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现代化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跟改革开放40年看巨变青岛,在农业现代化的轨道上疾驰类硕士论文范文

这是一篇与农业现代化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改革开放40年看巨变青岛,在农业现代化的轨道上疾驰

改革开放40年,大浪淘沙,沉者为金.青岛的乡村,历经四十载脱胎换骨的变化,一派生机盎然之景象,处处焕发着春的气息.

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以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振兴农业的铿锵之力,青岛农业正在现代化的轨道上疾驰.

青岛市辖七区三市,总面积112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20.4万人.全市耕地面积779万亩,行政村6018个,农村人口约490万人.近年来,全市粮食、蔬菜、肉蛋奶和水产品总产分别稳定在300万吨、800万吨、100万吨和110万吨以上,人均占有量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口粮自给率达到200%.

十八大以来,青岛市认真贯彻落实党、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要求,自觉提高政治站位,瞄准率先走在前列目标定位,加快转换农业发展新动能,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打造中国东部沿海都市现代农业先行区、示范区和样板区,使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向高效率、高品质和高效益发展转变.我市先后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被列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试点城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居包括直辖市在内的全国城市排名第7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居副省级以上城市第2位,在全国率先步入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全市登记备案的家庭农场已达6500家,年销售农产品11.3亿元;工商登记农民合作社达到1.2万家,注册成员40.1万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600多个,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577万亩;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168家,年加工农产品能力超过1300万吨,产值达到1300亿元以上.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全力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力,在40年探索与创新的基础之上,青岛农业现代化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

努力打造东部沿海地区乡村振兴样板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青岛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全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持续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升级,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合力绘就青岛版“富春山居图”,努力打造东部沿海地区乡村振兴样板区.

明晰路径——突出都市现代农业,坚持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这些年,青岛的城市影响力日益扩大,对农村能人和年轻人有着巨大的“虹吸效应”,其背后则是“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

问题导向是决策的前提.如何把脉青岛的区域特色,掌握青岛乡村的振兴规律,切实扛起农业农村工作率先走在前列的政治担当?这一切,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市委市政府这样定调:始终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大青岛建设的重大战略,在沿海重要中心城市这个国家定位中布局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高标准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

有了顶层设计,也就有了工作方向.在青岛,都市现代农业、城乡建设、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日渐明晰.那么,都市现代农业如何发展?青岛坚持在城市发展大局中全域规划、整体布局,搭建“一轴三片、四区多点”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框架,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建设.

城乡建设如何实现区域统筹?青岛坚持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在科学预判未来人口和产业流向基础上,分类推进城镇型社区、农村新型社区和特色村建设,到2030年,将全市6000多个村庄(社区)规划建设为510个城镇型社区、578个农村新型社区和290个特色村.

乡村振兴又如何融入城市发展这盘“大棋局”?青岛发挥大城市、大工业、大开发优势,坚持走城乡深度融合发展路子,着眼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体规划、一体布局城乡发展空间,塑造城中有乡、乡间有城、城乡相间、动静相宜的城市新形态.初步提出“三带展开、三区保护”乡村振兴总体布局,聚力打造大沽河绿色发展带、滨海城镇化辐射带、平莱交通走廊经济带,注重发挥崂山、大泽山、大小珠山等山脉生态功能,着力描绘海洋风情、山村风貌、平原美景、水乡韵味交相辉映的岛城乡村新画卷.

顶层设计为那些有志于在农业领域有所作为的群体排除了疑虑.一批工商企业家、新知识阶层、在外成功人士愿意投身投资农业农村建设,本地能人也涌现出回乡创业的热潮.

应势而上,因时而动.可以想见,在青岛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发展、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程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工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建设等行动中,也必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出新路子.

把牢方向——做优特色农业、做强“新六产”、做大品牌农业,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青岛“三农”工作始终把住农民增收这根“线”.

2017年底,青岛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364元,居全省首位.如何继续保持增势?这为青岛提出了更高要求.

农民老龄化、传统农业落后等,已是我国农村面临的共性问题,也引发出“明天谁来种地”“乡土文化怎么传承”等种种担忧.

如何突围?青岛着眼区域优势,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加速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那么,又如何探路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青岛给出三个方向:做优特色农业、做强“新六产”、做大品牌农业.

而且,“三个方向”不是居于一隅,而是从点到面的全域考量.

这是青岛特色农业已勾勒出的宏阔图景——以分布在各个区市的935个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推动特色农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沿大沽河流域建设100万亩高效蔬菜优势区,沿崂山、大小珠山、大泽山系建设100万亩果茶特色农业优势区,在平度、莱西等建设高端畜牧业集聚区,培育出蓝莓、绿茶、辣椒加工等20多个特色农业小镇.

