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方面开题报告范文 跟基于书院的大学生传统文化研习模式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基于书院的大学生传统文化研习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10500049)阶段性成果.

摘 要:抽象的文化总要以一定物质基础作为载体,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来产生影响.由古至今,大量的史书典籍和史迹遗址可供我们参悟其中意味,但后者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似乎越来越小.随着当前教育问题的频出和传统文化重要作用,书院又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将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研习的地点与模式也在各大高校不断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书院;传统文化;载体;高校教育

[ 中图分类号] :G1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8)-35-176-02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也随之提升,在国内外刮起的“国学热”风更是久久消散不去.在这一股浪潮中,对外的孔子书院不断兴起,而我们对内的书院也是历经多次变身,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成为热点话题.本文将结合对比分析古今书院之差别并将理论结合实际,探寻当代大学生以书院为依托的传统文化研习模式.

一、书院及其演变发展

书院是我国自唐宋以来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教育设施,其名兴起于唐代,兴盛起于北宋,鼎盛于南宋,延续至清末.作为孔子儒家文化的物质载体和重要阵地,具备较为健全的功能,集藏书、教学、研究、实践为一体.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先生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培养儒家文化教养和道德质量为主要使命,同时非常重视践行.书院主持院务者一般称为山长,一般由知名学者担任,如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张杖、吕学谦、陆九渊、魏了翁等曾先后分别出任当时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和鹤山书院的主持.在设坛讲学、著书立说、修身养性、学术研究的同时,编辑、出版图书也是历代书院一项较有影响的常规性活动,这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思想史、出版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南宋东林书院的对联所写:“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了书院,就有了儒者“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场所;有了书院,就有了学者体悟实践出真知的地点.

1901 年,光绪执政的清政府发出诏文:“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至此,传统书院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书院没落及其启示——以云深书院为例

在时代变革的交际处,书院的没落是否是一种必然?在供外国人学习儒家文化的“孔子学院”盛行的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学习儒家传统文化的习得地点?在快节奏生活中奔波的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寄托情结的地方?在多元化世界的今天,是否还能有书院的一席之地?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研究基于其的研习模式,下面笔者将以武汉新洲的云深书院为例,简析书院没落的原因及其需要改进之处.

其一,地理位置.由于书院是供人研习之处,讲究清幽雅致,隐居深山,感悟自然,天人合一,颇有点世外桃源的意思.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考亭书院等大多藏于名山大川之中,其中岳麓书院的门联“藏于名山,纳于大麓”就是其真实写照.当然,这也就造成大多数书院的地理位置都较为偏僻,影响其与外界人员的信息交流.历史传统如此,故当我们去到武汉云深书院实地考察时发现其也不例外.在中心城区往东,穿过武汉最具开发潜力地区之一的阳逻经济开发区,在风景如画的倒水河畔,矗立着云深书院的古朴身影.诚然我们在这样的环境里能被这种静谧的气氛所感染而沉浸其中,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明显已经超越了传统书院环境的历史局限.互联网普及,交通方式多样,信息技术发展…偏僻的地理位置不仅会使感兴趣的学习者和参观者望而却步,更会由于接收不到最新的消息而减缓其进步.

其二,时展,观念改变.具体来说,传统书院是在清末洋务运动中办西式学堂而被废除的.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必然的.因为在当时国家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当时的唯一出路,而传统书院还在恪守着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取代书院的新式学堂却能够教授现代科技知识,利于民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可是另一方面,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我们步入了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之中,“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的情致已难觅到.可想而知,书院的存在在现代社会中似乎颇有些格格不入,再加之义务教育的普及、各高等院校的建立、以金钱为目标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出现,书院听起来似乎已经过时且无用了.正如我们在云深书院周边的城镇、乡村进行实地调研时,近八成的居民都表示听说过该书院,知道其的存在,但近六成的居民对其不感兴趣,也表示没什么用,不太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去那里修学.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并非毫无原因,一方面反映出书院自身的宣传力度不够且活动不够新颖,无法吸引到普通民众走进书院,从而了解书院、爱上书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当代填鸭式教育的弊病,同化思想,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工作而学习,单单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明朝宋濂那种为了从师求学,负箧曵屣的纯粹学习精神更是少之又少,幸乎?哀乎?

其三,国家支持.古时的书院由于传播研习传统儒学,教授理学心学,并为每年的科举考试输送大量人才,于是便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成为教学系统.政策上的支持和财力上的扶持使得书院自诞生之处就有着强大的后盾,并维持着强烈的生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数个朝代.而据资料显示,当代社会的绝大多数书院均有国家扶持,但令人意外的是,云深书院却恰恰相反.这所书院是由武汉企业家孙兴建先生独自投资设立,意在帮助家乡的乡亲们接受传统的儒学教育.其实书院内部的很多设施都有些老化,需要更好地装修以创造更好的环境.如果孙先生能够争取到国家的扶持,将会给书院带来一个更好的未来,也更能让其真正如愿发挥其作用.

2017 年1 月、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表现出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之提升,对于书院的发展也会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三、当代书院的转型与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院这种古老的教育组织及其承载的教育传统,要在现代社会重放异彩、为现代生活尤其是现代教育提供有益的养分,就必须充分实现现代化转型.所谓复兴,就是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所谓现代转化,则是指对书院文化传统的创新,找到古为今用的契合点.新型书院都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建立,作为现有体制内公办学校的有益补充.在根植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由以研读经典为主转变为提高人民的综合文化素养服务.

笔者认为,要实现当代书院的转型与发展,首先需要明确,书院的存在应是为了促进人们更好学习,提升素养.学习始终是人之为“人”的永恒需要,读书是每个人最切身的生命需求.除了学习的课堂、学校,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带来了网课的盛行,那书院同样也可以搭上科技这辆顺风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具体措施如下:

其一,借助网络.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来到了大数据时代,一方面可以利用计算机大数据,分门别类筛选与当代精神符合的经典书籍作为教学教材.还可以将书院的课堂讲授过程录制下来,做成网课,放在网络上供更多感兴趣的人观赏与学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如今信息交流的强大功能,运营专门的网站或者是微信公众号用以宣传书院,这样在提升知名度的同时也能弥补一部分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劣势.

其二,依托高校.可充分利用当今各大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与其联合,在现代教育的同时补充书院教育.这方面我国现在已有做得较为成功的例子,比如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都有下设学院.同济大学的道里书院最早是一个集公益性和开放性为一体的师友群,随后与国学新知合作创办“大有国学班”,在此基础之上开始面向社会招生.该书院的课程设计范围广、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课程讲授滚动进行,并且其的运营与管理制度也充分借鉴现代学校制度,使得书院整体的发展运作更为规范化和现代化.基于此,我校可以在借鉴时间的过程中进行更进一步的创新.作为一个工科类大学外语学院的文学类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开设一个新的下属书院的难度较大,可以建议与武汉地区的书院如本次考访的云深书院进行合作,给学生们一个经典学习的传统地点,同时助其打响知名度,互惠共赢.

我们的传统文化似乎缺少了一个承载的平台.现代化的进步使得我们开始越来越怀念传统文化,但这种情结却无处寄托.或许,书院可以,其能与社会趋向的主题相温和,与现实里人们渴求心灵净化的愿望一致.能否在现代社会将书院与教育相结合,与对外语言文化交流相结合,都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杜华伟.书院的复兴与现代转化——以同济复兴古典书院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17,5.

[2]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4.

[3]田建荣.现代大学实行书院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3,1.

[4]田建荣.书院化的国学教育:问题与改革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14,5.

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传统文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传统文化方面论文范文。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2、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

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4、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5、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6、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