台湾经济随之稳定下来.台湾农民由此称誉李先闻为“李半仙”和“甘蔗之神”.

在岛内“重建”植物研究所的工作十分艰难,没有既定的所址,缺乏从事研究工作的适当人才’更谈不上研究设备,李先闻只得将新聘人员暂时以合作方式安顿在台湾糖业试验所、台湾大学等研究机构内,并利用上述研究机构的设备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当时最主要的研究工作是李先闻所领导的水稻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植物所成立之初,李先闻根据自己已往研究的经历,首先从专业人才的培训着手,积极装备实验室,建立图书资料室,重点强调学术研究氛围的营造.1959年,中研院在南港兴建生物馆.1961年夏新馆落成,开始人员迁入、集中工作.

1962年,李先闻出任正式成立的台湾中研院植物研究所首任所长.该所初期研究工作的重点是水稻细胞遗传、放射线诱变育种等、微生物以及竹笋醣类的代谢等.研究所需的经费、仪器及图书设备的购置由当时的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资助,并在“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下接受国际原子能总署、国际稻米研究所及美国农业部的资助,使植物研究所逐渐发展壮大,研究领域也逐渐拓宽.有关研究人员的培训也在李先闻的长期计划下,一方面利用暑期延揽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做有系统的教学或实验方法示范与培训,另一方面则选送植物所内的基层研究人员赴海外进修,学成后再回来贡献所学于研究工作上.在短短几年间,该研究所通过诱变育种就选获了优异的水稻矮杆品系,为台湾水稻的高产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1973年,李先闻因身体健康欠差的原因退休,但仍退而不休地参与研究工作,时时保持联系,并对同仁不断地从旁鼓励与督导.1976年7月,他因病逝世,享年75岁,至今台湾中研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5月,该所改名为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内仍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研究大楼(即“李先闻纪念馆”).

该所现任代所长为陈荣芳,共有29位研究人员,l位合聘研究员,5位通信研究员,拥有现代化的基础研究设施和先进仪器设备.该所研究人员曾在水稻育种和基因组学领域做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发现,包括通过组织培养病毒卫星RNA和微生物昼夜节律的再生等.目前有两大研究方向: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植物发育、细胞、分子、基因组学和环境生物学研究;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重点是与病毒、细菌、真菌的相互作用.

重要成果

自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年,台湾科技人员在生物科学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包括:

植物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方面,在国际合作水稻基因组计划中,台湾科学家负责第五条染色体的测序与解读,发现大约5000个碱基就有一个基因;分离与分析所有阿拉伯芥26S蛋白解体的次单元基因,研究其分子作用机制及其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及各次单元的交互作用情形;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花粉管生长必需的基因进行选殖及特性研究,发现低温储存导致百合花粉管萌发及生长速率显著降低,此变化随储存时间增加而加深,低温储存导致全RNA逐渐降解,但消失的RNA会因花粉粒于体外培养2小时后而恢复;进行酵母菌及人类细胞研究,发现多种蛋白质位于端粒,并参与控制端粒DNA长度及若干细胞代谢,染色体端粒DNA的长度变化与染色体的稳定及基因组的完整有密切关系;从阿拉伯芥基因组分离一个端粒结合蛋白基因,此蛋白质位于第五条染色体,且涵盖的端粒DNA至少含5个GGTTTAG序列;由阿拉伯芥得到端粒蛋白的基因及相关cDNA,发现蛋白质与DNA结合的专区及该蛋白质和端粒DNA结合的可能方式;在线粒体中分离出70纳米大小的个体,具有DNA复制与RNA转录的功能,脂质含量、种类和传统的线粒体相似,其单膜膜系所含的蛋白包含有线粒体内膜及外膜的蛋白,推测此特殊膜系结构为线粒体核仁,是发育为幼生线粒体的特殊结构胞器.

生物科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生物科学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生物科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生物科学论文

2、生物和环境科学小论文

3、生物科学杂志

4、科学教学论文

5、科学杂志社

6、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