这是青岛“新六产”给出的成绩单——

全域开展农业“新六产”综合示范区建设,重点打造西海岸高端智慧农业示范区、胶州市临空高效农业先行区、即墨区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平度粮油终端消费发展区引领区、莱西市农产品物流配送先导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1300多亿元,出口额达350亿元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3053家,国家休闲旅游农业示范村28个,乡村旅游收入突破140亿元.

这是品牌农业彰显的“青岛力量”——

围绕“绿色品质、世界共享”,培育“青岛农品”品牌集群,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1.9万多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992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居同类城市首位.整建制打造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地产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农业发展矩阵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强力支撑.目前,青岛绿色硅谷科技园、华盛太阳能农庄等陆续在农村安营扎寨,为传统农业输送了新鲜血液,让农民转换了脑筋,也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时吸引了一批“新农人”活跃在农村的创业创新上.以昌盛日电的农业创客平台为例,已引进孵化创新创业企业300多家.

显然,在产业提质富民方面,青岛已探索出有益路径.未来,青岛将深化产业链条,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提升工程、“新六产”发展工程、质量兴农和智慧农业富民工程,整建制创建“新六产”示范区,建设3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00万亩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到2022年打造千亿级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千亿级畜牧业产业链.

内外兼修——以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十百千工程”,让农村更洁净更美丽更宜居归园田居,这是不少人的梦想.但相比城市,乡村基础设施、环境配套并不理想.这让不少有着回乡创业规划的有志之士望而却步.

要破题,关键在于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调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发展,把广大农村建成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这也是青岛聚焦生态宜居并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逻辑起点,而实践路径更是强调:先“里”后“表”、内外兼修.

——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去年起,青岛启动了一项庞大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市、区(市)两级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0亿元,创建农村新型示范社区1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和达标村1000个.青岛还先后出台《关于在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中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通知》《青岛市提升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示范村品质“二十条”》,科学指导示范村建设.

——持续推进村容环境综合整治.青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改厕改水、危房改造.

——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以节水、节肥、节药为重点,青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全市节水灌溉面积已占比4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占耕地面积90%,禽粪便处理利用率达86%,农药化肥施用量“零增长”,林木绿化率稳定在40%以上.

一系列“持续”举措折射出青岛系统性改变村容村貌的决心.而且,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为了“美”而“美”,是将功夫用在盘活农村资源,让市民下乡有盼头、能人回乡有劲头、企业兴乡有赚头、农民增收有奔头.

百余美丽乡村已在青岛“芳容”初绽.下一步,美丽乡村“十百千”创建和绿色田园建设工程将持续发力,到2022年计划建成百万亩节水农业示范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75%.与此同时,乡村文化提升行动、乡村人才引领行动等陆续启动.

强化保障——在城乡互动中打造“多赢样本”,突出党建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从乡村振兴的青岛实践中,可以看到城乡融合的明显特征.城与乡的互动日趋紧密,打造乡村振兴“多赢样本”.城乡互动、城乡一体是青岛实施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立足发挥这一优势,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现代新型城乡关系.

城乡融合的行动已体现在多个方面——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同城化为目标,青岛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推进新机场高速、潍莱高铁、济青高铁、青盐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打造市域“1小时经济圈”,提升城区和涉农区(市)联结能力.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实施农村路、水、电、气、房、厕、暖、垃圾处理改造提升工程.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青岛建立健全城乡、区域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出台《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进涉农资金同城整合、统筹使用,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加速流向农业农村.截至2017年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到2977亿元.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市77.1%的村庄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

公共服务合理配置、优质均衡.青岛推进教育、医疗、养老、救助、就业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其中,市财政累计投入12亿元,建成标准化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1056个,实现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

做强做优党建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强有力的保障.落实“书记抓乡村振兴”,青岛持续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确保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地落实.

——强化责任落实.青岛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包干负责、定点联系等制度,在机构设置、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三农”.

——强化队伍建设.青岛全面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突出抓好“乡村振兴工作队、乡村振兴技术服务队、第一书记帮包队”三支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在前期选派75名“第一书记”的基础上,组建了20支乡村振兴工作队,每个工作队由一名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带队、队员7人,一对一派驻到平度、莱西的20个经济薄弱镇(街)驻镇联村、一帮两年.各区市也全部派出工作队,全市累计派出工作队60余支、近500人.农业部门遴选112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组成20支乡村振兴技术服务队,帮包平度市、莱西市175个村庄.

——强化推进机制.坚持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建立健全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2018年市本级财政安排涉农资金超过44亿元.

——强化工作督导,按照“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解决”的思路,建立“月调度、月通报、月观摩”工作督导机制,市委市政府每月召开一次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调度会,去年以来累计召开现场推进会14次,确保各项任务全面落地.

宏图正铺展,耕耘待新丰.青岛正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扎实苦干、砥砺前行!

“新农人”渐成现代农业主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今,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已深入人心,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质和社会权益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观念一变天地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农民的市场融入度不断提升,“找门路”“闯市场”成为乡村奔小康的“热词”.其间,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脱颖而出——他们具备科技意识、管理意识、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市场意识、文化意识和创新意识,也被称呼为“新农人”.

在青岛,这批“新农人”不仅有华盛太阳能农庄、绿色硅谷等“巨无霸”农业项目,而且有赫赫家庭农场、康柏庄园、旧店果品专业合作社、中耕农业等从乡村里“长”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他们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而这一切正是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地相辅相成的结果.在“三农”工作中,我市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力量,将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大事要事来抓,将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使其成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引领者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者,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并实施市领导联系企业、农业部门联系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制度,定期调研指导,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就像是推动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触发一连串的乡村蜕变:在青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崛起后,农业经营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大大提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和托管服务等形式进入农业,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有效衔接起来,构建起市场牵主体、主体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机制,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300万亩,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达到65%,带动农户入社率达到68%,农业综合托管率达到59.2%,我市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均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以上.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是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工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市农委主任由翠玉对此表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事关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事关农业现代化建设,事关农民持续增收,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

“领头雁”触发“雁阵效应”

去年10月17日,市农委在莱西市怡禾家庭农场举办农牧结合循环农业模式推介会.

青岛怡禾家庭农场负责人是莱西市现代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的经营典范.他是怡禾家庭农场、亚东畜牧场负责人,并成立志涛农机专业合作社,饲养400多头奶牛,经营1200亩农场……

“种养结合,构建起资源节约、废物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得以修复保护的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市农委种植业管理处处长范峰进说,“这既是模式创新,也是典型示范.这些年,青岛非常注重培育和扶持像王志涛这样的‘领头雁’.”

据了解,模式创新,就是既注重发挥好各类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不同环节的独特作用和优势,又鼓励不同主体间不断创新经营模式,促进各类主体多业融合、抱团发展;典型示范,就是持续开展经营主体示范创建活动,建立优进劣出动态管理机制,对各级示范主体实行动态监测管理,深入开展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四化”创建活动,指导合作社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强化财务管理.

为此,青岛不断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据统计,仅近三年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实施财政支农项目就有210多个、财政支持资金总额达1.6亿元.

多年前,返乡之初王志涛“孤雁”般的身影,早已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王志涛们的回乡旅途,以及由此形成的“雁阵效应”.

数字显示,目前全市仅市级以上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示范社会化服务组织就达到了600多家,这些带有示范意义的“领头雁”成为全市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力量.这些年,青岛屡屡领跑全国第一方阵,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居包括直辖市在内的全国城市排名第七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居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二位,在全国率先步入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先后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被列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试点城市.体制机制创新仍然“在路上”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青岛的“三农”工作在4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以“探路者”的身份冲锋在前,农业生产方式加速转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逐步构建,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发展.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增产转向提质……这些已是当下农业发展的关键词.”华盛太阳能农庄负责人说,一系列来自体制机制上的支持不断优化农业的发展环境,并逐步为农民打通增收致富路.

举例说,围绕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难、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青岛探索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从体制机制入手,破除发展障碍.

率先探索“四权”抵押试点,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担保融资工作的意见》,配套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性文件,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居民房屋所有权和林权等担保融资.截至目前,全市“四权”抵押贷款累计达到16亿元,平度市被列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

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互助试点,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前提下,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1家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合作试点,互助社员840人、互助资金总额1637万元;54家合作社开展互助合作保险,支付保费101万元.

建立健全政企校对接机制,先后成立青岛农业、农机等科技创新联盟,为农业企业和涉农院校建立交流合作平台,同时实行千村万户科技行活动,每年派出1000名农业科技人员联系1000个新型经营主体、1000个农业村庄,实地帮助解决生产难题.

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体系,为解决好新型经营主体产权流转、土地流转矛盾等问题,构建了覆盖区市、镇街、村庄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仅去年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经营纠纷803件,农村产权交易额累计达到22亿元.

创新没有止境,而且“山路十八弯,水路九连环”.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已吹响号角,机制体制的创新实践仍然“在路上”.乘着东风再出发,青岛将继续创新体制机制,把准农业发展脉膊,激发乡村内生活力,谱写出农业现代化崭新的篇章.

农业现代化论文范文结:

适合农业现代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农业现代化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商场现代化杂志

2、农业杂志投稿

3、农业论文

4、农业机械期刊

5、农业期刊

6、农业期刊有哪些